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

文档序号:217227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1、种菜选择与促熟:选择具有生殖托的健康海黍子种菜夹苗后,待海黍子生殖托上有挂卵时,阴干刺激受精卵放散;2、室内采苗培育:采苗池底放置苗帘和载玻片分别用于采苗和镜检附苗密度,待幼苗生长至合适大小时即可下海培养;3、海上培养和养殖:根据水温高低选择苗帘海上悬挂方式,控制光照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层,使海黍子幼苗的健康生长。本发明利用海黍子有性繁殖特点,通过种菜促熟、室内采苗培育、海上养殖等技术方法,从而实现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
【专利说明】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海水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海黍子有性生殖进行人工繁育以获得健康海黍子苗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海黍子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藻类,可作为饲料及提取褐藻胶的原料。除此之外,海黍子还具有吸附重金属的生物特性,因此可作为净化近海海区的工具海藻。目前海黍子育苗研究局限在室内,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因此,在产业上还没有海黍子人工繁育的方法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利用海黍子有性繁殖特点,通过种菜促熟、室内采苗培育、海上养殖等技术方法,从而实现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
[0004]本发明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1、种菜促熟:海黍子一般生长在水面以下,较难一次性获得大量同步成熟的海黍子种菜,而集中获得大量海黍子受精卵是进行人工育苗的先决条件。
[0005]2、室内采苗培育:控制合适的采苗密度及幼苗下海的时间。
[0006]3、海上培育和养殖:海黍子在海上养殖时易出现脱苗导致出苗率低,如何在海上培育和养殖出健康茁壮的 海黍子幼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所述方法以下步骤进行:
(1)、种菜选择与促熟:当海区温度在11-13°C时开始收集海黍子种菜,种菜选择生殖托发育良好,藻体健壮的海藻,将筛选出的海黍子种菜用海水冲洗干净后,用苗绳进行夹苗,夹苗时5-7株种菜聚为I簇,各簇间距设置,夹苗后苗绳捆绑于室内育苗池内浮架上进行种菜促熟培养,光照控制在5000-30000 Ix,水温控制在12-15 °C,盐度不低于25%。,每天流水培养3-4小时,育苗池培育约10-30天,可获得挂卵的海黍子成熟种菜;
(2)、采苗:选取海黍子成熟种菜取出育苗池,置于阴凉处阴干刺激25-35分钟,然后放置在水深不低于500_的采苗池中,采苗池底预先铺好苗帘用于采苗,同时放入3-5个载玻片,用于镜检附苗密度,每4-8小时搅动采苗池中种菜一次,种菜放散24-48小时后,开始镜检载玻片,当载玻片上海黍子受精卵密度不低于80个/cm2时,将种菜取出采苗池,弃置,若镜检密度偏低应在池中补充种菜,直至达到上述密度,采苗过程中,光照控制在3000-100001x,水温不高于19 °C,盐度不低于25%0 ;
(3)、采苗池暂养:采苗后的苗帘在采苗池中静水继续培养2-3天,待种菜放散的海黍子受精卵牢固附着在苗帘上后,采苗池即需换水继续培养,采苗池换水频率为3-4天/次,苗帘每天人工左右抖动2-3次,防止污物杂藻附着,每3天镜检观察海黍子幼苗发育情况一次,当幼苗平均长度大于1_时,苗帘即可移送海上继续培养;(4)、海上养殖:当海水水温在19°C以下,水下表层光照不足200001x时,苗帘可采取水平挂养殖方式,即将苗帘两端分别系绳固定在海上养殖区两条平行的浮绠上,苗帘水平浸没于海面下,苗帘上有幼苗附着的一面向上,若光照过强,可适当降低水平挂养水层,每2-3天摆帘冲洗一次,当海水水温至19一20°C时,改为垂挂养殖方式,即将苗帘从两条浮绠上取下,苗帘对折后将有幼苗附着的一面向外,苗帘的一端固定在浮绠上,另一端系绳捆绑坠物使苗帘垂于海平面下,调整垂挂深度,光照不高于200001X,垂挂苗帘每3-5天摆帘冲洗一次,当水温上升至22°C以上时,海黍子生长缓慢,应加深水层以降低光照至10000-15000lx,并应适当增加冲刷频度,放止敌害生物侵袭苗帘,若水温降低至19°C以下,可将垂挂改为平挂继续养殖;
海上养殖3-4个月后,即可获得40-60mm健康海黍子幼苗,苗帘可固定于人工藻礁上在近海投放,用于生态修复,或将海黍子幼苗继续在海上养殖至成体。
[0008]在采苗池暂养时的培养条件为:光照不高于300001X,水温不高于20°C,盐度不低于25%。,可溶性无机氮含量(DIN) 15-20 μ mol/L,可溶性无机磷含量(DIP)0.3-0.5ymol/L0
[0009]在采苗池暂养过程中,若苗帘被污物覆盖需采用水流冲洗,水流流速应不高于
0.8m/s,以防冲刷造成掉苗。
[0010]海上养殖的日常管理时,当苗帘上浮泥或无脊椎动物大量附着时,需采用海上冲刷方式以避免幼苗生长受到影响,冲刷水流流速为I m/s,当苗帘上附着大量杂藻时,需及时摘除杂藻以防杂藻遮蔽苗帘出现脱苗。
[0011]在种菜选择与促熟中,所用苗绳为直径8-15mm的尼龙绳。
[0012]在种菜选择与促熟中,各簇间距80_120mm。
[0013]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要点如下:
1、种菜选择与促熟:选择具有生殖托的健康海黍子种菜夹苗后,在育苗池暂养控制光照,通过换水控制水温上限。待海黍子生殖托上有挂卵时,阴干刺激受精卵放散。
[0014]2、室内采苗培育:采苗池底放置化纤布帘和载玻片分别用于采苗和镜检附苗密度。种菜放散的受精卵附着于布帘上,通过镜检载玻片上附苗数量,控制采苗密度。采苗完成后,先静水培养再流水培养,待幼苗生长至合适大小时即可下海培养。
[0015]3、海上培养和养殖:根据水温高低选择苗帘海上悬挂方式,控制光照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层,并结合海上管理方法,防止浮泥、敌害生物影响海黍子幼苗的健康生长。
[0016]由于海黍子对海水中重金属(镍、镉等)具有较强的生物吸附能力,所以大面积养殖海黍子可作为净化海水的工具海藻配合人工藻礁构建海底森林。本发明通过人工养殖可获得4-6cm的海黍子幼苗,可为人工藻场提供海黍子苗种,用于近海生态环境修复。
[0017]海黍子作为水产养殖饲料,可用海参、鲍鱼养殖,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海参、鲍鱼等水产经济动物养殖对特种海藻(鼠尾藻、大叶藻等)的依赖。
[0018]海黍子中的褐藻多糖、多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可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0019]本发明海黍子人工育苗方法提供养殖用的海黍子幼苗,解决了当前海黍子自然资源供应不足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通过人工养殖海黍子可为海参、鲍鱼优质饵料加工提供重要原材料,促进海参、鲍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并可作为净化近海海洋环境的工具海藻,对于保护近岸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0020]本发明实现了海黍子人工繁育。主要优点表现如下:
1、实现受精卵批量获得:海黍子由于不易获得大量成熟受精卵,因而人工繁育研究一直局限在室内,没有实现规模化。
[0021]2、掌握合适的采苗密度:海黍子采苗密度低,后期海上养殖时杂藻附着严重,管理难度大;密度过高,幼苗生长速度受影响,苗小易受动物侵袭。合适的采苗密度,有利于幼苗快速生长,降低后期管理成本。
[0022]3、幼苗海上培育期间:育苗池培育时间过长,会直接增加养殖成本;时间过短,幼苗抵御风浪能力较弱,易脱苗。把握合适的海上养殖时间,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出苗率。[0023]4、海上养殖方式:根据海上实际情况调节养殖方式,水温低时采用水平养殖,较强光照刺激生长;水温高时,采用垂直养殖,降低光强避免杂藻大量附着。另外平时海上巡视管理,防止浮泥和无脊椎动物附着。
[0024]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海黍子人工繁育方法,能够实现海黍子幼苗人工繁育,获得健康海黍子苗种。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1、种菜选择与促熟:海区温度在12°C时开始收集海黍子种菜,种菜选择生殖托发育良好,藻体健壮的海藻。将筛选出的海黍子种菜用海水冲洗干净后,用直径8-15 mm的尼龙绳进行夹苗,夹苗时5-7株种菜聚为I簇,每簇间距10cm。夹苗后苗绳捆绑于育苗池内浮架上进行种菜促熟培养,光照控制在5000-30000 Ix,水温控制在12-15 °C,盐度不低于25%0’每天流水培养3-4小时。育苗池培育约10-30天,可获得挂卵的成熟种菜。
[0026]2、采苗:选取成熟种菜取出育苗池,置于阴凉处阴干刺激30分钟,然后放置在水深不低于50cm的采苗池中。采苗池底预先铺好化纤布帘用于采苗,同时放入3-5个载玻片,用于镜检附苗密度。每4-8小时搅动采苗池中种菜一次,种菜放散24-48h后,开始镜检载玻片,当载玻片上受精卵密度不低于80个/cm2时,将种菜取出采苗池,弃置。若镜检密度偏低可在池中补充种菜,直至达到合适密度。采苗过程中,光照控制在3000-100001X,水温不高于19 °C ,盐度不低于25%o。
[0027]3、采苗池暂养:采苗后的苗帘在采苗池中静水继续培养2-3天,待种菜放散的受精卵牢固附着在苗帘上后,采苗池即需换水继续培养。采苗池换水频率为3-4天/次,苗帘每天人工左右抖动2-3次,防止污物杂藻附着。培养条件为:光照不高于300001X,水温不高于20°C,盐度不低于25%。,可溶性无机氮含量(DIN,DIN为可溶性无机氮)15-20 μ mol/L,可溶性无机磷含量(DIP,DIP可溶性无机磷)0.3-0.5 μ mol/L。每3天镜检观察海黍子幼苗发育情况一次,当幼苗平均长度大于Imm时,苗帘即可下海继续培养。在采苗池暂养过程中,若苗帘被污物覆盖需采用水流冲洗,水流流速应不高于0.8m/s,并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降低流速,以防冲刷造成大量掉苗。
[0028]4、海上养殖:海水水温在19°C以下,水下表层光照不足200001x时,苗帘可采取平
挂养殖方式,即将苗帘两端分别系绳固定在海上养殖区两条平行的浮绠上,苗帘水平浸没于海面下,与浮绠水平呈90°角,苗帘上有幼苗附着的一面向上。若光照过强,可适当降低平挂水层,每2-3天摆帘冲洗一次。当海水水温至19一20°C时,改为垂挂养殖方式,即将苗帘从两条浮绠上取下,苗帘对折后将有幼苗附着的一面向外,苗帘的一端固定在浮绠上,另一端系绳捆绑坠石使苗帘垂于海平面下。调整垂挂深度,光照不高于200001X,垂挂苗帘每3-5天摆帘冲洗一次。当水温上升至22°C以上时,海黍子生长极为缓慢,可加深水层以降低光照至10000-15000 lx,并应适当增加冲刷频度,放止敌害生物侵袭苗帘。若水温降低至19°C以下,可将垂挂改为平挂继续养殖。海上日常管理时,当苗帘上浮泥或无脊椎动物大量附着时,需采用海上冲刷方式以避免幼苗生长受到影响,冲刷水流流速为I m/s ;当苗帘上附着大量杂藻时,需及时摘除杂藻以防杂藻遮蔽苗帘出现脱苗。
[0029]海上养殖3-4个月后,即可获得4-6cm健康海黍子幼苗。苗帘可固定于人工藻礁上在近海投放,用于生态修复。也可将海黍子幼苗继续在海上养殖至成体,以作为海参、鲍鱼养殖 饲料。
【权利要求】
1.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以下步骤进行: (1)、种菜选择与促熟:当海区温度在11-13°C时开始收集海黍子种菜,种菜选择生殖托发育良好,藻体健壮的海藻,将筛选出的海黍子种菜用海水冲洗干净后,用苗绳进行夹苗,夹苗时5-7株种菜聚为I簇,各簇间距设置,夹苗后苗绳捆绑于室内育苗池内浮架上进行种菜促熟培养,光照控制在5000-30000 Ix,水温控制在12-15 °C,盐度不低于25%。,每天流水培养3-4小时,育苗池培育约10-30天,可获得挂卵的海黍子成熟种菜; (2)、采苗:选取海黍子成熟种菜取出育苗池,置于阴凉处阴干刺激25-35分钟,然后放置在水深不低于500mm的采苗池中,采苗池底预先铺好苗帘用于采苗,同时放入3_5个载玻片,用于镜检附苗密度,每4-8小时搅动采苗池中种菜一次,种菜放散24-48小时后,开始镜检载玻片,当载玻片上海黍子受精卵密度不低于80个/cm2时,将种菜取出采苗池,弃置,若镜检密度偏低应在池中补充种菜,直至达到上述密度,采苗过程中,光照控制在3000-100001x,水温不高于19 °C,盐度不低于25%0 ; (3)、采苗池暂养:采苗后的苗帘在采苗池中静水继续培养2-3天,待种菜放散的海黍子受精卵牢固附着在苗帘上后,采苗池即需换水继续培养,采苗池换水频率为3-4天/次,苗帘每天人工左右抖动2-3次,防止污物杂藻附着,每3天镜检观察海黍子幼苗发育情况一次,当幼苗平均长度大于1_时,苗帘即可移送海上继续培养; (4)、海上养殖:当海水水温在19°C以下,水下表层光照不足200001x时,苗帘可采取水平挂养殖方式,即将苗帘两端分别系绳固定在海上养殖区两条平行的浮绠上,苗帘水平浸没于海面下,苗帘上有幼苗附着的一面向上,若光照过强,可适当降低水平挂养水层,每2-3天摆帘冲洗一次,当海水水温至19一20°C时,改为垂挂养殖方式,即将苗帘从两条浮绠上取下,苗帘对折后将有幼苗附 着的一面向外,苗帘的一端固定在浮绠上,另一端系绳捆绑坠物使苗帘垂于海平面下,调整垂挂深度,光照不高于200001X,垂挂苗帘每3-5天摆帘冲洗一次,当水温上升至22°C以上时,海黍子生长缓慢,应加深水层以降低光照至10000-15000lx,并应适当增加冲刷频度,放止敌害生物侵袭苗帘,若水温降低至19°C以下,可将垂挂改为平挂继续养殖; 海上养殖3-4个月后,即可获得40-60mm健康海黍子幼苗,苗帘可固定于人工藻礁上在近海投放,用于生态修复,或将海黍子幼苗继续在海上养殖至成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苗池暂养时的培养条件为:光照不高于300001x,水温不高于20°C,盐度不低于25%。,可溶性无机氮含量15-20 μ mol/L,可溶性无机磷含量0.3-0.5 μ mol/L。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苗池暂养过程中,若苗帘被污物覆盖需采用水流冲洗,水流流速应不高于0.8m/s,以防冲刷造成掉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海上养殖的日常管理时,当苗帘上浮泥或无脊椎动物大量附着时,需采用海上冲刷方式以避免幼苗生长受到影响,冲刷水流流速为Im/s,当苗帘上附着大量杂藻时,需及时摘除杂藻以防杂藻遮蔽苗帘出现脱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菜选择与促熟中,所用苗绳为直径8-15mm的尼龙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菜选择与促熟中,各簇间距80_120mm。
【文档编号】A01G33/00GK103444506SQ201310429009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2日
【发明者】刘玮, 刘梦侠, 詹冬梅, 吴海一, 王翔宇, 徐智广, 丁刚 申请人: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