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果榆速效根插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95723发布日期:2019-05-07 19:26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果榆速效根插育苗方法,属于林木种苗繁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果榆(ulmusszechuanica)隶属榆科(ulmaceae)榆属(ulmus),为我国南方珍贵观赏和材用树种之一。由于其种源有限,自然更新能力较差,加上环境恶化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该物种已濒临灭绝,急需采取人为措施予以拯救和保护。红果榆树体高大、通直,枝叶平展、细腻,生长期长,落叶迟,深秋叶片转黄。春季挂果,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接近缺口,淡红色,极具观赏价值。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红果榆的育苗主要用种子繁殖。但是,红果榆为珍稀树种,母树资源缺乏,生长缓慢,加上果实成熟期短,种实搜集有困难,给幼苗的常规繁殖带来一定困难。目前,市场上苗源来源紧缺,生产周期长,育苗成本高,苗木价格昂贵。尽管现有文献中(刘济祥等,2018)提到了红果榆的育苗方法,但是常规过程中幼苗易感病、育苗出苗率不高,并且移栽困难,难以满足目前旺盛的园林生产对大苗的需求,急需一种简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的育苗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适应当前市场需求,提出一种简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的红果榆根插育苗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结合幼苗移栽开展育苗,不仅利用了繁殖材料,而且扦插根段生根快、成活率高,作到在有限育苗土地、有限种条数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培育合格苗,降低育苗成本,提高育苗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红果榆速效根插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插床准备: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的地段砌筑插床;事先经过土地平整,清除杂物,人工筑砌离地插池,并分层填铺繁育基质;

(2)搜集种根:秋季11月底~12月,选择1~2年生实生苗作为繁殖母树,结合幼苗移栽剪截种根,粗度0.6~1cm,长度6~10cm;将剪下的根段按极性一致的顺序排列,按照40或50根一组捆成把,并标记极性;

(3)催根促芽:将标记后的根段先冲洗8~12小时,后转入混合催根剂中浸泡10~15小时,捞起后置入预先准备的湿沙中低温催根培育60~75天;

(4)消毒灭菌:春季扦插前15~20天对插床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用氟菌唑水溶液和多抗霉素水溶液对繁育基质进行轮换灭菌1次,轮换灭菌间隔7~10天;

(5)精细扦插:将步骤(3)处理后的根段解开,插在事先灭菌完毕的插床上,采用直插法,并使标记端朝上,深度与基质大致平齐,株距4~6cm,行距8~10cm;完成后对基质及插穗进行适度镇压,以确保插穗与基质密接,然后用自来水喷淋,并用甲霜灵锰锌水溶液灭菌1次,要求喷施均匀,不留死角;

(6)遮阳保湿:灭菌的插穗顶端用液体石蜡涂抹,以防止根段内水分散失;完后在苗床上每隔1米插设竹竿支撑,拱高50~80cm,长度根据苗床长度而定;待弓竿布设完毕后覆膜封闭,覆膜后搭设一层遮阳网保湿培育。

进一步地,还包括(7)插后管理:保持棚内温度变化25~35℃,湿度75%以上;为调节棚内小环境,定期检查棚内温湿度,视情况进行开棚透气;为防止烂根,插后每7~10天用甲霜灵锰锌水溶液和多抗霉素水溶液交替灭菌1次;待插穗底部生根,顶部生芽,根长6~8cm,根数6以上即可移栽大田。

具体地,步骤(1)中,所述离地插池用红砖和混凝土堆砌,东西走向,要求池底架空,离地面50~60cm,池壁厚6~8cm,内壁深20~25㎝、宽75~80㎝,长度根据需要而定;池底长边两侧每隔1m留有直径1.5cm的排水口。

所述繁育基质为自下而上依次铺设卵石、河沙和促根基质;所述的卵石直径1.5~2.5cm,河沙为新鲜中粗沙,促根基质为珍珠岩、泥炭藓和蛭石按照体积比2:1:1的混合物。

步骤(3)中,所述混合催根剂按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吲哚乙酸200~400mg和α-萘乙酸50mg溶解在20~40ml95v/v%的乙醇水溶液中,再加入硝酸银5~10mg,硫酸猛5~10mg,蔗糖15~30mg,维生素c2~5mg加水溶解至1kg,搅拌均匀后即得。

所述湿沙为新鲜河沙,湿度35~45%,催根培育的温度控制在0~10℃。

步骤(4)中,所述氟菌唑水溶液为用30wt%氟菌唑可湿性粉剂加水2000~2500倍均匀搅拌而成;所述多抗霉素水溶液为用10wt%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加水1000~2000倍均匀搅拌而成。

步骤(5)中,所述甲霜灵锰锌水溶液为用58wt%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加水1000~1500倍均匀搅拌而成。

步骤(7)中,所述甲霜灵锰锌水溶液为用58wt%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加水1000~1500倍均匀搅拌而成;所述多抗霉素水溶液为用10wt%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加水1000~2000倍均匀搅拌而成。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红果榆速效根插育苗方法,在插床准备、基质组配,促根催芽、促根剂组合,种根灭菌防病、插后管理等技术环节上进行了大胆技术创新和城尝试,显著提高了种根生根率和当年育苗成活率。本方法结合幼苗移栽进行,充分利用繁殖材料,操作简便,具有育苗成本低、种根生根快,移栽成活率高等优点,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与推广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实施例1:

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金陵科技学院开展了红果榆的非公开根插育苗试验。步骤如下:

(1)插床准备:插床所在地事先进行了简易土地平整,并清除了杂物。根据预期育苗量筑砌离地插池。离地插池用红砖和混凝土堆砌,东西走向,池底架空,离地55cm,池壁厚8cm,内壁深20㎝、宽75㎝。池底长边两侧每隔1m留有直径1.5cm的排水口,以利排水。池底自下而上依次铺设了直径大约1.5cm卵石、新鲜河沙和促根基质。促根基质为珍珠岩、泥炭藓和蛭石体积比按照2:1:1的混合物。

(2)搜集种根:当年12月,结合红果榆幼苗移栽搜集粗度0.6~1cm的种根,剪截长度6~10cm。将剪下的根段按照50根一组捆成把,并用红色记号笔标记极性。

(3)催根促芽:将标记后的根段先在自来水流水中冲洗10小时,后转入混合催根剂中浸泡12小时,其混合催根剂按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吲哚乙酸200mg和α-萘乙酸50mg溶解在20ml95v/v%的乙醇水溶液中,再加入硝酸银5mg,硫酸猛5mg,蔗糖15mg,维生素c5mg加水溶解至1kg,搅拌均匀后制成。催根完成后置入预先准备的湿沙中低温(0~5℃)催根培育60天。

(4)消毒灭菌:春季扦插前15~20天对插床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即用氟菌唑水溶液和多抗霉素水溶液对繁育基质进行轮换灭菌1次,轮换灭菌间隔7天。氟菌唑水溶液的配制方法为:用30wt%氟菌唑可湿性粉剂加水2000倍均匀搅拌而成;多抗霉素水溶液的配制方法为:用10wt%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加水1000倍均匀搅拌而成。

(5)精细扦插:将步骤(3)处理后的根段取出,在事先灭菌完毕的插床上荩草扦插。采用直插法,并使红线标记端朝上,深度与基质大致平齐,株距4~6cm,行距8~10cm。完成后对基质及插穗进行适度镇压,以确保插穗与基质密接,然后用自来水喷淋,并用预先配好的甲霜灵锰锌水溶液灭菌1次,要求喷施均匀,不留死角。甲霜灵锰锌水溶液的方法为:用58wt%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加水100倍均匀搅拌而成。

(6)遮阳保湿:灭菌的插穗顶端用液体石蜡涂抹,以防止根段内水分散失。完后在苗床上每隔1米插设竹竿支撑,拱高50~80cm,长度根据苗床长度而定;待弓竿布设完毕后覆膜封闭,覆膜后搭设一层遮阳网保湿培育。

(7)插后管理:保持棚内温度变化25~35℃,湿度75%以上。为调节棚内小环境,定期检查棚内温湿度,视情况进行开棚透气。为防止烂根,插后每7天用甲霜灵锰锌水溶液和多抗霉素水溶液交替灭菌1次。待插穗底部生根,顶部生芽,根长6~8cm,根数6以上移栽大田。

(8)实际效果:根段腐烂很少,愈伤组织形成早,插后15天即开始陆续生根。经抽样调查表明,40天生根率达94.6%,平均根长8.6㎝,生根数为11。5月中旬移栽大田,成活率达98%,当年生平均苗高达140cm以上。

实施例2:

2017年11月~2018年5月在金陵科技学院同步开展了红果榆的非公开根插育苗试验。按照实施例1中的步骤(1)进行了插床准备,种根为当年3月取自移栽的幼苗,并进行了催根处理,其催根剂的制备方法为:吲哚乙酸300mg和α-萘乙酸50mg溶解在40ml95v/v%的乙醇水溶液中,再加入硝酸银5mg,硫酸猛10mg,蔗糖15mg,维生素c5mg加水溶解至1kg,搅拌均匀后制成。完后按照步骤上述(4)~(7)进行了消毒灭菌、遮阳保湿和精细管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插穗烂根较少,但插后25插穗根部开始产生愈伤组织,30天开始生根,40天生根率达74.8%,平均根长4.6㎝,生根数为7。5月中旬移栽大田,成活率为84%,当年生平均苗高110cm。

对比例1:

2017年11月~2018年5月在金陵科技学院同步开展了红果榆的非公开根插育苗试验。按照实施例1中的步骤(1)进行了插床准备,并按照步骤(2)进行了种根搜集和剪截,种根完成剪截后直接置入预先准备的湿沙中低温(0~5℃)催根培育60天。完后按照步骤上述(4)~(7)进行了消毒灭菌、遮阳保湿和精细管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插穗烂根较少,但插后40天生根率仅54.8%,平均根长4.4㎝,生根数为6。5月中旬移栽大田,成活率为62%,当年生平均苗高85cm。

对比例2:

2017年11月~2018年5月在金陵科技学院同步开展了红果榆的非公开根插育苗试验。按照实施例1中的步骤(1)进行了插床准备,并按照步骤(2)进行了种根搜集和剪截,种根完成剪截后直接在插床上进行扦插,并按照步骤上述(4)~(7)进行了消毒灭菌、遮阳保湿和精细管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插穗烂根较少,但插后35天插穗根部开始产生愈伤组织,40天生根率仅34.1%,平均根长4.6㎝,生根数为4,当年移栽成活率不足4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果榆速效根插育苗方法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