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园的植物生态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094509发布日期:2020-06-16 20:11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态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园的植物生态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园是指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强调绿地对城市的渗透力和系统性,运用生物学、生态学规律建立绿色走廊,并以此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的集自然-人文于一体的园林地带。

目前,对于生态园中的植物种植,一般是在无菌环境或者温室中,进行植物育苗,然后将成活后的幼苗移栽至生态园中。由于生态园中的生长环境会随着生态园中入住的人和动物息息相关,因此将成活的幼苗移栽至生态园中后,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些幼苗会因为不适应生态园中的种植环境而出现大面积的折损,不能够有效保证植物幼苗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生态园的植物生态培育方法,其能够保证植物幼苗的成活率,有效提高植物幼苗移栽后的适应强度,提高生态园中的植物种植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它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生态园中的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周围搭建幼苗培育棚,在幼苗培育棚中搭建育苗培育架,并搭建培育所需的湿度仪、温度仪等各种检测仪器;

步骤二、将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污水管路预埋在需要种植植物的土壤中,并安插上喷头;在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附近挖建污水中转池,将污水排放管路利用支管与各自的污水中转池连接;利用土壤监测仪检检测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周围需要种植部位的土壤成分,根据该检测数据调配培育培养液,选取合适的幼苗进行水培;

步骤三、在移栽幼苗前,利用营养液检测仪对培养液的成分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检测到数据调配该营养液,并利用喷洒装置均匀喷洒在需要被移栽位置处的土壤中,使得该处的土壤浸泡于该营养液中,浸泡24-36小时,待营养液完全被土壤吸收为止,在浸泡阶段,切断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污水排放管路;

步骤四、将水培成活后的幼苗移栽到已吸收了营养液的土壤中;

步骤五、按照植物移栽方法将植物幼苗移栽完成后,打开污水排放管路,利用排放管路中的流量阀,控制污水排放量,夏季以每平方米每天增加1m3的污水量为宜,冬季以每平方米每天增加5m3的污水量为宜,春秋两季以每平方米每天增加2-4m3的污水量为宜,直至达到污水正常排放量;

步骤六、当污水排放量达到正常排放量后,按照植物种植培育法,定期对种植的植物进行施肥、松土、除虫等操作,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一在进行植物幼苗的水培过程中,定期对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周围的土壤进行实时检测,并根据检测数据实时调配新的培养液,用以培养植物幼苗,使得植物幼苗的生长环境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实时更新。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三中将污水排放管路切断后,将其与污水中转池连通,将污水暂存至污水中转池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五中的污水正常排放量是根据土壤水分检测仪检测的数据而定,当污水总排放量超过了该检测数据所需要的用水量时,多余的污水则转存至污水中转池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二中在预埋污水排放管路时,在污水排放管路的上游安装污水过滤器,有效将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成分进行过滤。

采用上述方法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园的植物生态培育方法,将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周围的种植土壤环境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调配培养液,对幼苗进行育苗,有效增加移栽后植物幼苗的适应性,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该实施例为夏季移栽)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生态园中的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周围搭建幼苗培育棚,在幼苗培育棚中搭建育苗培育架,并搭建培育所需的湿度仪、温度仪等各种检测仪器(以上搭建培育棚以及育苗培育架、安装检测仪器等均与现有技术中生态园水培植物所需的硬件设施相同),在进行植物幼苗的水培过程中,定期对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周围的土壤进行实时检测,并根据检测数据实时调配新的培养液,用以培养植物幼苗,使得植物幼苗的生长环境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实时更新;

步骤二、将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污水管路预埋在需要种植植物的土壤中,并安插上喷头,并在污水排放管路的上游安装污水过滤器,有效将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成分进行过滤;在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附近挖建污水中转池,将污水排放管路利用支管与各自的污水中转池连接;利用土壤监测仪检检测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周围需要种植部位的土壤成分,根据该检测数据调配培育培养液,选取合适的幼苗进行水培;

步骤三、在移栽幼苗前,利用营养液检测仪对培养液的成分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检测到数据调配该营养液,并利用喷洒装置均匀喷洒在需要被移栽位置处的土壤中,使得该处的土壤浸泡于该营养液中,浸泡30小时,待营养液完全被土壤吸收为止,在浸泡阶段,切断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污水排放管路,与此同时将污水排放管路切断后,将其与污水中转池连通,将污水暂存至污水中转池中;

步骤四、将水培成活后的幼苗移栽到已吸收了营养液的土壤中;

步骤五、按照植物移栽方法将植物幼苗移栽完成后,打开污水排放管路,利用排放管路中的流量阀,控制污水排放量,以每平方米每天增加1m3的污水量排放,直至达到污水正常排放量(该污水正常排放量是根据土壤水分检测仪检测的数据而定,当污水总排放量超过了该检测数据所需要的用水量时,多余的污水则转存至污水中转池中)。

步骤六、当污水排放量达到正常排放量后,按照植物种植培育法,定期对种植的植物进行施肥、松土、除虫等操作,即可。

采用上述方法后,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如下:

1、将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周围的种植土壤环境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调配培养液,对幼苗进行育苗,有效增加移栽后植物幼苗的适应性,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

2、根据培养液的成分调配营养液,并将营养液均匀喷洒于土壤中,使得土壤浸泡于营养液中,将土壤性质调节成与培养液相近,更加增加了植物移栽后的成活率;

3、将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所需种植的植物进行分开育苗培养,其能够根据人类生活污水以及家禽动物生活污水的不同而选定不同的植物幼苗进行培育,尽可能的增加幼苗的适应性,提高幼苗培育的成功率,且在各自周围进行培育,方便对环境数据的实时检测的同时,还能够方便幼苗成熟后的移栽。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于冬季移栽,它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生态园中的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周围搭建幼苗培育棚,在幼苗培育棚中搭建育苗培育架,并搭建培育所需的湿度仪、温度仪等各种检测仪器(以上搭建培育棚以及育苗培育架、安装检测仪器等均与现有技术中生态园水培植物所需的硬件设施相同),在进行植物幼苗的水培过程中,定期对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周围的土壤进行实时检测,并根据检测数据实时调配新的培养液,用以培养植物幼苗,使得植物幼苗的生长环境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实时更新;

步骤二、将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污水管路预埋在需要种植植物的土壤中,并安插上喷头,并在污水排放管路的上游安装污水过滤器,有效将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成分进行过滤;在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附近挖建污水中转池,将污水排放管路利用支管与各自的污水中转池连接;利用土壤监测仪检检测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周围需要种植部位的土壤成分,根据该检测数据调配培育培养液,选取合适的幼苗进行水培;

步骤三、在移栽幼苗前,利用营养液检测仪对培养液的成分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检测到数据调配该营养液,并利用喷洒装置均匀喷洒在需要被移栽位置处的土壤中,使得该处的土壤浸泡于该营养液中,浸泡36小时,待营养液完全被土壤吸收为止,在浸泡阶段,切断农户、家禽及动物养殖舍的污水排放管路,与此同时将污水排放管路切断后,将其与污水中转池连通,将污水暂存至污水中转池中;

步骤四、将水培成活后的幼苗移栽到已吸收了营养液的土壤中;

步骤五、按照植物移栽方法将植物幼苗移栽完成后,打开污水排放管路,利用排放管路中的流量阀,控制污水排放量,以每平方米每天增加5m3的污水量排放,春秋两季以每平方米每天增加2-4m3的污水量为宜,直至达到污水正常排放量(该污水正常排放量是根据土壤水分检测仪检测的数据而定,当污水总排放量超过了该检测数据所需要的用水量时,多余的污水则转存至污水中转池中)。

步骤六、当污水排放量达到正常排放量后,按照植物种植培育法,定期对种植的植物进行施肥、松土、除虫等操作,即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