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寒地水稻减排丰产增效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87290发布日期:2019-05-17 20:44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寒地水稻减排丰产增效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寒地水稻减排丰产增效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寒地为长日照高寒地区,生育期短、有效积温低;春季升温慢,夏季高温期短,秋季降温快,低温冷害频繁是制约水稻生长发育和稳产高产的首要因素;增温、促早熟是寒区水稻栽培的永恒主题,我国寒地引进水稻后,由于生育期短,直接播种通常水稻产量较低、品质较差,所以寒地水稻采用两段式栽培,第一段为大棚育秧期,当秧苗经过30~35天的生长,为三叶一心期时,进行本田插秧,进入第二阶段栽培。寒地水稻育秧在每年的4月中上旬,平均气温为5℃左右,自然条件下或在大棚内进行催芽,由于温度较低,水稻发芽较慢,而且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秧苗的素质,如果在大棚内增加取暖设备,会大大增加成本,因此,如何在水稻催芽期间内保持恒定的、较高的温度是决定水稻育苗成功的关键,俗话说:“苗好半年粮”、“好苗八成年”,对于寒地稻作区的水稻生产来说,由于生育期相对较短,培育壮秧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稻田系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缓减温室效应意义重大。黑龙江作为我国重要的粳稻主产区,属于寒地稻区,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田主要以施用化肥为主,且氮肥施用过量,利用率低,而且群体空间配置不合理,因此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寒地水稻减排丰产增效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稻种:选取适合寒地生产的稻种,对稻种进行适当的去杂处理;

s2、播种整地:将处理后的稻种进行大棚育秧,将即将插秧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通过机械将秧苗移栽至田间;

s3、肥料深施:机械增密插秧时,将化学肥料深度施肥在秧苗根部附近;

s4、稻田灌溉:对水稻稻田内进行抽水灌溉,保持田面不同的水层高度,直至黄熟期;

s5、二次追肥:抽水灌溉期间,机械洒施肥料,对水稻进行二次液体复合肥追肥;

s6、定时观测:每隔一周,种植人员去稻田对水稻进行观察,对水稻的根、茎、叶和穗分别进行观察,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进行监测,成熟期对水稻产量进行测定;

s7、病虫害防治:在水稻播种结束后,及时对水稻喷洒防病药物和防虫药物。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1中,根据寒地积温带的不同,选取适合的稻种,将稻种放置在太阳下曝晒2天,除去种子表面的水分,随后对稻种进行盐水筛选,除去稻种中的空壳和坏种。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1中,盐水筛选后的稻种需放在具有防除水稻恶苗病的消毒水中进行浸泡,随后将稻种催芽器放置于消毒水中,调高温度至恒温32℃,保持36小时,使稻种快速催芽。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2中,对即将插秧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打浆后施入适合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将打浆后的大田沉实5~7天,达到待插秧状态,将步骤s1中催芽后的稻种均匀播撒在大棚内的秧盘上,喷洒适量的水分,以秧盘表层不产生明水为准,随后通过转滚将种子压到三面着土,再将散土均匀抛洒在秧盘上,厚度0.8cm,以不露稻种为准,随后将秧盘进行覆膜,使稻种快速出苗。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3中,使用机械进行增密插秧时,栽插株行距为30cm×12cm,同时对秧苗根部附近进行深度施肥,氮肥的施肥量为120~135千克每公顷,磷肥的施肥量为55~65千克每公顷,钾肥的施肥量为48~55千克每公顷。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4中,稻苗插秧时,水分灌溉水层为2~3厘米;返青后到有效分蘖终止期间,保持水层为3~5厘米,以提高水温;分蘖后期,排水晒田,晒田时间为7天左右,以抑制后期无效分蘖。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4中,水稻在幼穗发育时期,代谢作用旺盛,将稻田水层灌为5~7厘米,抽穗后20~25天采取干湿交替的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此后根据成熟情况停灌落水时间,黄熟初期排干。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5中,水稻幼穗发育时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快的时期,在对水稻幼穗发育时期灌溉时,通过肥料洒施机械,对稻田均匀洒施含纯氮量30~40千克每公顷的液体复合肥(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20:10:10),进行二次追肥。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6中,种植人员每隔一周时间去稻田的相同区域位置进行监测,对水稻的根、茎、叶的生长动态进行观察,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对抽穗后稻穗的灌浆情况进行记录;成熟后对水稻产量进行测定。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7中,当田间出现白叶枯或是细菌性条斑病时,立即选用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农用链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进行喷雾防治;在孕穗期时,出现纹枯病后,使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井冈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进行喷雾防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根据寒地积温带的不同,选取适合的稻种,将稻种放置在太阳下曝晒2天,除去种子表面的水分,随后对稻种进行盐水筛选,除去稻种中的空壳和坏种,随后将稻种放在具有防除水稻恶苗病的消毒水中进行浸泡,随后将稻种催芽器放置于消毒水中,调高温度至恒温32℃,保持36小时,使稻种快速催芽,催芽后的稻种均匀播撒在大棚内的秧盘上,喷洒适量的水分,以秧盘表层不产生明水为准,随后通过转滚将种子压到三面着土,再将散土均匀抛洒在秧盘上,厚度0.8cm,以不露稻种为准,随后将秧盘进行覆膜,使稻种快速出苗,在稻种出苗及生长期间,需要对种植水稻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打浆后施入适合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将打浆后的大田沉实5~7天,达到待插秧状态,通过自动插秧机,将秧苗插入沉实好的大田中,栽插株行距为30cm×12cm,机械插秧的同时,对秧苗根部附近进行深度施肥,氮肥的施肥量为120~135千克每公顷,磷肥的施肥量为55~65千克每公顷,钾肥的施肥量为48~55千克每公顷,稻苗插秧时,需要保证水分灌溉水层为2~3厘米;返青后到有效分蘖终止期间,保持水层为3~5厘米,以提高水温;分蘖后期,排水晒田,晒田时间为7天左右,以抑制后期无效分蘖,水稻在幼穗发育时期,代谢作用旺盛,将稻田水层灌为5~7厘米,抽穗后20~25天采取干湿交替的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此后根据成熟情况停灌落水时间,直到黄熟初期排干稻田水分,在对水稻幼穗发育时期灌溉时,通过肥料洒施机械,对稻田均匀洒施含纯氮30~40千克每公顷的液体复合肥(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20:10:10),进行二次追肥,当田间出现白叶枯或是细菌性条斑病时,立即选用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农用链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进行喷雾防治;在孕穗期时,出现纹枯病后,使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井冈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进行喷雾防治,由此栽培的寒地水稻健康状况最佳,相比于对比例,甲烷排放量降低9.9%~10.6%,氧化亚氮排放量降低0.5%~6.3%,综合温室效应降低8.2%~9.8%;产量增加2.9%~4.8%,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6.4%~21.1%,可有效的对寒地水稻栽培实现减排丰产增效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水稻栽培的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寒地水稻减排丰产增效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稻种:选取适合寒地生产的稻种,对稻种进行适当的去杂处理;

s2、播种整地:将处理后的稻种进行大棚育种,将即将插秧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通过机械将秧苗移栽至田间;

s3、肥料深施:机械增密插秧时,将化学肥料深度施肥在秧苗根部附近;

s4、稻田灌溉:对水稻稻田内进行抽水灌溉,保持田面不同的水层高度,直至黄熟期;

s5、二次追肥:抽水灌溉期间,机械洒施肥料,对水稻进行二次液体复合肥追肥;

s6、定时观测:每隔一周,种植人员去稻田对水稻进行观察,对水稻的根、茎、叶和穗分别进行观察,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进行监测,成熟期对水稻产量进行测定;

s7、病虫害防治:在水稻播种结束后,及时对水稻喷洒防病药物和防虫药物。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1中,根据寒地积温带的不同,选取适合的稻种,将稻种放置在太阳下曝晒2天,除去种子表面的水分,随后对稻种进行盐水筛选,除去稻种中的空壳和坏种。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1中,盐水筛选后的稻种需放在具有防除水稻恶苗病的消毒水中进行浸泡,随后将稻种催芽器放置于消毒水中,调高温度至恒温32℃,保持36小时,使稻种快速催芽。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2中,对即将插秧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打浆后施入适合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将打浆后的大田沉实5~7天,达到待插秧状态,将步骤s1中催芽后的稻种均匀播撒在大棚内的秧盘上,喷洒适量的水分,以秧盘表层不产生明水为准,随后通过转滚将种子压到三面着土,再将散土均匀抛洒在秧盘上,厚度0.8cm,以不露稻种为准,随后将秧盘进行覆膜,使稻种快速出苗。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3中,使用机械进行增密插秧时,栽插株行距为30cm×12cm,同时对秧苗根部附近进行深度施肥,氮肥的施肥量为122千克每公顷,磷肥的施肥量为60千克每公顷,钾肥的施肥量为52千克每公顷。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4中,稻苗插秧时,水分灌溉水层为2~3厘米;返青后到有效分蘖终止期间,保持水层为3~5厘米,以提高水温;分蘖后期,排水晒田,晒田时间为7天左右,以抑制后期无效分蘖。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4中,水稻在幼穗发育时期,代谢作用旺盛,将稻田水层灌为5~7厘米,抽穗后20~25天采取干湿交替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此后根据成熟情况停灌落水时间,黄熟初期排干。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5中,水稻幼穗发育时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快的时期,在对水稻幼穗发育时期灌溉时,通过肥料洒施机械,对稻田均匀洒施纯氮肥31千克每公顷的液体复合肥(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20:10:10),进行二次追肥。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6中,种植人员每隔一周时间去稻田的相同区域位置进行监测,对水稻的根、茎、叶的生长动态进行观察,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对抽穗后稻穗的灌浆情况进行记录;成熟后对水稻产量进行测定。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7中,当田间出现白叶枯或是细菌性条斑病时,立即选用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农用链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喷雾防治;在孕穗期时,出现纹枯病后,使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井冈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进行喷雾防治。

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寒地水稻减排丰产增效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稻种:选取适合寒地生产的稻种,对稻种进行适当的去杂处理;

s2、播种整地:将处理后的稻种进行大棚育种,将即将插秧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通过机械将秧苗移栽至田间;

s3、肥料深施:机械增密插秧时,将化学肥料深度施肥在秧苗根部附近;

s4、稻田灌溉:对水稻稻田内进行抽水灌溉,保持田面不同的水层高度,直至黄熟期;

s5、二次追肥:抽水灌溉期间,机械洒施肥料,对水稻进行二次液体复合肥追肥;

s6、定时观测:每隔一周,种植人员去稻田对水稻进行观察,对水稻的根、茎、叶和穗分别进行观察,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进行监测,成熟期对水稻产量进行测定;

s7、病虫害防治:在水稻播种结束后,及时对水稻喷洒防病药物和防虫药物。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1中,根据寒地积温带的不同,选取适合的稻种,将稻种放置在太阳下曝晒2天,除去种子表面的水分,随后对稻种进行盐水筛选,除去稻种中的空壳和坏种。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1中,盐水筛选后的稻种需放在具有防除水稻恶苗病的消毒水中进行浸泡,随后将稻种催芽器放置于消毒水中,调高温度至恒温32℃,保持36小时,使稻种快速催芽。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2中,对即将插秧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打浆后施入适合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将打浆后的大田沉实5~7天,达到待插秧状态,将步骤s1中催芽后的稻种均匀播撒在大棚内的秧盘上,喷洒适量的水分,以秧盘表层不产生明水为准,随后通过转滚将种子压到三面着土,再将散土均匀抛洒在秧盘上,厚度0.8cm,以不露稻种为准,随后将秧盘进行覆膜,使稻种快速出苗。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3中,使用机械进行增密插秧时,栽插株行距为30cm×12cm,同时对秧苗根部附近进行深度施肥,氮肥的施肥量为130千克每公顷,磷肥的施肥量为58千克每公顷,钾肥的施肥量为50千克每公顷。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4中,稻苗插秧时,水分灌溉水层为2~3厘米;返青后到有效分蘖终止期间,保持水层为3~5厘米,以提高水温;分蘖后期,排水晒田,晒田时间为7天左右,以抑制后期无效分蘖。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4中,水稻在幼穗发育时期,代谢作用旺盛,将稻田水层灌为5~7厘米,抽穗后20~25天采取干湿交替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此后根据成熟情况停灌落水时间,黄熟初期排干。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5中,水稻幼穗发育时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快的时期,在对水稻幼穗发育时期灌溉时,通过肥料洒施机械,对稻田均匀洒施含纯氮32千克每公顷的液体复合肥(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20:10:10),进行二次追肥。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6中,种植人员每隔一周时间去稻田的相同区域位置进行监测,对水稻的根、茎、叶的生长动态进行观察,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对抽穗后稻穗的灌浆情况进行记录;成熟后对水稻产量进行测定。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7中,当田间出现白叶枯或是细菌性条斑病时,立即选用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农用链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喷雾防治;在孕穗期时,出现纹枯病后,使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井冈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进行喷雾防治。

对比例:如图1所示,除步骤s1、s3和s5与实施例不同外,其他操作均与实施例相同。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稻种:选取适合寒地生产的稻种,对稻种进行适当的去杂处理;

s2、播种整地:将处理后的稻种进行大棚育种,将即将插秧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通过机械将秧苗移栽至田间;

s3、肥料深施:机械常规密度插秧时,将化学肥料深度施肥在秧苗根部附近;

s4、稻田灌溉:对水稻稻田内进行抽水灌溉,保持田面不同的水层高度,直至黄熟期;

s5、二次追肥:抽水灌溉期间,人工洒施肥料,对水稻进行氮钾二次追肥;

s6、定时观测:每隔一周,种植人员去稻田对水稻进行观察,对水稻的根、茎、叶和穗分别进行观察,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进行监测,成熟期对水稻产量进行测定;

s7、病虫害防治:在水稻播种结束后,及时对水稻喷洒防病药物和防虫药物。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1中,根据寒地积温带的不同,选取适合的稻种,将稻种放置在太阳下曝晒2天,除去种子表面的水分,随后对稻种进行盐水筛选,除去稻种中的空壳和坏种。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1中,盐水筛选后的稻种需放在具有防除水稻恶苗病的消毒水中进行浸泡,随后将浸泡后的稻种放入透光性好的房间内,并在上面盖一层较厚的棉被或毯子,以保持较高的温度,维持3天左右,使稻种快速催芽。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2中,对即将插秧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打浆后施入适合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将打浆后的大田沉实5~7天,达到待插秧状态,将步骤s1中催芽后的稻种均匀播撒在大棚内的秧盘上,喷洒适量的水分,以秧盘表层不产生明水为准,随后通过转滚将种子压到三面着土,再将散土均匀抛洒在秧盘上,厚度0.8cm,以不露稻种为准,随后将秧盘进行覆膜,使稻种快速出苗。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3中,使用机械进行常规密度插秧时,栽插株行距为30cm×14cm,同时对秧苗根部附近进行深度施肥,氮肥的施肥量为144千克每公顷,磷肥的施肥量为70千克每公顷,钾肥的施肥量为48千克每公顷。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4中,稻苗插秧时,水分灌溉水层为2~3厘米;返青后到有效分蘖终止期间,保持水层为3~5厘米,以提高水温;分蘖后期,排水晒田,晒田时间为7天左右,以抑制后期无效分蘖。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s4中,水稻在幼穗发育时期,代谢作用旺盛,将稻田水层灌为5~7厘米,抽穗后20~25天采取干湿交替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此后根据成熟情况停灌落水时间,黄熟初期排干。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5中,水稻幼穗发育时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快的时期,在对水稻幼穗发育时期灌溉时,通过人工洒施肥料,对稻田均匀洒施氮肥36千克每公顷,钾肥12千克每公顷,进行二次追肥。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6中,种植人员每隔一周时间去稻田的相同区域位置进行监测,对水稻的根、茎、叶的生长动态进行观察,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对抽穗后稻穗的灌浆情况进行记录;成熟后对水稻产量进行测定。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步骤7中,当田间出现白叶枯或是细菌性条斑病时,立即选用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农用链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喷雾防治;在孕穗期时,出现纹枯病后,使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井冈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进行喷雾防治。

本发明按照实施例1-2和对比例栽培处理所得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相比于对比例,实施例1的甲烷排放量降低10.6%,氧化亚氮排放量降低6.3%,综合温室效应降低9.8%,产量增加2.9%,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1.1%;实施例2的甲烷排放量降低9.9%,氧化亚氮排放量降低0.5%,综合温室效应降低8.2%;产量增加4.8%,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6.4%,可有效的对寒地水稻栽培实现减排丰产增效的效果。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根据寒地积温带的不同,选取适合的稻种,将稻种放置在太阳下曝晒2天,除去种子表面的水分,随后对稻种进行盐水筛选,除去稻种中的空壳和坏种,随后将稻种放在具有防除水稻恶苗病的消毒水中进行浸泡,随后将稻种催芽器放置于消毒水中,调高温度至恒温32℃,保持36小时,使稻种快速催芽,催芽后的稻种均匀播撒在大棚内的秧盘上,喷洒适量的水分,以秧盘表层不产生明水为准,随后通过转滚将种子压到三面着土,再将散土均匀抛洒在秧盘上,厚度0.8cm,以不露稻种为准,随后将秧盘进行覆膜,使稻种快速出苗,在稻种出苗及生长期间,需要对种植水稻的大田进行充分旋耕并打浆,打浆后施入适合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将打浆后的大田沉实5~7天,达到待插秧状态;通过自动插秧机,将秧苗插入沉实好的大田中,栽插株行距为30cm×12cm,机械插秧的同时,对秧苗根部附近进行深度施肥,氮肥的施肥量为120~135千克每公顷,磷肥的施肥量为55~65千克每公顷,钾肥的施肥量为48~55千克每公顷,稻苗插秧时,需要保证水分灌溉水层为2~3厘米;返青后到有效分蘖终止期间,保持水层为3~5厘米,以提高水温;分蘖后期,排水晒田,晒田时间为7天左右,以抑制后期无效分蘖,水稻在幼穗发育时期,代谢作用旺盛,将稻田水层灌为5~7厘米,抽穗后20~25天采取干湿交替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此后根据成熟情况停灌落水时间,直到黄熟初期排干稻田水分,在对水稻幼穗发育时期灌溉时,通过肥料洒施机械,对稻田均匀洒施含纯氮30~40千克每公顷的液体复合肥(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20:10:10),进行二次追肥,当田间出现白叶枯或是细菌性条斑病时,立即选用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农用链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喷雾防治;在孕穗期时,出现纹枯病后,使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井冈霉素用量为每亩2包,并兑45千克水进行喷雾防治,由此栽培的寒地水稻健康状况最佳;

相比于对比例,甲烷排放量降低9.9%~10.6%,氧化亚氮排放量降低0.5%~6.3%,综合温室效应降低8.2%~9.8%;产量增加2.9%~4.8%,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6.4%~21.1%,可有效的对寒地水稻栽培实现减排丰产增效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