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分苗种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68283发布日期:2020-11-03 23:1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分苗种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种植分苗移植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全自动分苗移栽功能的种植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经营模式及种植结构有较大调整,以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为代表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技术在花卉、烟草、棉花、油菜等作物上得到迅速推广。其中蔬菜分苗能防止苗挤苗,扩大幼苗营养、光照面积,促使幼苗加快生长。分苗从2片真叶开始,宜控制在3~4片真叶期。因为幼苗相对小,成苗率高,若苗龄过大,就会影响花芽分化,分苗宜采取一次分苗。分苗密度与产量关系密切。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苗距的加大,前期产量会相对提高,效益也会大幅度增加。

现有分苗移植技术主要应用于秧苗或裸苗移栽,分为自动分苗和手动分苗,手动分苗存在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缺陷。自动分苗移栽机技术方案存在多种形式,常见形式主要有齿形输送带式、导轨板式、挡销式、托盘喂入式等,其中齿形输送带式和导轨板式属于手动分苗,可适用于秧苗或裸苗,分苗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人工投苗情况。挡销式和托盘喂入式适用于秧苗的自动分苗,且对秧苗的站立稳定性要求高,挡销式属于有序分苗对秧苗有序输送要求高,分苗过程中易造成钵体损伤和茎秆折断,难以保证垂直喂入等现象,托盘喂入式属于无序分苗,秧苗之间相互拥挤难以保证秧苗喂入,分苗准确性低,对钵体也有一定伤害。

现有自动分苗装置使用时经常需要人工辅助作业,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断根,使根系功能下降,抑制幼苗正常生长。现有自动分苗装置存在伤苗、分苗准确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如公开号为cn108848816a的一种移栽机输送分苗系统,包括机架、成排苗输送装置和自动分苗装置,该方案中在成排苗输送装置中后输送带的一侧设有活动挡板,并通过第一气缸驱动活动挡板翻转,采用了自动分苗装置通过第二气缸同步驱动平行连杆架平移、拨叉旋转,而且在机架上安装有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通过所述换向阀同步驱动第一气缸、第二气缸,该该技术方案的目的是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移栽效率,不伤苗、分离均匀性好为目的,该技术方案需要人工参与,并非完全自动化,而且其固定的高度无法适应不同身高的操作人员的使用,也无法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分苗作业,导致其实用性大为降低且适用范围狭窄。公开号为cn110506472a的自动分苗移栽机包括分拣器、u型开口盘、全轨道、半导轨和移栽机机架,移栽机机架上部并排安装若干组全轨道,上链条上间隔固定上机械手的一端,上机械手的机械手端沿全轨道移动,全轨道一端安装有固定在移栽机机架上的分拣器,分拣器的下方设置有u型开口盘,若干个u型开口盘固定在链条上,链条挂在u型板主动链轮和u型板从动链轮上并通过u型板主动链轮驱动;全轨道下方安装有固定在移栽机机架下部的半导轨,下链条上间隔固定下机械手的一端,下机械手的机械手端沿半导轨移动;移栽机机架底部设置开沟器、覆土器以及定距轮,定距轮与链条驱动机构连接,链条驱动机构驱动整个自动分苗移栽机,该机结构复杂,采用多个并列分苗机构,每个分苗机构都具有较长是传输路径,设备成本高,故障率高,维护难度大,任何一套分苗机构故障都会导致整机无法正常使用,不能保证其长期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许多农作物和蔬菜自动分苗移栽机都存在育苗移栽不能完全自动化的问题,以及存在结构复杂和故障率高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分苗种植机,用以实现完全自动分苗移栽功能,缓解人工紧张,降低劳动强度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全自动分苗种植机,包括车架、自调节分苗器、推拨机构、地轮、苗斗、反推碾压辊、开沟器和封土轮组等。

在车架前后端分别安装地轮、自调节分苗器和推拨机构,在自调节分苗器的走向前侧车架底部固定有开沟器,在自调节分苗器的走向后侧车架底部固定有封土轮组。

所述的自调节分苗器包括分苗圆盘,其中心安装有分苗转轴,其正上端的入苗口密封安装有苗斗,其上端前侧为推拨插入口,其后侧下方为投苗口,在分苗转轴同时安装多个分苗板组件,所述的分苗板组件包括两个对称的侧壁,两侧壁的下端分别有轴孔,两侧壁的后端通过后壁连接为一体,两侧壁的上端后侧有倾斜的后斜面或后台阶面,两侧壁的上端前侧有倾斜的前斜面,两侧壁的顶部有顶平面,顶平面与所述前斜面之间存在卡槽,该卡槽具有卡槽立面和卡槽平面。

同时,在两侧壁至少一个侧壁的外侧位于前斜面下缘位置垂直向外固定有固定轴并在固定轴上套装有转套。在位于所述后壁内侧固定有弹片或弹簧。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分苗板组件依次套装在一起,各分苗板组件的各轴孔同时安装同一分苗转轴,所述弹片或弹簧支撑在相邻分苗板组件的后壁外侧。

推拨机构包括推拨转盘,推拨转盘周边沿径向均布有扁长的推拨齿,推拨转盘的转轴安装在圆盘外壳内,推拨转轴与所述地轮转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圆盘外壳的后下方设置有推拨输出口。圆盘外壳的推拨输出口与所述分苗圆盘的推拨插入口密封对接,且推拨齿能够伸入分苗圆盘内,且能就近接触并拨动位于分苗板组件侧面的转套,进而驱动对应的分苗板组件沿分苗转轴转动。

反推碾压辊:在位于苗斗下方后侧设置有导向滑道,导向滑道内的底部固定有滑套,滑套内套装伸缩杆,伸缩杆中部固定有挡台,挡台与伸缩杆之间连接有弹簧,伸缩杆末端安装有辊轮。位于伸缩杆末端的辊轮支撑在位于苗斗正下方的分苗板组件的后斜面或后台阶面上。

在车架上还设置有储苗池,通过储苗池向苗斗内不断补充苗木。

所述的封土轮组包括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角板,三角板的顶角设置牵引鼻作为牵引部件,三角板的两个底角位置分别固定安装有斜向转轴,每个斜向转轴上分别安装有斜向封土轮。

在开沟器后侧至封土组件前侧的合适位置设置固定件,用于固定供水管出口,达到移栽同时补水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混合的裸根幼苗自动分离为独立苗体再进行分别栽培,由于叠放在一起的多个裸根幼苗的叶片相互重叠,根系相互缠绕,目前现有分苗移栽设备不能有效使其分离,但本实用新型通过自调节分苗器首先利用相邻分苗板组件的后斜面和前斜面组成的容纳区域获取叠放在一起的多个裸根幼苗,然后将相邻分苗板组件向内收缩,使相邻分苗板组件的后斜面和前斜面容纳区缩小直至仅能容纳单根苗株,从而能够从叠放在一起的多个裸根幼苗中选出独立的幼苗个体,并将分离的独立幼苗个体向下传送,至栽培位置,实现完全自动分苗移栽功能,该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确保幼苗不被折损和断根,保证了幼苗尽可能恢复根系吸收功能、幼苗健康成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传动关系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自调节分苗器的分苗示意图之一。

图4是图2中自调节分苗器的分苗示意图之二。

图5是图4中反推碾压辊与自调节分苗器配合关系图。

图6是分苗板组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7是分苗板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封土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01为车架,02为自调节分苗器,21为分苗转轴,22为分苗圆盘,23为分苗板组件,231为侧壁,232为轴孔,233为后壁,234为后斜面,235为前斜面,236为顶平面,237为卡槽立面,238为卡槽平面,239为支撑座,24为投苗孔,25为弹片,26为固定轴,27为转套,03为推拨机构,31为推拨转轴,32为推拨转盘,33为推拨齿,34为圆盘外壳,04为地轮,05为苗斗,06为反推碾压辊,61为滑套,62为伸缩杆,63为挡台,64为弹簧,65为辊轮,66为导向滑道,07为开沟器,08为封土轮组,81为三角板,82为牵引鼻,83为斜向转轴,84为斜向封土轮,09为储苗池,10为传动链条,11为牵引端,12为裸根幼苗。

具体实施方式

蔬菜幼苗移栽可缩短蔬菜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已逐渐成为蔬菜种植的主要生产方式。移栽蔬菜幼苗可分为载体苗和裸苗,移栽机械有裸根苗和非裸根苗移栽机械之分别,其中的裸根苗移栽机又以节省营养钵等移栽材料、降低种植成本、有利于作物质量的提高等优点,而备受农科人员和农民欢迎。随着无土化基质育苗移栽技术取得了突破,可以得到大量的裸根幼苗(根须裸露无基质),且移栽成活率与载体苗相当,大幅度减少育苗成本和人力,然而裸苗移栽机的技术开发仍滞留在半自动化程度。例如,现有链夹式裸根苗移栽机在实际应用时需要人坐在栽植机上,手工把裸苗放在链夹之中,链夹不断移动,在狭缝的入口处链夹被狭缝强制加紧,裸苗被夹于其中以防提前从中滑落,苗夹在狭缝的另一端走出,苗夹张开同时苗被土埋于开好的沟中,完成栽植过程。相对于这种需要人工参与的分苗移栽设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自动分苗种植机,能够实现完全无人工参与情况下,将独立幼苗从叠放在一起的多个裸根幼苗中顺利取出并移栽的功能,确保幼苗不被折损和断根,保证了幼苗尽可能恢复根系吸收功能、幼苗健康成长。

实施例1:采用一种如图1所示的全自动分苗种植机,该机主要由车架01、自调节分苗器02、推拨机构03、地轮04、苗斗05、反推碾压辊06、开沟器07和封土轮组08等机构部件组装而成。图中可以看出,在车架01的前端安装地轮04、后端安装封土轮组08,或者同时安装行走轮。车架01中部安装有自调节分苗器02和推拨机构03。在自调节分苗器02的走向前侧车架01底部固定有开沟器07。自调节分苗器02的走向后侧车架01底部固定所述封土轮组08。

如图2所示的自调节分苗器02包括分苗圆盘,其中心安装有分苗转轴,其正上端的入苗口密封安装有苗斗05,其上端前侧为推拨插入口,其后侧下方为投苗口。在分苗转轴同时安装多个分苗板组件,各分苗板组件如图6和图7所示,分别为厚度不同的半封闭盒体结构,包括两个对称的侧壁,两侧壁的下端分别有轴孔,两侧壁的后端通过后壁连接为一体。各分苗板组件两侧壁的上端后侧有倾斜的后斜面或后台阶面,如图中所示,两侧壁的上端前侧还设置有倾斜的前斜面,两侧壁的顶部有顶平面,顶平面与所述前斜面之间存在卡槽,该卡槽具有卡槽立面和卡槽平面。

同时,在两侧壁至少一个侧壁的外侧位于前斜面下缘位置垂直向外固定有固定轴并在固定轴上套装有转套。在位于所述后壁内侧固定有弹片或弹簧64。

如图5所示,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分苗板组件依次套装在一起,各分苗板组件的各轴孔同时安装同一分苗转轴。其中的弹片或弹簧64支撑在相邻分苗板组件的后壁外侧。

推拨机构03的运动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该机构包括推拨转盘,推拨转盘周边沿径向均布有扁长的推拨齿,推拨转盘的转轴安装在圆盘外壳内,推拨转轴与所述地轮04转轴通过传动链条10传动连接,圆盘外壳的后下方设置有推拨输出口。

圆盘外壳的推拨输出口与所述分苗圆盘的推拨插入口密封对接,且推拨齿能够伸入分苗圆盘内,且能就近接触并拨动位于分苗板组件侧面的转套,进而驱动对应的分苗板组件沿分苗转轴转动。

反推碾压辊06如图2和图5所示,在位于苗斗05下方后侧设置有导向滑道66,导向滑道66内的底部固定有滑套61,滑套61内套装伸缩杆62,伸缩杆62中部固定有挡台63,挡台63与伸缩杆62之间连接有弹簧64,伸缩杆62末端安装有辊轮65。位于伸缩杆62末端的辊轮65支撑在位于苗斗05正下方的分苗板组件的后斜面或后台阶面上。

分苗前3~5天,苗床要降温,加大通风、控制水分、锻炼秧苗。分苗时做到边挖苗,边扎小拱棚排苗盖膜,以防中午高温使秧苗萎蔫。分苗时尽可能集中劳力、时间进行排苗,以利幼苗健壮生长和管理。如图1和图2,在车架01上还设置有储苗池09,通过储苗池09向苗斗05内不断补充裸根幼苗12。分苗从2片真叶开始,宜控制在3~4片真叶期,幼苗不易过大,幼苗越小成活率越高,若苗龄过大,就会影响花芽分化,裸根幼苗12在储苗池09内的分布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

本实施例种植机在进行分苗移栽作业时,其前端牵引端11与拖拉机牵引部件连接,被拖拉机拖拽前进,同时地轮04滚动,根据不同蔬菜株距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直径的地轮04,一般辣椒分苗时苗距7~8厘米,茄子分苗时苗距8~9厘米。若苗床不紧张,其苗距可为8~10厘米,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产量效益。如图1,地轮04转动驱动推拨机构03的推拨转轴转动,进而带动如图2中的推拨转盘转动,均布于推拨转盘周边的推拨齿也随之转动。各推拨齿转动时能够依次驱动自调节分苗器02中的多个分苗板按顺序依次转动。由于自调节分苗器02中各分苗板之间通过弹片或弹簧64连接,从而任何一个分苗板转动时能够驱动整个分苗板组件转动,但在反推碾压辊06的反向顶压状态下,如图5所示,各分苗板分别转动不同的角度,从而存在相邻分苗板之间的间隙有所差别。首先利用相邻分苗板组件的后斜面和前斜面组成的容纳区域获取叠放在一起的多个裸根幼苗,然后将相邻分苗板组件向内收缩,使相邻分苗板组件的后斜面和前斜面容纳区缩小直至仅能容纳单根苗株,从而能够从叠放在一起的多个裸根幼苗中选出独立的幼苗个体,并将分离的独立幼苗个体向下传送,至栽培位置,实现完全自动分苗移栽功能,该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确保幼苗不被折损和断根,保证了幼苗尽可能恢复根系吸收功能、幼苗健康成长。

如图1中该种植机被拖拽过程中采用开沟器07对土层开沟,通过自调节分苗器02进行独立分苗后从投苗口输出,使根部所在长度大于枝叶长度以便于根部自动下落进入地沟内,再通过封土轮组08进行封堵,完成分苗移栽,其间可以增设灌溉系统,例如在车架01上安装水箱及供水管路,在开沟器07后侧至封土组件前侧的合适位置设置固定件,用于固定供水管出口,达到移栽同时补水功能。该处所采用的封土组件形式不限,优选采用如图8所示的封土轮组08,该封土组件包括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角板81,三角板81的顶角设置牵引鼻82作为牵引部件,三角板81的两个底角位置分别固定安装有斜向转轴83,每个斜向转轴83上分别安装有斜向封土轮84。当牵引鼻82被拖拽后,两个斜向封土轮84能将地沟两侧的土垄向内推送实现封钩过程。

采用该种植机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蔬菜自动快速移栽。该机尤其适用于种植茎部、根部硬的幼苗移栽,采用先插苗,后覆土的技术,种植横列平衡排布整齐以利于后期灌溉和除草作业,通过调整地轮04直径能够实现各种程度的小行距高密度移栽,解决了自动分苗移栽过程根系软容易混乱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