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21183发布日期:2020-06-09 19:42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入侵植物防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及其应用,具体是一种使用莠灭净、莠去津与乙烯利组合物,提高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和喷施次数。



背景技术: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kunth),又称小花假泽兰或小花蔓泽兰,是菊科假泽兰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原产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世界上十大害草之一。薇甘菊具有极强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能力,有“一分钟英杂草”之称。薇甘菊生性喜光,喜肥沃、湿润的土壤,通过攀援、缠绕、覆盖邻近植物冠层上,被覆盖植物因未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生长发育,甚至死亡,被称为“植物杀手”。薇甘菊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同时可通过化感作用对邻近植物生长构成威胁,使入侵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因此抑制薇甘菊的生长,防控薇甘菊的入侵对于减轻薇甘菊的入侵危害及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薇甘菊的防治方法主要有:(1)物理防治:利用人工将薇甘菊枝条割断,然后将其根一起挖除,人工清除后应将薇甘菊的茎、根集中处理;(2)化学防治:利用莠去津、草甘膦等化学除草剂防除薇甘菊;(3)生物防治:利用紫红短须螨、艳婀珍蝶等天敌昆虫、田野菟丝子或病原菌控制薇甘菊的入侵扩散;(4)群落改造:在清除薇甘菊后适时搭配种植抵抗能力强的适生乡土乔灌草植物,减少或避免薇甘菊的再次大面积生长。其中物理防治难根除、易复发;化学防治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成本较高且时间长;群落改造对薇甘菊入侵地的生态恢复较为有利,但其成本高,操作复杂,对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的要求较高,制约了此类方法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莠灭净是一种三嗪类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杀草作用迅速,药剂被杂草的根部、叶部吸收后通过抑制光合作用而使杂草枯萎而死亡。

莠去津是一种三嗪类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植物根与茎叶均吸收药剂,具有杀草谱广、选择性强、使用作物范围较广等特点;莠去津在农田化学除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一种除草剂。同时,莠去津也是产生抗性杂草最多的除草剂。

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植物激素增进乳液分泌,加速成熟、脱落、衰老以及促进开花的生理效应。乙烯利进入植物体后经水解释放出乙烯,对植物发挥作用,其主要调控作用之一是抑制植物生长;在一定条件下,乙烯利不仅自身能释放出乙烯,而且还能诱导植株产生乙烯。乙烯利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鉴于上述目前薇甘菊防治方法所存在的不足,因此,设计和探求一种既可以有效控制野外薇甘菊的扩散蔓延,又能做到成本较低、可操作性强、见效较快的防除方法,对受薇甘菊入侵危害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该药剂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理调节作用,促进杂草快速吸收除草剂,同时加快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传导,从而达到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和喷施次数,同时提高药效的作用,有效控制杂草及减缓抗性杂草的出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上述药剂加速薇甘菊死亡的方法。该方法可有效防控薇甘菊的扩散蔓延,适用于薇甘菊入侵地的防除治理,同时操作简便,技术水平要求低,减少药剂的用量和使用次数,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组合,进而降低成本,适合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莠灭净、莠去津与乙烯利;

优选的,所述的莠灭净、莠去津与乙烯利三者之间的质量比为100:40:0.875~7;进一步优选为100:40:3.5~7。

所述的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中有效成分莠灭净的使用量为1900g/hm2

优选的,所述的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还包括助剂。

所述的助剂包括填料、分散剂、乳化剂、润湿剂、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的填料包括膨润土、高岭土、硅酸镁铝、硫酸酯淀粉、硫酸钠、黄原胶、聚乙酸乙烯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的分散剂包括烷基萘磺酸盐、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苯磺酸钙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的乳化剂包括烷基苯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脂肪酰胺牛磺酸盐、苯乙基酚醚磺酸盐、芳烷基酚醚硫酸盐、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的润湿剂包括二烷基丁二酸酯磺酸钠盐、烷基萘磺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月桂醇醚硫酸钠、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烷基苯磺酸碱金属盐和胺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的溶剂包括水、乙醇、二甲苯和甲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的助剂,其主要作用在于可以辅助本发明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制成不同的应用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性粉剂、可溶性粒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等。因此,本发明所述助剂不仅仅限于上述种类,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其他辅助性成分与本发明所述的莠灭净、莠去津与乙烯利组成的防除药剂,也包括在本发明范围内。

本发明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加工配置成农药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包括但不限于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性粉剂、可溶性粒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等。

利用上述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抑制薇甘菊生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5~9月薇甘菊生长旺盛期或11~12月开花期,对薇甘菊施用上述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加兑清水使用,每个月对薇甘菊植株施用2次,2次喷施时间相隔14~15d,如遇下雨天气,则需要重新施药,适用于薇甘菊大面积爆发的非耕地区域。

所述的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中有效成分的使用量为2676.625~2793g/hm2,优选为2726.5~2793g/hm2,兑水至600~675l/hm2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薇甘菊入侵地喷施该药剂后及时人工清除薇甘菊枯死植株,并种植当地适生乔灌草植物或优势农作物,防止薇甘菊的再次大面积生长。

本发明的操作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1)乙烯利用量较低,计算用药量(单位g)时需注意精准度(可适度偏高),以避免误差;(2)喷洒过程中须将药物喷洒到薇甘菊植株的叶和茎,尽量不要使其洒落到薇甘菊植株底下的土壤,以避免产生土壤污染。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本发明通过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与除草剂莠灭净、莠去津产品的复配,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调节物质的输导作用,促进杂草快速吸收除草剂,显著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和喷施次数,提高了除草剂的除草效果,而且缩短起效时间,有效减轻薇甘菊对入侵地的危害。薇甘菊经过本方法的治理后其竞争能力、扩散能力和危害性显著下降,实现有效防除薇甘菊,进而有利于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增加,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为大面积薇甘菊入侵地有效地清除薇甘菊提供可靠的保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本发明主要采用国家认可的安全环保剂型-水剂,对环境友好,不含污染较大的有机溶剂;且杀草谱广,持效时间长,减少了喷药量和喷施次数,对环境污染较小。

(3)本发明所涉及的方法可以与薇甘菊防治方法中的物理防治和群落改造相配合,作为预处理减少人工机械清除的工作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中所用的50%莠灭净悬浮剂,50%莠去津悬浮剂和40%乙烯利水剂,均是常规市售产品。

实施案例一:不同组合的莠灭净、莠去津、乙烯利混用对薇甘菊生长旺盛期的防除效果

将50%莠灭净悬浮剂,50%莠去津悬浮剂和40%乙烯利水剂按照表1的配方分别配制成不同的除草剂药剂,再兑水至600~675l。以清水的处理组1作为对照组(见表1)。

选当年生较为粗壮的薇甘菊枝条每2个节剪成一节,种植于直径11.5cm×高10cm的花盆中,每盆一株,当薇甘菊植株茎长为130~150cm(即生长旺盛期)时供试验用。

采用喷雾法。用定量喷雾器对薇甘菊茎叶进行均匀喷雾,喷雾量为600~675l/hm2,每个处理20盆薇甘菊,试验设3个重复,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每个月对薇甘菊植株施用2次,2次喷施时间相隔15d。30d后分别调查薇甘菊的存活株数。

株防效(%)=〔(用药前处理盆植株株数-用药后处理盆残存植株株数)/用药前处理盆植株株数〕×100。

表1不同组合的莠灭净、莠去津、乙烯利混用配方及施用剂量

不同组合的莠灭净、莠去津、乙烯利混用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见表2)。施药30d后,对照组清水处理(处理1)对薇甘菊的没有防除效果;喷施莠灭净(处理2)和莠去津(处理3)薇甘菊的防除效果分别为55.0%和56.7%;喷施莠灭净+莠去津(处理8)薇甘菊的防除效果为83.3%;而莠灭净或莠去津和乙烯利混用后,处理4(68.3%)、处理5(70.0%)、处理6(78.3%)、处理7(81.7%)和处理2(55.0%)、处理3(56.7%)相比均显著增强了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表明乙烯利可以分别增强莠灭净和莠去津草的除草效果;而莠灭净、莠去津和乙烯利混用后,处理9,处理10,处理11和处理12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分别为93.3%,95.0%,98.3%和100%,表明莠灭净、莠去津和乙烯利混配后均比单独喷施莠灭净、莠去津、莠灭净+乙烯利、莠灭净+莠去津、莠去津+乙烯利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好。除草剂(莠灭净、莠去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混用提高了除草剂莠灭净和莠去津的药效,减少了除草剂的使用量,同时对薇甘菊有很好的防除作用,有效地降低薇甘菊对入侵地的生态危害。

表2不同组合的莠灭净、莠去津、乙烯利混用对薇甘菊生长旺盛期的防除效果

注:数值为平均值,小写字母、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0.05显著、0.01极显著水平。

实施案例二:不同组合的莠灭净、莠去津、乙烯利混用对薇甘菊开花期的防除效果

将50%莠灭净悬浮剂,50%莠去津悬浮剂和40%乙烯利水剂按照表1的配方分别配制成不同的除草剂药剂,再兑水至600~675l。以清水的处理组1作为对照组(见表1)。

选当年生较为粗壮的薇甘菊枝条每2个节剪成一节,种植于直径11.5cm×高10cm的花盆中,每盆一株,在薇甘菊开花期时供试验用。

采用喷雾法。用定量喷雾器对薇甘菊茎叶进行均匀喷雾,喷雾量为600~675l/hm2,每个处理25盆薇甘菊,试验设3个重复,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每个月对薇甘菊植株施用2次,2次喷施时间相隔15d。30d后分别调查薇甘菊的存活株数。

株防效(%)=〔(用药前处理盆植株株数-用药后处理盆残存植株株数)/用药前处理盆植株株数〕×100。

不同组合的莠灭净、莠去津、乙烯利混用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见表3)。施药30d后,对照组清水处理(处理1)对薇甘菊的没有防除效果;喷施莠灭净(处理2)和莠去津(处理3)薇甘菊的防除效果分别为50.7%和48.0%;喷施莠灭净+莠去津(处理8)薇甘菊的防除效果为82.7%;而莠灭净或莠去津和乙烯利混用后,处理4(66.7%)、处理5(69.3%)、处理6(81.3%)、处理7(78.7%)和处理2(50.7%)、处理3(48.0%)相比均显著增强了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表明乙烯利可以分别增强莠灭净和莠去津草的除草效果;而莠灭净、莠去津和乙烯利混用后,处理9,处理10,处理11和处理12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分别为92.0%,94.7%,97.3%和98.7%,表明莠灭净、莠去津和乙烯利混配后均比单独喷施莠灭净、莠去津、莠灭净+乙烯利、莠灭净+莠去津、莠去津+乙烯利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好。除草剂(莠灭净、莠去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混用提高了除草剂莠灭净和莠去津的药效,减少了除草剂的使用量,同时对薇甘菊有很好的防除作用,有效地降低薇甘菊对入侵地的生态危害。

表3不同组合的莠灭净、莠去津、乙烯利混用对薇甘菊开花期的防除效果

注:数值为平均值,小写字母、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0.05显著、0.01极显著水平。

因此,本发明的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本发明方法可有效地抑制薇甘菊的入侵和增强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本发明的防除方法通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对植物的生理调节作用,提高除草剂莠灭净和莠去津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性,从而达到降低使用除草剂的药量和减少除草剂的喷施次数,具有提高除草剂药效的作用,可为筛选控制薇甘菊的有效药剂提供理论依据,为有效地清除薇甘菊提供可靠的保障,促进薇甘菊入侵地尽快的生态恢复和健康发展。

2.提高薇甘菊防除效果。通过本发明的防除方法可在短期内快速防除薇甘菊,减少薇甘菊的危害程度。

3.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和喷施次数。本发明的防除方法通过莠灭净、莠去津、乙烯利的混用,可显著提高对防除薇甘菊防除效果,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4.有利于薇甘菊入侵地的快速生态恢复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5.本发明操作方法简便,适宜在薇甘菊入侵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可成为一种薇甘菊防控的标准化方法,加快薇甘菊的防除,促进入侵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