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蛸幼体的越冬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929633发布日期:2020-02-14 21:48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蛸幼体的越冬培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幼苗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长蛸幼体的高效越冬培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长蛸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俗称巴蛸、马蛸、长腿蛸等,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半岛海域以及日本群岛海域。由于其肉质鲜美和营养价值高,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丰富,长蛸已经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头足类。然而,目前市面上长蛸的获取主要依靠海捕。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引起的过度捕捞已经导致了近年来长蛸的自然资源的急剧下降。因此,实现长蛸的人工世代繁育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长蛸的幼体越冬培育是关键环节。

目前长蛸人工繁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幼苗增殖放流,长蛸幼体的越冬培育仍是一大难题。其中,冬季饵料缺乏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人工养殖长蛸幼体孵化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至秋11月初,自然水温为11-15℃。而且,随着长蛸幼体不断生长,气温日渐降低,长蛸幼体越冬死亡率极高。因此,根据目前条件,提供一种高效的、低成本的、不受环境限制的长蛸幼体的越冬培育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长蛸幼体越冬面临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长蛸幼体的高效越冬培育的方法。有效的降低长蛸幼体在越冬培育环节中的死亡率。

本发明所提供的长蛸幼体越冬培育方法,是将长蛸幼体进行越冬培育,培育过程中投喂的饵料为摇蚊幼虫;

本发明的方法,其中长蛸幼体养殖密度为300-400只/m2.,养殖温度控制在13-18℃;在养殖期间,使用冰鲜摇蚊幼虫对长蛸幼体进行饵料转换;并在饵料转换后使用冰鲜摇蚊幼虫进行越冬培育。

所述的长蛸幼体是60~70d龄,规格在5~8cm的长蛸幼体。

所述饵料转换,是每日逐渐减少活体饵料的投喂直至停止投饵,停止投饵一段时间后,投喂摇蚊幼虫。

优选的,所述停止投饵时间为2天。

越冬培育水体盐度28-31,ph7.5-8,溶氧含量≥5mg/l,光照<500lx。

本发明所提供用于饵料转换的饵料具有营养价值高、成本低、易获取、不受外界环境限制等特点。越冬培育期间,在活体饵料短缺的情况下,提高了养殖长蛸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为长蛸大规模人工世代繁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方法的养殖环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蛸幼体的高效越冬培育方法,通过选择经济易得的冰鲜摇蚊幼虫来作为长蛸越冬期间的饵料,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长蛸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

其中摇蚊幼虫是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摇蚊的幼虫。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来源以及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选取冰鲜摇蚊幼虫对规格在60~70d龄,规格在5~8cm的长蛸幼体进行饵料转化。共选取长蛸幼体90只用于饵料选择实验。所选长蛸幼体实验前均投喂钩虾作为饵料。

饵料选择实验共设置3组实验组,每组设3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使用10只长蛸幼体,实验共持续1d。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一组:投喂冰鲜摇蚊幼虫;实验二组:投喂冰鲜大卤虫;实验三组:投喂冰鲜兰蛤肉。

每日下午4:00进行投喂饵料,次日8:00观察摄食情况并统计残饵。期间不定时观察长蛸幼体摄食状况。

表1:三种不同饵料对长蛸摄食量的影响表

实验结果如下表1,上述结果显示冰鲜摇蚊幼虫作为转换饵料的效果优于冰鲜兰蛤肉与冰鲜大卤虫。

实施例2

2019年1月于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养殖60-70d龄长蛸幼体100只,养殖密度为300只/m2,采用刚毛藻和石莼作为遮蔽物。养殖期间水温控制在13-18℃,盐度28-31,ph7.5-8,溶氧含量≥5mg/l,光照<500lx。每日换水一次,换水量为30%。饵料转换前每日投喂钩虾作为饵料。于2019年1月15日对长蛸幼体进行饵料转换。每日逐渐减少钩虾的投喂直至停止投饵。停止投喂2天后,改投喂冰鲜摇蚊幼虫。越冬培育持续至2019年3月15日,共60天。长蛸幼体成活率达到60%以上,平均体长12cm左右(表2)。

表2:长蛸幼体越冬前后数据表

本发明的长蛸幼体的高效越冬培育的方法,解决了长蛸幼体冬季活体饵料缺乏的问题,为长蛸大规模养殖和世代繁育奠定了基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