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糠虾捕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0292发布日期:2020-01-14 23:07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糠虾捕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糠虾捕捞装置。



背景技术:

糠虾(mysi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糠虾目(mysidacea)、糠虾科(mysidae),糠虾属。糠虾幼体的发育可分为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四个阶段,在水温25~30℃、盐度18‰~24‰条件下,经过8~10d的培育,体长达0.7cm以上。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特别是沿海咸淡水海域尤为常见。糠虾具有广温、广盐性;属杂食性类型,既可滤食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也可摄食轮虫、卤虫、桡足类、枝角类和箭虫等,是自然海区中许多鱼、虾、贝类的天然饵料,同时也是多种经济海产动物(乌贼、大黄鱼、石斑鱼、大菱鲆、牙鲆、东方鲀、真鲷等)育苗的活饵料。糠虾具有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繁殖力强、生长快等特点,不仅味美、可鲜食或发酵制成虾酱,成体糠虾的体长在12~18mm。因此,被认为极具培育前景的水产经济饵料品种。

近年来,在实验和养殖实践中发现糠虾是乌贼苗种繁育最佳的活饵料。生产实践表明,在乌贼苗种繁殖过程投喂活糠虾可提高幼体成活率45%以上。但糠虾主要依靠水域环境捕捞,不易捕获,难以满足规模化苗种繁育需求。目前关于糠虾捕捞装置,如公开号为cn107333687a,发明名称为一种池塘养殖的东方新糠虾的捕捞方法,此捕捞装置主要依靠糠虾趋光习性,在装置上方悬挂光源引诱糠虾进入的一种方法,但此方法对环境、天气、昼夜时间有局限性,尤其捕捞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糠虾捕捞装置,以解决目前糠虾捕捞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糠虾捕捞装置,包括尼龙网、推进杆、绳索i、绳索ii以及两根呈交叉设置的长竹竿i和长竹竿ii,所述长竹竿i和长竹竿ii的交叉处通过绳索i绑缚;所述长竹竿i和长竹竿ii的前端分别固定安装有一泡沫浮子,所述尼龙网的左右两个前角分别固定在相应的泡沫浮子处;所述推进杆位于泡沫浮子和绳索i之间,所述推进杆的一端与尼龙网的一侧底角、长竹竿i连接在一起,所述推进杆的另一端与尼龙网的另一侧底角、长竹竿ii连接在一起;通过长竹竿i和长竹竿ii交叉设置使尼龙网的后端收缩成弧状,所述尼龙网的收缩末端连接有收集袋;所述收集袋为前端和后端均设有开口的筒状网,所述收集袋的前端开口与尼龙网后端相连接,所述收集袋的后端开口通过绳索ii绑缚封闭。

优选的,所述推进杆的一端通过钉子与长竹竿i以及尼龙网的一侧底角固定在一起;所述推进杆的另一端通过绳索iii与长竹竿ii以及尼龙网的另一侧底角绑缚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长竹竿i和长竹竿ii的长度为2.5m。

优选的,所述收集袋的前端开口与尼龙网之间的连接长度不小于推进杆的长度;所述收集袋的前端开口向上且朝向泡沫浮子的方向。

优选的,所述尼龙网的网孔直径为20~30目;所述收集袋的网孔直径为20~30目。

优选的,所述绳索i、绳索ii和绳索iii均是直径为3.0±0.5mm的尼龙绳。

优选的,所述尼龙网的长度为1.5m,所述尼龙网的总宽度为1.8m,两泡沫浮子之间的尼龙网的宽度为1.6m。

优选的,所述收集袋的长度为0.8~1.0m,直径为0.4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长筒型的网状收集袋,确保糠虾在收集袋有较大空间,不会产生应激反应死亡,能大大提高糠虾的成活率

(2)本实用新型将两跟长竹竿呈交叉设置,并用尼龙绳绑住但不固定,这样有利于控制进水口的面积,使该捕捞装置适用于不同水域环境。

(3)本实用新型在长竹竿的前端设置泡沫浮子,能够有效防止长竹竿插入水中陷阱淤泥后影响水质、不利于操作,方便竹竿在水中推进及减少起杆的阻力。

(4)本实用新型通过手握推进杆推着捕捞装置在水中前进,使捕捞过程省时省力,在起网的时候尤为重要,方便起网放出糠虾。

(5)本实用新型的捕捞装置适用于多种水域环境,如池塘、河道、滩涂大水域面积,通过人工操作可快速、高效地获得大量糠虾,为规模化乌贼苗种繁育和海马养殖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可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大规模人工育苗和养殖生产实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捕捞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生产可操作性强,不受天气限制可随时操作,短时间可捕获大量糠虾,为规模化乌贼育苗和海马养殖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捕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尼龙网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集袋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长竹竿i;2、长竹竿ii;3、尼龙网;4、收集袋;401、前端开口;402、后端开口;5、收集袋与尼龙网的连接处;6、进水口;7、推进杆;8、钉子;9、绳索i;10、绳索ii;11、绳索iii;12、泡沫浮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糠虾捕捞装置,包括尼龙网3、收集袋4、推进杆7、绳索i9、绳索ii10以及两根呈交叉设置的长竹竿i1和长竹竿ii2,所述长竹竿i1和长竹竿ii2的交叉处通过绳索i9绑缚,所述尼龙网3位于两根长竹竿之间,所述尼龙网3的前端为所述捕捞装置的进水口6处。所述长竹竿i1和长竹竿ii2的长度为2.5m。两跟长竹竿交叉设置并用尼龙绳绑住但不固定,这样利于控制进水口6的面积,可适用于不同水域环境(池塘、窄河道、滩涂大水域面积)。

所述长竹竿i1和长竹竿ii2的前端分别固定安装有一泡沫浮子12,所述尼龙网3的左右两个前角分别固定在相应的泡沫浮子12处。泡沫浮子12能够有效防止长竹竿插入水中陷阱淤泥后影响水质、不利于操作,方便竹竿在水中推进及减少起杆的阻力。所述尼龙网3的左右两个侧边沿长竹竿的外侧壁绷紧包覆,最终,所述尼龙网3的一侧底角与推进杆7的一端通过钉子8固定在长竹竿i1上,所述尼龙网3的另一侧底角与推进杆7的另一端通过绳索iii11与长竹竿ii2绑缚(但不固定)在一起。所述绳索i9和绳索ii10均是直径为3.0±0.5mm的尼龙绳。所述尼龙网3的长度(即沿长竹竿方向)为1.5m,所述尼龙网3的总宽度为1.8m,两个泡沫浮子12之间的尼龙网3的宽度为1.6m。所述推进杆7位于泡沫浮子12(即长竹竿的前端)和绳索i9(即两根长竹竿的交叉处)之间,所述推进杆7为短竹竿。手握住推进杆7有利于操作过程省力,在起网的时候尤为重要,方便起网放出糠虾。

通过长竹竿i1和长竹竿ii2交叉设置使尼龙网3的后端收缩成弧状,所述尼龙网3的收缩末端连接有收集袋4,所述尼龙网3和收集袋4的网孔直径为20~30目(φ:0.5~0.8mm),所述收集袋4的长度为0.8~1.0m,直径为0.4m。所述收集袋4为前端和后端均设有开口的筒状网,所述收集袋4的前端开口401与尼龙网3后端相连接,所述收集袋4的后端开口402(即糠虾出口)通过绳索ii10绑缚封闭,防止糠虾逃逸,待收集好后解开绳索ii10放出糠虾。所述绳索iii11是直径为3.0±0.5mm的尼龙绳。收集袋与尼龙网的连接处5长度不小于推进杆7的长度,所述收集袋4的前端开口向上且朝向泡沫浮子12的方向。

通过长竹竿i1和长竹竿ii2交叉设置不仅能够控制尼龙网3的前端进水口6处的大小,还能使尼龙网3的后端收缩成弧状,从而使糠虾通过尼龙网3前端的进水口6处进入,并最终被带入至收集袋4中。这样的设计使进水口6处的面积大,使更多的水进入尼龙网3中,往后收缩又能有效收集糠虾。手握推进杆7推着捕捞装置在水中前进,糠虾也被带入网中进入收集袋4,随时观察收集袋4中的糠虾量,推进一段时间后可将糠虾放出,糠虾在收集袋4中有足够的空间不会发生应激反应死亡。本实用新型的捕捞装置可连续操作,不受环境、天气影响,可应用于工厂化大规模人工育苗和养殖生产实践。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