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姜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3174发布日期:2021-01-08 11:0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姜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姜收获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姜收获机。



背景技术:

生姜因其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被人们广泛利用。我国除东北、西北等寒冷地区外,种植区域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已成为了生姜的重点产区。然而,随着种植和产量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姜的收获方式面临新的考验。目前,我国生姜的收获仍普遍采用人工作业方式,这种原始粗放的收获方式不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在收获过程中极易破坏生姜的完整性,严重影响了生姜收获质量。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个申请号为201420660553.5的专利,该专利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第一动力装置驱动的变速器,位于机架的两侧均设有与变速器动力输出端相连的履带式行走装置;变速器上设有振动元件,振动元件上连接有两个振动连杆,每个振动连杆上各自连接一设置在机架上的振动刀架,振动刀架上竖向滑动安装有由第二动力装置驱动的滑架,滑架上设有延伸出机架端面的振动刀;机架两侧面均设有与振动刀架平行设置的滑轨,滑轨上竖向滑动安装有由第三动力装置驱动的滑杆,滑杆上远离机架的一端设有行走轮。实现了机械化收获作业,工作效率高,省时省力,能使种植的大姜得到集中及时快速的收获,有效减少了劳动力和劳动工资支出,不影响土地换茬,提高了亩产经济的纯收入。

但是该装置随着生产使用,也逐渐的暴露出了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该装置在对出土后的生姜进行夹拔输送时,众所周知,生姜在田地里的生长密度不同,杆径不同,这就易使得,当密度大的姜杆进行夹拔输送时,易受限于皮带的夹持,使得姜杆将皮带进行夹死,使得无法传动;当密度小或者杆径小时,则使得皮带无法与姜杆之间形成夹持力,这就导致了姜杆在输送过程中易掉落,无法形成有效的夹持力,无法夹拔输送姜杆。

第二,再对生姜进行夹拔输送时,由于其生姜在进入输送皮带之前无序喂入,使得皮带夹拔输送姜杆的过程易掉落,切割后的生姜易出现夹带姜杆的现象,使得还需姜农进行二次分离工作,加强了劳动力的输出。

第三,该收获机在烟田行走或者道路上行走时,受限于前端犁头贴近地面,使得在田里经常出现犁沟过深,在道路上易对其碰撞损坏的现象,降低其使用寿命。

第四,该装置再对生姜收获后,在利用切割机构对姜杆与生姜进行分离后,生姜会受限于其分离高度,掉落在地面上,该方式直接导致了生姜的破裂,使得影响了生姜收货的良品率。

第五,生姜随着姜杆拔出在导入切割机构之前,会受限于切割机构出现大的振动,使得生姜易出现在切割之前或者切割时就出现掉落的现象,无法保证生姜的完整度。

第六,生姜通过切割机构与姜杆分离后掉落到地面上,会出现杂乱无序的排列,使得一是不便于其后操作人员的入田操作,二是易对生姜造成破裂,影响良品率。

第七,该装置将生姜从田里拔出后,需要对姜杆与生姜进行分离,但是分离后,姜杆经常出现多次受切割轮的切割,使得姜杆受切割轮的切割易出现大量碎屑,碎屑易掺杂于生姜内,无法保证生姜的清洁度,使得对加强了后期的生姜清洗的劳动强度。

第八,现有的切割装置的传动方式结构复杂,尤其是双切割轮甚至多切割轮的方式,占用大的空间,影响姜杆及生姜的导出。

第九,该切割机构再对生姜进行分离时,由于其生姜在进入切割之前无序喂入,使得切割后的生姜易出现夹带姜杆的现象,使得还需姜农进行二次分离工作,加强了劳动力的输出。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个申请号为201520489791.9的专利,该方案包括机架和筛土摇杆,所述机架的下部与筛土摇杆连接,筛土摇杆一端与筛子连接,筛子轴两端通过筛土连杆固定在筛子的两侧,筛子轴两端设有筛子曲柄,筛子轴上设有从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通过皮带与主动皮带轮连接;该方案的优点是:该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噪音较小,本装置的成功设计将大大地提高生姜收获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但是随着该装置的生产使用,也逐渐的出现了该装置的不足之处:

第一,该装置虽然可以实现通过筛网的振动实现对生姜上的粘土进行分离,但是该装置直接与生姜发生接触,受限于生姜从土壤内拔出后,极其生脆,该装置再对生姜进行抖动时,易出将生姜造成断裂的现象,影响了出土良品率,影响后期的销售价格。

第二,该装置通过筛网再对生姜进行抖土时,由于得需要切割后才能进行筛分,这就使得泥土会随着传动机构输送至车体的后方,这就使得部分的泥土会掉落于车体上,使得一个收割回合下来,车体的工作部件上粘附大量泥土,易影响部件的工作精度,使得还需对其进行清洁,提高了劳动力的输出。

第三,由于得需要切割后才能进行筛分,这就使得该筛网设置于收获机的后方,这就使得加大了车体的横向长度,增加的车体的体积,不便于入田操作。

其中生姜从土地里拔出后,还需要对生姜与姜杆进行分离工作,以便于姜杆和生姜的分类导出收集,于是现有的收获机上均设有用以将姜杆导出的结构,但是随着该机构的生产使用,也逐渐的出现了该装置的不足之处:

第四,现有的姜杆导出机构大多是利用皮带进行夹持使姜杆沿输料方向导出,但是该导出方式易受姜杆的导出量的限制,众所周知,生姜在田地里的生长密度不同,杆径不同,这就易使得,当密度大的姜杆进行导出时,易受限于皮带的夹持,使得姜杆将皮带进行夹死,使得无法传动;当密度小或者杆径小时,则使得皮带无法与姜杆之间形成夹持力,这就导致了姜杆在输送过程中易掉落,无法形成有效的夹持力,无法导出姜杆。

第五,现有的导出机构均是直接将姜杆导出到地面上,这就使得受限于车体的结构限制,使得生姜分离机构必然设置于车体的后方,才能保证分离后的姜杆沿车体后方掉落导出,这就使得加大了车体的横向长度,增加的车体的体积,不便于入田操作。

第六,应田主的要求,会选择将导出的姜杆进行打碎于田地的要求,受限于导出机构的导出方式,使得还需田主将导出的姜杆再次导入至粉碎机内,不仅加大了劳动力,并且效率低。

可知现有的研发人员均是围绕如何实现保证最基本的将生姜从田里拔出,缺忽略了受限于生姜的特性,易将生姜摔碎,无法保证生姜的完整性;及通过无序的喂入方式,造成分离后的生姜还需人工进行操作,省工不省力。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姜收获机,用以解决传统技术的均是围绕如何实现保证最基本的将生姜从田里拔出,缺忽略了受限于生姜的特性,易将生姜摔碎;及通过无序的喂入方式,造成分离后的生姜还需人工进行操作,省工不省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姜收获机,包括拔姜机构、抖土机构、顺姜机构、分离机构以及导出机构;所述顺姜机构包括转动设置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沿进料方向设有呈高度递增设置的托姜段,还设有连接于承托段沿输料方向呈高度递减设置的顺姜段,处于所述托姜段和所述顺姜段的部分还设有随形设置的导姜板。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拔姜机构包括两个并列转动设置的输送皮带,两个所述皮带之间形成夹持通道,其中一个所述输送皮带并列设置有若干个用以将其处于夹持通道的部分向外自适应顶出的张紧轮,处于所述夹持通道的前端部的下方设有犁头,所述犁头上开设有沿前进方向呈渐扩式设置的导入口,所述导入口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夹持通道的下方。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抖土机构包括两个并列作相向运动及相反运动用以拍打姜杆的抖土杆,并通过两个抖土杆之间的区域形成姜杆输送通道。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分离机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沿进料方向开设有呈渐缩式设置的喂入口,所述安装板转动安装有切割盘,所述切割盘位于所述喂入口的上方,所述切割盘的外沿均布有切割齿,所述切割齿的外端部沿转动方向呈渐扩式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出机构包括主导料带,及沿所述主导料带的输料末端摆动调节的副导料带,所述主导料带和所述副导料带上还设有沿其延伸方向并列设置的自适应夹持姜杆的夹持部件,并通过所述夹持部件与所述主导料带和所述副导料带之间形成导料通道。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夹持部件包括弹性夹持杆,所述弹性夹持杆沿所述导料通道的横向方向自适应摆动调节。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切割盘的顶面中心处设有圆台形导盘。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抖土杆之间还设有用以调节所述姜杆输料通道的间距的调节部件。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姜板倾斜设置,并通过倾斜面形成导姜面。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犁头的一侧还设有支撑轮,所述支撑轮通过支撑架铰接于机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处于所述主导料带上的弹性夹持杆固定设置于一机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处于所述副导料带上的弹性夹持杆固定设置于一摆动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弹性夹持杆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另一端设有与导料方向平行设置的延伸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主导料带和所述副导料带的夹持面均布有拨料凸起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主导料带和所述副导料带均为传动链条。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传动链条分别通过链轮转动安装,且两个所述传动链条上的其中一个链轮同轴转动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机架上铰接有第二驱动缸,所述第二驱动缸的伸缩端铰接于所述摆动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同轴设置的两个所述链轮分别共同转动安装于一第二转轴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副导料带通过所述摆动架铰接于所述机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拨料凸起部呈三角形板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安装板上并列开设有两个所述喂入口,且每个所述喂入口对应安装有所述切割盘。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安装板上还转动安装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贯穿两个所述齿轮箱,并与其动力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三转轴的两端通过座体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三转轴的其中一端穿过所述座体并固接有驱动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安装板处于连接两个所述喂入口的部分呈锥形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切割齿的内端部通过并列设置的螺钉固定于所述切割盘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切割盘的转动方向相同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抖土杆通过联动部件作相向运动及相反运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抖土杆处于所述姜杆输送通道前端的两端分别设有呈渐扩式设置的喂入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螺柱以及连杆,所述螺柱的一端固接于所述抖土杆的背面,另一端贯穿所述连杆,所述连杆上螺纹连接有两个调节螺母,两个所述调节螺母分居于所述连杆的两侧,所述连杆的上端部固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抖土杆并列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联动部件包括驱动轴及并列安装于所述驱动轴上用以匹配每个所述抖土杆的偏心轴承,并通过所述偏心轴承上安装有竖直运动的驱动杆,所述第一转轴的周壁上固接有第一摆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第一摆动杆相抵。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姜杆输送通道并列设有两个,所述抖土杆对应与两个所述姜杆输料通道设有四个。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处于中间的两个所述抖土杆共同利用一个驱动杆进行驱动动作,处于中间的两个所述抖土杆上对应的两个第一摆动杆相对设置并共同与所述驱动杆相抵。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驱动轴同轴并列设有两个并分别与所述姜杆输送通道相对应,且两个所述驱动轴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其中一个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连接驱动机构。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驱动轴分别通过轴承座安装于机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转轴也通过轴承座转动安装于所述机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输送带上还沿其表面均布固接有拨料板,所述拨料板与输送方向垂直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姜板相对倾斜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导姜板的上端部相固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输送带通过三个带轮驱动安装,三个带轮对应设置于托姜段的两端部处以及顺姜段的下端部处。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三个所述第一带轮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导姜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姜架的外形随所述输送带随形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姜架上还分别固接有用以支撑所述导姜板两端的杆体。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姜板的两端固接于所述杆体上,并通过所述杆体与所述输送带之间留有防摩擦间隙。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姜板处于所述顺姜段的部分还固接有提升板,所述提升板上安装有提升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输送皮带的处于夹持通道的前端部分别利用所述张紧轮和所述定位轮的作用力形成沿前进方向呈渐扩式的喂入口。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机架上还固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并列安装有若干个第二摆动杆,所述第二摆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张紧轮,另一端通过拉伸弹簧连接于所述支撑杆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摆动板,所述摆动板的一端铰接于机架上,所述支撑轮安装于摆动板的另一端,所述机架上还铰接有第一驱动缸,所述第一驱动缸的伸缩板铰接于所述摆动板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支撑轮并列设有两个,且分居于所述犁头的两侧。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机架上还安装有套管,所述犁头通过插装杆插装于所述套管内。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套管的周壁上开设有止动孔,所述止动孔内螺纹连接有止动螺钉,所述止动螺钉的末端与所述插装杆相抵。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个所述输送皮带分别通过两个第二带轮支撑安装于所述机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处于所述夹持通道前端部的所述第二带轮外径小于处于后方的第二带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另一个所述输送皮带并列设置有若干个用以将其处于夹持通道的部分进行导向定位的定位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其中通过张紧轮利用压缩弹簧的自适应张紧,使得处于夹持通道内的姜杆不会受到导入量及杆径的影响,当导入量低时,张紧轮会受拉伸弹簧的作用力,压缩夹持通道,当导入量高时,张紧轮会受到夹持通道的张力,使得张紧轮向内侧回退,不会造成输送皮带的夹紧,保证输送的正常进行;使得实现自适应张紧;其中利用犁头上的导入口实现对从土里拔出的生姜导入至夹持通道内,并且还利用两个输送皮带之间的喂入口实现再进一步的对姜杆进行导向,实现双重导向喂入,保证姜杆及生姜的有序导入,实现对姜杆进行聚拢,使其紧凑化,实现聚拢后的姜杆利用切割齿进行分离工作,保证姜杆的有序进入,保证生姜分离后无需姜农再次进行分离工作,降低了劳动力;其中利用支撑轮实现对犁头的导向作用,使得利用支撑轮先与地面接触,可以防止因田地里高低不平,导致犁沟过深的问题,并且可以保证在道路上行驶时,对犁头的保护,使得犁头不与地面发生接触,延长使用寿命;更者由于收获机车体的长度较长,利用支撑轮实现对车体的前部进行支撑,可以防止因机架的晃动导致扭伤机架的现象发生,保证机架的牢固性;

其中利用输送带的顺姜段实现对切割机构分离后的生姜沿其延伸方向缓慢的导入到地面上实现顺姜,不仅可以保证不会造成因高度差掉落导致的破损的现象发生,并且还可以实现呈一字型在烟田里排列,不仅便于姜农收集生姜操作,并且便于姜农的入田操作;其中利用倾斜的导姜板实现对生姜的倾斜导向,使其缓慢沿导姜板掉落,实现对生姜的保护;利用托姜段实现对生姜在切割之前或者切割时进行承托,防止其掉落,保护生姜;保证了生姜出土后的完整;

其中将该抖土杆与收获机上的输送机构并列设置,其中利用抖土杆实现对姜杆进行拍打,使的姜杆带动下方的生姜进行抖动,实现对生姜上的泥土进行分离,该方式不会与生姜发生接触,保证了生姜的完整率,也保证了生姜表面没有破损;其中泥土说那个过程中便进行分离,降低泥土掉落到车体上的粘附量,降低对工作精度的影响,并且降低清洁次数,有效的降低了劳动强度;其中抖土杆随着收获机的说那个机构并列设置,降低了车体的横向占用面积,进而降低了车体的横向长度,提高车体的入田便捷性;

其中利用弹性摆动的弹性夹持杆实现与姜杆之间形成夹持作用,当姜杆密度大或者杆径大时,利用弹性夹持杆的弹性作用往后退缩,实现形成局部的导料通道宽度变大,保证料物不卡死,不会对导料部件进行夹死,保证正常输送;其中当姜杆密度低或者杆径小时,利用弹性夹持杆的弹性往前伸出,将导料通道的宽度变小,保证对料物的夹持,保证料物正常的输送导出前提下,料物不会掉落;其中利用副导料带实现摆动,实现对导料通道的方向调节,通过副导料带的摆动可以根据收获机上的其他机构的设置位置,选择将姜杆直接导出到地面上,或者利用摆动的副导料带实现将姜杆导入至粉碎机或者其他机构进行加工,该方式大大的降低了劳动力的输出,并且操作便捷,高效省力;并且利用导料通道的转向旋转不同的长度,可以有效的降低车体的长度,便于入田操作;

通过切割盘上方的圆台形导盘实现对切割后的姜杆进行导出,降低姜杆与切割齿的切割次数,并且切割盘的上方无障碍设置,保证了姜杆导出的通畅性,保证了姜杆的顺利导出,进一步的降低了与姜杆的接触次数;降低了碎屑的产生,保证了生姜的清洁度;其中设有喂入口可以实现在接触切割齿之前,实现对姜杆进行聚拢,使其紧凑化,实现聚拢后的姜杆利用切割齿进行分离工作,保证姜杆的有序进入,保证生姜分离后无需姜农再次进行分离工作,降低了劳动力;保证切割的均匀性的同时,实现快速切割,还可以再进一步降低切割齿对姜杆的接触次数,降低碎屑;通过一个转轴实现对两个转向齿轮箱甚至更多个进行同步驱动,解决了多个切割盘的传动方式占空间的问题;其中通过转轴实现动力输入,利用转向齿轮箱实现动力转换到切割盘上,降低了传动的复杂性,且占用空间小,保证了姜杆及生姜的最大空间,保证姜杆及生姜的顺利导出;该方式大大的降低了劳动力,并且操作便捷,高效省力;并且结构简单,便于维护;降低了生产成本及劳动力的输出,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工作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拔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顺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姜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抖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抖土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导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分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切割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拔姜机构;2-抖土机构;3-分离机构;4-导出机构;5-顺姜机构;6-支撑杆,7-犁头,8-导入口,9-第二带轮;10-机架;11-第一驱动缸;12-摆动板;13-支撑轮;14-插装杆;15-套管;16-导姜架,17-输送带,18-第一带轮,19-导姜板,20-杆体,21-铰接孔,22-提升器,23-拨料板,24-导姜面;25-托姜段;26-顺姜段;27-提升板;28-第一转轴,29-轴承座,30-连杆,31-抖土杆,32-喂入部,33-调节螺母,34-第一摆动杆,35-驱动杆,36-偏心轴承,37-驱动轴,38-螺柱;39-摆动架,40-第二驱动缸,41-链轮,42-主导料带,43-副导料带,44-拨料凸起部,45-扭簧,46-延伸部;47-第二转轴;48-安装板,49-第三转轴,50-座体,51-驱动轮,52-切割盘,53-切割齿,54-转向齿轮箱,55-喂入口,56-圆台形导盘;57-螺钉;58-输送皮带,59-定位轮,60-张紧轮,61-拉伸弹簧,62-第二摆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大姜收获机,包括拔姜机构1、抖土机构2、顺姜机构5、分离机构3以及导出机构4;拔姜机构1位于车体的前端,抖土机构2的抖土杆31随着拔姜机构1的输送通道并列设置,实现拔姜机构1输送生姜的过程中就实现对生姜的姜杆进行拍打,使其抖土;分离机构3设置于拔姜机构1的后端部的上方,对姜杆切割后实现沿着分离机构3的上方导出到导出机构4内实现对姜杆的导出,导出机构4设置于分离机构3的后上方用以对分离后的姜杆进行导出;分离机构3实现对生姜分离后掉落到顺姜机构5上,顺姜机构5位于车体行走轮的之间;顺姜机构5包括转动设置的输送带17,输送带17沿进料方向设有呈高度递增设置的托姜段25,还设有连接于承托段沿输料方向呈高度递减设置的顺姜段26,处于托姜段25和顺姜段26的部分还设有随形设置的导姜板19。

拔姜机构1包括两个并列转动设置的输送皮带58,两个皮带之间形成夹持通道,其中一个输送皮带58并列设置有若干个用以将其处于夹持通道的部分向外自适应顶出的张紧轮60,处于夹持通道的前端部的下方设有犁头7,犁头7上开设有沿前进方向呈渐扩式设置的导入口8,导入口8的末端延伸至夹持通道的下方,导入口8的末端延伸至夹持通道的下方。

抖土机构2包括两个并列作相向运动及相反运动用以拍打姜杆的抖土杆31,并通过两个抖土杆31之间的区域形成姜杆输送通道。

分离机构3包括安装板48,安装板48上沿进料方向开设有呈渐缩式设置的喂入口55,安装板48转动安装有切割盘52,切割盘52位于喂入口55的上方,切割盘52的外沿均布有切割齿53,切割齿53的外端部沿转动方向呈渐扩式设置。

导出机构4包括主导料带42,及沿主导料带42的输料末端摆动调节的副导料带43,主导料带42和副导料带43上还设有沿其延伸方向并列设置的自适应夹持姜杆的夹持部件,并通过夹持部件与主导料带42和副导料带43之间形成导料通道。

夹持部件包括弹性夹持杆,弹性夹持杆沿导料通道的横向方向自适应摆动调节。

切割盘52的顶面中心处设有圆台形导盘56。

两个抖土杆31之间还设有用以调节姜杆输料通道的间距的调节部件。

导姜板19倾斜设置,并通过倾斜面形成导姜面24。

犁头7的一侧还设有支撑轮13,支撑轮13通过支撑架铰接于机架10上。

处于主导料带42上的弹性夹持杆固定设置于一机架10上。

处于副导料带43上的弹性夹持杆固定设置于一摆动架39上。

弹性夹持杆包括扭簧45,扭簧45的一端固定设置,另一端设有与导料方向平行设置的延伸部46,利用扭簧45的弹性实现自适应摆动,利用延伸部46实现对姜杆夹持的同时,还实现对姜杆的导向。

主导料带42和副导料带43的夹持面均布有拨料凸起部44,利用拨料凸起部44可以加大料物导出的效率,提高工作效率。

主导料带42和副导料带43均为传动链条,利用传动链条,保证传动的同步性,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

两个传动链条分别通过链轮41转动安装,且两个传动链条上的其中一个链轮41同轴转动设置,两个链轮41同轴转动设置,便于不间断拨料。

机架10上铰接有第二驱动缸40,第二驱动缸40的伸缩端铰接于摆动架39上,利用第二驱动缸40便于实现对摆动架39的驱动,方便控制摆动角度。

同轴设置的两个链轮41分别共同转动安装于一第二转轴47上,通过分别转动安装于第二转轴47上,实现当位于摆动架39上的链轮41摆动时,不会受到影响。

副导料带43通过摆动架39铰接于机架10上。

拨料凸起部44呈三角形板设置,利用三角形设置,便于对姜杆进行导向,拨动。

其中切割齿53均布有四个,通过四个切割齿53实现最大效率的对姜杆与生姜进行分离。

安装板48上并列开设有两个喂入口55,且每个喂入口55对应安装有切割盘52。

安装板48上还转动安装有第三转轴49,第三转轴49贯穿两个齿轮箱,并与其动力连接,通过一个第三转轴49实现对两个转向齿轮箱54甚至更多个进行同步驱动,解决了多个切割盘52的传动方式占空间的问题。

第三转轴49的两端通过座体50安装于安装板48上。

第三转轴49的其中一端穿过座体50并固接有驱动轮51,其中驱动轮51通过动力机构实现动力的输入,也可以通过驱动机替代驱动轮51进行动力输入。

安装板48处于连接两个喂入口55的部分呈锥形设置,保证姜杆导入的畅通。

切割齿53的内端部通过并列设置的螺钉57固定于切割盘52上,便于对切割齿53的装卸。

两个切割盘52的转动方向相同设置,保证同序切割,便于对姜杆及生姜的导入及导出工作。

两个抖土杆31通过联动部件作相向运动及相反运动,提高抖动效果。

两个抖土杆31处于姜杆输送通道前端的两端分别设有呈渐扩式设置的喂入部32,利用喂入部32实现对姜杆的有序导入,方便快捷。

其中两个抖土杆31处于后方的端部也可以设有呈渐扩式设置的喂入部32。

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螺柱38以及连杆30,所述螺柱38的一端固接于所述抖土杆31的背面,另一端贯穿所述连杆30,所述连杆30上螺纹连接有两个调节螺母33,两个所述调节螺母33分居于所述连杆30的两侧,所述连杆30的上端部固接有第一转轴28,所述第一转轴28与所述抖土杆31并列设置,通过拧动调节螺母33实现调节抖土杆31的伸出量。

联动部件包括驱动轴37及并列安装于驱动轴37上用以匹配每个抖土杆31的偏心轴承36,并通过偏心轴承36上安装有竖直运动的驱动杆35,第一转轴28的周壁上固接有第一摆动杆34,驱动杆35与第一摆动杆34相抵。

姜杆输送通道并列设有两个,抖土杆31对应与两个姜杆输料通道设有四个,其中便于与输送机构进行匹配,输送机构设有几个,便相对匹配设有几个。

处于中间的两个抖土杆31共同利用一个驱动杆35进行驱动动作,处于中间的两个抖土杆31上对应的两个第一摆动杆34相对设置并共同与驱动杆35相抵,实现对中间的抖土杆314实现同时驱动。

驱动轴37同轴并列设有两个并分别与姜杆输送通道相对应,且两个驱动轴37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实现同步驱动。

其中一个驱动轴37的一端连接驱动机构。

两个驱动轴37分别通过轴承座29安装于机架10上。

转轴也通过轴承座29转动安装于机架10上。

输送带17上还沿其表面均布固接有拨料板23,拨料板23与输送方向垂直设置,利用拨料板23实现有效的对生姜进行导向输送,防止生姜与输送带17之间的打滑。

导姜板19相对倾斜设有两个,且两个导姜板19的上端部相固接,其中导姜板19的数量可以根据收获机输送通道的数量进行设定。

输送带17通过三个第一带轮18驱动安装,三个第一带轮18对应设置于托姜段25的两端部处以及顺姜段26的下端部处,利用三个第一带轮18实现对输送带17的承托。

三个第一带轮18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导姜架16上。

导姜架16的外形随输送带17随形设置,其中导姜架16的边沿伸出于输送带17,可以实现对输送带17内的生姜进行防护。

导姜架16上还分别固接有用以支撑导姜板19两端的杆体20。

导姜板19的两端固接于杆体20上,并通过杆体20与输送带17之间留有防摩擦间隙,防止与输送带17之间发生摩擦。

导姜板19处于顺姜段26的部分还固接有提升板27,提升板27上安装有提升器22,通过提拉导姜板19,实现对整个装置的尾部进行提升,方便调节离地间隙,便于根据不同的地形和路况进行选择调节。

提升器22为驱动缸或者四杆机构。

导姜架16的前端还设有铰接孔21,利用铰接孔21铰接于生姜收获机上进行使用。

其中处于前端部的第二带轮9上还安装有用以控制其转动的驱动机。

两个输送皮带58的处于夹持通道的前端部分别利用张紧轮60和定位轮59的作用力形成沿前进方向呈渐扩式的喂入口55。

机架10上还固接有支撑杆6,支撑杆6上并列安装有若干个第二摆动杆62,第二摆动杆62的一端连接张紧轮60,另一端通过拉伸弹簧61连接于支撑杆6上。

支撑架包括摆动板12,摆动板12的一端铰接于机架10上,支撑轮13安装于摆动板12的另一端,机架10上还铰接有第一驱动缸11,第一驱动缸11的伸缩板铰接于摆动板12上。

支撑轮13并列设有两个,且分居于犁头7的两侧,通过设置于犁头7的两侧,实现对犁头7的避让,其中犁头7的结构属于日常常见的,因不属于本方案的创新之处,所以在此结构不多做赘述。

机架10上还安装有套管15,犁头7通过插装杆14插装于套管15内,通过插装杆14可以实现对犁头7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适用范围广。

套管15的周壁上开设有止动孔,止动孔内螺纹连接有止动螺钉57,止动螺钉57的末端与插装杆14相抵。

两个输送皮带58分别通过两个第二带轮9支撑安装于机架10上,处于每个输送皮带58的其中一个第二带轮9上还安装有用以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

处于夹持通道前端部的第二带轮9外径小于处于后方的第二带轮9。

另一个输送皮带58并列设置有若干个用以将其处于夹持通道的部分进行导向定位的定位轮59。利用定位轮59与张紧轮60均对夹持通道进行向外侧顶,实现提高对姜杆的夹持作用,定位轮59也通过杆体20安装于机架10上。

本方案是对生姜收获机上拔姜机构1、抖土机构2、顺姜机构5、分离机构3以及导出机构4进行创新,其中机架包括对应的架体及连接周边部件的杆体,因机架的结构起到支撑作用,随着周边部件的设置的位置进行相对支撑固定,不属于本方案的创新点,且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所以在此结构不在多做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