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甘草制种田中宁夏胭脂蚧的防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10394发布日期:2019-08-24 09:03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甘草制种田中宁夏胭脂蚧的防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中药材制种行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甘草制种田中宁夏胭脂蚧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人工甘草种植田以采挖根部为主,一般3-4年后才采挖,而人工甘草制种田以制种为主,多年不采挖。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宁夏胭脂蚧会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在3-4年后逐年加重。宁夏胭脂蚧的危害范围一般自地表根茎至地下30cm以内,而人工甘草的种植为了便于收获时机械采挖,甘草育苗的移栽范围为地下15-25cm。因此甘草根部生长的深度和宁夏胭脂蚧的活动范围重合,宁夏胭脂蚧会长期吸食甘草主根,使甘草主根危害致死,严重影响了制种成果。现有的甘草种植田防治宁夏胭脂蚧的方法为灌药防治,通常选择辛硫磷颗粒、辛硫甲拌磷颗粒、毒死蜱、吡虫啉等颗粒剂或乳油等药剂进行撒施或喷施防治。但是土壤灌药的残留期较长,灌药防治会造成土壤农药残留富集,导致甘草农残超标。并且农药难以渗入土壤深层对制种田中宁夏胭脂蚧的防治效果较差,因此需要一种污染小、高效防治宁夏胭脂蚧的方法。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甘草制种田中宁夏胭脂蚧的防治方法。一种甘草制种田中宁夏胭脂蚧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方法包括:选择甘草秧苗移栽至地下40-50cm处种植;在预定时间完成甘草果荚采收,并刈割位于地表的甘草植株;全面旋耕甘草制种田中的土壤,且旋耕深度大于10cm。进一步地,所述防治方法还包括选择无甘草种植史、周边无豆科植物的沙壤田作为甘草制种田。进一步地,所述甘草秧苗的特征为芽点饱满、无病斑和无虫食症状,且甘草秧苗的长度为20-60cm。进一步地,所述甘草秧苗移栽前还包括消毒灭菌处理。进一步地,所述消毒灭菌处理为采用多菌灵药剂将甘草秧苗整株浸泡2-4分钟。进一步地,所述甘草秧苗的移栽的行间距为100-110cm,每行植株之间的株距为50-60cm。进一步地,所述果荚采收的预定时间为7月中旬开始采收至8月中旬完成采收。进一步地,所述甘草植株的刈割包括割除地上的甘草植株和灭茬割除后的甘草植株。进一步地,所述全面旋耕设置在每年8月份。进一步地,所述全面旋耕包括一次旋耕,所述一次旋耕的深度为10cm-20cm。进一步地,所述全面旋耕包括二次旋耕,所述二次旋耕的深度为15cm-25cm。进一步地,所述防治方法还包括将旋耕后的土壤进行翻晒处理。进一步地,所述防治方法还包括将旋耕后的土壤重新起垄。本发明的宁夏胭脂蚧防治方法,使甘草主根避开宁夏胭脂蚧的活动范围进行生长,避免宁夏胭脂蚧对甘草根部的损害,且每年对制种田中的土壤进行旋耕处理,有效降低制种田中的虫口密度,保障了甘草制种成果。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宁夏胭脂蚧的防治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一种甘草制种田中宁夏胭脂蚧的防治方法,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选择甘草秧苗移栽至地下40-50cm处种植。1、选择适宜的制种田进行甘草种植;甘草制种田的种植时间长,为保证甘草制种的成果需要选择适宜的种植田进行种植;甘草制种田应当选取无甘草种植史,且周边无苦豆子、柠条等豆科植物的沙壤田。无甘草种植史的田地能够有效避免宁夏胭脂蚧珠体及虫卵的残留,使得甘草植株幼苗期能够避免胭脂蚧的侵害。2、选择健康的甘草植株准备栽种;人工甘草制种田选择育苗移栽的方式种植。在挑选秧苗的过程中,将被宁夏胭脂蚧危害的植株剔除,选择健康的甘草育苗,被宁夏胭脂蚧侵害后的育苗有明显的侵害特征,而健康的甘草秧苗具有芽点饱满,无病斑,无虫食症状的特点。由于甘草种苗移栽是将秧苗完全埋入地下,所以选择甘草秧苗长度为20-60cm,保证芽点较多,便于甘草秧苗的出芽和生长。3、对选择的甘草植株进行药剂处理;甘草秧苗的健康植株选择后,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具体的,通过多菌灵药剂将甘草植株整株浸泡2~4分钟,确保了植株种植后不携带病菌。为了进一步提高甘草幼苗的栽种成活率和加快甘草的生长。4、确定甘草秧苗的栽种深度进行种植;甘草秧苗的移栽深度为40-50cm,具体的,先用大铧犁在田地上逐行开沟40-50cm,将秧苗斜放或平放于种植沟内,即可确保甘草秧苗的种植深度为40-50cm,实现秧苗根部的生长与宁夏胭脂蚧的活动范围避开;甘草秧苗移栽的行间距为100-110cm,每行植株之间的株距为50-60cm,确保留有足够的空间供甘草植株生长,保证甘草植株营养充足。步骤二:刈割位于地表上部的甘草植株。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果荚采收;由于宁夏胭脂蚧在8月中下旬-9月中上旬成虫开始孵化若虫,幼虫出生后在土壤深度为20cm以内的范围内活动,寻找新的寄主。由于甘草制种田以制种为主,甘草根部长期生长在土壤中,为了避开新生幼虫对植株的伤害,需要在9月中上旬前完成土壤杀虫处理,因此为了配合杀虫操作,人工甘草制种田尽量在7月中旬开始果荚采收,至8月中旬完成果荚采收。2、对采收后的植株进行割除并灭茬;为了确保含有宁夏胭脂蚧的土壤被破坏,需要先对采收后的植株进行割除,在植株收割后立即进行灭茬处理,具体的,灭茬后残留的地下植株高度为15-20cm。示例性的,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甘草种子收获的同时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联合收割机在收割过程中即进行了灭茬处理,收割过程中进行的灭茬时,地下植株高度保留在15-20cm。采用收割灭茬的操作有效确保地上植株完全铲除,为后续操作提供基础。步骤三:全面旋耕甘草制种田中的土壤。1、对甘草制种田进行旋耕;由于甘草主根种植的深度避开了宁夏胭脂蚧的活动层,且甘草主根一般不向地表生长,但从主根芦头处生长出来的根茎向地表生长,主茎和枝条的生长经过宁夏胭脂蚧的活动层,宁夏胭脂蚧会附着在枝条的生长点处吸食汁液,造成甘草植株的损害。在甘草植株割除并灭茬后立即对制种田进行全面旋耕,具体旋耕时间依据果荚成熟日期和天气状况而定,总体而言,人工甘草制种田在8月份实施机械旋耕。具体的,旋耕深度为15cm左右,即为10cm-20cm,由于旋耕机的旋耕深度为15cm,因此该种深度只需旋耕机械进行一次旋耕即可,既满足了旋耕机械的工作要求,又能够与宁夏胭脂蚧的活动范围重合,打破宁夏胭脂蚧珠体、蛹或成虫及生存环境。旋耕深度也可为20cm左右,即15cm-25cm,20cm左右的深度则需要旋耕机械两次旋耕,二次旋耕有效保证了旋土均匀,土壤细碎更完全,对宁夏胭脂蚧的生存环境破坏更加彻底,但二次旋耕延长了旋耕时间,降低防治效率的同时增加了防治成本。综合考虑使用旋耕机一次旋耕15cm最佳。15cm的旋耕深度位于甘草主根生长深度之上,并且秧苗移栽40-50cm后,主根会继续向地下生长,移栽深度保证了甘草主根生长的稳定性,避免地下主根在全面旋耕过程中受伤或松动。旋耕后的土壤破碎疏松,且将深层土壤翻出,旋耕过程中将深层土壤中的珠体、虫蛹和幼虫翻出,远离甘草主根。旋耕后,宁夏胭脂蚧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难以继续存活,成虫在疏松的表层土壤中无法寻找健康植株产卵繁殖后代,从而有效降低了虫口密度,降低甚至杜绝宁夏胭脂蚧对甘草根茎的危害。2、旋耕后的土壤进行日晒处理;为了最大程度的消灭深层土壤中的宁夏胭脂蚧,人工甘草制种田中的土壤在全面旋耕后进行自然翻晒,示例性的:日晒10-15天,即可保证旋耕后的土壤干燥,使宁夏胭脂蚧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地下15cm以下的土壤也会由于上层土壤的疏松易被日晒干燥,使得没有被机械破坏的土壤层也不利于宁夏胭脂蚧的生长,进一步降低虫口密度。3、对疏松土壤重新起垄;为了保证甘草植株的生长,在土壤翻晒后,依照原有的起垄标志,在人工甘草制种田中重新起垄。具体的,在甘草植株收割之前,在田埂上设置多个田垄标记,需要重新起垄时即可依照标记进行起垄,确保位于地下的甘草主根能够顺利出芽生长。本发明实施例是一套防治人工甘草制种田宁夏胭脂蚧的综合方法,包括种植、采收、收割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多个防治措施。为了验证多个防治措施的防虫效果,进行反复试验验证,选取下列实验进行示例性说明:实验一:确定移栽深度。实验地点: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人工甘草制种基地(2014年移栽)实验材料:武威市民勤县市售甘草繁殖材料(野生)试验方法:2014年5月在武威市民勤县昌盛基地进行甘草繁殖材料的移植,设计不同的移栽深度,分别为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60cm5个对比,每个样方为1亩地,重复3次。实验结果:2018年8月观察宁夏胭脂蚧危害甘草主根的受害率,甘草主根的死亡率及长势,每个样方随机挖取10根甘草,共计30根,统计结果见表1。表1不同移栽深度受害情况统计编号深度/cm受害数受害率/%死亡数死亡率/%长势110-2030100826.7弱220-302376.7620弱330-4031000较好440-500000好550-600000好实验结论: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移栽深度的增加,宁夏胭脂蚧危害甘草主根的受害率在逐渐降低,当移栽深度在40cm以上时,宁夏胭脂蚧危害甘草主根的受害率在0,长势较好。但实际生产中也要考虑到制种田甘草的机械化移栽深度及采挖深度,通常机械可达50cm左右,所以综合考虑为避免甘草主根受到宁夏胭脂蚧的危害,并且方便机械作业,移栽深度在40-50cm最佳。实验二:确定防治方式。常用的药物防治有毒死蜱乳油、阿维菌素乳油和氯氟吡虫啉,将灌药防治、旋耕防治、灌药旋耕防治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材料:45%毒死蜱乳油(ds)(江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5%阿维菌素乳油(aw)(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33%氯氟吡虫啉(lb)(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实验方法:人工甘草制种田种植的第四年即2018年8月20日采用旋耕灌药、仅旋耕、未旋耕灌药等试验宁夏胭脂蚧的防治效果,每种方法的实验面积为500m2左右,具体方案见表2,各个防治方法的种植深度相同均采用普通种植深度15-25cm,本实验的防治方案实施之前均进行了果荚采收、植株收割灭茬等相同的措施。表2宁夏胭脂蚧防治方案编号旋耕处理(x)未旋耕处理(w)剂量/ml1毒死蜱(xds)毒死蜱(wds)2502阿维菌素(xaw)阿维菌素(waw)2503氯氟吡虫啉(xlb)氯氟吡虫啉(wlb)2504浇水空白(xs)浇水空白(ws)无5仅旋耕(x)未处理(w)无由表2可知,对于旋耕处理的制种田和未旋耕处理的制种田均有5中防治方案:1、在两种制种田中均喷洒相同剂量的45%毒死蜱乳油药物;2、在两种制种田中均喷洒相同剂量的5%阿维菌素乳油药物;3、在两种制种田中均喷洒相同剂量的33%氯氟吡虫啉药物;4、在两种制种田中不做任何药物处理仅施加一定量的清水;5、对两种甘草制种田不做任何药物或浇水处理。采用上述5个防治方案防治后,在2018年9月15日,采用五点取样法在实验田中统计防治效果。具体统计方法为:在不同防治方案的种植田中均选取五个取样点,实施取样。挖取的样方大小为50cm*50cm,挖取深度为15cm,统计该样方中含有宁夏胭脂蚧成虫、卵囊或珠体的总体数量,总体数量的单位以个计,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表3宁夏胭脂蚧防治效果统计样方xdsxawxlbxsxwdswawwlbwsw14439616332625697718121711072474858566969268478913481308353615749486367498151594126444356424656719736683127512855455251535962463771213571176平均46.451.253.853.452.8659.2700.6743.41358.21228由表3可知,旋耕防治的结果为:1、旋耕后施加45%毒死蜱乳油药物的制种田中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46.4;2、旋耕后施加5%阿维菌素乳油药物的制种田中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51.2;3、旋耕后施加33%氯氟吡虫啉药物的制种田中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53.8;4、对于旋耕后施加清水的制种田中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53.4;5、仅对制种田做旋耕处理后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52.8。由统计结果可知,旋耕防治与旋耕施药防治的效果相差不大,均能够对宁夏胭脂蚧进行有效灭除。未旋耕防治的结果为:1、未旋耕仅施加45%毒死蜱乳油药物的制种田中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659.2;2、未旋耕仅施加5%阿维菌素乳油药物的制种田中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700.6;3、未旋耕仅施加33%氯氟吡虫啉药物的制种田中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743.4;4、未旋耕仅施加清水的制种田中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1358.2;5、对未旋耕的土壤不采取任何措施的制种田中剩余宁夏胭脂蚧的平均总量为1228。由统计结果可知,施药未旋耕的防治效果优于未旋耕的效果。实验结论:8月份机械旋耕处理防治宁夏胭脂蚧比无机械旋耕处理效果好,灌药处理效果比不灌药效果好,灌药45%毒死蜱乳油效果最好。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旋耕处理灌药与旋耕处理不灌药差异不显著,均可达到控制虫口密度、降低胭脂蚧危害的作用,所以,综合考虑为有效防治人工甘草制种田宁夏胭脂蚧的发生危害,在8月份宁夏胭脂蚧成虫活动期采用机械旋耕15cm左右深度的土壤防治宁夏胭脂蚧的效果最佳,不仅可有效防止其成虫羽化及产卵,更避免了土壤灌药带来的不利影响。综上,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治方法,先通过加深移栽深度,使甘草秧苗的主根避开宁夏胭脂蚧的活动层生长,避免宁夏胭脂蚧对主根的初步损害,再通过在8月份对人工甘草种植田进行旋耕处理,杀灭宁夏胭脂蚧,有效减小土壤中虫口密度。通过保护甘草主根不受损伤的同时,每年进行旋耕灭虫,从而有效实现了人工甘草制种田中宁夏胭脂蚧的防治,保障了甘草制种植株的长期生长。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