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5261发布日期:2019-11-13 00:5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发明名称:收割机

国际申请日:2015年8月25日

国际申请号:pct/jp2015/073852

国家申请号:201580046942.6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割机,其具备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的操作杆,并能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以及收割部的升降操作。



背景技术:

[1]作为如上所述具备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的操作杆的收割机,例如存在下述(1)以及(2)所述结构的收割机。

(1)具备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的操作杆,并且分别具备检测该操作杆的左右方向操作量的电位计、以及检测前后方向操作量的电位计。并且设置成:基于各电位计的检测结果,使能够将行驶机体的前进方向往左右方向转向操作的转向驱动部动作,或者使能够对收割部进行驱动升降操作的升降驱动部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具备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的操作杆,并且分别具备将该操作杆的左右方向操作传递给转向阀的机械联动机构、以及将前后方向操作传递给升降控制阀的机械联动机构。并且设置成:机体的转向操作通过操作杆的左右方向操作来进行,收割部的升降操作通过操作杆的前后方向操作来进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2]作为如上所述具备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的操作杆的收割机,例如存在下述(1)所述结构的收割机。

(1)具备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的操作杆,并且分别具备将该操作杆的左右方向操作传递给转向阀的机械联动机构、以及将前后方向操作传递给升降控制阀的机械联动机构。并且设置成:机体的转向操作通过操作杆的左右方向操作来进行,收割部的升降操作通过操作杆的前后方向操作来进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3]作为如上所述具备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的操作杆的收割机,例如存在下述(1)以及(2)所述结构的收割机。

(1)具备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的操作杆,并且分别具备检测该操作杆的左右方向操作量的电位计、以及检测前后方向操作量的电位计。并且设置成:基于各电位计的检测结果,使能够将行驶机体的前进方向往左右方向转向操作的转向驱动部动作,或者使能够对收割部进行驱动升降操作的升降驱动部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具备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的操作杆,并且分别具备将该操作杆的左右方向操作传递给转向阀的机械联动机构、以及将前后方向操作传递给升降控制阀的机械联动机构。并且设置成:机体的转向操作通过操作杆的左右方向操作来进行,收割部的升降操作通过操作杆的前后方向操作来进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3-095116号公报(jp2003-095116a)(参照段落0022、0025、0037、以及附图的图4、图5)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平09-205852号公报(jph09-205852a)(参照段落0020、0021、0023、以及附图的图5、图8、图10)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问题如下。

在专利文献1所示结构的收割机中,通过各电位计来检测操作杆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操作量,因此,能基于电位计的检测值来检测该操作量。

然而,在该结构的收割机中,如果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与电位计的检测工作范围未准确对应,则未必能获得高精度的检测结果,因此,需要用于使该结构的收割机能高精度地进行组装的中立位置限制结构等特殊结构,容易导致成本增加,在这一点上仍有改善的余地。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结构的收割机中,不是使用电位计来检测操作杆的操作量,而是经由与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连动的连杆、杆等机械联动机构来使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动作,因此,容易通过较为简单的结构使其高精度地联动动作,在这一点上有用。

然而,在该结构中,操作杆的摆动动作范围的限制通过与设于操纵台的控制板面的导向槽等、与操作杆的机械联动机构独立设置的构件的抵接来进行。因此,需要高精度地调整经由机械联动机构与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联动的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以使其与设于控制板面的导向槽所决定的操作范围一致,为该对准而进行的作业繁琐,在这一点上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收割机在要高精度地进行基于操作杆的摆动操作来实现的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动作时,有效利用该操作杆的支承结构,以较高的精度进行操作杆的动作范围的限制。

[2]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问题如下。

在专利文献2所示结构的收割机中,经由与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连动的连杆、杆等机械联动机构来使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动作,因此,容易通过较为简单的结构使其高精度地联动动作,在这一点上有用。

然而,在该结构中,操作杆的摆动动作范围的限制通过与操纵台的控制板面所具备的导向槽等、与操作杆的机械联动机构独立设置的构件的抵接来进行。因此,需要高精度地调整经由机械联动机构与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联动的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以使其与设于控制板面的导向槽所决定的操作范围一致,为该对准而进行的作业繁琐,在这一点上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如下结构的收割机:当要高精度地进行基于操作杆的摆动操作来实现的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动作时,有效利用该操作杆与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之间的操作联动机构自身,容易地进行操作杆与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组装加工。

[3]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问题如下。

在专利文献1所示结构的收割机中,通过各电位计来检测操作杆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操作量,因此,能基于电位计的检测值来检测该操作量。

然而,在该结构的收割机中,如果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与电位计的检测工作范围未准确对应,则未必能获得高精度的检测结果,因此,需要用于使该结构的收割机能高精度地进行组装的中立位置限制结构等特殊结构,容易导致成本增加,在这一点上仍有改善的余地。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结构的收割机中,不是使用电位计来检测操作杆的操作量,而是经由与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连动的连杆、杆等机械联动机构来使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动作,因此,容易通过较为简单的结构使其高精度地联动动作,在这一点上有用。

然而,在该结构中,操作杆的摆动动作范围的限制通过与设于操纵台的控制板面的导向槽等、与操作杆的机械联动机构独立设置的构件的抵接来进行。因此,需要高精度地调整经由机械联动机构与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联动的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以使其与设于控制板面的导向槽所决定的操作范围一致,为该对准而进行的作业繁琐,在这一点上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收割机在要高精度地进行基于操作杆的摆动操作来实现的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动时,有效利用该操作杆的支承结构,以较高的精度进行操作杆的动作范围的限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与问题[1]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收割机具备:操作杆,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转向驱动部,能够往左右方向转向操作行驶机体的前进方向;升降驱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驱动升降操作收割部;以及操作联动机构,将所述操作杆的摆动操作传递给所述转向驱动部以及所述升降驱动部,所述操作联动机构具备:转向单元,将所述操作杆和所述转向驱动部联动;以及升降单元,将所述操作杆和所述升降驱动部联动,在所述转向单元以及所述升降单元中,设置有将所述操作杆的摆动动作分别传递给所述转向驱动部或所述升降驱动部的输出操作体,在所述转向单元和/或所述升降单元中,当所述转向驱动部或所述升降驱动部在预先设定的可动范围内动作时,所述输出操作体跟随所述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一体地移动,并且,在所述转向驱动部或所述升降驱动部达到所述可动范围的动作极限之后,当向使所述转向驱动部或所述升降驱动部往脱离该可动范围侧移动的方向进行了所述操作杆的操作时,所述输出操作体不再一体地跟随该操作杆,允许所述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在转向驱动部或升降驱动部达到可动范围的动作极限之后,在该转向驱动部或升降驱动部的操作位置维持于该位置的状态下仅进行操作杆的单独动作,无需使操作杆侧的整个可动范围与转向驱动部或升降驱动部的整个可动范围高精度地一致。

因此,能在转向驱动部或升降驱动部达到可动范围的动作极限之前的期间,以对应于操作杆的操作量的方式控制转向驱动部或升降驱动部的动作。

由此,具有如下优点:无需进行使操作杆侧的整个可动范围与转向驱动部或升降驱动部侧的整个可动范围高精度地一致的高精度的制作加工、组装,能结构简单地构成。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转向单元和/或所述升降单元中,在所述操作杆与所述输出操作体之间设置有灵活联动机构,通过该灵活联动机构,呈现出所述输出操作体跟随所述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一体地移动的状态、以及所述输出操作体不一体地跟随所述操作杆而允许所述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设置于操作杆与输出操作体之间的灵活联动机构,呈现出输出操作体跟随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一体地移动的状态、以及允许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

因此,具有如下优点:以将灵活联动机构组装于操作杆与输出操作体之间的操作系统的状态来集成化,更易于使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灵活联动机构具备将所述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传递给所述输出操作体的弹性体。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能使用弹性体作为灵活联动机构来结构简单地构成。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体能以在所述转向单元将所述转向驱动部操作至动作极限时,或者在所述升降单元将所述升降驱动部操作至动作极限时,允许所述操作杆往同向于将所述转向驱动部或所述升降驱动部操作至动作极限的方向的方向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方式弹性变形。

根据上述结构,对于灵活联动机构的弹性体而言,由于其起到了在所述转向单元将所述转向驱动部操作至动作极限时,或者在所述升降单元将所述升降驱动部操作至动作极限时,允许述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作用,因此,具有如下优点:通过选择适合对所述转向单元和所述升降单元各自进行了动作极限外的操作的情况进行认知的弹性系数,就能方便地进行使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转向单元和/或所述升降单元中,所述输出操作体设置成绕与所述操作杆的摆动轴心相同的轴心自由摆动,以与所述操作杆一体地摆动的方式设置的操作托座、以及绕与该操作托座相同的轴心摆动的所述输出操作体经由所述弹性体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灵活联动机构横跨操作杆与输出操作体进行设置即可,该操作杆和输出操作体处于相互接近的位置,且动作范围也绕相同轴心重叠,因此,具有容易采用较为紧凑的结构的灵活联动机构的优点。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操作杆的轴支构件,在该轴支构件,以绕与所述操作杆的摆动轴心相同的轴心相对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有所述输出操作体,所述操作托座以与所述轴支构件一体摆动的方式设置,所述弹性体以横跨设于所述操作托座的卡定体和所述输出操作体的方式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通过操作杆的摆动操作直接对操作托座进行操作,并经由弹性体对输出操作体进行操作,因此,具有如下优点:使灵活联动机构夹在将操作杆的操作传递给输出操作体的结构的中间,易于简化结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转向单元和/或所述升降单元中,所述输出操作体具备:筒轴部,外嵌于支承所述操作杆的枢支轴;以及板状的摆动板部分,一体地安装于该筒轴部,在所述摆动板部分设置有弹簧卡定部,在所述筒轴部的外周侧卷绕有作为所述弹性体的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的两端侧的各端部分配在所述卡定体以及所述弹簧卡定部的摆动移动方向的两侧。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除了外嵌于枢支轴的筒轴部之外,还使用螺旋弹簧再加上形成于摆动板部分的弹簧卡定部以及卡定体,容易结构简单地构成用于从操作杆经由包括灵活联动机构的操作联动机构输出操作力的结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摆动板部分的设有所述弹簧卡定部侧的相反侧,连结有向所述转向驱动部或所述升降驱动部传递操作力的操作缆。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能利用输出操作体的摆动板部分的、设有弹簧卡定部侧的相反侧的空间来配设操作缆,避免各部件彼此交错,容易进行组装分解作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机体固定部安装有杆支承框,所述轴支构件以能够绕所述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或所述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中任一方的摆动轴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杆支承框,在所述杆支承框设置有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将所述操作杆绕所述任一方的摆动轴心的允许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角度范围内。

根据上述结构,将操作杆的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限制部形成于杆支承框自身,所述杆支承框用于支承轴支构件,所述轴支构件具备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或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

由此,容易使操作杆的摆动动作量与操作联动机构的操作量高精度地对应,能避免像将限制部设于杆支承框以外的部位的情况那样,在对准作业上需要耗费大量工夫的不方便的情况。此外,还具有如下优点:有效利用了操作联动机构自身即杆支承框、第二转动部等,容易结构简单地构成。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制部由抵接部构成,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操作杆或与该操作杆一体进行摆动动作的构件,限制所述操作杆的摆动动作范围。

根据上述结构,能通过操作杆或与该操作杆一体进行摆动动作的构件、以及限制操作杆的摆动动作范围的抵接部来限制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能更加结构简单地构成用于限制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的装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支构件具备:第一转动部,具有所述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以及第二转动部,具有所述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在所述杆支承框,经由所述第一转动部或所述第二转动部枢支有所述轴支构件,在所述轴支构件设置有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限制部将所述操作杆的绕未被所述杆支承框枢支侧的所述第二转动部或所述第一转动部的所述摆动轴心的允许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角度范围内。

根据上述结构,第二限制部设置于轴支构件自身,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能利用轴支构件自身来结构简单地构成操作杆的绕未被所述杆支承框枢支侧的第二转动部或第一转动部的摆动轴心的摆动范围的限制结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限制部由将卡定操作体的摆动动作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凹槽部分构成,所述卡定操作体设于沿所述操作杆的杆身方向远离未被所述杆支承框枢支侧的所述第二转动部或所述第一转动部的所述摆动轴心的位置,该凹槽部分具备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在伴随所述操作杆的摆动的所述卡定操作体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卡定操作体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第二限制部由设于沿操作杆的杆身方向远离第一转动部的摆动轴心的位置的卡定操作体、以及设于将该卡定操作体的摆动动作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凹槽部分的抵接部来结构简单地构成。

[2]与问题[2]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收割机具备:操作杆,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转向驱动部,能够往左右方向转向操作行驶机体的前进方向;升降驱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驱动升降操作收割部;以及操作联动机构,将所述操作杆的摆动操作传递给所述转向驱动部以及所述升降驱动部,所述操作联动机构具备:转向单元,将所述操作杆和所述转向驱动部联动;以及升降单元,将所述操作杆和所述升降驱动部联动,在所述转向单元以及所述升降单元中,设置有将所述操作杆的摆动动作分别传递给所述转向驱动部或所述升降驱动部的输出操作体,在所述转向单元和/或所述升降单元中,当所述操作杆的操作位置在规定的区域内、或者作用于所述输出操作体的操作阻力在规定的范围内时,所述输出操作体跟随所述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一体地移动,并且,当所述操作位置超过所述规定的区域、或者所述操作阻力超过所述规定的范围时,所述输出操作体不再一体地跟随所述操作杆,允许所述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在转向单元和/或所述升降单元中,当操作杆的操作位置在规定的区域内、或者作用于输出操作体的操作阻力在规定的范围内时,输出操作体跟随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一体地移动。在该范围内,输出操作体的动作与操作杆的摆动动作联动,操作杆的摆动动作直接高精度地传递给转向驱动部以及升降驱动部。

并且,当转向驱动部以及升降驱动部达到行程极限等,操作位置超过规定的区域或操作阻力超过规定的范围时,输出操作体不再一体地跟随操作杆,允许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

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虽然在该状态下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与输出操作体的动作变得不联动,但通过使转向驱动部以及升降驱动部的操作在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与输出操作体的动作联动的范围进行,并使该范围外的操作杆的动作不影响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操作,从而容易简化转向单元或升降单元的组装。

也就是说,若要以操作杆的摆动动作范围与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动作范围完全一致的方式构成转向单元或升降单元,必须做到各单元中使用的所有构件不产生制作加工误差、这些构件的组装误差,极其困难。

因此,本发明不高精度地限制操作杆侧的摆动动作范围,而优先确保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动作范围,在操作杆的摆动动作范围中,仅在与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动作范围重叠的范围内使操作杆与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连动,并使脱离该范围的操作杆的动作不影响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动作。

由此,本发明能在高精度地通过操作杆进行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操作的同时,简化该操作杆、包括转向驱动部以及升降驱动部转向单元或升降单元的组装。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转向单元和/或所述升降单元中,在所述操作杆与所述输出操作体之间设置有灵活联动机构,通过该灵活联动机构,呈现出所述输出操作体跟随所述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一体地移动的状态、以及所述输出操作体不一体地跟随所述操作杆而允许所述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设置于操作杆与输出操作体之间的灵活联动机构,呈现出输出操作体跟随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一体地移动的状态、以及允许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

因此,具有如下优点:以将灵活联动机构组装于操作杆与输出操作体之间的操作系统的状态来集成化,更易于使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灵活联动机构具备将所述操作杆的摆动动作传递给所述输出操作体的弹性体。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能使用弹性体作为灵活联动机构来结构简单地构成。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体能以在所述转向单元将所述转向驱动部操作至动作极限时,或者在所述升降单元将所述升降驱动部操作至动作极限时,允许所述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方式弹性变形。

根据上述结构,对于灵活联动机构的弹性体而言,由于其起到了在转向单元将转向驱动部操作至动作极限时,或者在升降单元将升降驱动部操作至动作极限时,允许操作杆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作用,因此,具有如下优点:通过选择适合对所述转向单元和所述升降单元各自进行了动作极限外的操作的情况进行认知的弹性系数,就能方便地进行使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转向单元和/或所述升降单元中,所述输出操作体设置成绕与所述操作杆的摆动轴心相同的轴心自由摆动,所述输出操作体、以及以与所述操作杆一体地摆动的方式设置的操作托座经由所述弹性体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灵活联动机构横跨操作杆与输出操作体进行设置即可,该操作杆和输出操作体处于相互接近的位置,且动作范围也绕相同轴心重叠,因此,具有容易采用较为紧凑的结构的灵活联动机构的优点。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灵活联动机构具备形成于所述输出操作体的操作用开口、以及以插通于该操作用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操作托座的卡定体,并根据在所述操作用开口的范围内的所述卡定体的相对移动量来确定所述操作杆的操作位置与所述输出操作体的动作位置的错位量。

根据上述结构,能将卡定体在操作用开口内可移动的范围作为活动的大小设定为合适的范围。也就是说,虽然能有效利用活动自身,但不应该无限制地增大。通过利用操作用开口、卡定体的大小,容易将该活动的范围设定为合适的范围。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用开口沿着绕所述操作杆的摆动轴心的旋转轨迹的方向的宽度设定为比相同方向上的所述卡定体的最大移动范围窄。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在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处的操作阻力大而灵活联动机构工作的情况下,通过使卡定体可靠地抵接于输出操作体的操作用开口缘,能进行对操作杆赋予操作力的强制操作,提高操作的可靠性。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转向单元和/或所述升降单元中,所述输出操作体具备:筒轴部,外嵌于枢支所述操作杆的枢支轴;以及板状的摆动板部分,一体安装于该筒轴部,在所述摆动板部分设置有所述操作用开口以及弹簧卡定部,在所述筒轴部的外周侧卷绕有作为所述弹性体的螺旋弹簧,并且,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侧的各端部安装为分配在插通所述操作用开口的所述卡定体以及所述弹簧卡定部的摆动移动方向的两侧。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除了螺旋弹簧,还使用形成于摆动板部分的操作用开口、弹簧卡定部以及卡定体,容易结构简单地构成用于从操作杆经过包括灵活联动机构的操作联动机构输出操作力的结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摆动板部分的设有所述弹簧卡定部侧的相反侧,连结有向所述转向驱动部或所述升降驱动部传递操作力的操作缆。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能利用输出操作体的摆动板部分的、设有弹簧卡定部侧的相反侧的空间来配设操作缆,避免各部件彼此交错,容易进行组装分解作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对所述操作杆进行枢支的枢支轴与保持该枢支轴的保持框体一体构成,所述保持框体、所述操作杆所具备的所述操作托座、以及所述输出操作体按所述保持框体、所述操作托座、所述输出操作体的顺序排列设置,所述卡定体朝向所述操作托座侧突出,并且,在所述操作托座设有向所述卡定体所在侧的相反侧突出的突出构件,在所述保持框体形成有限制用开口,所述限制用开口以将所述突出构件的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方式供该突出构件插通。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形成于保持框体的限制用开口和设于操作托座的突出构件,能结构简单地构成操作杆绕枢支轴的摆动范围的限制结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收割部设置有用于耙拢植立作物的耙拢用卷筒、以及对该耙拢用卷筒进行上下位置调节的卷筒升降装置,在所述操作杆的握持部设置有操作输入部,所述操作输入部用于对该卷筒升降装置进行操作,使所述耙拢用卷筒升降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能利用设置于操作杆的握持部的操作输入部来操作性良好地进行设于收割部的耙拢用卷筒的上下位置调节,使在收割部具备耙拢用卷筒的收割机得到合适的结构。

[3]与问题[3]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收割机具备:操作杆,能够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摆动操作;转向驱动部,能够往左右方向转向操作行驶机体的前进方向;升降驱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驱动升降操作收割部;操作联动机构,将所述操作杆的摆动操作传递给所述转向驱动部以及所述升降驱动部;以及轴支构件,以能够绕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的方式对所述操作杆进行枢支,所述轴支构件具备:第一转动部,具有所述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以及第二转动部,具有所述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所述第一转动部以能够绕所述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转动的方式枢支于机体固定部,所述第二转动部绕所述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一体转动,所述轴支构件具备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将所述第二转动部的随着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而绕所述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转动限制在规定角度范围内。

根据上述结构,具备以能够绕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的方式对操作杆进行枢支的轴支构件,设于轴支构件的第一转动部以能够绕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转动的方式枢支于机体固定部,具备限制部,将随着该第一转动部的转动的、绕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第二转动部的转动限制在规定角度范围内。

由此,能通过经由轴支构件一体转动的第二转动部、限制部将操作杆的第一转动部的绕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由此,具有如下优点:相比于通过与操作杆的导向槽的抵接来限制摆动范围的情况等,能以较高的精度将操作杆限制在由进行枢支的轴支构件、限制部决定的规定角度范围内。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限制部对所述操作杆的绕所述第二转动部的所述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摆动范围不起限制作用。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的限制部对绕第二转动部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操作杆的摆动范围不起限制作用,因此,能以与绕第二转动部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操作杆的摆动范围无关的方式构成限制部,容易避免限制部自身的结构复杂化。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动部具备对所述操作杆进行枢支的枢轴部分、以及从该枢轴部分朝向未对所述操作杆进行枢支的方向延伸的延长轴部分,所述延长轴部分与所述限制部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使第二转动部具备延长轴部分,并使该延长轴部分与限制部卡合,由此能结构简单地构成用于限制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的装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枢轴部分,在设有所述延长轴部分侧的相反侧设有输出操作体,所述输出操作体将所述操作杆的绕所述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摆动动作传递给所述转向驱动部或所述升降驱动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二转动部的枢轴部分,在设有延长轴部分侧的相反侧设有输出操作体,因此,具有如下优点:无论延长轴部分与限制部的卡合结构如何,都能以能够绕操作杆的摆动轴心摆动的方式支承输出操作体,避免了整体结构的复杂化,同时也容易进行其组装分解等维护作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安装于所述机体固定部的杆支承框,所述第一转动部枢支于所述杆支承框,并且所述限制部设置于所述杆支承框。

根据上述结构,将操作杆的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限制部形成于杆支承框自身,所述杆支承框用于支承轴支构件,所述轴支构件具备:第一转动部,具有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以及第二转动部,具有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

并且,通过该限制部来限制转动角度范围的第二转动部是用于构成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构件,并且,该第二转动部被限制的转动方向是绕第一转动部的轴心即所述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转动方向。

也就是说,用于对操作杆的动作范围进行限制的构成构件利用了用于将该操作杆的前后以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传递给转向驱动部、升降驱动部的操作联动机构自身即杆支承框、第二转动部等来构成。

由此,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由支承该操作杆的操作联动机构的一部分即杆支承框的限制部和第二转动部来限制。由此,容易使操作杆的摆动动作量与操作联动机构的操作量高精度地对应,能避免像将限制部设于杆支承框之外的部位的情况那样,在对准作业上需要耗费大量工夫的不方便的情况。此外,还具有如下优点:有效利用了操作联动机构自身即杆支承框、第二转动部等,容易结构简单地构成。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限制部由形成于所述杆支承框的开口形成,通过与插入该开口的所述第二转动部的抵接,将所述第二转动部的绕所述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转动限制在规定角度范围内。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形成于杆支承框的开口来形成限制部,能通过使延长轴部分插入该开口来限制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能更加结构简单地构成用于限制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的装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杆支承框设置有:轴承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轴心方向上的一端侧对置;以及连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所述轴支构件,在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轴心方向上的一端侧设有插拔于所述轴承部的被轴承部,在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设有能够从同向于对所述轴承部的插拔方向的方向装卸于所述连结部的连结构件,所述轴支构件能够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轴心方向上的一方侧装卸于所述杆支承框。

根据上述结构,轴支构件能够从第一转动部的轴心方向上的一方侧装卸于杆支承框,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容易简单地进行轴支构件相对于杆支承框的装卸操作。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处于在上侧和下侧相互交叉的状态,并固定于共同的保持框体。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处于在上侧和下侧相互交叉的状态的第二转动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通过共同的保持框体来固定,能避免整体的大型化而紧凑地构成。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杆具备枢支于所述第二转动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杆身部分,该杆身部分配置为: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轴心方向观察,位于穿过该第一转动部的轴心的铅直线上。

根据上述结构,不仅能直接绕轴支的第二转动部的轴心摆动操作操作杆,还能绕可转动地支承该第二转动部的第一转动部的轴心,以操作杆的握持部的操作轨迹的顶点的位置位于大致恒定的位置的状态来操作操作杆。

因此,具有如下优点: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无需采用以轴心彼此交叉于一点的方式构成的结构,而通过相互不同的轴来构成,并配备成上下交叉的状态,结构简单并且能操作性良好地构成操作杆。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杆的绕所述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摆动操作通过电位计来检测,所述电位计检测所述第一转动部绕该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通过电位计来检测操作杆的绕第一转动部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转动时,随着该第一转动部的转动的第二转动部的绕所述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转动通过限制部来限制。如此,通过由限制部来限制第二转动部的转动,第一转动部的绕所述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的转动范围也被限制,其结果是,具有如下优点:能使操作杆的摆动操作范围与电位计的检测范围准确地对应,容易调节它们的对应关系。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收割部设置有用于耙拢植立作物的耙拢用卷筒、以及对该耙拢用卷筒进行上下位置调节的卷筒升降装置,在所述操作杆的握持部设置有操作输入部,所述操作输入部用于对该卷筒升降装置进行操作,使所述耙拢用卷筒升降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能利用设置于操作杆的握持部的操作输入部来操作性良好地进行设于收割部的耙拢用卷筒的上下位置调节,使在收割部具备耙拢用卷筒的收割机得到合适的结构。

对于其它的特征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有益效果,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的说明即可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15相同。),是表示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右视图。

图2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操作杆和操作联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从图3中的iv-iv线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5是从图4中的v-v线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6是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操作杆和操作联动机构的后视图。

图9是图7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5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5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操作杆和操作联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操作联动机构的动作方式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驻车制动器与换档操作件的联动结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5是表示驻车制动器与换档操作件的联动结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28相同。),是表示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右视图。

图17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操作杆和操作联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操作杆和操作联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20是从图19中的xx-xx线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21是图19中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图19中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操作杆和操作联动机构的后视图。

图24是表示操作杆和操作联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操作联动机构的动作方式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操作输入部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中的操作输入部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中的操作联动机构的动作方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1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在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该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而构成行驶机体a。对于该行驶机体a,在其前部位置设置有驾驶部b和收割预处理装置c(相当于收割部)。并且,在行驶机体a的后部位置,设置有:普通型的脱粒装置d,供通过收割预处理装置c收割的谷秆送入;谷粒箱e(相当于谷粒存储部),存储从脱粒装置d供给的谷粒;以及卸料器f,用于将存储于谷粒箱e的谷粒向机体外部排出。此外,在行驶机体a的后端部的相当于谷粒箱e与脱粒装置d之间的部位的车体框架10上设置有燃料箱23。

在驾驶部b的驾驶座椅2的下方位置,配置有搭载于车体框架10上的发动机3,在行驶机体a的前部的中央位置,横跨车体框架10的上下设置有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向左右履带行驶装置1传递的变速箱4。在该变速箱4中,设置有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对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且内置有转向离合器(未图示),对向左右履带行驶装置1传递的驱动力进行连通/断开。

收割预处理装置c通过耙拢卷筒5的旋转动作将植立谷秆的穗尖侧耙起,并利用刀具6切断该谷秆的根。收割的谷秆(收割谷秆)通过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7被横向进给并汇集于进料器8的入口附近。整个秆通过进料器8向后方运送并被送入脱粒装置d。

此外,收割预处理装置c绕进料器8的后端部侧的横轴心(图外)上下自由摆动。进料器8的上下摆动通过横跨车体框架10和进料器8的下部设置的液压缸等传动装置18进行。通过该传动装置18的工作进行摆动量的设定,由此能够调节谷秆的收割高度。

配备于进料器8的前端侧的上方位置的耙拢卷筒5绕后端部侧的摆动支点(未图示)上下摆动,由此能够变更相对于进料器8的高度位置。通过如此变更耙拢卷筒5相对于进料器8的相对高度,无需改变收割高度,就能变更对植立谷秆等收割对象作物的耙拢高度。虽未图示,但该耙拢卷筒5的高度位置的变更通过由夹装于与进料器8之间的液压缸等构成的卷筒升降装置的伸缩动作来进行。

脱粒装置d具备:轴流型的脱粒筒(未图示),以对供给至脱粒室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方式,绕沿着行驶机体a的前后方向的姿势的轴心进行旋转驱动;以及分选处理装置(未图示),从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处理物分选出谷粒。

在该分选处理装置中被分选出的谷粒当中,一次物通过扬谷装置9供给至谷粒箱e,二次物通过二次回送装置19回送至脱粒筒进行回转的脱粒室(未图示),谷粒以外的秸秆屑等从分选处理装置的后部向行驶机体a的后方下落释放。

谷粒箱e具备箱主体20,用于存储从扬谷装置9供给的谷粒。该箱主体20通过绕行驶机体a的后部位置的纵向姿势的上下轴心y回转,以在作业姿势(图2中实线所示的姿势)和检修姿势(图2中虚拟线所示的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的方式被支承,所述作业姿势为收纳于行驶机体a的姿势,所述检修姿势为从行驶机体a横向伸出的姿势。

作为该谷粒箱e的回转中心的所述上下轴心y与设于箱主体20的后面侧的卸料器f所具备的纵输送筒31的筒轴心一致。

卸料器f具备:直管状的纵输送筒31,朝上直立设置;以及横输送筒32,在该纵输送筒31的上端部,以能够与纵输送筒31一起绕所述上下轴心y左右摆动并且能够绕水平横轴心x起伏摆动的方式装备。纵输送筒31以及横输送筒32分别由内部内装有输送螺旋器的已知的螺旋式输送装置构成。

并且,在箱主体20的后面侧设有排出用筒部22,以支承箱主体20内的底螺旋器21的排出侧端部的方式向后方突出,在该排出用筒部22的上部设有所述卸料器f。也就是说,在排出用筒部22的上部直立设置有所述纵输送筒31,构成朝上的纵输送路径,连接设置于该纵输送筒31的上端部的横输送筒32构成横向的输送路径。

纵输送筒31以能够经由回转驱动机构33绕上下轴心y回转的方式连接于排出用筒部22。回转驱动机构33由纵输送筒31的下端部外周所具备的未图示的齿轮部、与此齿轮部啮合的小齿轮、以及驱动小齿轮的电动马达等构成。

横输送筒32以如下方式设置:能够随着横跨与纵输送筒31的上部之间设置的液压缸34的伸缩动作,绕所述水平横轴心x起伏摆动。

〔搭乘驾驶部〕

在所述驾驶部b设置有箱状的发动机罩11,覆盖所述发动机3的上方侧,在发动机罩11的上表面设置有驾驶座椅2。在该发动机罩11的外侧部形成有吸气箱11a,在吸气箱11a的外表面侧形成有吸气部11b,用于吸入冷却风并张设有防尘网。

在驾驶座椅2的前方侧直立设置有操纵台12,在操纵台12的上表面侧以前后以及左右自由摆动的方式设有操作杆13,该操作杆13兼作进行行驶机体a的转向控制的操作件、和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控制的操作件。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驾驶座椅2的左侧部设有侧面板14,该侧面板14从操纵台12的左横端部位置朝向后方侧延伸设置。在该侧面板14的前端部的上表面14a,作为控制行驶机体a的行驶速度的变速操作件15,设有主变速杆15a和副变速杆15b。

并且,在侧面板14的上表面14a侧,在变速操作件15的后方侧位置,作为作业离合器杆16,以左右排列的状态设有脱粒离合器杆16a和收割离合器杆16b。该脱粒离合器杆16a和收割离合器杆16b通过脱粒离合器杆16a的前后摆动操作来对脱粒装置d中的脱粒离合器(未图示)进行连通/切断操作,并通过收割离合器杆16b的前后摆动操作来对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收割离合器(未图示)进行连通/切断操作。

而且,在侧面板14上还设有排出离合器杆(未图示)。排出离合器杆是用于对排出离合器g(参照图1)进行连通/切断操作,从而在能够利用卸料器f进行谷粒排出的状态和停止谷粒排出的状态间进行切换操作的操作件,所述排出离合器g对谷粒箱e的底螺旋器21连通/断开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

如图4所示,设于操纵台12的上表面侧的操作杆13在非操作状态下维持在呈直立姿势的中立位置n。所述操作杆13以能够以该中立位置n为基准向左回转位置l以及右回转位置r操作的方式,能够往左右方向摆动操作。

通过操作杆13被往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经由后述的操作联动机构h对转向控制阀v1(相当于转向驱动部。参照图4)的操作臂进行推拉操作,随着转向控制阀v1的切换操作,对内置于变速箱4的转向离合器进行连通/切断控制,从而实现行驶机体a的转向(回转)。此外,通过将该操作杆13向前后方向操作,能对控制上述传动装置18的升降控制阀v2(相当于升降驱动部。参照图3)进行操作,实现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动作。

〔关于操作联动机构〕

在图3至图12中,示出了:兼作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控制的操作件、和进行行驶机体a的转向控制的操作件的操作杆13。该操作杆13的前后以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经由以下述方式构成的操作联动机构h,传递给作为升降驱动部的升降控制阀v2和作为转向驱动部的转向控制阀v1。

直立设置于操纵台12的上表面侧的操作杆13经由配设于操纵台12的内部的操作联动机构h,将其前后以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传递给升降驱动部、转向驱动部。

如图3至图9所示,操作联动机构h具备:杆支承框50,固定于操纵台12的内部;以及轴支构件60,支承于该杆支承框50。轴支构件60具备:具有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x1的第一转动部60a,以能够往左右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操作杆13;第二转动部60b,以能够绕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y1往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操作杆13。

在上述的两个摆动轴心x1、y1中,沿着行驶机体a的前后方向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x1为操作杆13的往左右方向的摆动动作的轴心,沿着行驶机体a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y1为操作杆13的往前后方向的摆动动作的轴心。

〔杆支承框〕

如图3至图6所示,在操纵台12的上表面12a的下方侧,横跨操纵台12的前后的壁部之间焊接固定有左右一对剖面l字形的安装托座12b、12b。并且,在该安装托座12b,12b螺栓连结有设于杆支承框50的左右的上壁部分50u、50u,杆支承框50固定于操纵台12。

杆支承框50具备:前壁部分50f,位于前后方向的前方侧;以及所述上壁部分50u、50u,在该前壁部分50f的左右两侧部位与上端侧相连。也就是说,杆支承框50由金属板制的一体材料构成,通过在前壁部分50f的左右两侧的上部处将作为上壁部分50u、50u的部分向后方折弯,在前壁部分50f的上端侧连接有具有朝上的面的上壁部分50u、50u,从而弯曲形成侧视呈大致l字形。

在前壁部分50f一体焊接固定有轴承凸台部51,贯通该前壁部分50f并向前后两侧突出。该轴承凸台部51呈内嵌的状态支承轴支构件60所具备的轴部61(相当于支承操作杆13的枢支轴),由此构成具有所述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x1的第一转动部60a。

在前壁部分50f的上端部,在所述轴承凸台部51的上部部位,朝向前壁部分50f的前方侧焊接固定有固定卡定销52,所述固定卡定销52向前方侧突出至比轴承凸台部51相同程度以上。该固定卡定销52用于将后述的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的端部卡定,使被转向操作至左右任一方的操作杆13返回至中立位置n。

如图6至图8、以及图12所示,在杆支承框50的上部设有第一限制部55,将作为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范围的、往左右方向的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该第一限制部55以将将操作杆13的往左右方向的摆动范围的极限设定于规定角度范围的方式,由以位于设于左右的上壁部分50u、50u的中间的状态设置的中间突片50c的端缘中与轴支构件60对置的部位的一端缘53(相当于抵接部)、和所述左右的上壁部分50u、50u的内外的端缘中与所述一端缘53对置的部位的端缘54(相当于抵接部)构成。

如图8中虚拟线所示,通过存在该第一限制部55,当轴支构件60随着操作杆13向右方摆动而被操作向右方时,形成于其上端部附近的抵接部60a与中间突片50c的一端缘53抵接,限制其被往右回转方向操作更大的量。

当操作杆13被向左方摆动操作而轴支构件60向左方倾斜时,其上端部附近与左侧的上壁部分50u中与轴支构件60所具备的核心框体63的左侧面63l对置的部位的端缘54抵接,限制其被往左回转方向操作更大的量。

如此,通过第一限制部55所进行的机械抵接来限制绕枢支于第一转动部60a的轴部61的摆动轴心x1的操作杆13的摆动范围的极限。

〔轴支构件〕

支承于杆支承框50的轴支构件60具备:第一转动部60a,具有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x1;以及第二转动部60b,具有所述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y1。

具备第一转动部60a和第二转动部60b的轴支构件60具备:核心框体63,形成为俯视时后方开放的槽状;轴部61,从该核心框体63的前面63f朝向前方侧延伸;以及筒轴部62,从核心框体63的左侧面63l朝向左横向突出形成。

在核心框体63的右侧面63r设有电位计80的安装部,该电位计80用于检测设于操作杆13的基端部的操作轴13a的旋转角。

第一转动部60a和第二转动部60b分别以如下方式构成。

首先,在第一转动部60a中,以将轴支构件60的核心框体63的前面63f前后贯通的状态焊接固定轴部61,轴部61从核心框体63朝向前方侧延伸。将该轴部61插嵌于贯通杆支承框50的前壁部分50f并向前后两侧突出的轴承凸台部51,从而经由核心框体63以能够绕轴部61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x1摆动动作的方式支承操作杆13,由此,构成以向左右方向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操作杆13的第一转动部60a。

并且,在第二转动部60b中,在核心框体63的左侧面63l朝向左横向一体焊接固定有筒轴部62。使设于操作杆13的基端部的操作轴13a内嵌于该筒轴部62,以能够绕作为筒轴部62的筒轴心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y1摆动动作的方式支承操作杆13,由此,构成以向前后方向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操作杆13的第二转动部60b。

在操作杆13中,在沿操作杆13的杆身方向远离作为设于其基端部的操作轴13a的轴心的所述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y1规定距离的部位,朝向与摆动轴心y1平行的方向突出设置有卡定操作体13b。该卡定操作体13b用于随着操作杆13绕所述摆动轴心y1向前后任一方向的摆动操作,与后述的升降中立回位弹簧76卡定,使通过该升降中立回位弹簧76实现的向中立位置n的回位作用传递给操作杆13。

并且,在核心框体63的左侧面63l的上端侧设有与卡定操作体13b抵接,将操作杆13的绕所述摆动轴心y1的允许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角度范围内的第二限制部65。

如图5至图7、以及图9所示,该第二限制部65由核心框体63的左侧面63l的上端缘局部凹入的形状的凹槽部分形成。如图9中虚拟线所示,在该第二限制部65的凹槽部分的两端部形成有:前方侧的抵接部65a,在卡定操作体13b以使收割预处理装置c下降的方式被操作至前方侧的摆动极限时抵接;以及后方侧的抵接部65a,在卡定操作体13b以使收割预处理装置c上升的方式被操作至后方侧的摆动极限时抵接。

在核心框体63的左侧面63l,以位于处于中立位置n的卡定操作体13b与筒轴部62的中间的状态,向左横向突出形成有中立限制销64。该中立限制销64卡定有卷绕于筒轴部62的外周面的升降中立回位弹簧76的两端部中的一端侧。当卡定有另一端侧的卡定操作体13b随着操作杆13的往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卡定于卡定操作体13b侧的升降中立回位弹簧76的端部如图9中虚拟线所示发生弹性变形。

此时,由于中立限制销64的位置未发生变化,因此由升降中立回位弹簧76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使卡定操作体13b向中立位置n侧返回的方向。由此,如果松开手,则操作杆13返回至中立位置。

操作杆13的绕前后方向、即第二转动部60b的摆动轴心y1的摆动操作通过将输入轴81连结于操作轴13a的电位计80检测。并且,如图4所示,电位计80的检测结果被传送至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装置83,控制装置83使电动马达84工作,从而使作为升降驱动部的升降控制阀v2动作,以使对升降用的传动装置18给排压力油,来使升降用的传动装置18伸缩动作,从而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动作。

如此,通过将操作杆13的绕前后方向、即第二转动部60b的摆动轴心y1的摆动操作传递给电位计80的操作轴13a(相当于输出操作体)、电位计80、控制装置83、电动马达84等,构成将作为升降驱动部的升降控制阀v2与操作杆13联动的升降单元u2。

在该升降单元u2中,未装备有后述灵活联动机构i。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转动部60a所具备的轴部61比插嵌于将杆支承框50的前壁部分50f贯通的轴承凸台部51的部位进一步向前方侧延伸。并且,在从轴承凸台部51向前方侧突出的轴部61的轴端固定有板状的操作托座70,在该操作托座70与轴承凸台部51的端部之间的轴部分外嵌有输出操作体71的凸台部71a(相当于筒轴部)。

在轴部61的顶端部中,轴部61的顶端侧外周部加工成椭圆形的剖面形状,并且在轴端部螺设有螺纹孔61a。并且,在操作托座7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能够供形成为椭圆形的剖面形状的轴部61的顶端侧外周部嵌入的椭圆形的卡合孔70a。通过该结构,在使操作托座70的卡合孔70a嵌合于轴部61的形成为椭圆形的剖面形状的轴端部的状态下,使止动螺栓77与螺纹孔61a螺合来连结固定,操作托座70也随着轴部61的旋转而一体地旋转。

如图5、以及图11、12所示,在操作托座70的下端部,连接设置有与操作托座70的板面交叉的向后方侧折弯的卡定钩部70b(相当于卡定体)。

并且,卷绕于输出操作体71的凸台部71a的螺旋弹簧74(相当于灵活联动机构i的弹性体)的两端部以从左右两侧夹入卡定钩部70b和位于其下方侧的设于输出操作体71的卡定销73(相当于弹簧卡定部)这两者的状态设置。

此时,螺旋弹簧74的两端部以如下方式安装于卡定钩部70b、卡定销73。就是说,以如下方式安装:在图12的图中,位于右侧的螺旋弹簧74的端部如图11所示位于左侧,图12的图中,位于左侧的螺旋弹簧74的端部如图11所示位于右侧。

由此,卡定钩部70b随着操作托座70的摆动而向远离输出操作体71的卡定销73侧移动时,变成向将卷绕于输出操作体71的凸台部71a的螺旋弹簧74卷紧侧操作的状态。

在操作托座70的上部,设置有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操作销70c。该操作销70c以作用于卷绕在杆支承框50的轴承凸台部51上的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的方式设置,用于在通过使操作杆13绕轴部61的摆动轴心x1摆动而向右回转位置r或左回转位置l回转操作时,赋予向使该操作杆13向中立位置n侧返回的方向的作用力。

即,卷绕于杆支承框50的轴承凸台部51的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以从左右两侧夹入设于杆支承框50的固定卡定销52和操作销70c的状态安装。该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也安装为:随着操作杆13向回转方向操作,操作销70c向远离固定卡定销52的方向移动,随之变成将卷绕于杆支承框50的轴承凸台部51的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卷紧的状态。

在以相对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部61的输出操作体71,所述卡定销73以向与操作托座70对置侧突出的方式设于与所述凸台部71a一体设置的摆动板部分71b。并且,朝向与突出设置有该卡定销73侧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用于连结作为对转向控制阀v1进行操作的单元的联动缆82的固定销72。

该固定销72以如下状态设置,即在比所述卡定销73的中心轴心x3更远离轴部61的摆动轴心x1的位置具有中心轴心x4,但从轴部61的摆动轴心x1至中心轴心x4的距离根据转向控制阀v1的操作行程等适当确定即可。因此,固定销72的中心轴心x4也可能设于与卡定销73的中心轴心x3同等的位置、或者比卡定销73的中心轴心x3更接近轴部61的摆动轴心x1的部位。

此外,固定销72可以设为向与卡定销73突出侧的相同侧突出,也可以使卡定销73自身向与操作托座70对置侧的相反侧突出,从而将该卡定销73兼用作固定销72。

如图4所示,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于固定销72的联动缆82与转向控制阀v1联动,与操作杆13的绕左右方向、即第一转动部60a的摆动轴心x1的摆动操作连动,对作为转向驱动部的转向控制阀v1进行切换操作,在左右分别对未图示的行驶装置的转向离合器进行连通/切断操作,进行机体的回转操作。

如此,由所述联动缆82以及核心框体63、轴部61、输出操作体71等构成转向单元u1,其中,所述联动缆82以将作为转向驱动部的转向控制阀v1和操作杆13联动的方式设置,核心框体63、轴部61、输出操作体71在操作联动机构h中将操作杆13往左右方向即绕第一转动部60a的摆动轴心x1的摆动操作传递给联动缆82。

〔灵活联动机构〕

在转向单元u1中的操作杆13与输出操作体71之间,以呈现出输出操作体71跟随操作杆13的摆动动作一体地移动的状态、以及输出操作体71不一体跟随操作杆13而允许操作杆13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的方式,设置有灵活联动机构i。

该灵活联动机构i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灵活联动机构i具备:螺旋弹簧74,卷绕于输出操作体71的摆动板部分71b的前方侧的凸台部71a;卡定销73,从摆动板部分71b向前方侧突出形成;以及卡定钩部70b,从随着操作杆13的摆动动作而绕轴部61的摆动轴心x1摆动动作的操作托座70的下端部朝向输出操作体71侧弯曲形成。

如图13的(a)所示,在操作杆13位于中立位置n的状态下,绕第一转动部60a的操作杆13的摆动轴心x1、卡定钩部70b的中心轴心x2、以及卡定销73的中心轴心x3配设为在通过操作杆13的摆动轴心x1且沿着杆身的铅直线l1上排列。

就是说,连结操作杆13的摆动轴心x1和卡定钩部70b的中心轴心x2的线段l2、连结摆动轴心x1和输出操作体71的卡定销73的中心轴心x3的线段l3处于与通过操作杆13的摆动轴心x1且沿着杆身的铅直线l1一致的状态。

此时,卷绕于凸台部71a的螺旋弹簧74的两端部设为夹入操作托座70的向后方侧弯曲形成的卡定钩部70b和输出操作体71的向前方侧突出的卡定销73,处于分配于所述铅直线l1的两侧的状态。

此外,虽然图13中未记载,但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对第一转动部60a的轴部61进行嵌合支承的杆支承框50的轴承凸台部51卷绕有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该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的两端部以从两侧夹入从杆支承框50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的固定卡定销52和从操作托座70朝向后方延伸的操作销70c的状态配设。

如图13的(b)所示,当操作杆13被向左方(或右方)摆动操作规定角度时,卡定钩部70b绕第一转动部60a的摆动轴心x1按照图中顺时针摆动,伴随于此,卡定销73也经由螺旋弹簧74向相同方向摆动操作。联动缆82随着该卡定销73的摆动而被拉伸,转向控制阀v1被向左回转侧切换操作(参照图4)。在该状态下,相对于通过操作杆13的摆动轴心x1的铅直线l1,连结摆动轴心x1和卡定钩部70b的中心轴心x2的线段l2、连结摆动轴心x1和卡定销73的中心轴心x3的线段l3均被摆动操作相同角度。

此时,虽然图13中未记载,但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的一端侧卡定于固定卡定销52,另一端侧卡定于卡定钩部70b,从而固定卡定销52与操作销70c的间隔通过操作销70c的摆动而绕所述摆动轴心x1弹性扩张。由此,变成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向中立侧对操作杆13进行返回施力的状态。但是,螺旋弹簧74保持夹持卡定钩部70b和卡定销73的状态绕摆动轴心x1摆动,因此,该状态的螺旋弹簧74未作为操作杆13的摆动阻力发挥作用。

当通过连结于固定销72的联动缆82拉伸而使转向控制阀v1达到左回转位置l(图中的行程末端位置)时,转向离合器(未图示)经由通过转向控制阀v1切换的油路切换至左回转状态,行驶机体a进行左回转。使行驶机体a进行右回转时,将操作杆13向右方摆动操作规定角度。由此,卡定钩部70b按照逆时针摆动,通过由推拉线构成的联动缆82推压的转向控制阀v1被切换操作至右回转位置r,行驶机体a进行右回转。

图13的(c)示出了如下状态:通过连结于固定销72的联动缆82拉伸的转向控制阀v1达到左回转位置l(图中的行程末端位置),并且操作杆13被进一步向左方(图13中为右方)摆动操作,从而卡定钩部70b绕第一转动部60a的摆动轴心x1按照图中顺时针摆动,向远离卡定销73的中心轴心x3侧移动。此时,对于操作杆13而言,通过轴支构件60与杆支承框50的第一限制部55抵接,能限制更大的摆动。

在该状态下,相对于通过操作杆13的摆动轴心x1的铅直线l1,与连结摆动轴心x1和卡定销73的中心轴心x3的线段l3相比,连结摆动轴心x1和卡定钩部70b的中心轴心x2的线段l2被摆动操作得更大。

这是操作杆13从图13的(b)所示的状态被进一步向左方(图13中为右方)摆动操作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卡定钩部70b绕第一转动部60a的摆动轴心x1按照图中顺时针摆动并超过行程末端位置,但通过联动缆82与已经达到行程末端的转向控制阀v1连结的固定销72仍维持原来的图13的(b)所示的状态。

因此,例如即使由于操作杆13的摆动操作量由杆导向槽设定等,转向控制阀v1的行程末端的位置与操作杆13的摆动操作极限位置不一致,操作杆13超过转向控制阀v1的行程末端位置而多余地操作至超限状态,该操作杆13的操作力也未传递给转向控制阀v1,从而能方便使用。

在该超限状态下,卡定钩部70b与卡定销73的间隔抵抗螺旋弹簧74的弹性施加力而绕摆动轴心x1扩张。因此,除了向中立侧对操作杆13进行返回施力的转向中立回位弹簧75的施加力之外,螺旋弹簧74的弹性施加力也作为对操作杆13的摆动操作的操作阻力发挥作用。由此,在容易意识到进行了操作杆13的多余操作这一点上也有利。

〔其它(驻车制动器结构)〕

图14以及图15示出了变速操作件15与驻车制动器操作机构40的联动结构。

在变速操作件15中,主变速杆15a对变速箱4内的未图示的无级变速装置进行操作,从而对行驶机体a进行无级的前进后退变速,该主变速杆15a与驻车制动器操作机构40和中立回位机构100联动。就是说,无论主变速杆15a操作至哪种变速操作位置,随着驻车制动器踏板41被踩踏操作,都强制返回至中立位置。

该驻车制动器操作机构40与中立回位机构100的联动结构以如下方式构成。

驻车制动器操作机构40具备能够在驾驶部b的踏台17的上表面侧进行踩踏操作的踏面41a,具备:驻车制动器踏板41,在踏台17的下面侧具备摆动臂部41b;横向的支点轴42,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摆动臂部41b;以及操作杆43,将摆动臂部41b的摆动动作传递给驻车制动器45的操作臂44。

在摆动臂部41b设有回位弹簧46,以向切断侧对驻车制动器45进行施力,踩踏驻车制动器踏板41返回至解除侧的方式进行拉伸施力。在摆动臂部41b与操作杆43的连结部位夹有弹簧常数比回位弹簧46大的压缩弹簧47,经由压缩弹簧47将驻车制动器踏板41的踩踏操作传递给驻车制动器45。

在驻车制动器踏板41的踏面41a的附近,以朝向脱离踏面41a的横向突出的方式设有卡定销41c。在驻车制动器踏板41的前部附近,在横向脱离踏面41a的摆动轨迹的部位设有锁定装置90,通过以踩踏姿势卡定被踩踏的驻车制动器踏板41来维持制动状态。

锁定装置90以能够绕设于踏台17的下面侧的横轴91摆动的方式枢支有锁定板92。相对于从驻车制动器踏板41的踏面41a朝向横向延伸的卡定销41c的移动轨迹,该锁定板92的自由端侧所具备的钩部92a能够在与移动轨迹交叉的位置和脱离移动轨迹的前方侧位置间变更姿势。

锁定板92通过螺旋弹簧93绕横轴91向脱离卡定销41c的移动轨迹侧施力。并且,能够通过一体焊接固定于锁定板92的操作杆94绕横轴91变更姿势。

因此,如图15所示,在踩下驻车制动器踏板41的状态下,通过操作杆94使锁定板92移动至与卡定销41c的移动轨迹交叉的位置进行卡定,由此能维持在驻车制动器踏板41被踩下的制动状态。

为了解除制动状态,只要轻轻踩踏驻车制动器踏板41,就能通过螺旋弹簧93的施加力解开锁定板92的钩部92a与卡定销41c的卡合状态,恢复至如图14所示的制动解除状态。

随着上述的驻车制动器踏板41的踩踏操作,主变速杆15a被强制返回至中立位置n。该主变速杆15a向中立位置n的返回通过中立回位机构100进行。

就是说,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主变速杆15a的支承构件101枢支于与变速操作部联动的摆动轴102并自由摆动。在支承构件101的两端部,分别连结有相同规格的联动杆103、103。在各联动杆103、103的下端部,形成有长孔103a、103a。此长孔103a、103a卡合于共同的卡定销105,该卡定销105设于以与摆动臂部41b一体进行摆动动作的方式支承于横向的支点轴42的操作臂104。

这些支承构件101、联动杆103、103、长孔103a、103a、操作臂104、以及卡定销105构成中立回位机构100。

因此,在图14所示的驻车制动器45的非制动状态下,能将主变速杆15a在长孔103a、103a的长度范围内向前进变速侧、后退变速侧的任一侧自由操作。

并且,如图15所示,当驻车制动器踏板41从该非制动状态被踩下时,卡定销105将长孔103a、103a的端部朝下拉伸,支承构件101恢复至大致水平的姿势,变成主变速杆15a返回至中立位置n的状态。

在该中立回位机构100中,在对驻车制动器踏板41进行踩踏操作的情况下,理想的是,设定定时,以使在驻车制动器45达到制动状态的定时之前,主变速杆15a返回至中立位置n。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实施方式]

〔其它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的操作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操作、通过操作杆13的左右方向的操作进行行驶机体a的转向操作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此。

例如,即使是通过操作杆13的左右方向的操作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操作、通过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的操作进行行驶机体a的转向操作的结构的收割机也无妨。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在进行操作杆13的往左右方向的转向控制的转向单元u1组装有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定于该结构。

例如,也可以是在进行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上的升降控制的升降单元u2组装有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或者在转向单元u1和升降单元u2这双方组装有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在进行操作杆13往左右方向的转向控制的转向单元u1组装有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但即使是不具备这样的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也无妨。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操作杆13的往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操作传递给转向控制阀v1或升降控制阀v2,并利用液压进行控制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虽未图示,但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设置转向操作用的转向离合器、升降操作用的升降离合器,通过联动缆82将此转向离合器、升降动作离合器与操作杆13的操作联动机构h直接连结,从而利用对操作杆13进行操作的人为操作力进行切换操作。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专用的固定销72构成联动缆82对输出操作体71的连结部位,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使卡定销73向摆动板部分71b的相反侧延伸,将该卡定销73兼用作固定销72,或者不是销而是设置孔等卡合部位来连结联动缆82。此外,不限于将联动缆82的连结部位设于卡定销73所在侧的相反侧,也可以将连结部位设于卡定销73所在侧的相同侧。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于输出操作体71的弹簧卡定部,举例示出了具备向操作托座70侧突出的卡定销73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例如,虽未图示,但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等:使输出操作体71的一部分向操作托座70侧突出,或者反之,使螺旋弹簧74的端部向输出操作体71侧突出弯曲,与输出操作体71卡合。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于操作托座70的卡定体,举例示出了从操作托座70侧向输出操作体71侧弯曲的卡定钩部70b的结构的卡定体,但不限于此。

例如,虽未图示,但可以是如下卡定体:在螺旋弹簧74的端部设置与操作托座70的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卡合的部分,螺旋弹簧74的端部随着操作托座70的摆动而向相同方向移动。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限制部55,举例示出了在杆支承框50侧设置与轴支构件60抵接的一端缘53以及端缘54来设定操作杆13的操作极限的结构的第一限制部,但不限于此。

例如,虽未图示,但可以在杆支承框50的前壁部分50f等形成开口,在轴支构件60设置插入该开口的棒状部分,或者反之,在杆支承框50侧突出设置棒状的构件,在轴支构件60的第一转动部60a侧安装具有能够供棒状的构件插通的开口的构件,从而限制轴支构件60侧的左右摆动范围。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限制部65,举例示出了通过操作杆13侧具备的卡定操作体13b和核心框体63的上端部具备的凹槽部分的抵接部65a,来限制操作杆13的前后摆动范围的结构的第二限制部,但不限于此。

例如,虽未图示,但可以采用下述等适当的结构:在核心框体63侧的右侧面63r或左侧面63l形成开口,卡定操作体13b插入该开口,或者反之,在核心框体63侧的右侧面63r或左侧面63l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突起部分,卡定操作体13b、或者操作杆13的杆身部分位于该突起部分之间,从而限制前后摆动范围。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6~图2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在图16以及图17中,示出了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该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具备通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01进行行驶的自走机体a(相当于行驶机体)。对于该自走机体a,在其前部位置设置有驾驶部b和收割预处理装置c(相当于收割部)。并且,在自走机体a的后部位置,设置有:普通型的脱粒装置d,供通过收割预处理装置c收割的谷秆送入;谷粒箱e(相当于谷粒存储部),存储从脱粒装置d供给的谷粒;以及卸料器f,用于将存储于谷粒箱e的谷粒向机体外部排出。此外,在自走机体a的后端部中相当于谷粒箱e与脱粒装置d之间的部位的车体框架210上设置有燃料箱223。

在驾驶部b的驾驶座椅202的下方位置,配置有搭载于车体框架210上的发动机203,在自走机体a的前部的中央位置,横跨车体框架210的上下设置有将来自发动机203的驱动力向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01传递的变速箱204。在该变速箱204中,设置有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对来自发动机203的驱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且内置有转向离合器(未图示),对向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01传递的驱动力进行连通/断开。

收割预处理装置c通过耙拢卷筒205的旋转动作将植立谷秆的穗尖侧耙起,利用刀具206切断此谷秆的根。收割的谷秆(收割谷秆)通过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207横向进给并汇集于进料器208的入口附近。此整个秆通过进料器208向后方运送并送入脱粒装置d。

此外,收割预处理装置c绕进料器208的后端部侧的横轴心(图外)上下自由摆动。进料器208的上下摆动通过横跨车体框架210和进料器208的下部设置的液压缸等传动装置218进行。通过该传动装置218的工作进行摆动量的设定,由此能够调节谷秆的收割高度。

配备于进料器208的前端侧的上方位置的耙拢卷筒205绕后端部侧的摆动支点205b上下摆动,由此能够变更相对于进料器208的高度位置。通过如此变更耙拢卷筒205相对于进料器208的相对高度,能变更对植立谷秆等收割对象作物的耙拢高度,而不改变收割高度。该耙拢卷筒205的高度位置的变更通过由夹装于与进料器208的上部之间的液压缸构成的卷筒升降装置205a的伸缩动作来进行。

对该卷筒升降装置205a的升降操作通过来自设于操作杆213的握持部213a的后述操作输入部290的指令来进行。

脱粒装置d具备:轴流型的脱粒筒(未图示),绕沿着自走机体a的前后方向的姿势的轴心旋转驱动,以使对供给至脱粒室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以及分选处理装置(未图示),从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处理物分选出谷粒。

在该分选处理装置中被分选出的谷粒当中,一次物通过扬谷装置209供给至谷粒箱e,二次物通过二次回送装置219回送至脱粒筒进行回转的脱粒室(未图示),谷粒以外的秸秆屑等从分选处理装置的后部向自走机体a的后方下落释放。

谷粒箱e具备箱主体220,用于存储从扬谷装置209供给的谷粒。该箱主体220通过绕自走机体a的后部位置的纵向姿势的上下轴心y回转,以在作业姿势(图17中实线所示的姿势)和检修姿势(图17中虚拟线所示的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的方式支承,所述作业姿势为收纳于自走机体a的姿势,所述检修姿势为从自走机体a横向伸出的姿势。

作为该谷粒箱e的回转中心的所述上下轴心y与设于箱主体220的后面侧的卸料器f所具备的纵输送筒231的筒轴心一致。

卸料器f具备:直管状的纵输送筒231,朝上直立设置;以及横输送筒232,在该纵输送筒231的上端部,以能够与纵输送筒231一起绕所述上下轴心y左右摆动、并且能够绕水平横轴心x起伏摆动的方式装备。纵输送筒231以及横输送筒232分别由内部内装有输送螺旋器的已知的螺旋式输送装置构成。

并且,在箱主体220的后面侧设有排出用筒部222,以支承箱主体220内的底螺旋器221的排出侧端部的方式向后方突出,在该排出用筒部222的上部设有所述卸料器f。就是说,在排出用筒部222的上部直立设置有所述纵输送筒231,构成朝上的纵输送路径,连接设置于该纵输送筒231的上端部的横输送筒232构成横向的输送路径。

纵输送筒231以能够经由回转驱动机构233绕上下轴心y回转的方式连接于排出用筒部222。回转驱动机构233由纵输送筒231的下端部外周所具备的未图示的齿轮部、与此齿轮部啮合的小齿轮、以及驱动小齿轮的电动马达等构成。

横输送筒232以如下方式设置:能够随着横跨与纵输送筒231的上部之间设置的液压缸234的伸缩动作,绕所述水平横轴心y起伏摆动。

〔搭乘驾驶部〕

在所述驾驶部b设置有箱状的发动机罩211,覆盖所述发动机203的上方侧,在发动机罩211的上表面设置有驾驶座椅202。在该发动机罩211的外侧部形成有吸气箱211a,在吸气箱211a的外表面侧形成有吸气部211b,用于吸入冷却风并张设有防尘网。

在驾驶座椅202的前方侧直立设置有操纵台212,在操纵台212的上表面侧以前后以及左右自由摆动的方式设有操作杆213,该操作杆213兼作进行自走机体a的转向控制的操作件、和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控制的操作件。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驾驶座椅202的左侧部设有侧面板214,该侧面板214从操纵台212的左横端部位置朝向后方侧延伸设置。在该侧面板214的前端部的上表面214a,作为控制自走机体a的行驶速度的变速操作件215,设有主变速杆215a和副变速杆215b。

并且,在侧面板214的上表面214a侧,在变速操作件215的后方侧位置,作为作业离合器杆216,以左右排列的状态设有脱粒离合器杆216a和收割离合器杆216b。该脱粒离合器杆216a和收割离合器杆216b通过脱粒离合器杆216a的前后摆动操作对脱粒装置d中的脱粒离合器(未图示)进行连通/切断操作,通过收割离合器杆216b的前后摆动操作对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收割离合器(未图示)进行连通/切断操作。

而且,在该脱粒离合器杆216a和收割离合器杆216b的后方侧中的侧面板214上,设有排出离合器杆217。排出离合器杆217是用于对排出离合器g(参照图16)进行连通/切断操作,从而在能够利用卸料器f进行谷粒排出的状态与停止谷粒排出的状态间进行切换操作的操作件,所述排出离合器g对谷粒箱e的底螺旋器221连通/断开来自发动机203的驱动力。

如图19所示,设于操纵台212的上表面侧的操作杆213在非操作状态下维持在呈直立姿势的中立位置n。所述操作杆213能够往左右方向摆动操作,以使能够以该中立位置n为基准向左回转位置l以及右回转位置r操作。

通过操作杆213被往左右方向摆动操作,经由后述操作联动机构h对转向控制阀v1(相当于转向驱动部。参照图19)的操作臂进行推拉操作,随着转向控制阀v1的切换操作,对内置于变速箱204的转向离合器进行连通/切断控制,从而实现自走机体a的转向(回转)。此外,通过将该操作杆213向前后方向操作,对控制上述传动装置218的升降控制阀v2(相当于升降驱动部。参照图18)进行操作,从而能实现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动作。

变速操作件215通过向前后方向的操作对无级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从而实现行驶速度的变更。脱粒离合器杆216a通过向前后方向的操作来进行脱粒离合器的连通/切断操作,该脱粒离合器对脱粒装置d进行动力的连通/断开。收割离合器杆216b通过向前后方向的操作来进行收割离合器的连通/切断操作,该收割离合器对收割预处理装置c进行动力的连通/断开。

〔关于操作联动机构〕

在图18~图24中,示出了:兼作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控制的操作件、和进行自走机体a的转向控制的操作件的操作杆213。该操作杆213的前后以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经由以如下方式构成的操作联动机构h,传递给作为升降驱动部的升降控制阀v2和作为转向驱动部的转向控制阀v1。

该操作联动机构h以如下方式构成。

直立设置于操纵台212的上表面侧的操作杆213经由配设于操纵台212的内部的操作联动机构h,将其前后以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传递给升降驱动部、转向驱动部。

如图18~图24所示,操作联动机构h具备:杆支承框250,固定于操纵台212的内部;以及轴支构件260,支承于该杆支承框250。轴支构件260具备:具有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y1的第一轴部26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操作杆213;以及第二轴部262,以能够绕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x1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操作杆213。

在上述的两个摆动轴心x1、y1中,沿着自走机体a的左右方向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y1为操作杆213的往前后方向的摆动动作的轴心,沿着自走机体a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x1为操作杆213的往左右方向的摆动动作的轴心。

〔杆支承框〕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操纵台212的上表面212a的下方侧,横跨操纵台212的前后的壁部之间焊接固定有左右一对剖面l字形的安装托座212b、212b。并且,在该安装托座212b、212b螺栓连结有杆支承框250的左右所具备的上壁部分250u,杆支承框250固定于操纵台212。

杆支承框250具备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后壁250b、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右侧的右侧壁250r、以及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左侧的左侧壁250l,俯视时形成为门形。右侧壁250r和左侧壁250l分别横跨后壁250b和上壁部分250u焊接固定,提高杆支承框250整体的形状保持强度。杆支承框250由金属板制材料构成,上壁部分250u与构成后壁250b的部分由一体材料构成,在后壁250b的左右两侧的上部向前方折弯,由此上壁部分250u朝上。

在右侧壁250r,以向右侧壁250r的右侧的横外侧(图19中为左侧)突出的状态形成有筒凸台状的轴承部251,该轴承部251与第一轴部261的轴心方向上的一端侧对置,枢支该第一轴部261的轴端部。在该右侧壁250r的横外侧,与轴承部251同样地突出形成有固定卡定销252。该固定卡定销252用于在后述升降中立回位弹簧276安装于轴承部251时,与该升降中立回位弹簧276卡定,使操作至前后方向的操作杆213被向中立位置n返回施力。

并且,在左侧壁250l设有连结部253,用于支承第一轴部261的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该连结部253在以贯通左侧壁250l的状态设置的多个连结用的圆孔的内端侧(图19中为左侧壁250l的左侧)焊接固定有固定用螺母253a、253a。安装于轴支构件260的第一轴部261的连结构件265能够经由连结螺栓253b、253b将所述连结构件265拆装于该连结部253,以使能够以从左侧壁250l的横外侧(图19中为左侧壁250l的右侧)抵接的状态连结。

在左侧壁250l的下部设有安装部254,能够以使其位于此左侧壁250l的左侧的横外侧的状态安装电位计280。该安装部254具备贯通左侧壁250l的螺栓孔254a、以及销孔254b,能够经由连结螺栓254c连结固定电位计280。

安装于该安装部254的电位计280用于检测操作杆213的往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量。电位计280能够通过与操作臂267的抵接进行检测,所述操作臂267安装于轴支构件260侧的第一轴部261的轴心方向上的设有所述轴承部251侧的相反侧即另一端侧。

也就是说,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以如下状态进行设置:电位计280的检测臂281能够绕旋转轴心p1转动,并且该检测臂281被弱力弹簧(未图示)朝向操作杆213的前后摆动方向上的一个方向、例如下降侧施力。

对于该电位计280,安装于第一轴部261的操作臂267与检测臂281被施力侧(检测臂281的下侧)抵接,抵抗其弹簧施加力将检测臂281向前后摆动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例如上升侧操作,从而检测该操作量。

在杆支承框250的后壁250b设有限制部255,将作为操作杆213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范围的、往前后方向的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该限制部255由形成于后壁250b的大致矩形的开口构成,以使将操作杆213的往前后方向的摆动范围设定于规定角度范围。就是说,如图21所示,以如下状态进行配置:枢支于杆支承框250的轴支构件260中,随着操作杆213的往前后方向的摆动而绕第一轴部261的摆动轴心y1转动的第二轴部262的一部分进入所述限制部255的开口。因此,如同一图中虚拟线所示,绕第一轴部261的摆动轴心y1摆动动作的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范围通过第二轴部262与限制部255的开口缘的抵接来限制。

〔轴支构件〕

轴支构件260具备:第一轴部261,具有操作杆213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y1;以及第二轴部262,具有所述操作杆213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x1。

第一轴部261与第二轴部262以将各自的轴之间在轴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的方式通过共同的保持框体263固定。这些第一轴部261和第二轴部262处于在上侧和下侧相互交叉的状态,在保持框体263的上部侧固定有朝向前后方向的第二轴部262,在保持框体263的下部侧固定有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一轴部261。

第一轴部261在其右端侧具备插拔于筒凸台状的轴承部251的被轴承部261a,该轴承部251设于杆支承框250的右侧壁250r。由此,第一轴部261的右端侧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枢支于杆支承框250。

第一轴部261的左端侧经由夹在一对凸缘部261b、261b之间的连结构件265,支承于设置在杆支承框250的左侧壁250l上的连结部253,该一对凸缘部261b、261b设于第一轴部261的靠近左端侧的部位。

此时,在连结构件265中、作为连结于连结部253侧的一方的端部,连结构件265螺栓连结并完全固定于连结部253。在连结构件265中、作为连结于第一轴部261侧的另一方的端部,夹在一对凸缘部261b、261b之间的连结构件265和第一轴部261以相对自由旋转的状态支承第一轴部261。由此,第一轴部261以限制其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移动的状态支承于连结构件265。

在第一轴部261的右端侧,在位于杆支承框250的右侧壁250r的内方侧的部位,与第一轴部261一体安装有第一操作板264。以比该第一操作板264的朝向横外方的面进一步向横外方突出的状态,与第一轴部261一体设有所述被轴承部261a,在将被轴承部261a插入杆支承框250的轴承部251的状态下,第一操作板264位于右侧壁250r的内方侧。

如此,对第一轴部261的轴端部进行枢支的筒凸台状的轴承部251向右侧壁250r的横外侧(图19中为左侧)突出,第一操作板264位于右侧壁250r的内方侧,连结构件265能够以从左侧壁250l的左侧的横外侧(图19中为左侧壁250l的右侧)抵接的状态连结。因此,轴支构件260从左侧抵接于杆支承框250,使用连结螺栓253b、253b将连结构件265与连结部253螺栓连结,由此能容易地组装。

如图18~图20所示,第一操作板264比右侧壁250r向下方侧更长地延伸。并且,在更长地向下方侧延伸的第一操作板264的下部,以超过右侧壁250r的下端缘并从第一操作板264向右侧壁250r的横外侧突出的方式直立设置有可动卡定销264a。如图18~图20所示,该可动卡定销264a以如下方式进行设置:在升降中立回位弹簧276安装于轴承部251时,与该升降中立回位弹簧276卡定。

因此,突出形成于杆支承框250的右侧壁250r的横外侧的固定卡定销252、以及以从第一轴部261的第一操作板264向横外侧突出的方式直立设置的可动卡定销264a卡定于安装在轴承部251上的升降中立回位弹簧276。

如图20中虚拟线所示,当操作杆213在该状态下被向前后方向摆动操作时,随着第一操作板264的摆动,可动卡定销264a使升降中立回位弹簧276的一端侧向远离固定卡定销252侧移动。此时,升降中立回位弹簧276的另一端侧卡定于固定卡定销252而不动,因此,朝向靠近固定卡定销252的方向对可动卡定销264a进行弹性施力的升降中立回位弹簧276的施加力作用于操作杆213。由此,如果松手,操作杆213就返回至中立位置。

如图21所示,此时的操作杆213的往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范围的极限通过形成于杆支承框250的所述限制部255与处于插入该限制部255的状态的第二轴部262的抵接来进行。该限制部255与第二轴部262的抵接所形成的摆动操作范围的极限在操作杆213的操作方向的前后任一侧都被设定为规定范围。

此外,操作杆213和其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轴心y1即第一轴部261关连配设为:中立姿势下的操作杆213的杆身部分存在于通过所述摆动轴心y1的铅直线上。

如图19、以及图22~图24所示,在第一轴部261的左端侧,与存在一对凸缘部261b、261b所夹入的连结构件265的部位相比,在更靠近左端侧的位置安装有第二操作板266。并且,在第二操作板266安装有操作臂267,用于对电位计280的检测臂281进行操作。操作杆213的杆身在中立位置处于沿着上下方向的直立姿势时,该第二操作板266以向前下降倾斜的姿势安装于第一轴部261。

如图18、图22、以及图23所示,装备于杆支承框250的电位计280安装于比第一轴部261更靠近后方的左侧壁250l的下部。用于对该电位计280的检测臂281进行操作的操作臂267在第一轴部261的摆动轴心y1的附近安装于下方的第二操作板266。并且,电位计280配设为:检测臂281的旋转轴心p1呈与后方侧相比在前方侧靠近第一轴部261的向前上升倾斜姿势。操作臂267配设为向后下降倾斜姿势,以使在前方侧靠近第一轴部261、越往后方侧越位于下方。而且,操作臂267设为:与检测臂281的旋转轴心p1相比,其中心线p2相对于水平的角度更陡(参照图22)。

如此,与电位计280的检测臂281的旋转轴心p1为水平方向的情况、为铅直方向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操作臂267的操作。

在第二操作板266的下端部形成有缺口部266a,用于保持设为将作为转向驱动部的转向控制阀v1与操作杆213联动的操作缆282。操作缆282由内线部分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插通于外线部分的内部的推拉线构成,内线部分的一端侧连结于传递操作杆213的摆动操作的后述的输出操作体271,外线部分以抱入状态保持于缺口部266a。

如此,通过第二操作板266支承操作缆282的中途部分,由此能容易利用输出操作体271顺利地进行操作缆282的操作。

在第一轴部261的第一操作板264与连结构件265的中间位置,一体化地焊接固定有俯视时前方侧开放的槽状的保持框体263的左右两侧片部分。并且,以与所述第一轴部261交叉的状态使轴心沿着前后方向的第二轴部262以在所述第一轴部261的上部前后贯通保持框体263的状态设置。就是说,上下的第一轴部261和第二轴部262经由保持框体263以相互正交的姿势一体化。

第二轴部262使枢支有操作杆213的枢轴部分262a位于保持框体263的前方侧,使延长轴部分262b位于保持框体263的后方侧。

并且,该向后方侧的延长轴部分262b与形成于杆支承框250的限制部255卡合。此外,在延长轴部分262b卷绕有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在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的两端部,卡定有从保持框体263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中立限制销263a、以及后述操作托座270所具备的操作轴272中的从操作托座270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操作轴272部分。

如图21以及图24所示,在前方侧的枢轴部分262a,在靠近保持框体263侧,外嵌有与操作杆213一体形成的矩形板状的操作托座270的凸台部270a。并且,在远离保持框体263侧,位于操作托座270的前方侧的矩形板状的输出操作体271的凸台部271a(相当于筒轴部)外嵌于第二轴部262,这些操作托座270以及输出操作体271以能够绕作为第二轴部262的轴心的摆动轴心x1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

在与操作杆213一体的操作托座270,以前后贯通操作托座270的状态,一体化焊接有操作轴272,使其位于第一轴部261的下侧,具有使其沿着与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轴心x1平行的前后方向的轴心x2。

该操作轴272具备:操作轴272部分(相当于卡定体),从操作托座270朝向前方突出设置;以及操作轴272部分(相当于突出构件),从操作托座270朝向后方突出设置。

并且,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的操作轴272部分插入后述输出操作体271的操作用开口271c,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操作轴272部分插入形成于保持框体263的后述限制用开口263b。

输出操作体271具备外嵌于第二轴部262的凸台部271a、以及一体安装于该凸台部271a的板状的摆动板部分271b,并且,在摆动板部分271b设置有供供所述操作轴272插入的操作用开口271c。此外,在摆动板部分271b的下部,以位于操作用开口271c的下方侧的状态设有卡定销273(相当于弹簧卡定部)。该卡定销273的轴心x3与第二轴部262以及操作轴272同样地朝向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向,该卡定销273以向输出操作体271的前后两侧突出的状态焊接固定于摆动板部分271b。

并且,在摆动板部分271b的前方侧中的凸台部271a,卷绕有作为弹性体的螺旋弹簧274,并且,螺旋弹簧274的两端侧的各端部安装为分配在插通操作用开口271c的朝向前方的操作轴272部分、以及卡定销273的左右两侧。

如图19、图21、以及图24所示,在向摆动板部分271b的后方侧突出的卡定销27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有操作缆282。如图19所示,该操作缆282与转向控制阀v1联动,与操作杆213的绕左右方向、即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轴心x1的摆动操作连动,对作为转向驱动部的转向控制阀v1进行切换操作,在左右分别对未图示的行驶装置的转向离合器进行连通/切断操作,进行机体的回转操作。

如此,由所述操作缆282以及第二轴部262、输出操作体271等构成转向单元u1,其中所述操作缆282以将作为转向驱动部的转向控制阀v1和操作杆213联动的方式设置,第二轴部262、输出操作体271在操作联动机构h中将操作杆213往左右方向即绕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轴心x1的摆动操作传递给操作缆282。

此外,如图18所示,操作杆213的绕前后方向、即第一轴部261的摆动轴心y1的摆动操作通过电位计280检测。并且,电位计280的检测结果被传送至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装置283,控制装置283使电动马达284动作,从而使作为升降驱动部的升降控制阀v2动作,以使对升降用的传动装置218给排压力油,来使升降用的传动装置218伸缩动作,从而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动作。

如此,通过将作为升降驱动部的升降控制阀v2与操作杆213联动的结构的、在操作联动机构h中将操作杆213的绕前后方向、即第一轴部261的摆动轴心y1的摆动操作传递给电位计280的操作臂267(相当于输出操作体)、电位计280、控制装置283、电动马达284等构成升降单元u2。

在该升降单元u2中,未装备有后述灵活联动机构i。

〔灵活联动机构〕

在转向单元u1中的操作杆213与输出操作体271之间,设置有灵活联动机构i,以使呈现出输出操作体271跟随操作杆213的摆动动作一体地移动的状态、以及输出操作体271不一体跟随操作杆213而允许操作杆213单独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

该灵活联动机构i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灵活联动机构i通过螺旋弹簧274、操作用开口271c、以及在该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径与操作轴272的外径之间存在径差来构成,所述螺旋弹簧274卷绕于输出操作体271的摆动板部分271b的前方侧的凸台部271a,所述操作用开口271c形成于摆动板部分271b。

如图25的(a)所示,在操作杆213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绕第二轴部262的操作杆213的摆动轴心x1、操作轴272的轴心x2、以及卡定销273的轴心x3配设为在沿着操作杆213的杆身方向的直线l1上排列。

就是说,连结摆动轴心x1和位于操作杆213的杆身上的操作轴272的轴心x2的线段l2、连结摆动轴心x1和卡定销273的轴心x3的线段l3处于与通过操作杆213的摆动轴心x1的铅直线l1一致的状态。

此时,卷绕于凸台部271a的螺旋弹簧274的两端部设为夹入向输出操作体271的前方侧突出的操作轴272和卡定销273,操作轴272位于输出操作体271的操作用开口271c的中心部。

此外,虽然图25中未记载,但如图21以及图23所示,在第二轴部262的延长轴部分262b卷绕有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该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的两端部以从两侧夹入从保持框体263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中立限制销263a和操作轴272的状态配设。

如图25的(b)所示,当操作杆213被向左方(或右方)摆动操作规定角度时,操作轴272绕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轴心x1按照图中顺时针摆动,伴随于此,卡定销273也经由螺旋弹簧274向相同方向摆动操作。操作缆282随着该卡定销273的摆动而被拉伸,转向控制阀v1被向左回转侧切换操作(参照图19)。在该状态下,相对于通过操作杆213的摆动轴心x1的铅直线l1,连结摆动轴心x1和操作轴272的轴心x2的线段l2、连结摆动轴心x1和卡定销273的轴心x3的线段l3均被摆动操作相同角度。

此时,虽然图25中未记载,但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的一端侧卡定于中立限制销263a,另一端侧卡定于操作轴272,从而中立限制销263a与操作轴272的间隔通过操作轴272的摆动而绕所述摆动轴心x1弹性扩张。由此,变成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向中立侧对操作杆213进行返回施力的状态。但是,螺旋弹簧274保持夹持操作轴272和卡定销273的状态绕摆动轴心x1摆动,因此,该状态的螺旋弹簧274未作为操作杆213的摆动阻力发挥作用。

当通过连结于卡定销273的操作缆282拉伸而使转向控制阀v1达到左回转位置l(图中的行程末端位置)时,转向离合器(未图示)经由通过转向控制阀v1切换的油路切换至左回转状态,自走机体a进行左回转。使自走机体a进行右回转时,将操作杆213向右方摆动操作规定角度。由此,卡定销273按照逆时针摆动,通过由推拉线构成的操作缆282推压的转向控制阀v1被切换操作至右回转位置r,自走机体a进行右回转。

图25的(c)示出了如下状态:通过连结于卡定销273的操作缆282拉伸的转向控制阀v1达到左回转位置l,并且操作杆213被向左方(图25中为右方)摆动操作,操作轴272绕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轴心x1按照图中顺时针摆动,与形成于保持框体263的限制用开口263b的开口端缘抵接,从而能限制更大的摆动。在该状态下,相对于通过操作杆213的摆动轴心x1的铅直线l1,与连结摆动轴心x1和卡定销273的轴心x3的线段l3相比,连结摆动轴心x1和操作轴272的轴心x2的线段l2被摆动操作得更大。

这是操作杆213从图25的(b)所示的状态被进一步向左方摆动操作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操作轴272绕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轴心x1按照图中顺时针摆动并与限制用开口263b的开口端缘抵接,但通过操作缆282与已经达到行程末端的转向控制阀v1连结的卡定销273仍维持原来的图25的(b)所示的状态。

因此,例如即使由于操作杆213的摆动操作量由杆导向槽设定等,转向控制阀v1的行程末端的位置与操作杆213的摆动操作极限位置不一致,操作杆213超过转向控制阀v1的行程末端位置而多余地操作至超限状态,该操作杆213的操作力也未传递给转向控制阀v1,从而能方便使用。

在该超限状态下,操作轴272与卡定销273的间隔抵抗螺旋弹簧274的弹性施加力而绕摆动轴心x1扩张。因此,除了向中立侧对操作杆213进行返回施力的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的施加力之外,螺旋弹簧274的弹性施加力也作为对操作杆213的摆动操作的操作阻力发挥作用。由此,在容易意识到进行了操作杆213的多余操作这一点上也有利。

图25的(d)示出了如下状态:即使将操作杆213从图25的(a)所示的状态向左方操作某一程度,也会由于泥土附着于转向控制阀v1等而无法通过螺旋弹簧274的弹性施加力使卡定销273移动。此时,相对于通过操作杆213的摆动轴心x1的铅直线l1,连结摆动轴心x1和操作轴272的轴心x2的线段l2被摆动操作规定角度,但连结摆动轴心x1和卡定销273的轴心x3的线段l3保持与铅直线l1一致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向中立侧对操作杆213进行返回施力的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的施加力和螺旋弹簧274的弹性施加力作为对操作杆213的摆动操作的操作阻力发挥作用。其中,螺旋弹簧274的弹性施加力作用于卡定销273,经由操作缆282作用于将转向控制阀v1向左回转侧切换操作的方向。但是,当转向控制阀v1的操作阻力大于该螺旋弹簧274的弹性施加力时,即使使操作杆213向左方摆动度,从而使操作轴272在输出操作体271的操作用开口271c的范围内摆动,也显示出卡定销273不跟随其移动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在形成于输出操作体271的操作用开口271c插入有操作轴272,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以使该操作轴272抵接于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周缘的状态强制地将操作杆213绕摆动轴心x1摆动操作。由此,将对操作杆213的人为操作力经由操作轴272以及输出操作体271直接传递给卡定销273,如图25的(c)所示,能对卡定销273进行操作,直至转向控制阀v1达到行程末端的位置。

此外,在如此形成于输出操作体271的操作用开口271c插入有操作轴272,能从操作轴272直接对输出操作体271施加操作杆213的操作力,因此也可以进行如下用法。例如,因泥土对转向控制阀v1的附着牢固而使输出操作体271难以移动时等,通过将操作轴272冲击性地抵靠于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周缘等,使输出操作体271对转向控制阀v1赋予冲击性的操作力,从而也能容易对转向控制阀v1进行操作。

以通过与操作轴272的后端侧抵接来设定操作杆213的摆动操作范围的极限的方式形成于保持框体263的限制用开口263b以如下方式形成。

就是说,限制用开口263b的内周缘中的、相对于操作轴272的移动方向对置的位置的左右两侧的内周缘形成为与绕也作为操作轴272的摆动中心即操作杆213的摆动轴心x1的圆弧正交或大致正交,操作轴272与该左右两侧的内周缘抵接。

并且,该限制用开口263b的左右两侧的内周缘的位置是如下位置:操作轴272经由操作用开口271c使形成于输出操作体271的卡定销273移动,能够将转向控制阀v1操作至行程末端。

此外,限制用开口263b通过相对于操作轴272的移动方向抵接来设定操作杆213的摆动操作范围的极限,但并未使操作轴272抵接于仅稍微倾斜的上或下的内周缘,而是使以相对于操作轴272的移动方向对置的状态抵接的左右的内周缘抵接。因此,容易高精度地设定操作杆213的摆动操作范围的极限,在这一点上有利。

〔操作输入部〕

如图26所示,在操作杆213的握持部213a的上表面部设置有操作输入部290。该操作输入部290用于对卷筒升降装置205a将高度调节信号送入控制装置283,该卷筒升降装置205a用于对进料器208的上部所具备的耙拢卷筒205的耙拢高度进行高低变更。

在操作输入部290设有输入对卷筒升降装置205a的上升指令的上升按钮291、和输入下降指令的下降按钮292,这些各按钮291、292设于能够通过握持操作杆213的握持部213a的手的手指操作按下的位置。

在控制装置283中,虽未图示,但只要在能对卷筒升降装置205a的压力油的给排路径所具备的控制阀进行操作、对各按钮291、292进行按下操作期间,就能对卷筒升降装置205a进行压力油的给排操作。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实施方式]

〔其它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操作输入部290设于操作杆213的握持部213a的上表面部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27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操作杆213的握持部213a的附近、且相当于握持部213a的横侧方的位置,设置能够切换两个位置的开关操作杆293。此开关操作杆293例如以如下方式构成:当倒向前方时,输入对卷筒升降装置205a的下降指令,当倒向后方时,输入上升指令,从而能进行对卷筒升降装置205a的升降控制。

此外,作为卷筒升降装置205a,不限于使用液压缸的结构,可以采用电动缸等任意结构的卷筒升降装置。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操作输入部290设于操作杆213的握持部213a附近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虽未图示,但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等:在主变速杆215a的握持部的上表面部设置按钮式的上升按钮291和下降按钮292,或者在握持部的横侧方设置能够切换两个位置的开关操作杆293。

此外,也可以将操作输入部290设于驾驶座椅202的前方或横侧方的操纵面板部分等,而不是操作杆213、主变速杆215a等的杆部分。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操作杆213的前后方向的操作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操作、通过操作杆213的左右方向的操作进行自走机体a的转向操作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此。

例如,即使是通过操作杆213的左右方向的操作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c的升降操作、通过操作杆213的前后方向的操作进行自走机体a的转向操作的结构的收割机也无妨。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在由于泥土附着于转向控制阀v1等而无法通过螺旋弹簧274的弹性施加力移动卡定销273的情况下,以使操作轴272与形成于输出操作体271的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周缘抵接的状态,强制地将操作杆213绕摆动轴心x1摆动操作,从而能对卡定销273进行操作,直至转向控制阀v1达到行程末端的位置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此。

例如,可以采用如图28的(a)~(d)所示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如图28的(b)以及图28的(c)所示,形成于摆动板部分271b的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径与操作轴272的外径的径差形成为稍大于上述图25所示的结构的径差。

因此,如图28的(b)所示,在操作杆213被向左方(或右方)摆动操作规定角度而使转向控制阀v1达到左回转位置l(图中的行程末端位置)之后,操作杆213被进一步向相同方向操作时,如图28的(c)所示,即使操作轴272绕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轴心x1按照图中顺时针摆动并与限制用开口263b的开口端缘抵接,也未与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缘抵接。

因此,具有如下优点:无需使转向控制阀v1达到行程末端的位置与操作轴272抵接于操作用开口271c的位置一致,不必要求高精度的加工。

并且,如图28的(d)所示,在由于泥土附着于转向控制阀v1等而无法通过螺旋弹簧274的弹性施加力移动卡定销273的情况下,能以使操作轴272抵接于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周缘的状态,强制地将操作杆213绕摆动轴心x1摆动操作。

然而,该结构中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径与操作轴272的外径的径差大,因此,即使操作杆213按照图中顺时针摆动并被操作至与限制用开口263b的开口端缘抵接的位置,也变成图28的(c)中虚拟线所示的状态。就是说,操作用开口271c位于附图标记271c’所示的位置,卡定销273位于附图标记273’所示的位置,转向控制阀v1无法强制操作至完全达到行程末端的位置。

如此,在由于泥土附着等使阻力大的情况下,转向控制阀v1无法强制操作至完全达到行程末端的位置,但能使其移动至行程末端附近。此外,一般而言,在由于泥土的附着等产生阻力的情况下,具有如下倾向:当使其强制移动某一程度时,由于泥土的附着产生的阻力从中途消失,从而能毫无阻碍地操作至行程末端。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也可以变更限制用开口263b的左右的开口端缘间的距离,而不是增大形成于摆动板部分271b的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径与操作轴272的外径的径差的结构。

就是说,也可以想到:缩小限制用开口263b的左右的开口端缘间的距离,以使即使操作轴272绕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轴心x1按照图28的图中顺时针摆动并与限制用开口263b的开口端缘抵接,操作轴272也不与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缘抵接。由此,也能获得与形成于摆动板部分271b的操作用开口271c的内径与操作轴272的外径的径差形成为稍大于上述图25所示的结构的径差的结构同样的作用。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在进行操作杆213的往左右方向的转向控制的转向单元u1组装有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定于该结构。

例如,也可以是在进行操作杆213的前后方向上的升降控制的升降单元u2组装有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或者在转向单元u1和升降单元u2这双方组装有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灵活联动机构i,举例示出了在输出操作体271形成径大于操作轴272的操作用开口271c,并且使用了螺旋弹簧274、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的结构的灵活联动机构i,但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将由操作轴272与操作用开口271c的径差形成的灵活设于卡定销273与操作缆282的连结部位、其它部位,或者不使用由这种径差形成的灵活,而是通过由作为弹性体的螺旋弹簧274、转向中立回位弹簧275的弹性施加力形成的灵活构成。

此外,作为弹性体,不限于螺旋弹簧,可以是使用板簧、橡胶等弹性材料的结构的弹性体。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在进行操作杆213的往左右方向的转向控制的转向单元u1组装有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但即使是不具备这样的灵活联动机构i的结构的收割机也无妨。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操作杆213的往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操作传递给转向控制阀v1或升降控制阀v2,并利用液压进行控制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虽未图示,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设置转向操作用的转向离合器、升降操作用的升降离合器,通过操作缆282将该转向离合器、升降动作离合器与操作杆213的操作联动机构h直接连结,从而通过对操作杆213进行操作的人为操作力进行切换操作。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卡定销273兼作操作缆282对输出操作体271的连结部位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例如,可以在与卡定销273独立的部位设置连结用的销、或孔等卡合部位来连结操作缆282。此外,还可以将操作缆282的连结部位设于卡定销273所在侧的相反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卡定销273所在侧的相同侧设置连结部位。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操作轴272以前后贯穿操作托座270的状态设置,由此兼作插入输出操作体271的操作用开口271c的卡定体、和插入形成于保持框体263的限制用开口263b的突出构件,但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也可以通过独立的构件构成插入输出操作体271的操作用开口271c的卡定体和插入限制用开口263b的突出构件,并设于独立的部位。该情况下,操作用开口271c以及限制用开口263b的位置也根据卡定体、突出构件的位置设于独立的部位即可。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限制部255具备形成于杆支承框250的开口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此。

例如,虽未图示,但可以在杆支承框250侧,在分离为上下两个位置的部位设置档块,来限制第二轴部262的摆动范围。此外反之,在杆支承框250侧突出设置棒状的构件,在第二轴部262侧安装具有能够供棒状的构件插通的开口的构件,来限制第二轴部262的上下摆动范围。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在轴支构件260侧具备第一轴部261以及第二轴部262,在杆支承框250侧以及操作杆213侧设有进行该第一轴部261以及第二轴部262的轴支的轴承部251、凸台部270a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虽未图示,但也可以采用在杆支承框250侧设置轴部,在轴支构件260侧设置外嵌于该轴部的筒凸台,或者在操作杆213侧设置枢支轴,在轴支构件260侧设置筒凸台等适当结构。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其它实施方式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操作杆的摆动动作经由灵活联动机构i传递给输出操作体271的结构的收割机,但不限于此。例如,虽未图示,但也可以适当使灵活联动机构i介于将输出操作体271的摆动操作传递给转向控制阀v1或升降控制阀v2的操作系统的中途。

根据该结构,可以构成为:当作用于输出操作体271的操作阻力超过规定的范围时,变成转向控制阀v1或升降控制阀v2不一体地跟随输出操作体271,而允许操作杆213以及输出操作体271的、与转向控制阀v1或升降控制阀v2独立的摆动动作的状态。

其它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限于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也能适用于半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大豆等豆类收割机、或者玉米收割机等。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3:操作杆;13b:卡定操作体;50:杆支承框;51:轴承部;53、54:抵接部;55:第一限制部;53:连结部;55:限制部;60:轴支构件;60a:第一转动部;60b:第二转动部;61:轴部;65:第二限制部;65a:抵接部;70:操作托座;70b:卡定体(卡定钩部);71:输出操作体;71a:筒轴部;71b:摆动板部分;73:弹簧卡定部;74:弹性体(螺旋弹簧);82:操作缆;h:操作联动机构;i:灵活联动机构;u1:转向单元;u2:升降单元;v1:转向驱动部;v2:升降驱动部;x1: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y1:另一个方向的摆动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205:耙拢用卷筒;205a:卷筒升降装置;213:操作杆;213a:握持部;250:杆支承框;260:轴支构件;261:第一轴部;262:枢支轴(第二轴部);263:保持框体;270:操作托座;271:输出操作体;271a:筒轴部;271b:摆动板部分;271c:操作用开口;272:卡定体(操作轴);272:突出构件(操作轴);273:弹簧卡定部;274:弹性体;282:操作缆;290:操作输入部;c:收割部;h:操作联动机构;i:灵活联动机构;u1:转向单元;u2:升降单元;v1:转向驱动部;v2:升降驱动部;x1:摆动轴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