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氯氟吡啶酯除草效果和缓解药害功能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021160发布日期:2020-06-09 19:42阅读:24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化学除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强氯氟吡啶酯除草效果和缓解药害功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除草因其方便、快速防除农田杂草的特点,是目前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有效的除草方法。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在节省了人力、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作物药害和杂草抗药性等负面效应。如何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降低其用药量、减少环境污染、缓解抗性杂草的发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氯氟吡啶酯为芳基吡啶甲酸酯类合成生长素类除草剂,激素类除草剂为天然激素模拟物,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起效。该类产品与植物靶标位点结合后,会诱导敏感植物细胞内相关生命活动暴增,导致植物生长异常,如茎弯曲、组织肿胀等,最终导致其死亡。氯氟吡啶酯可通过植物的叶片和根部吸收,具有内吸性,可经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并积累在杂草的分生组织,从而发挥除草活性,主要症状有叶片偏上性生长,茎基部膨大扭曲等。

该除草剂主要用于水稻田,防除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以及水生杂草。氯氟吡啶酯能够解决已知的抗性问题,对草甘膦抗性杂草,对三嗪类除草剂、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乙酰辅酶a羧基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杂草,以及对其它合成激素类除草剂如二氯喹啉酸等产生抗性的杂草有效,对稻田难防杂草稗草有特效。面对抗性杂草的防治,氯氟吡啶酯(florpyrauxifen)作为替代品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除草剂产品,但是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仍有一些潜在的负面作用要求使用者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例如:1、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施用,不能擅自增加用药量;施药要均匀,不可以重施漏喷。同时擅自增加用药量或重喷,有可能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这样会对植物造成伤害。2、缓苗期、秧苗长势弱,存在药害风险,不推荐使用,会对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除草时单纯依靠除草剂本身的药效,往往不理想,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容易受到天气(温度、湿度等)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从而对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差、不稳定;

2、氯氟吡啶酯在使用的过程存在安全隐患,容易产生药害,对作物的生长甚至后期的产量均有负面影响;

3、传统的药害解决方案是发现药害发生后,再施用补救措施,这时往往前期的药害已经对作物产生的明显的影响,给作物的救治带来困难,补救效果的好坏跟农户的种植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一旦补救不及时,毁田绝产的事情时有发生;

4、依靠增加用药量的方法增加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不但极易产生药害,还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引起土壤退化,引发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强氯氟吡啶酯除草效果和缓解药害功能的方法,兼具增强除草效果、缓解药害、增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省人力的作用。

技术方案:一种增强氯氟吡啶酯除草效果和缓解药害功能的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在水稻3-5叶期,采用氯氟吡啶酯除草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处理稻田杂草;所述氯氟吡啶酯除草剂为质量分数为3%的氯氟吡啶酯乳油制剂,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有效成分包括赤霉素、吲哚乙酸和芸苔素内酯。

优选的,所述处理方式为茎叶喷雾处理。

优选的,所述氯氟吡啶酯除草剂的稀释倍数为375-469倍。

优选的,所述氯氟吡啶酯除草剂的亩用量为64-80ml。

优选的,所述赤霉素、吲哚乙酸和芸苔素内酯三种有效成分的总质量在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占比为0.1-0.2%。

进一步的,所述赤霉素、吲哚乙酸和芸苔素内酯三种有效成分的总质量在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占比为0.136%。

优选的,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量为30-45g/hm2

优选的,所述处理的用水量为450l/hm2

有益效果:本发明使用的有效成分为赤霉素、吲哚乙酸和芸苔素内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从植物种子中提炼出来的活性物质,对作物安全且具有更高的亲和性,与除草剂复配后可以增加作物对除草剂胁迫的抗逆性,减少除草剂引起的隐性和显性的药害。同时增加除草剂对杂草防除的增效,减少通过增加除草剂使用剂量的方法增加除草效果的传统途径,为减少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起到缓解作用,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

1,本发明可以增加氯氟吡啶酯除草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2、本发明对作物有保护作用,能够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减少药害的发生;

3、本发明通过一次喷雾,同时具有增加杂草防效、保护作物免受药害的作用,预防药害的发生,节省劳动力、节省时间;

4、由于除草剂的防效得到了提升,农户就不会通过增加除草剂的使用剂量,因此可以减少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

5、本发明对作物产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中所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为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该粉剂是一种新型复合平衡植物生长调节剂,按质量分数计,内含赤霉素0.135%、芸苔素内酯0.00031%、吲哚乙酸0.00052%、脱落酸、茉莉酮酸等多种天然植物内源激素,10余种黄酮类催化平衡成分和近20种氨基酸及抗逆诱导剂等。它具有能够诱导作物提高抗逆性、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解除药害等多种调节植物生长的功能。

实施例1

试验时间:2018年7月18日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杂草与作物

供试杂草为水田杂草无芒稗(echinochloacrusgalivar.mitis),水稻(oryzasatival.)为明恢63籼型常规水稻。无芒稗和水稻种子均由南京农业大学杂草实验室提供。种植容器均为塑料桶(直径d=20.0cm,高度h=16.0cm)。在桶内装好水稻田土壤,加满水浸泡2d后搅拌均匀,置于温室内沉淀1d,之后倒出多余水。接着在桶内播种杂草种子,每桶无芒稗及水稻种子的播种量保持一致(称重2g),出苗后间苗,每桶保留10~15株杂草和8~10株水稻,之后进行正常的水肥管理无芒稗和水稻施药时均处于营养生长期,为3~4叶期。

1.2供试药剂、试剂盒及仪器

供试药剂的详细信息见表1。

表1供试药剂的种类、剂型和品牌

1.3试验方法

1.3.1试验处理

水稻田除草剂3%氯氟吡啶酯乳油(ec)的使用剂量为1200毫升/公顷;0.136%碧护可湿性粉剂的使用量为30克/公顷,兑水量为30l/亩。设置的处理见表2,无芒稗和水稻各处理重复4次(桶)。

表2试验处理、施药时间以及天气情况

1.3.2中毒症状调查

于用药后第1、3、5、7天观察并记录各不同处理无芒稗的中毒症状和死亡速度,按照5级中毒症状分级法对供试无芒稗进行中毒症状分级,氯氟吡啶酯对供试无芒稗和水稻中毒症状的分级标准如表3所示。当最高剂量下无芒稗的中毒症状达到5级时,记录施药后的天数,计算各处理对无芒稗的中毒症状综合指数。

中毒症状综合指数=∑[(每处理各中毒级别株数×级别)/(每处理总株数×最高级别)]×100%。

表3氯氟吡啶酯对供试无芒稗中毒症状和水稻药害的分级标准

2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4各处理不同天数下的无芒稗中毒症状综合指数表

备注:氯氟吡啶酯组与氯氟吡啶酯+碧护组差异显著用*表示。

表5药后1、3、5、7天的水稻药害综合指数

从药后1、3、5、7、9天的中毒症状观察来看:随着药剂作用时间的延长,无芒稗的中毒症状加重。3%氯氟吡啶酯ec(1200ml/公顷)单用与相同剂量下3%氯氟吡啶酯乳油+0.136%赤·吲乙·芸苔混用后相比,药后1-5天内无芒稗中毒症状相似,中毒症状综合指数差异不显著。至药后第7天和第9天,中毒症状等级提高1级左右,药后第7天,3%氯氟吡啶酯乳油+0.136%赤·吲乙·芸苔混用处理与氯氟吡啶酯单用相比,无芒稗中毒症状综合指数显著提高,提高了27.7%,第9天的无芒稗中毒症状综合指数显著提高了16.8%,说明0.136%赤·吲乙·芸苔的加入在氯氟吡啶酯胺对无芒稗作用后的第7天加重中毒症状,提高药效。各试验处理下,水稻无任何药害症状,生长良好。

表6各处理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产量性状数据显示,3%氯氟吡啶酯乳油对水稻没有造成明显的药害,但是对水稻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氯氟吡啶酯+0.136%赤·吲乙·芸苔混用处理与氯氟吡啶酯单用相比,水稻成熟期的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都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9.2%、13.8%、21.6%,且与0.136%赤·吲乙·芸苔单用相比理论产量无显著差异,说明0.136%赤·吲乙·芸苔与除草剂氯氟吡啶酯混用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性状指标,增加水稻产量。氯氟吡啶酯+0.136%赤·吲乙·芸苔混用处理与清水对照相比,理论产量显著提高18.1%。

实施例2

试验时间:2019年5月5日

试验材料和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表7试验处理、施药时间以及天气情况

试验结果:

表83%氯氟吡啶酯乳油单用和与碧护混用后无芒稗中毒症状综合指数

表9药后1、3、5、7天的下的水稻药害综合指数

从药后1、3、5、7d的中毒症状观察来看:随着药剂作用时间的延长,无芒稗的中毒症状加重。3%氯氟吡啶酯ec(1200ml/hm2)单用与相同剂量下氯氟吡啶酯+0.136%赤·吲乙·芸苔(45g/hm2)混用后相比,药后1、3、5天无芒稗中毒症状相似,中毒症状综合指数差异不显著。

药后7天,氯氟吡啶酯单用处理下无芒稗新叶生长停滞,茎倾倒与垂直方向近45度,茎基部膨大。中毒症状综合指数为60%;氯氟吡啶酯+0.136%赤·吲乙·芸苔混用处理下无芒稗老叶黄化干枯,茎茎倾倒与垂直方向大于45度,茎基部膨大扭曲。植株中毒症状综合指数为88%,混用与单用相比无芒稗的中毒症状综合指数显著提高了46.7%,说明0.136%赤·吲乙·芸苔与氯氟吡啶酯混用后加重无芒稗药后7天的中毒症状,提高了药效。

药后9天,氯氟吡啶酯单用处理下无芒稗老叶黄化干枯,茎倾倒与垂直方向大于45度,茎基部膨大扭曲。无芒稗中毒症状综合指数为83%;氯氟吡啶酯+0.136%赤·吲乙·芸苔混用处理下无芒稗植株整体黄化,茎倾倒近水平,茎基部腐烂易折断。植株中毒症状综合指数为97%,混用与单用相比无芒稗的中毒症状综合指数显著提高了16.8%,说明0.136%赤·吲乙·芸苔与氯氟吡啶酯混用后加重无芒稗药后9天的中毒症状,提高了药效。

以上中毒症状综合指数结果表明,氯氟吡啶酯+0.136%赤·吲乙·芸苔组在诸天均高于氯氟吡啶酯组,且在药后第七天和第九天差异显著,表明0.136%赤·吲乙·芸苔可以起到增强氯氟吡啶酯在稗草上药效的作用。从单株对比来看,氯氟吡啶酯+0.136%赤·吲乙·芸苔组稗草中毒症状发展快于氯氟吡啶酯组。且对水稻安全。

实施例3

2试验条件

2.1作物和栽培品种的选择

水稻品种:中早39号;

栽培方式:直播,4月5日播种,播种量9公斤/亩。

2.2试验对象杂草的选择

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l.)beauv.,鸭舌草monochoriavaginalis(burm.f.)c.presl,节节菜rotalaindices(willd.)koehne,异型莎草cyperusdifformisl.。

2.3栽培条件

试验田土质为浅红黄泥,ph值为6.7,有机质含量2.0%左右,肥力较好、均一。前茬种植双季晚稻,施用30%丙·苄wp405g/hm2进行化学除草。

2.4其他条件

试验点在湖南省长沙县春华镇龙王庙村(北纬28.18”,东经113.17”)进行,属丘陵双季稻区,常年大量连片种植水稻100公顷以上。试验田杂草种类较丰富,以稗草、鸭舌草为主,发生量较大,且能代表当地杂草发生状况,土壤肥力均匀,田面耕耙平整。所有试验小区栽培及水肥管理条件均匀一致,且与本地农业生产实践一致。

3试验设计和安排

3.1药剂

3.1.1试验药剂

试验药剂与实施例1相同。

3.1.3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表10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3.2小区安排

3.2.1小区排列

试验田耕翻后按设定大区做区埂,要求埂高15-20cm,埂宽15cm左右,以保证小区之间不相互渗漏,小区间留有排水沟50cm宽,确保独立排灌,不串排灌。小区面积:150m2,随机排列,设3次重复。

3.3施药方法

采用新加坡利农喷雾器:型号agrolexhd400。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处理时水稻和稗草3-5叶。用水量450l/hm2

试验期间使用常规的杀虫剂进行虫害防治,未施用其他除草剂。

4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气象及田间管理资料

4.1.1气象资料

施药当天天气,2019年4月25日,阴转多云。气温20.0℃-32.0℃。

4.1.2田间管理资料

常规管理。

4.2杂草调查

4.2.1调查时间和次数

共调查两次,分别处理后15d和30d调查。

4.2.2调查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gb/t17980.40-2000,第一次调查株防效,第二次调查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每小区随机调查16点,每点0.25m2

4.2.3药效计算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gb/t17980.40-2000,防效计算方法如下:防治效果(%)=(ck-pt)/ck×100%

式中:pt—处理区残存杂草数(或鲜重)

ck—空白对照区活草数(或鲜重)

4.3作物调查

4.3.1调查时间和次数

药后3d、5d、7d、10d、15d观察水稻有无药害症状。

4.3.2调查方法

观察水稻有无药害症状。药后5、10、15和30天,按药害分级的方法,分别给每个小区药害定级打分:

分级标准如下:

1级:作物生长正常,无任何受害症状;

2级:作物轻微药害,药害少于10%;

3级:作物中等药害,以后能恢复,不影响产量;

4级:作物药害较重,难以恢复,造成减产;

5级:作物药害严重,不能恢复,造成明显减产或绝产。

其它药害症状的记录。

5结果与分析

5.1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和3%氯氟吡啶酯乳油混用对直播水稻的安全性

由下表11可知,药后5d、10d、15d、30d,3%氯氟吡啶酯乳油处理药害较重,达到3级,药后15d,部分水稻心叶畸形,扭曲成葱管状,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3%氯氟吡啶酯乳油的处理中,水稻药害较3%氯氟吡啶酯乳油处理轻,30d后3%氯氟吡啶酯乳油处理水稻药害无法恢复。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3%氯氟吡啶酯乳油的处理中水稻的药害恢复。

表11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和3%氯氟吡啶酯乳油混用对直播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5.2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和3%氯氟吡啶酯乳油混用对直播田稗草的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12-14。由表可见;药后15d调查,3%氯氟吡啶酯乳油和3%氯氟吡啶酯乳油减量20%+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两处理对稗草的防效分别为95.1%和95.7%,对其他三种杂草鸭舌草、节节菜和异型莎草均为100%;药后30d的结果和15d的一致。

综合上述结果看,3%氯氟吡啶酯乳油常用剂量下施用与减量20%后加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后对杂草的防效相当,这说明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与氯氟吡啶酯乳油混用,能够增加该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增加除草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尤其氯氟吡啶酯在低温下使用时水稻的药害症状均有减轻,对水稻的安全性有提高。

表12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和3%氯氟吡啶酯乳油混用对水稻直播田稗草的株防效(%)—处理后15d

表13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和3%氯氟吡啶酯乳油混用对水稻直播田稗草的株防效(%)—处理后30d

表14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和3%氯氟吡啶酯乳油混用对水稻直播田稗草的鲜重防效(%)—处理后30d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2年07月16日 23:58
    这个可以随空气传播多远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