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鲜食玉米果穗期害虫防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50328发布日期:2020-03-24 20:00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鲜食玉米果穗期害虫防治方法,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鲜食玉米具有适应性广、生育周期短、栽培管理简单等特点,其种植模式为分批播种,以保证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较高。从营养价值方面考虑,鲜食玉米是一种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经济作物,含有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多种矿物质,被誉为“黄金谷物”。

由于其品种特性以及分批错期播种的特点,导致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尤其是果穗期的鳞翅目害虫,主要包括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桃蛀螟、黏虫、斜纹夜蛾、金龟子等,它们除了为害玉米果穗外还可在茎秆、穗轴、穗柄、叶片等部位造成蛀孔及孔道,直接取食玉米籽粒或破坏植株的输导组织,阻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最终导致植株部分组织枯死、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对于玉米害虫的防治,化学农药依旧占主导地位,生物农药因其防治效果的滞后性而不受到重视。且单一农药防治效果较差,多次喷药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劳动强度大。如何经济有效的防治玉米虫害,提高鲜食玉米的商品穗率,一直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鲜食玉米果穗期害虫防治方法,本发明通过将生物农药白僵菌与助剂矿物油配合,提高了害虫防治效果,为鲜食玉米的防治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方法。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鲜食玉米果穗期害虫防治药剂,其活性成分由白僵菌和矿物油组成。

具体地,所述白僵菌与所述矿物油的配比为:100g:0~50ml,所述矿物油的用量不为零;优选为100g:50ml。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鲜食玉米果穗期害虫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鲜食玉米的果穗期喷洒防治药剂,即实现对害虫的防治;

所述防治药剂的活性成分由白僵菌和矿物油组成;

所述白僵菌与所述矿物油的配比为:100g:0~50ml,所述矿物油的用量不为零;优选100g:50ml。

具体地,可在鲜食玉米的花丝抽出5~7cm时喷洒所述防治药剂;

将所述防治药剂喷洒于花丝基部以及整个穗轴表面。

以白僵菌和矿物油为活性成分的药剂或白僵菌和矿物油的组合物在鲜食玉米果穗期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施用生物农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鲜食玉米果穗无农药残留问题。

(2)生物农药白僵菌对鲜食玉米果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7.5%,矿物油作为助剂提高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

(3)与化学农药相比,白僵菌对果穗期害虫防控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白僵菌和矿物油的复配对玉米果穗期害虫的防治

1、农药处理

待京科甜183品种花丝抽出5~7cm时(播后53~55d左右),将处理农药喷洒到玉米花丝基部以及整个穗轴表面上,使喷洒的药剂均匀的散落在花丝和整个果穗表面。喷药时间为上午10点之前,下午16点之后,避免在降雨前喷药。试验共分为3个处理,一个对照组,每个处理重复三次,总共12个小区,随机区组设计。具体试验设计见下表1。

表1京科甜183农药处理试验设计

2、田间调查

喷洒药液后,分别在第5天、10天、15天和20天调查鲜食玉米的驻穗个数,每个处理均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30株,总共调查150株玉米。统计鲜食玉米收获前的蛀穗率和防治效果。

蛀穗率(%)=(蛀穗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组蛀穗率-处理蛀穗率)/对照组蛀穗率]×100

3、结果分析

鲜食玉米收获前的蛀穗率和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

表2同农药处理对鲜食玉米蛀穗率与防控效果的影响

注:a:氯虫苯甲酰胺;b:白僵菌+矿物油;c:白僵菌

表中的数据代表平均数±标准误,同一列数据后小写字母代表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lsdtest,p<0.05)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矿物油作为助剂能显著提高白僵菌的防治效果(增加其在玉米植株上的持久性,增长药效),如在防后5天,防治效率提高7.15%,防后10天,防治效率提高11.54%,防后15天,防治效率提高5.55%,防后20天,防治效率提高13.96%。通过将白僵菌与矿物油复配,防后20天后,对对鲜食玉米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7.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