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虾夷扇贝海区自然采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8501发布日期:2020-09-15 18:25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虾夷扇贝海区自然采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健康增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虾夷扇贝海区自然采苗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种虾夷扇贝,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增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北方海域海水贝类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养殖虾夷扇贝的苗种来源有人工育苗和海区自然采苗两种方法。由于人工育苗亲本数量有限,导致繁育出的苗种近交衰退现象严重,呈现出苗种抗病力差、个体趋向小型化,适应自然海区能力弱的缺点。相比之下,天然苗种由于遗传多样性高,经历了浮游阶段恶劣环境的自然选择,优良个体占比高,在养殖过程中耐受力和抵抗力较强。

因此,海区自然采苗技术是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获得优质的虾夷扇贝天然苗种,选择适当的采苗装置和采苗方法至关重要。传统的采苗装置的主要原理是以聚乙烯有结网片等作为附着基,装入聚丙烯筛绢制成的采苗袋,悬挂于水深6m以内的中上层海域自然采苗。但是此种采苗器和采苗方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1)表层海水水温变化幅度大,在海流和波浪作用下采苗器晃动太大,难以适应扇贝幼苗的生长需求。(2)扇贝浮游幼体的浮游时间短,附着能力弱,如果采苗海域海况多变,风浪冲击会造成稚贝脱落。(3)传统的采苗方法所用的采苗袋外围没有防护措施,容易被紫贻贝等其他非目标生物附着于采苗袋外表面,影响采苗效率。(4)传统的采苗器采苗后分苗过程操作复杂,分苗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至使养殖成本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虾夷扇贝海区自然采苗装置,该装置可有效提高采苗效率、降低了采苗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装置包括外围保护部分和采苗部分。其中外围保护部分主体为顶部开口的圆台框架,圆台框架上底面设有直径大于圆台上底面的顶盖,顶盖与圆台框架可拆卸连接,顶盖为圆形框架状结构,中心位置设有圆孔。圆台框架下底面中心位置设有轴承,轴承的旋转方向与圆台框架下底面平行,轴承中心位置设有中心支撑轴,中心支撑轴的直径小于圆孔直径,中心支撑轴与圆台框架下底面垂直,支撑轴的高度大于圆台框架的高,圆台框架下底面下方边缘设有数个棍状底脚,底脚与圆台框架下底面垂直,圆台框架及顶盖外侧被双向土工格栅覆盖,双向土工格栅外侧被聚乙烯无结网片包裹。采苗部分主体为管状的中心套管,中心套管的直径大于中心支撑轴的直径,中心套管外侧设有数个长方形状的采苗器支撑架,采苗器支撑架的长边与中心套管的长度相同且两者重合设置,采苗器支撑架的短边上设有数个梯形槽,梯形槽用来固定采苗袋。

进一步的,圆台框架、中心支撑轴和采苗器部分均是不锈钢材料。

进一步的,底脚的个数为8-12个。

进一步的,采苗器支撑架每条短边上的梯形槽的个数为6-8个。

进一步的,采苗袋为12目。

工作过程:5月初,在能采集到扇贝浮游幼虫的海域,当表层水温高于5℃时开始投放采苗装置。首先将采苗网袋缠绕在采苗器支撑架上,然后将中心套管套在中心支撑轴上,再将顶盖也套在中心支撑轴上,用塑料扎带将顶盖与圆台框架上底面边缘捆绑,连接上标记玻璃浮球。用运输船将采苗装置运输到水深为10-25m的采苗海域后投放。6月中旬,当表层水温达到15℃左后时,用船用绞车将采苗装置吊至水面,打开顶盖,快速将采苗器支撑架拖出后解下采苗袋放入准备好的暂养水槽进行分苗。

有益效果:

(1)扇贝稚贝壳高小于0.8cm时呈浮游状态,此时容易受到温度等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表层海水水温变化幅度大,在海流和波浪作用下采苗器晃动太大,难以适应扇贝稚贝的生活。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装置应用于海底采苗,待稚贝足丝脱落转入底栖生长时期采苗。海水底层水温相对比较恒定,所以可以有效提高采苗的成功率。此外,进入底栖生长的稚贝经历了从表层到底层的优胜略汰,采集到的稚贝苗种种质较好,耐受性好,抵抗力较强。

(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装置在采苗袋的外围设置了外围保护框架,保护框架外围覆盖了双向土工格栅和网片,这样可以降低紫贻贝等其他非目标生物附着堵塞采苗袋。同时,可以为框架内部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稚贝附着,提高了扇贝的采苗率和采集到苗种的成活率。

(3)传统采苗器是将长度为30-50cm的采苗袋成对绑在网绳上,操作比较麻烦,且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本装置的采苗器支撑架短边上设置有6-8个梯形槽,将采苗袋经梯形槽竖直的缠绕在支撑架上,然后将两端捆绑于支撑架即可。操作方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采苗结束分苗时,网袋取下后直接放入准备好的暂养水槽,有效降低了复杂操作导致的苗种裸露于空气时间过长引起的死亡。

(4)本实用新型装置外围保护框架下端设置有高度为30-50cm的底脚,有效防止了泥底和沉积物等对采苗袋的堵塞。

(5)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于水深10-25m深的深水区域,有效拓展了扇贝采苗区域,同时避免了紫贻贝、缝栖蛤等非目标生物带来的扇贝稚贝生存竞争压力,提高了采苗效率。

(6)本实用新型装置使扇贝采苗机械化和标准化,可以节约采苗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围保护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采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盖,2.圆孔,3.中心支撑轴,4.圆台框架,5.轴承,6.底脚,7.中心套管,8.采苗器支撑架,9.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非限定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装置包括外围保护部分和采苗部分。其中外围保护部分主体为顶部开口的圆台框架4,圆台框架4上底面设有直径大于圆台上底面的顶盖1,顶盖1与圆台框架4可拆卸连接,顶盖1为圆形框架状结构,中心位置设有圆孔2。圆台框架4下底面中心位置设有轴承5,轴承5的旋转方向与圆台框架4下底面平行,轴承5中心位置设有中心支撑轴3,中心支撑轴3的直径小于圆孔2直径,中心支撑轴3与圆台框架4下底面垂直,中心支撑轴3的高度大于圆台框架4的高,圆台框架4下底面下方边缘设有数个棍状底脚6,底脚6与圆台框架4下底面垂直,圆台框架4及顶盖1外侧被双向土工格栅覆盖,双向土工格栅外侧被聚乙烯无结网片包裹。采苗部分主体为管状的中心套管7,中心套管7的直径大于中心支撑轴3的直径,中心套管7外侧设有数个长方形状的采苗器支撑架8,采苗器支撑架8的长边与中心套管7的长度相同且两者重合设置,采苗器支撑架8的短边上设有数个梯形槽9,梯形槽9用来固定采苗袋。其中,圆台框架4开口的面积与圆台框架4上底面面积相同。

实施例2

5月初,在能采集到扇贝浮游幼虫的海域,当表层水温高于5℃时开始投放采苗装置。首先将采苗网袋缠绕在采苗器支撑架8上,然后将中心套管7套在中心支撑轴3上,再将顶盖1也套在中心支撑轴3上,用塑料扎带将顶盖1与圆台框架4上底面边缘捆绑,连接上标记玻璃浮球。用运输船将采苗装置运输到水深为10-25m的采苗海域后投放。6月中旬,当表层水温达到15℃左后时,用船用绞车将采苗装置吊至水面,打开顶盖1,快速将采苗器支撑架8拖出后解下采苗袋放入准备好的暂养水槽进行分苗。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圆台框架4由螺纹钢焊接而成。圆台框架4上底面直径为2m,下底面直径为2.5m,高为2.5m。圆台框架4的下底面边缘均匀的焊接有8-12条底脚6,底脚6的高度为30-50cm。在圆台框架4的中轴线上焊接有中心支撑轴3,中心支撑轴3为不锈钢材料,外围有防腐涂层。在中心支撑轴3的下端连接有轴承5。圆台框架4的上底面为可移动的顶盖1,顶盖1直径略大于2m。圆台框架4的外围被聚丙烯酰胺抗老化材料制成的双向土工格栅覆盖,格栅的长方形网孔的长宽分别为5cm和4cm。格栅外围被网目尺寸为1cm的聚乙烯无结网片包裹。

内部采苗装置主要由采苗器支撑架8和采苗袋两部分组成。采苗器支撑架8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长方形框架。框架长为2~2.3m,宽为0.7~0.9m。长方形框架6-10个均匀的焊接于中心套管7上。中心套管7的直径略大于中心支撑轴3。长方形框架的宽边上设置有6-8个梯形槽9。采苗网袋为12目,宽度为40cm的聚丙烯材料制成,网袋的长度根据在采苗器支撑架8上的缠绕情况确定。采苗网袋内装有与网袋等长的聚丙烯有结网片制成的附着基。

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和说明,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