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鸭嘴式布料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1195发布日期:2020-02-22 02:18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鸭嘴式布料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与装备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鸭嘴式布料器。



背景技术:

桑蚕产业在我国已有550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养蚕规模巨大,蚕业生产正在向养蚕大户和养蚕专业户集中,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正在迅速形成,养蚕也不仅限于传统的桑叶喂养,现在大部分的养蚕业改为喂养人工饲料,这样不仅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蚕茧的质量也得到提高。但是,现有的桑蚕饲料挤出机,拆装比较复杂,机器内壁清洗比较困难,而且物料挤出机的出料口设计也不能满足大型蚕盘饲养的饲料投喂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鸭嘴式布料器,可有效解决拆装费时费力、内壁清洗不干净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鸭嘴式布料器,包括固设在机架上的料斗和螺旋输送搅龙,所述料斗的出料口高于螺旋输送搅龙且与螺旋输送搅龙的进料口连通,所述螺旋输送搅龙的出料端固接有出料模头,所述出料模头包括与螺旋输送搅龙的出料端连通的圆形段和自所述圆形段延伸的鸭嘴段,所述鸭嘴段内腔远离圆形段的一端设有间隔分布的出料口。

本方案在使用时,通过料斗向螺旋输送搅龙内投料,利用螺旋输送搅龙的螺旋叶片转动将物料向出料模头输送,并从出料模头挤出,实现布料;本方案的出料模头设置的圆形段,方便与螺旋输送搅龙连接,鸭嘴段上设置出料口,使物料的分布范围更大,提高布料效果。

作为优化,各所述出料口沿横向分布,且各出料口的中轴线相交于圆形段中轴线上的一点。本优化方案的设置,不仅提高了布料覆盖范围,而且挤出效果更好,物料更加均匀。

作为优化,相邻的出料口通过隔块隔开,所述隔块朝向圆形段的一端为尖端朝向圆形段所在侧的锥形。本优化方案的设置,利用隔块的锥形对物料进行导向,有效减少了物料在出料模头处的堵塞。

作为优化,所述机架上还固设有位于料斗和螺旋输送搅龙之间的搅拌缸,所述搅拌缸的进料口与料斗出料口连通,搅拌缸的出料口与螺旋输送搅龙的进料口连通,搅拌缸内设有连接驱动装置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固装有搅拌叶片。本优化方案通过设置搅拌缸,可以在物料进入螺旋输送搅龙之前对物料进行搅拌混合,提高物料混合的均匀性,从而提高饲料质量,并且可以提供一定的暂存空间,保证布料的连续性。

作为优化,所述搅拌叶片包括与搅拌轴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一叶片板、第二叶片板,第一叶片板和第二叶片板通过螺栓固接。本优化方案将搅拌叶片设置为可拆卸的两部分,便于安装和拆卸,方便对搅拌叶片进行清洗和更换。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叶片板包括第一弧板和自第一弧板的一侧边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平板,所述第二叶片板包括第二弧板和自第二弧板的一侧边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相贴合且通过螺栓固接,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形成扣在搅拌轴上的弧形,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上固接有沿所述弧形的直径方向相对设置的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中螺纹连接顶至搅拌轴的紧固螺栓。本优化方案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形成与搅拌轴适配的弧形,利用紧固螺栓与搅拌轴之间的摩擦力对叶片进行固定,在拆卸时松动紧固螺栓即可,十分快捷方便,弧形的包裹范围也可大于180°。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上加工有与固定螺母适配的平面,搅拌轴上加工有与紧固螺栓对应的平面。本优化方案的设置,使固定螺母更方便焊接,增大了紧固螺栓与搅拌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摩擦力。

作为优化,所述螺旋输送搅龙的壳体包括开设进料口的第一壳体段、与机架固接的第二壳体段,以及延伸至机架外的第三壳体段,所述第三壳体段包括与第二壳体段固接的下料筒,以及与所述下料筒相对设置且可拆卸固接的上料筒。本优化方案的螺旋输送搅龙壳体通过设置可拆卸的上料筒,便于对搅龙壳体内壁进行清洗和搅龙主轴的拆装。

作为优化,所述出料模头的圆形段位于第三壳体段端部,且通过卡箍与第三壳体段固接,上料筒和下料筒也通过卡箍固接。本优化方案的上料筒、下料筒和出料模头的圆形段均采用卡箍连接固定的方式,便于拆卸上料筒和出料模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出料模头采用了由圆形逐渐过渡至矩形的设计,其中末端矩形模头部分均匀地开有出料口,可以满足养蚕业采用大型蚕盘养蚕饲料的投喂问题,并且针对不同蚕龄的蚕,可以使用不同出料口径的出料模头;通过拆装搅拌板上的螺栓可以安装和固定搅拌板,清洗时不需拆卸搅拌轴;整体结构紧凑、简单,易于拆装和清洗,可用于蚕饲料的挤出,也可用于其他饲料的挤出,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搅拌板和搅拌轴的剖视图;

图3为螺旋输送搅龙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料筒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上料筒结构示意图;

图6为出料模头剖视图;

图中所示:

1、机架,2、齿轮,3、料斗,4、带座轴承,5、下料筒,6、密封圈,7、螺旋输送搅龙,8、密封片,9、卡箍,10、出料模头,11、搅拌轴,12、搅拌叶片,13、螺母,14、拧紧螺栓,15、螺栓,16、上料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鸭嘴式布料器,包括动力驱动部分,物料挤压输送部分及物料成型挤出部分。动力驱动部分采用现有技术,利用交流伺服电机和减速器给搅拌和输送动作提供动力。

物料挤压输送部分包括机架1、料斗3、带座轴承4、搅拌轴11、齿轮2、搅拌叶片12、螺旋输送搅龙7、下料筒5、上料筒16、卡箍9和搅拌缸。料斗的出料口高于螺旋输送搅龙且与螺旋输送搅龙的进料口连通,具体地,搅拌缸位于料斗和螺旋输送搅龙之间,通过螺栓与机架固接,料斗3上大下小,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上物料从料斗进行投入,通过设置料斗增大了暂存物料量,进一步保证了出料的连续性。螺旋输送搅龙7的壳体穿入搅拌缸,且与搅拌缸焊接,搅拌缸的出料口与螺旋输送搅龙7的进料口密封焊接。螺旋输送搅龙的主轴与减速器输出轴采用铆接,清洗时便于抽出螺旋输送搅龙。

物料成型挤出部分包括出料模头10,卡箍9。出料模头通过卡箍与料筒固定在一起,可以方便的拆卸及更换不同出料口径的出料模头。具体地,出料模头固接在螺旋输送搅龙的出料端,所述出料模头包括与螺旋输送搅龙的出料端连通的圆形段和自所述圆形段延伸的鸭嘴段,所述鸭嘴段内腔远离圆形段的一端设有间隔分布的出料口,圆形段为圆筒状且与螺旋输送搅龙同轴。圆形段的内腔与鸭嘴段的内腔、螺旋输送搅龙的出料端连通,鸭嘴段包括沿轴向依次排布的圆筒段、过渡段和矩形段,圆筒段与圆形段固接,出料口设置在矩形段内,可适用于较大的蚕盘。在模头出料口内部,设计锥形面和梯形面,有效减少物料在出料模头处的堵塞;并且为了满足不同蚕龄的蚕饲料投喂需求,设计3mm、6mm、10mm和15mm一系列不同出料口直径的出料模头。

为了提高布料效果,矩形段的横向尺寸较长,本实施例各出料口沿横向分布,且各出料口的中轴线相交于圆形段中轴线上的一点。相邻的出料口通过隔块隔开,所述隔块朝向圆形段的一端为尖端朝向圆形段所在侧的锥形。

搅拌缸的进料口与料斗出料口连通,搅拌缸的出料口与螺旋输送搅龙的进料口连通,搅拌缸内设有连接驱动装置的搅拌轴,搅拌轴为两根,分别通过带座轴承4安装在搅拌缸侧壁上,减速器上齿轮与搅拌轴上的齿轮啮合,将动力传递至搅拌轴上,搅拌轴上固装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的作用是将投放的物料输送至螺旋输送装置,便于物料的挤压和输送。搅拌缸与搅拌轴连接处设有毡圈沟槽,用于安放毡圈。两根搅拌轴上装有搅拌叶片,每个搅拌叶片设计为两片,由螺栓15连接,搅拌叶片在轴上亦采用螺栓固定,如图2所示,在轴上和搅拌叶片上铣一平台,在搅拌叶片平台上焊接一螺母13,只需将拧紧螺栓14拧紧,便能将搅拌叶片固定于轴上。

具体地,搅拌叶片包括与搅拌轴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一叶片板、第二叶片板,第一叶片板和第二叶片板通过螺栓固接。具体地,所述第一叶片板包括第一弧板和自第一弧板的一侧边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平板,所述第二叶片板包括第二弧板和自第二弧板的一侧边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相贴合且通过螺栓固接,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形成扣在搅拌轴上的弧形,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上固接有沿所述弧形的直径方向相对设置的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中螺纹连接顶至搅拌轴的紧固螺栓。所述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上加工有与固定螺母适配的平面,搅拌轴上加工有与紧固螺栓对应的平面。

为方便清洗,螺旋输送搅龙的壳体包括开设进料口的第一壳体段、与机架固接的第二壳体段,以及延伸至机架外的第三壳体段,所述第三壳体段包括与第二壳体段固接的下料筒5,以及与所述下料筒相对设置且可拆卸固接的上料筒16,上料筒与下料筒采用凹凸错开式连接并用弹性密封片密封,在上料筒与下料筒之间有密封片。作为优选方案,出料模头的圆形段位于第三壳体段端部,且通过卡箍与第三壳体段固接,上料筒和下料筒也通过卡箍固接,安装时可先将上料筒和下料筒通过卡箍固接形成料筒,在通过卡箍将料筒和出料模头圆形段固接。

本实施例布料器的带座轴承,可以快速将搅拌轴安装固定于搅拌缸上;通过拆装搅拌叶片上的螺栓可以安装和固定搅拌叶片,清洗时不需拆卸搅拌轴;上料筒、下料筒以及料筒和出料模头之间使用弹性密封片8和密封圈6,避免物料泄露;上料筒、下料筒之间采用卡箍连接使得料筒拆装更为方便,便于清洗料筒内壁;料筒和出料模头亦采用卡箍连接,便于更换不同出料直径的出料模头。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