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槽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49091发布日期:2020-07-21 10:4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植株槽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植株槽控制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可因应水耕植物逐日成长而调整其间距以让不同日龄的水耕植物获得最佳成长空间的植株槽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按,一般水耕蔬菜于栽培时,主要将幼苗置于栽培设备后,借由对培养液的吸附,使水耕蔬菜慢慢成长,习知的水耕蔬菜于成长过程中,需要依据种植的日期将其移植,例如:第1天至第8天栽种于第1区域,第9天至第12天移至第2区域,第13天至第15天移至第3区域,以此类推,借以纪录种植的日期,方可于水耕蔬菜达到最佳的成熟状态时予以收成;然而,此种栽培方式不仅麻烦与耗工费时,且于移植时需要详细纪录栽种的日期,否则将会影响到水耕蔬菜的栽种成果。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494481号的“水耕蔬菜栽培装置”即被研发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此专利主要包含复数并排的槽体,以及置于该等槽体的复数个滑板。其中,该等滑板横跨于槽体,且可沿槽体移动,滑板上设有对应于各槽体,且设有吸附件的支架,该吸附件为海棉或可供吸附液态体的材质,从而于各槽体置入培养液,并于各支架的吸附件放置蔬菜种子,借由吸附件吸附培养液以构成水耕蔬菜的培植栽种,且依栽种的日期将滑板依序后推,于滑板推至槽体最末端后,即可将成长的水耕蔬菜收成,从而使水耕蔬菜的栽培更为方便且更具效率;然而,此专利的支架虽借由滑板沿槽体移动,而水耕蔬菜的体积会随着日益成长逐渐长大其株形,存在有无法控制支架内水耕蔬菜其所需的成长间距的缺点;因此,如何有效借由创新的硬体设计,有效让不同日龄的水耕植物可以获致各自的最佳成长空间,确实达到提升水耕植物的品质、有效运用有限的空间以获得大量培植栽种的收成量,仍是水耕蔬菜栽培装置等相关产业开发业者与相关研究人员需持续努力克服与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植株槽控制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可因应水耕植物逐日成长而调整其间距以让不同日龄的水耕植物获得最佳成长空间的植株槽控制结构,主要借由横向排列的复数个驱动组件的硬体设计,使植入水耕植物苗的水槽组具有不同距离的间距,并因应各水耕植物的逐日成长而调整其间距,有效让不同日龄的水耕植物可以获致各自的最佳成长空间,确实达到提升水耕植物的品质、有效运用有限的空间以获得大量培植栽种的收成量及降低设备成本等主要优势。

为了达到上述的实施目的,本发明人提出一种植株槽控制结构,至少包括有一输送机构、复数个水槽组、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以及至少一升降组件;该输送机构包括有复数个驱动组件及复数个连杆,各该连杆对应设置连接于各该驱动组件的上端部;该复数个水槽组包括有复数个托盘,以及复数个水槽,各该托盘分别相对于各该驱动组件而对应组设于各该连杆的另一端部,而各该水槽设置于各该托盘的上端部;该第一支架,设置于该复数水槽的下方;该第二支架,设置于该水槽组的下方,且该第二支架设有一槽座,该复数驱动组件设置于该槽座内﹔以及该升降组件,固设于该槽座的下端部。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该植株槽控制结构更设有至少一第一管路,各该第一管路对应连通至各该驱动组件的一端部,以分别传输一流体至各该驱动组件内部。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该植株槽控制结构更设有至少一第一管路,各该第一管路对应连通至各该驱动组件的一端部,以分别传输一流体至各该驱动组件内部;其中各该驱动组件分别设有一缸体、一活塞杆,各该活塞杆的一端部活动地设置于各该缸体的一内部,而另一端部固设于另一该缸体的一外部,其中各该活塞杆分别包括有一活塞,以及一连接该活塞的推杆,各该推杆相对于各该活塞的另一端部连结固定于另一该缸体的外部。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各该缸体内固设有一复归元件,且该复归元件与该推杆平行设置。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各该驱动组件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二管路,而各该第二管路对应连通至各该驱动组件的另一端部。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该输送机构进一步设置有一连接各该第一管路及各该第二管路的压缩机。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各该第一管路设一第一阀门,及各该第二管路设一第二阀门,并各该第一阀门及各该第二阀门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压缩机与各该缸体之间。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该输送机构可为一流体压力源机构、流体泵浦、往复式泵浦、气泵浦等。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该输送机构对应各该缸体分别设有一感应器。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该输送机构进一步设置有一连接该压缩机的控制模组,该控制模组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分别控制各该第一阀门及各该第二阀门的启闭,且该控制模组可分别设定各该第一管路及各该第二管路的进液量。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各该缸体往一移动方向移动,形成一动程距离,并可推动复数个水槽往一输送方向移动,各该缸体的该移动方向与该复数个水槽的该输送方向相同,其中各该缸体的动程距离的设定可依序渐增,该动程距离朝该缸体的该移动方向依序渐增,或者该动程距离朝该水槽的该输送方向依序渐增。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该各该驱动组件至少包含:一连杆,由一凸环连接一套部所构成﹔一线圈组件,其包含一线圈座、一第一线圈及一机芯,该第一线圈套固于该线圈座,而该机芯活动套设于该第一线圈,且该机芯连接该连杆﹔一定速组件,其包含一具有至少一透孔的连杆活塞及一连杆活塞缸体,该连杆活塞缸体套设该连杆活塞,而该机芯相对该连杆另侧连接该连杆活塞﹔以及一弹性元件,套设于该套部。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各该驱动组件至少包含:一连杆,由一凸环连接一套部所构成﹔一线圈组件,其包含一线圈座、一第一线圈、一机芯及一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并排连接,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套固于该线圈座,而该机芯活动套设于该第一线圈或该第二线圈,且该机芯连接该连杆﹔以及一定速组件,其包含一具有至少一透孔的连杆活塞及一连杆活塞缸体,该连杆活塞缸体套设该连杆活塞,而该机芯相对该连杆另侧连接该连杆活塞。

如上所述的植株槽控制结构,其中各该线圈组件外部分别设一感测元件。

借此,本发明的植株槽控制结构主要借由横向排列的复数个驱动组件的硬体设计,使植入水耕植物苗的水槽组具有不同距离的间距,并因应各水耕植物的逐日成长而调整其间距,有效让不同日龄的水耕植物可以获致各自的最佳成长空间,确实达到提升水耕植物的品质、有效运用有限的空间以获得大量培植栽种的收成量等主要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4: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升降组件运作示意图。

图5: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流体缸作动示意图(一)。

图6: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流体缸作动示意图(二)。

图7: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流体缸作动示意图(三)。

图8: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水槽入料示意图。

图9: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输送机构位移示意图。

图10: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输送机构下降示意图。

图11: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驱动组件复位及第二水槽入料示意图。

图12: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单线圈磁力缸结构的第一示意图。

图13: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单线圈磁力缸结构的第二示意图。

图14: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双线圈磁力缸结构的第一示意图。

图15: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双线圈磁力缸结构的第二示意图。

图号说明:

1植株槽控制结构

11输送机构

111驱动组件

1111缸体

1112活塞杆

11121活塞

11122推杆

1113连接杆

11131凸环

11132套部

1114线圈组件

11141线圈座

11142第一线圈

11143机芯

11144第二线圈

11145感测元件

1115定速组件

11151连杆活塞

111511透孔

11152连杆活塞缸体

1116弹性元件

112连杆

113第一管路

1131第一阀门

114第二管路

1141第二阀门

115压缩机

116控制模组

117感应器

12水槽组

121托盘

122水槽

1221第一水槽

1222第二水槽

13第一支架

14第二支架

141槽座

15升降组件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整体结构俯视图、整体结构侧视图,以及升降组件运作示意图,其中本发明的植株槽控制结构1至少包括有:一输送机构11,包括有复数个驱动组件111及复数个连杆112,本实施例中该驱动组件111为流体缸结构﹔该连杆112对应设置连接于该驱动组件111的上端部,而复数该驱动组件111分别设有一缸体1111、一活塞杆1112、及一第一管路113及一第二管路114,各该活塞杆1112的一端部活动地设置于各该缸体1111的内部,而另一端部固设于另各该缸体1111的外部,各该第一管路113及各该第二管路114对应连通至各该驱动组件111的二端部,以分别传输一流体至各该驱动组件111内部;再者,各该活塞杆1112分别包括有一活塞11121,以及一连接各该活塞11121的推杆11122,其中各该推杆11122相对于各该活塞11121的另一端部连结固定于另一该缸体1111的外部;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该输送机构11由四个该驱动组件111、四支连杆112,以及一个该第一管路113及一个该第二管路114所组合而成,其中每一该驱动组件111由各该缸体1111与各该活塞杆1112所组成,而各该活塞杆1112包括有各该活塞11121与连接各该活塞11121的各该推杆11122,其中各该活塞11121活动性设置于各该缸体1111的内部,而各该推杆11122相对于各该活塞11121的另一端部固设于各另一该缸体1111的外部,各该第一管路113及各该第二管路114对应连通至各该驱动组件111的二端部,以分别传输一流体至各该驱动组件111内部,借此透过该活塞杆1112的位移,使得各该缸体111往一侧方向移动,形成一输送方向用以供复数水槽122移动。

复数个水槽组12,包括有复数个托盘121,以及复数个水槽122,各该托盘121分别相对于各该驱动组件111而对应组设于各该连杆112的另一端部,而各该水槽122设置于各该托盘121的上端部;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该水槽组12由四个相对于该驱动组件111而对应组设于该连杆112的另一端部的托盘121,以及12个水槽122所组成;其主要透过于该复数驱动组件111的各该缸体1111内注入气体或流体,进而带动该活塞杆1112的该活塞11121往一侧方向移动,使得各该缸体1111的移动方向与该复数个水槽122的输送方向相同。

此外,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使用者更可透过设定调整气体或流体的注入量,使得各该缸体1111形成不同的动程距离,或者使用预定动程距离的不同缸体;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最左侧的推杆11122固定于一固定面,而右侧的推杆11122则固定于其左侧的缸体1111,亦即若以左至右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推杆11122,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缸体1111,而该第一推杆11122固定于一固定面,该第二推杆11122固定于该第一缸体1111,该第三推杆11122固定于该第二缸体1111,以及该第四推杆11122固定于该第三缸体1111,所以各缸体可朝同一移动方向同步移动,且亦可由各缸体的间距大小,以及使用预定动程距离的不同缸体来调整缸体的动程距离;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该缸体1111的动程距离的设定可依序渐增,本案所指动程距离指的是活塞1112可推动缸体1111所移动的距离,且该动程距离朝该缸体1111的移动方向依序渐增,或者该动程距离朝该水槽122的输送方向依序渐增;以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各缸体1111的间距朝缸体1111的移动方向以及该水槽122的输送方向依序渐增,借以控制各该缸体1111的动程距离。

再者,该复数个水槽122对应设置于每一该托盘121上,其中在同一该托盘121上且用以种植至少一水耕植物(图式未标示)的该复数水槽122之间具有相同的间距,而相邻托盘121的水槽122间距则不相同,该间距朝该缸体1111的移动方向以及水槽122的输送方向依序渐增。

至少一该第一支架13,设置于该复数水槽122的下方。

至少一该第二支架14,设置于该水槽组12的下方,且该第二支架14设有一槽座141,该复数驱动组件111设置于该槽座141内﹔此外,各该第一管路113及各该第二管路114跨设该槽座141以连接该驱动组件111,借由该槽座141提供该驱动组件111支撑及维持行进方向;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支架14设置于该托盘121的下方。至少一升降组件15,设于该槽座141下;请一并参阅图4所示,为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升降组件运作示意图,其中该升降组件15设置于该槽座141的下端部,用以控制该槽座141以连动各该托盘121上升或下降作动。

此外,控制活塞于缸体作动的另一实施例,各该驱动组件111设一第一管路113,及各该缸体1111内固设有一复归元件(图未示),该复归元件可为一弹簧,而该复归元件设置于该缸体1111内表面,且与该推杆11122平行设置,其中,各该驱动组件111借由各该复归元件达到控制该活塞11121往复作动。

也就是说,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所示,为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流体缸作动示意图(一)、流体缸作动示意图(二),以及流体缸作动示意图(三),其中该流体借由各该第一管路113输入各该缸体1111,及流体可借由各该第二管路114输出该缸体1111,进而各该第一管路113及各该第二管路114可使该流体一进一出,以达到驱动该缸体1111内的该活塞杆1112作动位移,以使该活塞杆1112可于该缸体1111内位移至一第一位置p1与一第二位置p2,当该活塞11121位移至该缸体1111的第一位置p1与该第二位置p2时,该活塞11121并持续作动位移以连动该推杆11122进行同步位移,达到控制该缸体1111作动位移,进而该缸体1111连动该连杆112使该托盘121与该驱动组件111同步位移。

此外,该水耕植物随成长日龄而越来越大株,则该水耕植物之间所需间距将愈宽,以使该水耕植物可以获致最佳成长空间;本发明实际实施时,于各该水槽122植入复数株水耕植物苗,且该复数水槽122借由该输送机构11传送,而该等水槽122设置于各该托盘121上,该托盘121设置于该第二支架14上方,请一并参阅图8所示,为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水槽入料示意图,其中由该第一支架13的一侧部传送一第一水槽1221至该第一支架13及该第二支架14的该托盘121上;接着,请一并参阅图9所示,为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输送机构位移示意图,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输送机构进一步设置有一连接各该第一管路113及各该第二管路114的压缩机115,各该第一管路113设一第一阀门1131,及各该第二管路114设一第二阀门1141,并各该第一阀门1131及各该第二阀门1141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压缩机115与各该缸体1111之间,其中开启各该第一阀门1131,由该压缩机115输送该流体由各该第一管路113输入至各该缸体1111内,而使各该活塞11121于各该缸体1111内作动位移,并同时可借由各该活塞11121推动各该缸体1111于该槽座141空间内可活动位移至设定位置时,即关闭各该第一阀门1131,当各该活塞11121位移至各该缸体1111的一侧部时,可连动各该缸体1111相对该第二支架14往一侧位移,进而使各该托盘121承载的各该水槽组12同步位移,而让各该驱动组件111的各该缸体1111往一侧的动程距离依序渐增;之后,请一并参阅图10所示,为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输送机构下降示意图,静置于复数该水槽122的水耕植物于一定成长日龄,再由该升降组件15控制该第二支架14下降,以使该槽座141及其内置的各该驱动组件111连动同时下降,并连动使各该托盘121同步下降至低于该第一支架13的位置,并使各该托盘121脱离各该水槽122底部,并使该等水槽122贴附于该第一支架13以支撑;接续,请一并参阅图11所示,为本发明植株槽控制结构第一实施例的驱动组件复位及第二水槽入料示意图,开启各该第二阀门1141,由该压缩机115输送该流体由各该第二管路114输入至各该缸体1111内,而使各该活塞11121于各该缸体1111内作动于该槽座141空间内可活动位移,各该缸体1111进行反向位移至复位时,即关闭各该第二阀门1141,当该活塞11121位移而使该缸体1111复归原位,再启动该升降组件15控制该等驱动组件111上升,使各该托盘121上升至顶抵各该水槽122底部,再进行传送一第二水槽1222至该托盘121定位,再进行所述后续作动,以及传送该等水槽122循环作动。

再者,水耕植物种植需要以缓慢稳定的速度移动,该输送机构11可为一流体压力源机构、流体泵浦、往复式泵浦、气泵浦等,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流体压力源机构以一气压机构实施,借由该气压机构调节气压流量可达到缓慢稳定移动水槽的目的,以及借由该气压机构即可达到该驱动组件111作动位移的最大行程。进一步,该输送机构11对应各该缸体1111分别设有一感应器117,借由该感应器117控制该驱动组件111定位位移达到所需移动位置。再者,该输送机构进一步设置有一连接该压缩机的控制模组116,该控制模组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分别控制各该第一阀门1131及各该第二阀门1141的启闭,且该控制模组116可分别设定各该第一管路113及各该第二管路114的进液量;此外,请一并参阅图4至第图6所示,以控制各该缸体1111位移至所需位置,以符合各该水槽122间所需移动距离,以达到水耕植物间于一定成长日龄所需空间距离,其中感应器117感应该活塞杆1112位置以发射一讯号,通知该控制模组116以启动该第一阀门1131进行开启进气或关闭进气,得以控制该活塞杆1112移动位置,使该活塞11121于该缸体1111内移动,进而,控制该活塞杆1112推动该缸体1111相对该第一支架13位移,而达到控制该缸体1111的动程距离,可有效控制该等水槽122位移的距离,有助于该水耕植物成长日龄所需不同间距;再者,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所示,其中该等驱动组件111作动时,当该活塞11121位于该缸体1111的第一位置p1时,该控制模组116控制启动各该第一阀门1131,由该压缩机115以输出该流体,该流体经由各该第一管路113输入至该缸体1111,该活塞11121开始作动并远离该第一位置p1往该第二位置p2位移时,进而该活塞11121位移至该第二位置p2后,该推杆11122推顶该活塞11121带动该缸体1111位移。

此外,该流体压力源机构可以一液压机构实施,只要借由液压机构即可达到该驱动组件111作动位移的最大行程。其中该控制模组116可分别设定各该第一管路113及各该第二管路114为不同进气量,以达到控制各该缸体1111的动程距离而位移至所需位置,以符合各该水槽122间所需移动距离,以达到水耕植物间于一定成长日龄所需空间距离。进一步,该输送机构11对应各该缸体1111分别设有一感应器117,借由该感应器117控制该驱动组件111定位位移达到所需移动位置;此外,该控制模组116可分别设定各该第一管路113及各该第二管路114的进液量,并分别由各该第一阀门1131及各该第二阀门1141的定时开启及定时关闭,以达到控制各该缸体1111位移至所需位置,以符合各该水槽122间所需移动距离,以达到水耕植物间于一定成长日龄所需空间距离。

此外,请参阅图12及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复数该驱动组件111为单线圈磁力缸结构,借由磁力缸结构连动该托盘121进而控制该水槽122位移至预定距离。其中各该驱动组件111至少包含:一连接杆1113、一线圈组件1114、一定速组件1115及一弹性元件1116﹔其中,该连接杆1113,由一凸环11131连接一套部11132所构成﹔该线圈组件1114,其包含一线圈座11141、一第一线圈11142及一机芯11143,该第一线圈11142套固于该线圈座11141,而该机芯11143活动套设于该第一线圈11142,且该机芯11143连接该连接杆1113﹔该定速组件1115,其包含一具有至少一透孔111511的连杆活塞11151及一连杆活塞缸体11152,该连杆活塞缸体11152套设该连杆活塞11151,而该机芯11143相对该连接杆1113另侧连接该连杆活塞11151,而该连杆活塞缸体11152连接该线圈座11141﹔以及,该弹性元件1116,套设于该套部11132。

据以,该连杆活塞缸体11152内设有液体(图未示),当该线圈组件1114通电时,该第一线圈11142激磁使该机芯11143受电磁力吸附而往该线圈座11141作动位移,且该机芯11143连动该连接杆1113及该连杆活塞11151位移,以连动该托盘121位移。再者,当该线圈组件1114不通电时,该连接杆1113借由该弹性元件1116而复位,进而该连接杆1113连动该机芯11143及该连杆活塞11151反向位移,而使该托盘121复位。

进一步,当该连杆活塞11151于该连杆活塞缸体11152内位移时,借由该连杆活塞缸体11152内的液体由该透孔111511往该连杆活塞11151反向流动以缓冲该连接杆1113位移速度,进而使该托盘121获致缓慢稳定的位移速度。

此外,请参阅图14及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复数该驱动组件为双线圈磁力缸结构,借由磁力缸结构连动该托盘121进而控制该水槽122位移至预定距离。其中复数该驱动组件111至少包含:一连接杆1113、一线圈组件1114及一定速组件1115﹔其中,该连接杆1113,由一凸环11131连接一套部11132所构成﹔该线圈组件1114,其包含一线圈座11141、一第一线圈11142、一机芯11143及一第二线圈11144,该第一线圈11142与该第二线圈11144并排连接,该第一线圈11142与该第二线圈11144套固于该线圈座11141,而该机芯11143套设于该第一线圈11142,且该机芯11143连接该连接杆1113﹔该定速组件1115,其包含一具有至少一透孔111511的连杆活塞11151及一连杆活塞缸体11152,该连杆活塞缸体11152套设该连杆活塞11151,而该机芯11143相对该连接杆1113另侧连接该连杆活塞11151。

据以,该连杆活塞缸体11152内设有液体(图未示),当该线圈组件1114的该第二线圈11144通电时,该第一线圈11142不通电,该第二线圈11144激磁使该机芯11143受电磁力吸附而往该线圈座11141的该第二线圈11144位置作动位移,而使该机芯11143连动该连接杆1113及该连杆活塞11151位移,且各该线圈组件1114外部于预定位置分别设一感测元件11145,当该感测元件11145感测到行进中的该连接杆1113时,该第二线圈11144即停止通电,而使该机芯11143、该连接杆1113及该连杆活塞11151停止位移达到行程位置的定位,进而连动该托盘121位移至预定位置定位。再者,该第一线圈11142通电时,该第二线圈11144不通电,该第一线圈11142激磁使该机芯11143受电磁力吸附而往该线圈座11141的该第一线圈11142位置作动位移,而且该机芯11143连动该连接杆1113及该连杆活塞11151反向位移,进而使该托盘121复位。

进一步,当该连杆活塞11151于该连杆活塞缸体11152内位移时,借由该连杆活塞缸体11152内的液体由该透孔111511往该连杆活塞11151反向流动以缓冲该连接杆1113位移速度,进而使该托盘121获致缓慢稳定的位移速度。

由上述的实施说明可知,本发明的植株槽控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较之下,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植株槽控制结构主要借由横向排列的复数个驱动组件的硬体设计,使植入水耕植物苗的水槽组具有不同距离的间距,并因应各水耕植物的逐日成长而调整其间距,有效让不同日龄的水耕植物可以获致各自的最佳成长空间,确实达到提升水耕植物的品质、有效运用有限的空间以获得大量培植栽种的收成量等主要优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