催芽大蒜定向排种装置及定向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51648发布日期:2019-05-15 21:28阅读:2097来源:国知局
催芽大蒜定向排种装置及定向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芽大蒜定向排种装置及定向方法,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根据大蒜的种植农艺要求,大蒜播种时需要芽尖立直向上种植,但是由于蒜瓣本身形状不规则,且大蒜品种不一,不同品种之间蒜瓣形状差别较大,同一品种蒜瓣之间形态差异性明显,因此,导致机械化立直种植大蒜困难重重。目前,大蒜种植主要由人工完成,作业效率低、劳动程度大,农忙时节若遇到用工荒等问题会延误农时,造成减产等一系列问题。

近几年随着大蒜立直种植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科研单位和企业也相继研发出具有定向、立直种植功能的大蒜种植机,但种植效果受蒜种外形影响较大,现有机型仅针对“四六瓣”品种的大蒜初步实现立直种植功能,并且作业效果有待提高,而我国大蒜种植主要以“杂交蒜”为主,“杂交蒜”的蒜瓣相对“四六瓣”外形更加不规则,更难实现机械化立直种植。因此根据大蒜物理特性和生长特性研究一种不区分大蒜品种,对蒜瓣外形适应性强的定向排种装置,对大蒜机械化立直种植意义重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各种催芽大蒜的定向率以及株距、行距稳定性并能够提高催芽大蒜入土后立直率的定向排种装置及定向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之一是:一种催芽大蒜定向排种装置,包括由主动轴和从动轴驱动的输送带、位于输送带上方的取种器以及沿输送带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毛刷辊,所述输送带沿运动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输送带的外表面上均匀设有多个横向隔断,所述毛刷辊位于输送带上方且与输送带相抵,所述输送带的下方设有与所述毛刷辊一一对应的振动轮,所述振动轮也与输送带相抵。优选的,所述毛刷辊有三个,三个毛刷辊沿输送带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之二是:一种使用技术方案之一所述装置的催芽大蒜定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催芽大蒜由取种器从种箱内被单粒取出落至输送带的输送通道内;所述催芽大蒜在输送带的带动下,经毛刷辊转动对催芽大蒜进行梳刷振动辊对催芽大蒜进行振动以及催芽大蒜自身重力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催芽大蒜的头部朝下,直至催芽大蒜落入栽植器保持立直状态。

本发明在使用时的详细工作过程可参见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本发明从利于催芽大蒜的芽苗和蒜体的物理特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梳、刷、振动结合的原理,定向可靠,结构简单,输送效率较高。催芽大蒜的头部比芽苗部分更重,因此所述输送带沿运动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可以保证梳、刷、振动后催芽大蒜的头部始终朝下,进一步保证了催芽大蒜定向的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均设有轴套,所述轴套的外表面沿其周向均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输送带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振动凸起。本发明传动轴套设计成凹型,与输送带的振动凸起紧密啮合,避免出现打滑现象,从而保证排种稳定,不会出现漏种现象。同时,输送带的振动凸起也能够提高振动轮的振动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之一的再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横向隔断上设有若干向上开口的u形槽,所述u形槽沿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横向隔断。这样可以增加毛刷辊的刷毛对大蒜芽苗的接触范围,利于催芽大蒜的定向。

上述技术方案之一的更进一步改进是:所述输送带的外表面上均匀设有多个纵向隔断。所述横向隔断与纵向隔断配合,能够在实现催芽大蒜定向的同时保证株距和行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凹型轴套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凹型轴套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毛刷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凹型轴套1,主动轴2,毛刷辊3,毛刷轴4,振动轮轴5,振动轮6,输送带7,u形槽7-1,横向隔断7-2,纵向隔断7-3,振动凸起7-4,从动轴8,取种器9,栽植器10,催芽大蒜1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催芽大蒜定向排种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由主动轴2和从动轴8驱动的输送带7、位于输送带7上方的取种器9以及沿输送带7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毛刷辊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毛刷辊3有三个,三个毛刷辊3沿输送带7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毛刷辊的具体结构如图6所示。如图1所示,取种器9位于输送带输入端上方,催芽大蒜11在输送带7上进行定向并传输至输出端后滑入下方的栽植器10中。

所述输送带7沿运动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如图1所示输送带7从右向左向下倾斜),所述输送带7的外表面上均匀设有多个横向隔断7-2(与输送带的传输方向垂直),所述毛刷辊3位于输送带7上方且与输送带7相抵,所述输送带7的下方设有与所述毛刷辊3一一对应的振动轮6,所述振动轮6也与输送带7相抵。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输送带7的外表面上均匀设有多个纵向隔断7-3。所述横向隔断7-2与纵向隔断7-3配合,能够在实现催芽大蒜定向的同时保证株距和行距。

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均设有轴套,所述轴套的外表面沿其周向均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输送带上设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振动凸起。传动轴套上的凹型与输送带的振动凸起紧密啮合,避免传送带出现打滑现象,从而保证排种稳定,不会出现漏种现象。同时,输送带7的振动凸起7-4也提高了振动轮6的振动效果。

本实施例如图2和图5所示,输送带7通过四个纵向隔断7-3分隔成五列,形成五个输送通道;三个毛刷辊自右往左依次形成ⅰ、ⅱ、ⅲ级毛刷辊。

使用上述装置的催芽大蒜定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催芽大蒜由取种器从种箱内被单粒取出落至输送带的输送通道内;所述催芽大蒜在输送带的带动下,经毛刷辊转动对催芽大蒜进行梳刷振动辊对催芽大蒜进行振动以及催芽大蒜自身重力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催芽大蒜的头部朝下,直至催芽大蒜落入栽植器保持立直状态。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2所示,催芽大蒜由取种器9从种箱内被单粒取出落至输送带7的输送通道内,落种稳定后会呈现在五个传输通道内各自对应a、b、c、d、e五种姿态。

1)当催芽大蒜落种稳定后呈现a姿态式时,蒜瓣芽苗逆向于输送带运行方向,催芽大蒜在ⅰ、ⅱ、ⅲ级毛刷辊逆时针转动对催芽大蒜的作用下始终保持a姿态,直至落入栽植器10保持立直状态;

2)当催芽大蒜落种稳定后呈现b姿态式时,蒜瓣芽苗斜逆向于输送带运行方向,催芽大蒜在ⅰ级毛刷辊逆时针转动对芽苗的作用下将催芽大蒜调至a姿态,ⅱ、ⅲ级毛刷辊将其保持a姿态,直至落入栽植器10保持立直状态;

3)当催芽大蒜落种稳定后呈现c姿态式时,蒜瓣芽苗横向于输送带运行方向,催芽大蒜在ⅰ级毛刷辊逆时针转动对芽苗的作用下将催芽大蒜调至b姿态,ⅱ级毛刷将其调至a姿态,ⅲ级毛刷辊将其保持a姿态,直至落入栽植器10保持立直状态;

4)当催芽大蒜落种稳定后呈现d姿态式时,蒜瓣芽苗顺逆向于输送带运行方向,催芽大蒜在ⅰ级毛刷辊逆时针转动对芽苗的作用下将催芽大蒜调至c姿态,ⅱ级毛刷将其调至b姿态,ⅲ级毛刷将其调至a姿态,直至落入栽植器10保持立直状态;

5)当催芽大蒜落种稳定后呈现e姿态式时,蒜瓣芽苗顺向于输送带运行方向,催芽大蒜在ⅰ级毛刷辊逆时针转动对芽苗的作用下将催芽大蒜调至d姿态,ⅱ级毛刷将其调至c姿态,ⅲ级毛刷将其调至b姿态,直至落入栽植器10在栽植器壁的作用下调至a姿态,呈立直状态。

催芽大蒜11落种稳定后调整姿态(即催芽大蒜的定向)可能与上述过程不完全一致,比如:催芽大蒜落种稳定后呈现c姿态式时,在ⅰ级毛刷辊逆时针转动对芽苗的作用下即可调整至a姿态,ⅱ、ⅲ级毛刷辊逆时针转动对催芽大蒜的作用下始终保持a姿态,等等。但上述过程说明了本实施例对催芽大蒜11可能发生的几个典型的姿态调整过程。

本实施例在工作过程中振动轮6在振动轮轴5的带动下呈顺时针转动,输送带7呈高频低振幅状态,催芽大蒜在输送带7上呈下滑趋势,利用毛刷对芽苗的阻力、蒜体的重心,使催芽大蒜11在调整方向的同时蒜体保持始终贴近横向隔断7-2,从而保证株距均匀性。

本实施例还可以作以下改进:所述横向隔断7-2上设有若干向上开口的u形槽7-1,所述u形槽7-1沿输送带7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横向隔断7-2。这样可以增加毛刷辊3的刷毛对大蒜芽苗的接触范围,利于催芽大蒜的定向。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具体技术方案,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