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棒自动束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56960发布日期:2020-04-21 16:53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菌棒自动束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菌菇栽培领域,特别涉及菌棒自动束口装置。



背景技术:

在菌菇栽培过程中,需要用到菌棒。菌棒也叫菌袋、栽培袋或菌包,它是木屑或锯末等原料装放入塑料袋中制成,然后在原料中接上菌种,使得里面的菌种进行出菌。

现在的菌棒在进行束口时较为耗时,同时束口效果较差,无法为菌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菌棒自动束口装置,以提高菌棒束口的生产效率以及束口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菌棒自动束口装置,包括套袋装置、束袋装置、过滤纸以及通风装置,所述套袋装置包括圆柱通孔,所述束袋装置包括内圆柱套筒以及外圆柱套环,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通风孔,所述过滤纸放置在所述通风孔上,所述套袋装置与所述通风装置连接且抵触于所述过滤纸上;

所述内圆柱套筒与外圆柱套环连接且位于同一中心线上,所述内圆柱套筒的孔径小于所述圆柱通孔的孔径,所述外圆柱套环的孔径大于所述圆柱通孔的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束袋装置与所述通风装置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圆柱套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与所述外圆柱套环相对应的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圆柱套环的外螺纹与所述凹槽部的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套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圆柱通孔相贯通的圆台通孔,所述圆台通孔的上表面与所述圆柱通孔的底面相连接,所述圆台通孔的下表面的孔径大于所述圆台通孔的上表面的孔径;

所述外圆柱套环朝着所述圆台通孔所延伸出的长度小于所述圆柱通孔的高。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与所述外圆柱套环连接的凹槽部以及位于远离所述外圆柱套环的一侧上的侧向通风部,所述凹槽部的底部开设有圆形开口,所述侧向通风部包括与所述圆形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的侧向开口;

所述过滤纸放置于所述凹槽部的底部且封盖于所述圆形开口上。

进一步地,所述圆形开口上设置有十字支杆。

进一步地,所述侧向通风部包括顶盖以及连接圆柱,所述顶盖通过所述连接圆柱与所述凹槽部连接,所述侧向开口设置在所述连接圆柱的侧壁上;

所述顶盖、所述连接圆柱、所述凹槽部、所述内圆柱套筒与所述外圆柱套环均位于同一中心线上,所述顶盖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圆柱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菌棒自动束口装置,菌棒的塑料口穿过套袋装置的圆柱通孔,之后塑料口向着套袋装置的两侧下拉,束袋装置的内圆柱套筒对准圆柱通孔放下,则外圆柱套环套设在套袋装置的外侧,从而对塑料口进行夹持,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即完成了对菌棒的束口;形成了菌棒开口、圆柱通孔、内圆柱套筒内的通孔以及通风孔组成的通风通道,由于外圆柱套环的密封作用,通风风向会经过过滤纸,使得在不影响菌棒的通风效果的前提下,避免杂质进入到菌棒内,从而提高了菌棒束口的生产效率以及束口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菌棒自动束口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菌棒自动束口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菌棒自动束口装置的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菌棒自动束口装置在另一视角的拆解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套袋装置;2、束袋装置;3、过滤纸;4、通风装置;11、圆柱通孔;12、圆台通孔;21、内圆柱套筒;22、外圆柱套环;221、外螺纹;41、凹槽部;42侧向通风部;411、内螺纹;412、圆形开口;413、十字支杆;421、侧向开口;422、顶盖;423、连接圆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4,菌棒自动束口装置,包括套袋装置、束袋装置、过滤纸以及通风装置,所述套袋装置包括圆柱通孔,所述束袋装置包括内圆柱套筒以及外圆柱套环,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通风孔,所述过滤纸放置在所述通风孔上,所述套袋装置与所述通风装置连接且抵触于所述过滤纸上;

所述内圆柱套筒与外圆柱套环连接且位于同一中心线上,所述内圆柱套筒的孔径小于所述圆柱通孔的孔径,所述外圆柱套环的孔径大于所述圆柱通孔的孔径。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菌棒的塑料口穿过套袋装置的圆柱通孔,之后塑料口向着套袋装置的两侧下拉,束袋装置的内圆柱套筒对准圆柱通孔放下,则外圆柱套环套设在套袋装置的外侧,从而对塑料口进行夹持,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即完成了对菌棒的束口;形成了菌棒开口、圆柱通孔、内圆柱套筒内的通孔以及通风孔组成的通风通道,由于外圆柱套环的密封作用,通风风向会经过过滤纸,使得在不影响菌棒的通风效果的前提下,避免杂质进入到菌棒内,从而提高了菌棒束口的生产效率以及束口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束袋装置与所述通风装置为可拆卸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即束袋装置与通风装置可独立生产,降低制造难度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也便于对过滤纸进行更换使用,使得一套束口装置可多次重复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外圆柱套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与所述外圆柱套环相对应的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圆柱套环的外螺纹与所述凹槽部的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提供一种可拆卸连接的较佳技术方案,螺纹连接操作简单可靠,制造成本低,便于大量制造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套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圆柱通孔相贯通的圆台通孔,所述圆台通孔的上表面与所述圆柱通孔的底面相连接,所述圆台通孔的下表面的孔径大于所述圆台通孔的上表面的孔径;

所述外圆柱套环朝着所述圆台通孔所延伸出的长度小于所述圆柱通孔的高。

从上述描述可知,即供菌棒塑料口穿入的开口较大,便于塑料口的穿入,从而提高束口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与所述外圆柱套环连接的凹槽部以及位于远离所述外圆柱套环的一侧上的侧向通风部,所述凹槽部的底部开设有圆形开口,所述侧向通风部包括与所述圆形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的侧向开口;

所述过滤纸放置于所述凹槽部的底部且封盖于所述圆形开口上。

从上述描述可知,由于杂质通常会直接掉落,从侧面进入的概率远远低于从上面进入,故而采用侧向开口进行通风,能进一步的减少杂质进入菌棒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圆形开口上设置有十字支杆。

从上述描述可知,十字支杆保证整体结构的牢固,同时给过滤纸提供一定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侧向通风部包括顶盖以及连接圆柱,所述顶盖通过所述连接圆柱与所述凹槽部连接,所述侧向开口设置在所述连接圆柱的侧壁上;

所述顶盖、所述连接圆柱、所述凹槽部、所述内圆柱套筒与所述外圆柱套环均位于同一中心线上,所述顶盖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圆柱的直径。

从上述描述可知,设置有直径更大的顶盖,以避免从上面掉落的杂质顺着侧壁进入到侧向开口。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菌棒自动束口装置,包括套袋装置1、束袋装置2、过滤纸3以及通风装置4。

如图3和图4所示,套袋装置1包括圆柱通孔11以及与圆柱通孔11相贯通的圆台通孔12,圆台通孔12的上表面与圆柱通孔11的底面相连接,圆台通孔12的下表面的孔径大于圆台通孔12的上表面的孔径。

如图4所示,束袋装置2包括内圆柱套筒21以及外圆柱套环22,外圆柱套环22朝着圆台通孔12所延伸出的长度小于圆柱通孔11的高。

如图4所示,束袋装置2与通风装置4为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外圆柱套环2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221,通风装置4包括与外圆柱套环22相对应的凹槽部41,凹槽部4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411,外圆柱套环22的外螺纹221与凹槽部41的内螺纹411进行螺纹连接。

如图4所示,通风装置4包括与外圆柱套环22连接的凹槽部41以及位于远离外圆柱套环22的一侧上的侧向通风部42,凹槽部41的底部开设有圆形开口412,侧向通风部42包括与圆形开口412所在的平面垂直的侧向开口421;过滤纸3放置于凹槽部41的底部且封盖于圆形开口412上,侧向开口421为通风孔。

如图1和图3所示,侧向通风部42包括顶盖422以及连接圆柱423,顶盖422通过连接圆柱423与凹槽部41连接,侧向开口421设置在连接圆柱423的侧壁上;

如图2所示,圆形开口412上设置有十字支杆413。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顶盖422、连接圆柱423、凹槽部41、内圆柱套筒21与外圆柱套环22均位于同一中心线上,顶盖422的直径大于连接圆柱423的直径,内圆柱套筒21的孔径小于圆柱通孔11的孔径,外圆柱套环22的孔径大于圆柱通孔11的孔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菌棒自动束口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