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飞虱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5630发布日期:2019-06-21 23:46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飞虱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专利属于稻飞虱防治测报、药效试验用仪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飞虱捕捉器。



背景技术:

历史背景和现状、客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稻飞虱群集在水面以上2厘米的稻丛下部茎杆上刺吸汁液,为害水稻,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离,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一般能造成水稻损失10%-20%,严重时达40%-60%,甚至绝收。稻飞虱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为了给稻飞虱的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确保粮食产量,每年在稻飞虱发生时期,各级农技部门,都会加强虫情的调查与监测以及防治药剂的试验等工作。一般的做法是:单季稻区的省份会在每年的7、8、9月,每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各调查一次,直至水稻成熟收割前2-3天结束,每次选取3种类型田3-5块,每块田查20-50丛,或50丛以上(轻发田块),这样按照国家颁布的稻飞虱调查规范,每名农技人员承担的调查量至少在3240-8100丛,甚至8100丛以上,双季稻、三季稻区的省份的调查量更是成倍增加,而每年全国有35000余个乡镇农技部门,3100余个县市农技部门重复着同样繁重的工作,加上科研院所、生产厂商的研发试验,全国各级相关部门为此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然而,这样重要、繁重且不可或缺的调查工作,调查手段却又相对落后、繁琐。由于缺失稻飞虱捕捉器,多采用纯人工作业,调查人员一般采用33cm*45cm的白搪瓷盘作载体,用水湿润盘内壁,以起到粘附稻飞虱的作用;由于稻飞虱的为害部位在水面以上2厘米的稻丛下部茎杆上,捕捉稻飞虱时农技人员需要俯下腰身,一手将盘插入稻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另一只手压低稻丛,贴合盘面,同时用手掌快速拍击稻丛中下部,以惊扰稻飞虱,落入盘中,达到捕捉的目的。

但是,这种传统的捕捉方式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操作繁琐,环节较多。其次是稻飞虱的漏捕率较高。由于稻飞虱是环绕稻丛360度为害,而捕捉操作是单面拍击,单面接虫,加上农技人员俯身弯腰,采用白搪瓷盘紧贴稻丛基部,难免在先期惊扰稻飞虱,造成一部分的漏捕。再次是劳动强度大。在调查期内,调查点的农技人员要反复弯腰至少3240-8100次,同时稻叶的特殊结构极易拉伤皮肤,造成农技人员身心俱疲。为此,广大农技人员迫切需要一种操作简单,捕捉效率高,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的稻飞虱捕捉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填补稻飞虱防治测报、药效试验用仪器的空白,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仪器,其具备构造简单且操作简便快捷的优点,能在稻飞虱防治测报、药效试验中,提高稻飞虱的捕捉效率,减轻广大农技人员的劳动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专利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稻飞虱捕捉器,包括盆体、振动棒、操纵杆,其特征在于:盆体的圆端,沿直线内缘延伸半圆扣环,半圆扣环中部延伸振动棒;盆体的圆端,沿弧形外缘向上90度延伸操纵杆。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稻飞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盆体呈半卵圆形,圆端与尖端的圆弧半径比为2:1,外缘呈弧线,高度10厘米,内缘呈直线,高度小于2厘米。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稻飞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半圆扣环中部延伸接口,接口延伸振动棒,振动棒拧入接口,再沿扣环、操纵杆向上延伸开关。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稻飞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由两个对称的部件组成。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稻飞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由盆体的圆端外缘延伸凸台,由凸台向上90度延伸操纵杆,其顶端延伸把手,把手中部延伸振动棒开关,其中,延伸开关的操纵杆为空心圆柱,其顶端延伸把手,不可拆卸,对称部件的操纵杆为实心圆柱,其顶端延伸把手,可拆卸;拆卸把手,将实心圆柱操纵杆插入空心圆柱操纵杆,完成组装。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1)、填补了稻飞虱防治测报、药效试验用仪器的空白。本发明专利通过对盆体、振动棒、操纵杆的设计,再进一步由盆体的圆端,沿直线内缘延伸半圆扣环,半圆扣环中部延伸振动棒;再由盆体的圆端,沿弧形外缘向上90度延伸操纵杆,由此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仪器,能够有效完成对稻飞虱的捕捉。

2)、提高了稻飞虱的捕捉效率。上述方案中,盆体呈半卵圆形,圆端与尖端的圆弧半径比为2:1,前小后大的结构设计,加之圆端外缘延伸的操作杆,能轻易地操控捕捉器插入稻丛间的间隙,克服了传统操作先期对稻飞虱的惊扰而带来的稻飞虱的逃逸;同时基于稻飞虱是在水面2厘米以上稻丛下部茎杆为害的特性,设计的内缘高度小于2厘米,外缘高度10厘米,足以保证在水面以上2厘米的稻丛茎杆下部为害的稻飞虱能够完全落入盆体,加之扣环360度环箍稻丛基部,避免了稻飞虱的漏捕。

3)、减轻了劳动强度。上述方案中,扣环的设计,能有效地固定稻丛基部,振动棒的电动设计,能自行扰动稻飞虱,替代了传统的人工作业;盆体圆端的弧形外缘向上90度延伸的操纵杆,避免了传统捕捉,农技人员的弯腰俯身,在身体保持直立的情况下完成工作。

4)、构造简单、操作简便快捷。上述方案中,本发明专利有两个对称的部件组成,每个部件的盆体圆端外缘延伸凸台,由凸台向上90度延伸操纵杆,操纵杆30a为空心圆柱,操纵杆30b为实心圆柱,将操纵杆30b插入操纵杆30a完成组装,实际操作时,操作把手32a、32b,通过简单的开合动作,就可操控捕捉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专利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专利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专利的对称部件结构图;

本发明专利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10-盆体11-外缘12-内缘13-扣环

20-振动棒21-接口

30-操纵杆30a-空心圆柱操纵杆30b-实心圆柱操纵杆31-凸台32-把手32a-空心圆柱操纵杆把手32b-实心圆柱操纵杆把手33-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专利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盆体(10)、振动棒(20)、操纵杆(30);盆体(10)呈半卵圆形,圆端与尖端的圆弧半径比为2:1,外缘(11)呈弧线,高度10厘米,内缘(12)呈直线,高度小于2厘米,长度45厘米,两个半卵圆形盆体(10)合闭成卵圆形,其长径与短径比为45:33,中心点位于圆端沿内缘(12)1/4处,即11.25厘米处;由盆体(10)的圆端,沿内缘(12)延伸半圆扣环(13),其半径为3厘米;沿外缘(11)延伸凸台(31);由凸台(31)向上90度延伸操纵杆(30),长度80厘米,操纵杆(30)顶端延伸把手(32);半圆扣环(13)中部延伸接口(21),接口(21)延伸振动棒(20),其长度5厘米,振动棒(20)拧入接口(21),接口(21)再沿扣环(13)、操纵杆(30)向上延伸开关(33)。整体结构拆分来看,有两个对称的部件组成,如图3所示,操纵杆(30a)为空心圆柱,孔径1.5厘米,操纵杆(30b)为实心圆柱,直径1.4厘米,把手(32a)延伸开关(33),把手(32b)可拆卸;拆卸把手(32b),将操纵杆(30b)插入操纵杆(30a),装上把手(32b),完成组装,如图1或图2所示。

实际操作时,两手分别握住把手(32a、32b)做左右开合动作操作捕捉器,工作时先使捕捉器处于闭合状态,如图2所示,盆体(10)接入一层浅水或将盆体(10)打湿,起到粘附稻飞虱的作用,打开捕捉器,如图1所示,将捕捉器的尖端朝向身体的正前方,沿稻丛基部轻轻插入至扣环(13)处,操作把手(32a、32b)闭合捕捉器,如图2所示,扣紧稻丛后,打开开关(33);当稻丛较高时也可稍向前轻移捕捉器,使稻丛呈一定倾角,压低稻丛,再打开开关(33),振动棒(20)工作。在不使用振动棒(20)电动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两手握紧把手(32a、32b),左右或前后摇摆捕捉器2-3次,惊扰稻飞虱落入盆体(10),完成捕捉。最后,操作把手(32a、32b),打开捕捉器,如图1所示,向后离开稻丛,垂直向上提近身体,再完成调查统计工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