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24322发布日期:2020-01-18 03:13阅读:10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海水鱼类苗种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尖翅燕鱼(plataxteira)又称长蝙蝠,为鲈形目,刺尾鱼亚目,白鲳科,燕鱼属中一种热带及温带地区近岸生活的海水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太海域阿拉伯海,印度尼西亚至日本海海域,多群聚在开阔水域中活动。幼鱼外形奇特,体侧具2-3条黑色横带,背鳍、腹鳍与臀鳍皆延长呈镰刀状,可作为观赏鱼。成鱼体侧扁,略呈圆形,头部陡斜,口小而圆钝,眼大,侧线呈弧形,各鳍变短,尾鳍为双凹形,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当年繁育鱼苗经5个月养殖,鱼体体重已达到1斤多,生长速度快,且整个养殖过程可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养,养殖成本比低,养殖性价比高,是一种极具养殖开发潜力的海水鱼种类。此外,尖翅燕鱼也是一种岛礁区鱼类,主要围绕海洋内岛礁区周围生长,可作为良好的增殖放流品种。

随着过度捕捞和海区生态环境恶化,尖翅燕鱼野生资源量日渐匮乏,亟待进行尖翅燕鱼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现有的室内水泥池培育尖翅燕鱼苗种,可充分有效控制培育水体环境,苗种培育成活率较高,但水泥池投建成本大,且受培育设施水体总量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苗种培育,出苗量不足,同时投喂饵料均需要外部供应,进一步提高了培育成本。

基于此,为增加尖翅燕鱼苗种市场供给量,满足尖翅燕鱼养殖业优质苗种需求,有必要提供一种能规模化养殖尖翅燕鱼,成本低廉的方法,促进渔民增产增收,保障尖翅燕鱼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解决现有技术尖翅燕鱼苗种培育规模化不足,不能进行大规模苗种培育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高位池作为育苗池塘并进行消毒处理;

(2)在育苗池塘内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

(3)将尖翅燕鱼受精卵进行孵化得到初孵尖翅燕鱼仔鱼,放养入鱼苗池塘,进行苗种培育与管理。

本发明采用高位池生态培育尖翅燕鱼,利用高位池水体面积大,可直接培育生物饵料,满足鱼苗不同发育阶段营养需求,鱼苗生长迅速,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和成本低等特点,开展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工作,进行鱼苗规模化繁育。构建的藻相-菌相-生物饵料-鱼苗之间的动态平衡体系,具有以下特点:藻类可利用水体中碳、氮和磷等无机离子进行繁殖扩增,并增加水中溶氧,同时可调节水体颜色,减少水体透明度,起到遮光作用,可减少鱼苗应激反应;细菌能降低水中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离子浓度,且抵制弧菌等有害菌的繁殖;生物饵料以藻类和细菌为食物,通过摄食单胞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进行繁殖;鱼苗摄食轮虫和桡足类等生物饵料,浮游动物尸体、粪便和残饵等可由细菌分解,产生营养元素供藻类繁殖生长,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本发明中,所述高位池内设有充气石。

优选地,所述高位池面积可为1.5-3亩、水深1.5-2.5m。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育苗池塘采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本发明中,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包括有益藻定向培育,益生菌培养和生物饵料生态扩繁。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有益藻定向培育是利用小球藻浓缩液、无机化肥、有机肥水产品和微量元素产品进行小球藻定向培育,并及时补充有机肥水产品和益生菌维持育苗池塘有益藻相。小球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生物多糖、不饱和脂肪酸、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是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等浮动动物的重要饵料之一,能降解水中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排出重金属离子,达到水体解毒的功效,并扩增繁殖进行肥水,改变养殖水色与透明度,并利用生物竞争机制有效控制蓝藻和青苔的生长。

进一步地,所述小球藻浓缩液使用量是5l/亩*米。

进一步的,所述无机化肥为尿素和氮磷钾复合肥,其用量分别为2kg/亩*米和1kg/亩*米。

优选地,所述氮磷钾复合肥中氮磷钾含量为15%:15%:15%。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肥水产品为育藻膏和氨基丽藻源,其用量分别2kg/亩*米、2l/亩*米。

进一步地,所述微量元素产品为藻类微量源,其用量为200g/亩*米。藻类微量源成分主要包括铁、硅、锰、钙、镁和锌等。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益生菌为光合细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能分泌丰富的胞外酶系,分解蛋白质、脂肪、核酸和磷脂等大分子有机物,尤其是粪便、残存饲料和浮游动物残体等,起到平衡藻相、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抑制有害细菌、形成有益菌团粒的作用。

光合细菌可利用养殖水体的硫化氢、有机酸、铵盐、氨基酸、硝酸盐和尿素等营养物质,防控藻类过度繁殖。能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因子,净化水质,调节水体ph值。

乳酸菌可分解溶解态的有机酸、糖和肽等有机物,促进浮游微藻类的繁殖。吸收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因子,净化水质。调整鱼苗肠道的菌群平衡,有效抑制弧菌等病原菌的繁殖。代谢产物乳酸可降低水体ph值。

进一步地,光合细菌和乳酸菌用量均为每天5l/亩*米,芽孢杆菌用量为每隔3-5天补加400g/亩*米;光合细菌和乳酸菌是菌液,其中菌落数范围分别为20-30亿/ml和1-5亿/ml;芽孢杆菌是粉状,其活菌数含量为100亿/g。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饵料生态扩繁是利用育苗池塘内单胞藻类和发酵营养液培育生物饵料。

所述生物饵料包括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

所述发酵营养液由红糖、鳗鱼粉、虾多宝、乳酸菌和淡水进行密封发酵制得。红糖水解后可产生葡萄糖,提供碳源,鳗鱼粉含有较高蛋白质含量,可提供氮源和碳源,虾多宝由乳酸菌、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豆粕和鱼粉等原料组成,其饲料原材料熟化发酵产物多,复合有益活菌含量高,活性酶丰富,营养均衡。乳酸菌对溶解态有机物进行吸收利用,扩大菌群数量和产生乳酸。淡水可进行各种有机质溶解,水解产生小分子有机质。进行密封发酵获得的营养液可稳定水质,补充水体益生菌,促进藻类和浮游动物繁殖,为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提供了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丰富的饵料。

优选地,所述发酵营养液按配方组成200l淡水、10kg红糖、5kg鳗鱼粉、5kg虾多宝和10l乳酸菌,密封发酵3-5天后得到。乳酸菌菌液其ph范围为3.4-4.0,菌液中乳酸菌菌落数范围在1-5亿/ml。

进一步地,所述发酵营养液用量是每天投喂10l/亩*米。

本发明中,尖翅燕鱼受精卵孵化在育苗池塘内弱光照且无避免阳光直射的孵化箱中进行。在黑暗无光照或弱光照的条件下,受精卵孵化率为90%以上,初浮仔鱼畸形率和死亡率最低,主要是因为受精卵孵化期和初浮仔鱼内源性营养期(初孵3天左右)主要以自身卵黄囊提供营养物质。若外界阳光直射,光照过强时,可致使受精卵和初浮仔鱼产生应激反应,消化过多能量。

进一步地,受精卵孵化海水为经过滤的新鲜干净海水,孵化密度为8-12万粒/m3,孵化过程中使鱼卵均匀分布于孵化箱内。

本发明中,初孵尖翅燕鱼仔鱼放入育苗池塘的时间是孵化后第3天,放养密度为22-25万尾/亩。

本发明中,所述苗种培育与管理包括生物饵料精细投喂、配合饲料有序更换、水质监测与调控和日常巡塘管理。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饵料精细投喂方式如下:鱼苗3日龄至6日龄投喂轮虫,轮虫数量为0.6-1个/ml;7日龄至9日龄投喂轮虫和桡足类,轮虫数量为0.4-0.6个/ml,桡足类数量为0.5-0.8个/ml;10日龄至14日龄投喂桡足类和枝角类,桡足类数量为0.3-0.5个/ml,枝角类数量为0.8-1.2个/ml。

进一步地,生物饵料投喂时间是每日8:00-8:30之间投喂一次。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配合饲料有序更换包括配合饲料人工驯化、更换人工配合饲料型号、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次数与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配合饲料人工驯化是于鱼苗第15日龄时开始,采用饥饿状态下先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后投喂枝角类的驯化方法,经过4天驯化,鱼苗可完成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所述更换人工配合饲料型号依次为鳗鱼粉、海马牌香鱼配合饲料0号专用料、海马牌香鱼配合饲料0号料和海马牌香鱼配合饲料1号料。

所述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次数与数量为每天投喂4-6次,少量多餐,日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总量为育苗池塘鱼体总重的5%。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水质监测包括每天2次测量水质理化因子,水温为25℃-29℃,盐度为30-33‰,溶解氧大于5mg/l,ph为8.2-8.5,氨氮小于0.2mg/l,亚硝酸盐小于0.005mg/l。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水质调控为育苗池塘更换新鲜海水,具体方案为仔鱼3日龄-6日龄育苗池塘不换水,补加2%新鲜海水,仔鱼7日龄-9日龄每日更换海水5%,育苗10-14天更换海水15%,育苗15-30天更换海水30%。

本发明中,鱼苗经过32天苗种培育与管理,鱼苗体长达到2.8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为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经过苗种培育与管理,可规模化培育出生长良好、质量优良的尖翅燕鱼苗种。

(2)本发明方法利用高位池扩繁了大量丰富的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等生物饵料,为初孵仔鱼提供丰富适口的开口饵料,可满足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降低了苗种培育成本。

(3)本发明通过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鱼苗之间的动态平衡,苗种生长迅速,经济效益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理解和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中海马牌香鱼配合饲料0号专用料、海马牌香鱼配合饲料0号料和海马牌香鱼配合饲料1号料均购自福建海马饲料有限公司。光合细菌菌液、乳酸菌菌液和芽孢杆菌菌粉分别购自广州市欣海利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丰虾宝、活水宝和浓缩芽孢杆菌。

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高位池作为育苗池塘并进行消毒处理

选取面积为1.5-3亩、水深1.5-2.5m、池壁与池底加铺黑色塑料防渗膜的高位池作为育苗池塘,在距离池塘底部边缘1-2m处设置一圈充气石,每个充气石上面加一个铅坠,相邻充气石的间距为2m,且其中一个充气石距离池塘底部边缘1m,则其相邻充气石距离池塘底部边缘2m。待高位池加入20-30cm海水后,使用有效率含量30%的漂白粉按照30-50kg/亩进行池底消毒处理,经过2天浸泡消毒后,把高位池内海水排放干净。

(2)在育苗池塘内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包括有益藻定向培育,益生菌培养和生物饵料生态扩繁。

①有益藻定向培育和益生菌培养

向高位池塘加入200目筛网过滤的新鲜海水,水深1-1.2m。选取天气晴朗的上午8-10时,按照2kg/亩*米和1kg/亩*米的用量称取尿素和氮磷钾复合肥,无机化肥经海水完全溶解后泼洒入池塘,同时小球藻浓缩液、育藻膏、氨基丽藻源和藻类微量源分别按照5l/亩*米、2kg/亩*米、2l/亩*米和200g/亩*米用量加入池塘中,并打开增氧机进行全池充气,3-4天后池塘慢慢呈现绿色,透明度在20-35cm之间。此后根据天气和藻相变化及时适量补加肥水产品、光合细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光合细菌和乳酸菌用量均为每天5l/亩*米,芽孢杆菌用量为每隔3-5天补加400g/亩*米,维持育苗池塘藻相。光合细菌和乳酸菌是菌液,其中菌落数范围分别为20-30亿/ml和1-5亿/ml;芽孢杆菌是粉状,其活菌数含量为100亿/g。

②生物饵料生态扩繁

利用育苗池塘内单胞藻类、氨基酸与葡萄糖等发酵营养液高效培育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等生物饵料,其中氨基酸与葡萄糖等发酵营养液的制作配方为200l淡水、10kg红糖、5kg鳗鱼粉、5kg虾多宝和10l乳酸菌,其中乳酸菌菌液其ph范围为3.4-4.0,菌液中乳酸菌菌落数范围在1-5亿/ml,加入水桶后密封发酵3-5天后可使用,用量为每天投喂10l发酵营养液/亩*米。

(3)将尖翅燕鱼受精卵进行孵化得到初孵尖翅燕鱼仔鱼,放养入鱼苗池塘,进行苗种培育与管理。

受精卵孵化和鱼苗放养育苗池塘,具体步骤如下:

制作孵化架和孵化网箱:使用pvc排水管制作孵化架,正方形,规格为4m×4m×0.2m,其中相对称的两边中心部位加放竖立的0.7m水管,并用水管连接形成顶部横梁。孵化箱采用彩条布制作,正方形,规格为4m×4m×1.2m,并使用塑料绳捆绑到孵化架。利用蓝银编织防雨布制作遮阳布盖,长方形,规格为4.8m×4m,捆绑到孵化架顶部,此时布盖银色面朝上,反射太阳光照,进行遮阳。孵化网箱放置于育苗池塘内靠近塘壁处,便于放入受精卵和观察孵化情况。在受精卵运入育苗场的当天,向孵化网箱加入新鲜干净海水,海水经棉布滤水袋过滤,孵化网箱加水至1m水位,孵化箱悬浮于育苗池塘内,内部水位与育苗池塘水位相一致。在孵化箱内均匀设置16个充气石,即每1立方水体放置1个充气石,开启增氧机进行不间断充气,调整充气量保证孵化箱内水体均匀沸腾。

受精卵孵化:先将受精卵包装袋放入孵化箱中,经20-40min后包装袋内水温和孵化箱中水温一致后,拆开包装袋,让受精卵缓慢流入孵化箱中孵化,孵化密度为8-12万粒/m3,调节充气量使鱼卵均匀分布于孵化箱内。在盐度为28-30‰,水温为26-28℃情况下,受精卵孵化36小时后孵化为仔鱼,及时调小充气量。

鱼苗放入育苗池塘:仔鱼出膜后3日龄时,鱼苗口已开能摄食浮游动物,可把鱼苗放入育苗池塘中。首先称取500g拜激灵,溶于育苗池塘水后,在孵化箱周围泼洒,以避免鱼苗进行育苗池塘后出现应激现象。然后把捆绑孵化箱的塑料绳剪断,在孵化箱4个边角绑上重物,使其沉入育苗池塘水下,且孵化箱内继续充气,仔鱼将随着水流缓慢游入育苗池塘中。最后待仔鱼全部游出孵化箱后,把孵化箱从育苗池塘水中慢慢拉上来,鱼苗放养密度为22-25万尾/亩。

苗种培育与管理

在育苗池塘内进行鱼苗养殖管理,包括生物饵料精细投喂、配合饲料有序更换、水质监测与调控和日常巡塘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①生物饵料精细投喂

本实施例中,育苗池塘投喂的生物饵料主要包括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等。在苗种培育过程中,通过定期添加小球藻藻种、有机肥水产品和益生菌等,育苗池塘会含有丰富的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和细菌等,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可进行大量繁殖,为鱼苗提供大量丰富的饵料,但由于鱼苗数量较大,仍需要综合考虑育苗池塘内生物饵料种类与数量动态变化情况、鱼苗大小与摄食量等,制定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培育生物饵料精细投喂策略,投喂方案为鱼苗3日龄至6日龄投喂轮虫,轮虫数量为0.6-1个/ml;7日龄至9日龄投喂轮虫和桡足类,轮虫数量为0.4-0.6个/ml,桡足类数量为0.5-0.8个/ml;10日龄至14日龄投喂桡足类和枝角类,桡足类数量为0.3-0.5个/ml,枝角类数量为0.8-1.2个/ml,生物饵料均于每日8:00-8:30之间投喂一次,用新鲜海水清洗干净后再投喂。

②配合饲料有序更换

在鱼苗第15日龄时,开始驯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采用饥饿状态下先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后投喂枝角类的驯化方法,经过4天驯化,鱼苗可完成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随着鱼体规格不断增大,逐次改变人工配合饲料型号,依次为鳗鱼粉、海马牌香鱼配合饲料0号专用料、海马牌香鱼配合饲料0号料和海马牌香鱼配合饲料1号料。投喂饲料时沿着育苗池塘四周投喂,幼鱼可在自己的游泳能力范围之内吃到食物,且投喂饲料基本被鱼吃完后再适量投喂,减少残饵,避免水质污染。每天投喂4-6次,少量多餐,每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总量为育苗池塘鱼体总重的5%。

③水质检测与调控

每天2次测量水质理化因子,上午和下午各一次,养殖环境因子具体数值:水温为25℃-29℃,盐度为30-33‰,溶解氧大于5mg/l,ph为8.2-8.5,氨氮小于0.2mg/l,亚硝酸盐小于0.005mg/l。每日育苗池塘注入适量新鲜干净海水,并更换一定量池塘水,具体方案为仔鱼3日龄-6日龄育苗池塘不换水,补加2%新鲜海水,仔鱼7日龄-9日龄每日更换海水5%,育苗10-14天更换海水15%,育苗15-30天更换海水30%。

④日常巡塘管理

每天巡塘6次,上午、下午和晚上各2次,观察和记录育苗池塘水色藻相变化和苗种活动情况,捞取鱼苗细致查验其健康状态和摄食情况,做好病害防治措施,严防病害发生,详细撰写每天养殖日志。此外检查育苗池塘充氧情况是否正常,保证育苗池塘充足的氧气供应。

利用1.5kg受精卵,获得初孵仔鱼79.7万鱼尾,经过32天培育,收获健康尖翅燕鱼苗种32万余尾,体长为2.5-3.2cm,苗种培育成活率为40.2%,鱼苗分别运至内港渔排网箱、外海深水网箱、室内水泥池和高位池塘养殖,且均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养殖环境,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以上实施实例对本发明不同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中公开的内容,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任何基于本发明构思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和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具体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记载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