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群防疫治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9636发布日期:2020-02-14 21:48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群防疫治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药物注射给动物免疫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鱼群防疫治病装置,属于渔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养殖技术的提高,渔业养殖的密度也逐渐提高。养殖密度的提高带来鱼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解决这一难题,目前水产养殖鱼类对病情的防疫与治疗主要通过饲料的添加。由于饲料在水中溶解及鱼采食量不同,大多数鱼不能采食到合适的药量,一方面导致水体污染,鱼药损耗量大,药物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不能保证所有鱼均采吸收到合适的药量,这对于鱼的防疫与治疗均不利。为避免鱼食药过量,人为减少药物添加量,导致大部分鱼药量不足,不能有效防疫与治病。针对这种现状,寻找更合理、高效、经济的鱼药注射设备,用于渔业养殖,一直是渔业养殖行业致力研究的内容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鱼群防疫治病装置,可以利用鱼的活体特性,将其由水道引入装置内,将鱼夹持后进行药物注射,实现鱼病的防疫与治疗。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鱼群防疫治病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长方形壳体,沿长方形壳体长度方向的轴线设有壳体溜槽,所述长方形壳体的前部设有可将壳体溜槽前端口封闭的前闸板,所述长方形壳体的后部设有可将壳体溜槽后端口封闭的后闸板,壳体溜槽中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可相向运动的夹鱼装置,壳体溜槽中段的下方设有注射孔,长方形壳体的下方设有可通过注射孔向鱼注射药物的注药装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壳体溜槽后高前低,前一条鱼从前闸板溜出后,前闸板关闭,后一条鱼进入壳体溜槽中后,关闭后闸板,阻挡后鱼进入;然后夹鱼装置相向伸出将鱼体夹持住,鱼体可供注射的部位仅位于鱼体下部两鱼鳍之间很小的无鳞区域,注药装置通过注射孔向鱼体下部的可注射部位注射药物;然后前闸门打开,鱼体溜出进入另一个鱼塘,接着进行下一条鱼体的注药。注药不会污染水体,而且药量不再靠鱼采食,也不再千篇一律,而是根据鱼的体重规格适量注药,提高免疫的科学性。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夹鱼装置包括相向而立的夹鱼支承板,所述长方形壳体的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夹鱼快动缸和夹鱼导向套,两夹鱼快动缸的活塞杆共轴线且分别连接在夹鱼支承板的外端面中心;夹鱼导向套中分别插接有夹鱼导向杆,各夹鱼导向杆的内端头分别与夹鱼支承板的外端面固定连接。夹鱼快动缸的活塞杆伸出,则推动夹鱼支承板相向靠近做夹鱼动作,夹鱼导向杆沿夹鱼导向套滑移可以确保夹鱼支承板准确沿y向轴线平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两夹鱼支承板的内端面分别设有夹鱼软板,两夹鱼软板的相向端面分别设有夹鱼弧面;夹鱼支承板的外端面固定有带压力反馈的夹鱼微动伺服缸,夹鱼微动伺服缸的活塞杆与夹鱼软板的外端面相连接。硬物夹鱼或高速度夹鱼容易造成鱼体损伤,夹鱼快动缸的活塞杆快速伸出,可以使夹鱼支承板快速接近鱼体但尚未将鱼夹紧,然后夹鱼微动伺服缸的活塞杆伸出,使两夹鱼软板的夹鱼弧面从两侧将鱼夹住,夹鱼力量由夹鱼微动伺服缸通过压力反馈控制,如此既可以提高夹鱼效率,又可以避免将鱼夹伤。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每侧的夹鱼导向杆及夹鱼微动伺服缸分别对称位于相应夹鱼快动缸活塞杆的前后两侧;两夹鱼软板的顶部分别对称铰接有两根软板连杆,两软板连杆呈八字形且外端头共同铰接在支承板销轴上,所述支承板销轴的底部分别固定在支承板支耳上,支承板支耳分别固定连接在夹鱼支承板的外端面顶部中心。位于夹鱼快动缸活塞杆前后两侧且相互平行的两根夹鱼导向杆可以更加保证夹鱼支承板的平移方向准确,当两夹鱼微动伺服缸驱动夹鱼软板平移时,两软板连杆对称绕支承板销轴摆动,可以确保夹鱼软板前后两侧的同步平移,更加保证夹鱼动作的准确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长方形壳体中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壳体腰形槽;长方形壳体的中段安装有开口向下的u形支架,u形支架的两端覆盖在长方形壳体的左右两侧,u形支架两端的下部对称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u形支架腰形槽,u形支架腰形槽与壳体腰形槽的轴线高度一致;同侧的夹鱼快动缸活塞杆及夹鱼导向杆分别从壳体腰形槽及u形支架腰形槽中穿过;两夹鱼快动缸的缸体分别通过快动缸支架板固定在u形支架的外侧,两夹鱼导向套固定在u形支架腰形槽处;壳体溜槽中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供夹鱼装置前后移动的夹鱼腔。由于不同规格鱼体的长度不同,被夹持后需要调整在前后方向的位置,以便鱼体的可供注射部位对准注射孔,将夹鱼装置固定在u形支架的两臂上,可以同步随u形支架前后移动,u形支架腰形槽为夹鱼快动缸、夹鱼导向杆及夹鱼微动伺服缸提供安装空间,当u形支架带动夹鱼装置整体平移时,夹鱼腔及壳体腰形槽为夹鱼装置提供平移空间,避免干涉。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形支架的左右两臂分别设有u形支架导向孔,两u形支架导向孔中分别插接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u形支架导向杆,两u形支架导向杆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在导向杆座上,导向杆座分别固定在所述长方形壳体上;所述长方形壳体的顶部固定有前后调节气缸,所述前后调节气缸的活塞杆前端连接在所述u形支架的上端中部。前后调节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或缩回,可以牵引u形支架带动两侧的夹鱼装置同步前后平移,u形支架左右两臂的u形支架导向孔沿u形支架导向杆滑动,可以确保u形支架平移方向的准确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长方形壳体左右两侧的前端下方分别设有沿y向延伸的壳体前铰接轴,所述壳体前铰接轴分别铰接在壳体前铰接座上,所述长方形壳体左右两侧的后端上方分别铰接有倾角调节电动推杆,两倾角调节电动推杆的下端分别铰接在壳体后铰接座上,所述壳体前铰接座及壳体后铰接座分别通过称重传感器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当倾角调节电动推杆伸长或缩短时,长方形壳体的后部被举升至合适的高度,长方形壳体绕壳体前铰接轴转动,可以调整长方形壳体向前的倾角,便于鱼体沿壳体溜槽顺利前进,称重传感器称取鱼体的体重,以便控制系统计算注药量的多少,精确控制注射活塞伺服缸的行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药装置包括相互平行的注药顶板和注药底板,注药顶板和注药底板之间通过两根相互平行的注药导向立柱相互连接,两注药导向立柱的中段设有可沿注药导向立柱上下滑动的注药浮动板;所述注药浮动板的一端固定有注射液筒,注射液筒的顶部安装有注射针头,注射液筒的下部插接有注射活塞,注射活塞的下部由注射活塞伺服缸驱动,注射活塞伺服缸通过注射活塞伺服缸支架与注药浮动板固定连接;所述注药底板的底部中心固定有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所述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的活塞杆顶部与所述注药浮动板固定连接。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的活塞杆伸出,推动注药浮动板沿注药导向立柱上升,注射液筒跟随注药浮动板升起,使注射针头穿过注射孔扎入鱼体的注射部位,然后注射活塞伺服缸驱动注射活塞上升,将注射液筒中的药液通过注射针头注入鱼体。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的活塞杆缩回,拉动注药浮动板沿注药导向立柱下降,注射液筒跟随注药浮动板下降,使注射针头向下脱离鱼体,如此可完成对鱼体的自动注药,保证每条鱼获得合适的药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药顶板的一端铰接在旋转马达的输出轴下端,所述旋转马达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所述长方形壳体的底板轴线上;所述长方形壳体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固定有药液储罐和注射针消毒装置,药液储罐和注射针消毒装置分别设有供注射针头插入的橡胶底部,两橡胶底部分别位于注射针头的回转线上。注射液筒以旋转马达的轴线为中心设有四个工位,注射针头位于注射孔下方的工作工位、位于长方形壳体外侧的更换针头工位、补药工位和消毒工位;其中补药工位和消毒工位对称位于长方形壳体的左右两侧,可以分别位于左右90°的位置。旋转马达的输出轴转动,可以使注药顶板绕旋转马达的轴线转动,将注射液筒转动至长方形壳体的外侧,便于更换注射针头。注射液筒中需要补充药液时,旋转马达的输出轴可以驱动注药顶板左转90°,使注射针头到达药液储罐的橡胶底部下方,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的活塞杆伸出,注射针头扎入药液储罐内,接着注射活塞伺服缸驱动注射活塞下移,使药液被抽入注射液筒内,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的活塞杆缩回,使注射针头离开药液储罐,旋转马达再驱动注药顶板回转至工作工位。对于要求较高的鱼体免疫,每扎一针都需要消毒,旋转马达的输出轴可以驱动注药顶板右转90°,使注射针头到达注射针消毒装置的橡胶底部下方,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的活塞杆伸出,注射针头扎入注射针消毒装置内消毒,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的活塞杆缩回,将注射针头拔出,再回到工作工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闸板由前闸板驱动气缸驱动,所述后闸板由后闸板驱动气缸驱动,所述闸板驱动气缸和后闸板驱动气缸分别固定在所述长方形壳体;所述注射孔的前方安装有图像识别传感器,所述长方形壳体的顶板前部安装有雾化麻醉喷嘴,所述雾化麻醉喷嘴的喷口位于所述前闸板的后侧。前闸板驱动气缸可以实现前闸板的自动启闭,后闸板驱动气缸可以实现后闸板的自动启闭;图像识别传感器可以识别出鱼体的注射部位是否已对准注射孔,供控制系统准确调整u形支架的前后位置。当夹鱼装置将鱼夹持前,雾化麻醉喷嘴向鱼头部位喷入麻醉剂,使鱼体在麻醉状态下夹持、注药,既减轻鱼体的痛苦,又避免因鱼体摆动发生断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鱼群防疫治病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立体图。

图5为图2中沿a-a的剖视图。

图6为图2中沿b-b的剖视图。

图7为图4的爆炸图。

图8为夹鱼装置的主视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图8的左视图。

图11为图8的立体图。

图12为注药装置的主视图。

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2的左视图。

图15为图12的立体图。

图中:1.长方形壳体;1a.壳体溜槽;1b.壳体腰形槽;1c.壳体前铰接轴;1d.倾角调节电动推杆;1e.导向杆座;1f.u形支架导向杆;1g.注射孔;1h.夹鱼腔;2.前闸板;2a.前闸板驱动气缸;3.后闸板;3a.后闸板驱动气缸;4.u形支架;4a.u形支架腰形槽;4b.u形支架导向孔;5.前后调节气缸;6.夹鱼装置;6a.夹鱼支承板;6a1.支承板支耳;6a2.支承板销轴;6b.夹鱼快动缸;6b1.快动缸支架板;6c.夹鱼导向杆;6d.夹鱼导向套;6e.夹鱼软板;6f.夹鱼微动伺服缸;6g.软板连杆;7.注药装置;7a.注药顶板;7b.注药浮动板;7c.注药底板;7d.注药导向立柱;7e.注射液筒;7f.注射针头;7g.注射活塞;7h.注射活塞伺服缸;7j.注射活塞伺服缸支架;7k.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7m.旋转马达;8.底座;8a.壳体前铰接座;8b.壳体后铰接座;9.药液储罐;10.注射针消毒装置;11.称重传感器;12.图像识别传感器;13.雾化麻醉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鱼群防疫治病装置包括底座8,底座8上安装有长方形壳体1,沿长方形壳体1长度方向的轴线设有壳体溜槽1a,长方形壳体1的前部设有可将壳体溜槽1a前端口封闭的前闸板2,长方形壳体1的后部设有可将壳体溜槽1a后端口封闭的后闸板3,前闸板2由前闸板驱动气缸2a驱动,后闸板3由后闸板驱动气缸3a驱动,闸板驱动气缸和后闸板驱动气缸3a分别固定在长方形壳体1;前闸板驱动气缸2a可以实现前闸板2的自动启闭,后闸板驱动气缸3a可以实现后闸板3的自动启闭。壳体溜槽1a中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可相向运动的夹鱼装置6,壳体溜槽1a中段的下方设有注射孔1g,长方形壳体1的下方设有可通过注射孔1g向鱼注射药物的注药装置7。

长方形壳体1左右两侧的前端下方分别设有沿y向延伸的壳体前铰接轴1c,壳体前铰接轴1c分别铰接在壳体前铰接座8a上,长方形壳体1左右两侧的后端上方分别铰接有倾角调节电动推杆1d,两倾角调节电动推杆1d的下端分别铰接在壳体后铰接座8b上,壳体前铰接座8a及壳体后铰接座8b分别通过称重传感器11固定在底座8上。

当倾角调节电动推杆1d伸长或缩短时,长方形壳体1的后部被举升至合适的高度,长方形壳体1绕壳体前铰接轴1c转动,可以调整长方形壳体1向前的倾角,便于鱼体沿壳体溜槽1a顺利前进,称重传感器11称取鱼体的体重,以便控制系统计算注药量的多少,精确控制注射活塞伺服缸的行程。

壳体溜槽1a后高前低,前一条鱼从前闸板2溜出后,前闸板2关闭,后一条鱼进入壳体溜槽1a中后,关闭后闸板3,阻挡后鱼进入;然后夹鱼装置6相向伸出将鱼体夹持住,鱼体可供注射的部位仅位于鱼体下部两鱼鳍之间很小的无鳞区域,注药装置7通过注射孔1g向鱼体下部的可注射部位注射药物;然后前闸门打开,鱼体溜出进入另一个鱼塘,接着进行下一条鱼体的注药。

注射孔1g的前方安装有图像识别传感器12,图像识别传感器12可以识别出鱼体的注射部位是否已对准注射孔1g,供控制系统准确调整u形支架4的前后位置。

长方形壳体1的顶板前部安装有雾化麻醉喷嘴13,雾化麻醉喷嘴13的喷口位于前闸板2的后侧。当夹鱼装置6将鱼夹持前,雾化麻醉喷嘴13向鱼头部位喷入麻醉剂,使鱼体在麻醉状态下夹持、注药,既减轻鱼体的痛苦,又避免因鱼体摆动发生断针。

如图8至图11所示,夹鱼装置6包括相向而立的夹鱼支承板6a,长方形壳体1的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夹鱼快动缸6b和夹鱼导向套6d,两夹鱼快动缸6b的活塞杆共轴线且分别连接在夹鱼支承板6a的外端面中心;夹鱼导向套6d中分别插接有夹鱼导向杆6c,各夹鱼导向杆6c的内端头分别与夹鱼支承板6a的外端面固定连接。夹鱼快动缸6b的活塞杆伸出,则推动夹鱼支承板6a相向靠近做夹鱼动作,夹鱼导向杆6c沿夹鱼导向套6d滑移可以确保夹鱼支承板6a准确沿y向轴线平移。

两夹鱼支承板6a的内端面分别设有夹鱼软板6e,两夹鱼软板6e的相向端面分别设有夹鱼弧面;夹鱼支承板6a的外端面固定有带压力反馈的夹鱼微动伺服缸6f,夹鱼微动伺服缸6f的活塞杆与夹鱼软板6e的外端面相连接。硬物夹鱼或高速度夹鱼容易造成鱼体损伤,夹鱼快动缸6b的活塞杆快速伸出,可以使夹鱼支承板6a快速接近鱼体但尚未将鱼夹紧,然后夹鱼微动伺服缸6f的活塞杆伸出,使两夹鱼软板6e的夹鱼弧面从两侧将鱼夹住,夹鱼力量由夹鱼微动伺服缸6f通过压力反馈控制,如此既可以提高夹鱼效率,又可以避免将鱼夹伤。

每侧的夹鱼导向杆6c及夹鱼微动伺服缸6f分别对称位于相应夹鱼快动缸活塞杆的前后两侧;两夹鱼软板6e的顶部分别对称铰接有两根软板连杆6g,两软板连杆6g呈八字形且外端头共同铰接在支承板销轴6a2上,支承板销轴6a2的底部分别固定在支承板支耳6a1上,支承板支耳6a1分别固定连接在夹鱼支承板6a的外端面顶部中心。位于夹鱼快动缸活塞杆前后两侧且相互平行的两根夹鱼导向杆6c可以更加保证夹鱼支承板6a的平移方向准确,当两夹鱼微动伺服缸6f驱动夹鱼软板6e平移时,两软板连杆6g对称绕支承板销轴6a2摆动,可以确保夹鱼软板6e前后两侧的同步平移,更加保证夹鱼动作的准确性。

长方形壳体1中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壳体腰形槽1b;长方形壳体1的中段安装有开口向下的u形支架4,u形支架4的两端覆盖在长方形壳体1的左右两侧,u形支架4两端的下部对称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u形支架腰形槽4a,u形支架腰形槽4a与壳体腰形槽1b的轴线高度一致;同侧的夹鱼快动缸活塞杆及夹鱼导向杆6c分别从壳体腰形槽1b及u形支架腰形槽4a中穿过;两夹鱼快动缸6b的缸体分别通过快动缸支架板6b1固定在u形支架4的外侧,两夹鱼导向套6d固定在u形支架腰形槽4a处;壳体溜槽1a中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供夹鱼装置6前后移动的夹鱼腔1h。由于不同规格鱼体的长度不同,被夹持后需要调整在前后方向的位置,以便鱼体的可供注射部位对准注射孔1g,将夹鱼装置6固定在u形支架4的两臂上,可以同步随u形支架4前后移动,u形支架腰形槽4a为夹鱼快动缸6b、夹鱼导向杆6c及夹鱼微动伺服缸6f提供安装空间,当u形支架4带动夹鱼装置6整体平移时,夹鱼腔1h及壳体腰形槽1b为夹鱼装置6提供平移空间,避免干涉。

u形支架4的左右两臂分别设有u形支架导向孔4b,两u形支架导向孔4b中分别插接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u形支架导向杆1f,两u形支架导向杆1f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在导向杆座1e上,导向杆座1e分别固定在长方形壳体1上;长方形壳体1的顶部固定有前后调节气缸5,前后调节气缸5的活塞杆前端连接在u形支架4的上端中部。前后调节气缸5的活塞杆伸出或缩回,可以牵引u形支架4带动两侧的夹鱼装置6同步前后平移,u形支架4左右两臂的u形支架导向孔4b沿u形支架导向杆1f滑动,可以确保u形支架4平移方向的准确性。

如图12至图15所示,注药装置7包括相互平行的注药顶板7a和注药底板7c,注药顶板7a和注药底板7c之间通过两根相互平行的注药导向立柱7d相互连接,两注药导向立柱7d的中段设有可沿注药导向立柱7d上下滑动的注药浮动板7b;注药浮动板7b的一端固定有注射液筒7e,注射液筒7e的顶部安装有注射针头7f,注射液筒7e的下部插接有注射活塞7g,注射活塞7g的下部由注射活塞伺服缸7h驱动,注射活塞伺服缸7h通过注射活塞伺服缸支架7j与注药浮动板7b固定连接;注药底板7c的底部中心固定有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7k,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7k的活塞杆顶部与注药浮动板7b固定连接。

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7k的活塞杆伸出,推动注药浮动板7b沿注药导向立柱7d上升,注射液筒7e跟随注药浮动板7b升起,使注射针头7f穿过注射孔1g扎入鱼体的注射部位,然后注射活塞伺服缸7h驱动注射活塞7g上升,将注射液筒7e中的药液通过注射针头7f注入鱼体。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7k的活塞杆缩回,拉动注药浮动板7b沿注药导向立柱7d下降,注射液筒7e跟随注药浮动板7b下降,使注射针头7f向下脱离鱼体,如此可完成对鱼体的自动注药,保证每条鱼获得合适的药量。

注药顶板7a的一端铰接在旋转马达7m的输出轴下端,旋转马达7m的顶部固定连接在长方形壳体1的底板轴线上;长方形壳体1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固定有药液储罐9和注射针消毒装置10,药液储罐9和注射针消毒装置10分别设有供注射针头7f插入的橡胶底部,两橡胶底部分别位于注射针头7f的回转线上。

注射液筒7e以旋转马达7m的轴线为中心设有四个工位,注射针头7f位于注射孔1g下方的工作工位、位于长方形壳体1外侧的更换针头工位、补药工位和消毒工位;其中补药工位和消毒工位对称位于长方形壳体1的左右两侧,可以分别位于左右90°的位置。旋转马达7m的输出轴转动,可以使注药顶板7a绕旋转马达7m的轴线转动,将注射液筒7e转动至长方形壳体1的外侧,便于更换注射针头7f。

注射液筒7e中需要补充药液时,旋转马达7m的输出轴可以驱动注药顶板7a左转90°,使注射针头7f到达药液储罐9的橡胶底部下方,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7k的活塞杆伸出,注射针头7f扎入药液储罐9内,接着注射活塞伺服缸7h驱动注射活塞7g下移,使药液被抽入注射液筒7e内,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7k的活塞杆缩回,使注射针头7f离开药液储罐9,旋转马达7m再驱动注药顶板7a回转至工作工位。

对于要求较高的鱼体免疫,每扎一针都需要消毒,旋转马达7m的输出轴可以驱动注药顶板7a右转90°,使注射针头7f到达注射针消毒装置10的橡胶底部下方,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7k的活塞杆伸出,注射针头7f扎入注射针消毒装置10内消毒,然后注射针头移动伺服缸7k的活塞杆缩回,将注射针头7f拔出,再回到工作工位。

以上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