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花打顶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991348发布日期:2020-02-22 02:19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棉花打顶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棉花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棉花打顶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农业生产主要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种植和收获轻简化已成为现代化生产的必然。因此长江流域营养钵育苗移栽的精耕细作植棉技术难以为继。就其原因,主要是该种植方式花工多,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麦后直播棉种植方式则针对育苗移栽棉存在的问题,除能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外,播种至收获能完全实现机械化和轻简化生产,但该新型种植方式由于种植密度大幅度提高,如仍采用人工打顶,又会造成用工多。采用生产上已有的化学打顶剂,如cn109197886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新疆棉花的打顶剂包括以下成分:苯磺隆、仲丁灵、氟节胺、乳化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溶剂,由于其主要针对北方棉区,不适合长江流域棉区的温度高、雨水多、棉株生长势强的棉花替代打顶。

因此,研制一种适于温度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区域生长势强的棉花打顶剂成为我们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温度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区域生长势强的直播棉打顶剂,本发明提供的打顶剂能够适用于温度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环境中棉株;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仅能有效控制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顶端生长和上部果枝伸长,而且能够替代人工打顶,省工节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棉花打顶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35~45%第一组分和55~65%第二组分;所述第一组分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或n,n-二甲基哌啶氯化铵;所述第二组分为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和/或n-(2-氯-氟苄基)-n-乙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

优选的,所述第一组分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n,n-二甲基哌啶氯化铵时,所述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n,n-二甲基哌啶氯化铵的质量比为7~9:3~1。

优选的,所述第二组分为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和n-(2-氯-氟苄基)-n-乙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时,所述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和n-(2-氯-氟苄基)-n-乙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的质量比为3~4:2~1。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棉花打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进行研磨混合,得到棉花打顶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棉花打顶剂的应用方法,

优选的,所述棉花打顶剂与水混合,得到打顶剂溶液;将所述打顶剂溶液喷施于棉株顶部。

优选的,所述棉株为单株果枝数为9~11台且果节数为38~50个的棉株。

优选的,所述棉花为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区域的直播棉,所述棉花的种植密度为6000~8000株/亩;所述棉花为中早熟棉品种。

优选的,根据喷施方式调整水的用量;具体为:当采用人工喷施时,棉花打顶剂与水的质量比为1:1000~2000,更优选为1:1000;当采用无人机喷施时,棉花打顶剂与水的质量比为1:100~150,更优选为1:100。

优选的,喷施时,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0%,60%]时,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0g/亩,在晴天10:00~16:00之间喷洒;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时,增加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1g/亩;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80%]时,增加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2g/亩;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90%]时,增加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3g/亩;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90%,100%]时,增加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4g/亩;若喷洒四小时内遇雨时,重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于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的化学打顶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原料:35~45%第一组分和55~65%第二组分;所述第一组分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或n,n-二甲基哌啶氯化铵;所述第二组分为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和/或n-(2-氯-氟苄基)-n-乙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本发明提供的打顶剂组分一、组分二不仅可以抑制细胞分裂、还可以抑制细胞的伸长,本打顶剂进入棉花中的量和速度受高温、雨水的影响较小。实施例的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棉花打顶剂适用于温度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的环境,能够显著抑制棉花新生主茎和果枝的形成,降低株高;增加单株铃数;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强度显著增强;降低蕾铃脱落率,提高籽棉产量;每亩可节省用工投入0.5个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处理施药45天后棉花的新生主茎及果枝情况;

图2为不同处理施药45天后棉花的株型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棉花打顶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35~45%第一组分和55~65%第二组分;所述第一组分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或n,n-二甲基哌啶氯化铵;所述第二组分为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和/或n-(2-氯-氟苄基)-n-乙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棉花打顶剂包括35~45%第一组分,优选为37.5~42.5%,更优选为38~39%。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组分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或n,n-二甲基哌啶氯化铵;当所述第一组分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n,n-二甲基哌啶氯化铵时,所述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n,n-二甲基哌啶氯化铵的质量比优选为7~9:3~1。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棉花打顶剂包括55~65%的第二组分,优选为57.5~62.5%,更优选为51~57%。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组分为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和/或n-(2-氯-氟苄基)-n-乙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所述第二组分为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和n-(2-氯-氟苄基)-n-乙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时,所述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和n-(2-氯-氟苄基)-n-乙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的质量比优选为3~4:2~1。

本发明对各组分的来源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市售商品即可。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棉花打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进行研磨混合,得到棉花打顶剂。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棉花打顶剂在棉花打顶中的应用。在本发明中,所述棉花优选为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区域的直播棉,所述温度优选为日平均气温28℃以上,降水量优选为月降雨量180mm以上,湿度为80~90%;例如,所述棉花打顶剂可适用于长江流域麦油收割后的直播棉。

本发明所述棉花打顶剂适用于高种植密度区域的棉花打顶;所述棉花的种植密度优选为6000~8000株/亩。

本发明所述棉花打顶剂也适用于温度低,雨水少,湿度小的区域;前文所述适用于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区域指的是本发明所述棉花打顶剂不受温度和雨水以及空气湿度的影响,能够快速高效被棉株吸收。

在本发明中,所述应用优选包括:将所述棉花打顶剂与水混合,得到打顶剂溶液;将所述打顶剂溶液喷施于棉株顶部。

本发明优选根据喷施方式调整水的用量;具体为:

当采用人工喷施时,棉花打顶剂与水的质量比为1:1000~2000,进一步优选为1:1200~1500;

当采用无人机喷施时,棉花打顶剂与水的质量比为1:100~150,进一步优选为1:120~130。

本发明对所述棉花打顶剂喷施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棉花打顶剂是喷施方式即可;喷施过程中,在种植密度为6000~8000株/亩的条件下,本发明棉花打顶剂用量优选为10~15g/亩。

本发明优选在单株棉花的果枝数为9~11台,且果节数38~50个时进行喷施,更优选在单株棉花的果枝数为10~11台,且果节数40~50个时进行喷施。优选的,喷施时,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0%,60%]时,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0g/亩,在晴天10:00~16:00之间喷洒;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时,增加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1g/亩;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80%]时,增加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2g/亩;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90%]时,增加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3g/亩;当棉田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90%,100%]时,增加打顶剂的使用量为14g/亩;若喷洒四小时内遇雨时,重喷。采用本发明特定的使用方式,使得所述棉花打顶剂更为充分高效地实现打顶效果。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棉花打顶剂的制备:按配制10g(一亩田用量)棉花化学打顶剂计称取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3.5g、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6.5g混合,研磨搅拌均匀。

试验地点及种植方式: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大丰稻麦原种场棉花试验田,面积30亩。品种为中棉所50,5月25日大麦收获后播种。种植密度6000株/亩。

试验时间:2019年8月5日,上午10:00喷洒,果枝数11台,且单株果节数40个,株高为85cm,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喷施后,8月份平均气温28.7℃,降雨天数9天,降雨量达200.7mm,空气湿度达85%。

试验设计:将按上述方法制备的棉花打顶剂与水按照质量比为1:1000混合后,进行人工喷施棉株顶部。

同时以传统常规化学打顶剂(按董红强等cn109197886a实施)、人工打顶、不打顶(清水)作为对照,分别记为对比1、对比2和对比3,其中对比1的施用方式和打顶剂的用量与实施例1中棉花打顶剂的用量一致,于施药后第45天进行调查。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使用本发明打顶剂后,每株棉花新生主茎、果枝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和传统打顶剂,株高分别降低12cm和21cm。单株铃数增加3个和4个;籽棉产量提高28.7kg和75.4kg。脱落率也显著低于人工打顶、清水对照和传统打顶剂,其中比人工打顶下降四个百分点。

表1不同处理施药45天后棉花的生长情况

注:每列数据后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性(p<0.05)。

不同处理后的新生主茎及果枝情况如附图2所示,左为清水对照,中间为传统打顶剂,右为按本申请上述方法制备的棉花打顶剂处理。可见,使用本发明打顶剂后,棉花新生主茎、果枝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和传统打顶剂处理。

实施例2

棉花打顶剂的制备:按配制10g(一亩田用量)棉花化学打顶剂计称取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4.5g、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5.5g混合,研磨搅拌均匀。

试验设计:采用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棉花打顶剂人工喷施,以人工打顶、不打顶(清水)作为对照,各重复3组实验。

试验地点及种植方式: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大丰稻麦原种场棉花试验田,面积20亩。品种为中棉所50,5月25日油菜收获后播种。种植密度7000株/亩。

试验时间:2018年8月5日,上午10:00喷洒,果枝数10台,单株果节数40个,株高75cm,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喷施后,8月份平均气温27.0℃,降雨天数8天,降雨量达185.4mm,空气湿度90%。

试验方法:将按上述方法制备的棉花打顶剂与水的质量比为1:100混合后,进行无人机施药,喷施棉株顶部,以人工打顶、不打顶(清水)作为对照记作对比4和对比5。于施药后第45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使用本发明的棉花打顶剂后,每株棉花比人工打顶多2个棉桃,比清水对照多4个。籽棉亩产量比人工打顶增加63.1kg,比清水对照增加138.1kg。脱落率比人工打顶下降5.8%,比清水对照下降14.4%。由此可见,施用采用无人机打药,减少了棉株机械损伤,蕾铃脱落率进一步降低。

表2不同处理施药45天后棉花的生长情况

注:每列数据后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性(p<0.05)。

不同处理施药45天后棉花的株型情况如附图2所示,其中,左为人工打顶处理,中间为不打顶清水对照,右为按本申请上述方法制备的棉花打顶剂处理;可见,使用本发明的棉花打顶剂后,株高显著低于清水对照,与人工打顶无差异;本发明的棉花打顶剂处理的棉株棉桃多于人工打顶和清水对照,脱落率比人工打顶和清水对照有所降低。

实施例3

试验地点及种植方式:大丰稻麦原种场,面积50亩。品种为中棉所50,种植密度6500株/亩。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喷施后,8月份平均气温27.0℃,降雨天数8天,降雨量达185.4mm,空气湿度90%。

试验设计:将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棉花打顶剂与水的质量比为1:1000混合后,单株果枝数10台,且单株果节数42个,进行人工喷施棉株顶部,以人工打顶、不打顶(清水)作为对照。于施药后第45天进行调查。

试验结果:用实例1化学打顶剂与人工打顶相比,株高无显著差异,化学打顶株高为98.7cm,人工打顶为96.4cm;化学打顶叶色明显加深,肉眼辩;蕾铃脱落降低5.9%,铃重增加0.2g,亩增子棉产量13.9kg。

实施例4

按配制10g(一亩田用量)棉花化学打顶剂计称取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45g、n,n-二甲基哌啶氯化铵1.05g和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6.5g混合,研磨搅拌均匀。

试验地点及种植方式:江苏扬州市扬州大学棉花试验田。品种为中棉所50,6月1日油菜收获后播种。种植密度6000株/亩。

试验时间:2019年8月4日,上午10:30喷洒,果枝数9台,且单株果节数38个,人工打顶时株高65cm,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喷施后,8月份平均气温28.0℃,空气湿度85%。

试验设计:采用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棉花打顶剂人工喷施,以人工打顶、不打顶(清水)作为对照,分别计为对比6、对比7。于施药后第45天进行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打顶剂适用于温度高、雨水多的环境,能够显著抑制棉花新生主茎和果枝的形成,降低株高;增加单株铃数,降低蕾铃脱落率,提高籽棉产量。

表3不同处理施药45天后棉花的生长情况

注:每列数据后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性(p<0.05)。

实施例5

按配制10g(一亩田用量)棉花化学打顶剂计称取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3.5g和氨基甲酰基磷酸乙脂铵盐5.2g和n-(2-氯-氟苄基)-n-乙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1.3g混合,研磨搅拌均匀。

试验地点及种植方式:江苏扬州市扬州大学棉花试验田。品种为中棉所50,6月1日油菜收获后播种。种植密度6000株/亩。

试验时间:2019年8月4日,上午10:30喷洒,果枝数9台,单株果节数38个,人工打顶时株高65cm,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喷施后,8月份平均气温28.0℃,空气湿度85%。

试验设计:采用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棉花打顶剂人工喷施,以人工打顶、不打顶(清水)作为对照,分别计为对比6、对比7。于施药后第45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打顶剂适用于温度高、雨水多的环境,能够显著抑制棉花新生主茎和果枝的形成,降低株高;增加单株铃数,降低蕾铃脱落率,提高籽棉产量。

表4不同处理施药45天后棉花的生长情况

由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棉花打顶剂适用于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的环境,能够显著抑制棉花新生主茎和果枝的形成,降低株高;增加单株铃数,降低蕾铃脱落率,提高籽棉产量。

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人们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