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786801发布日期:2021-09-28 21:0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领域主要在城市景观施工区对树龄较长、有一定景观效果的树木就地进行保护,特别涉及在填方施工区对树木采取的保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以提高施工区原有树木的保留利用率与成活率,改善建设区域内生态环境。


背景技术:

2.城市建设及配套工程建设区域内存在树龄较长的树木,包括古树、名木及具有一定景观观赏价值的树木,这些树木是当地珍贵的人文生态景观资源。部分工程项目通常对原有树木先砍伐清表,后期景观建设再栽种景观树木,这种做法通常会对工程建设区域内存在的部分古树、名木造成破坏,国家相关部门已颁布相关法令保护古树、名木。
3.随着城市建设及配套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如何有效保护位于城市建设区域的古树、名木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城市建设施工区树木保护主要有移栽保护或就地保护等方式,而就地保护方案具有降低工程成本、树木成活率高、不破坏生态环境等优点,因此就地保护方案成为保护古树名木的最佳选择。
4.城市建设项目通常会提高原地面的高程,而地面高程提高形成的回填施工区,通常对施工区原有树木的生长质量影响很大,如直接在树干周围采用回填土处理,树木因受回填土掩埋树干或扎根深度太深等影响,容易造成闷根,影响树木的成活率;即使树木在回填区能成活,将来树木的整体长势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结构。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结合在一起的树木就地保护结构和养料供应系统;
8.所述树木就地保护结构由树池、池口防护网结构组成;所述树池包括基础墩、混凝土过梁、四周挡墙及排水管,所述挡墙基础墩为埋置在所述原始土层一定深度范围内,并高出原始地面一定高度的墩型结构,所述混凝土过梁建筑在基础墩上,并在混凝土过梁下方和原始地面之间形成挡墙底部排洪通道,同时作为挡墙内外营养土中的养份流通通道;
9.所述防护网结构设置进人孔;
10.所述养料供应系统由树池底部营养土、挡墙外侧营养土及所述挡墙底部组成,树池底部营养土、挡墙外侧营养土通过所述挡墙底部排洪通道联结。
11.所述防护网固定在树池池口,中间有防护网支撑结构支撑,并向上倾斜形成一定的坡度。
12.树池底部营养土铺填在树池底部,直接为拟保护树木提供养料;挡墙外侧营养土
填筑在挡墙四周,在雨水作用下,将营养土内的养料通过挡墙底部排洪通道底部的营养土联结,进入树池内的营养土,为拟保护树木提供养料。
13.本发明的保护结构用于填方施工区树木的保护,采用挡墙围成的树池将回填土方与拟保护树木隔离,防止回填土方掩埋树木的树干;利用安全防护网防止外物冲击树木,并防止人员坠落;利用树池挡墙外侧及树池底部的营养土为树木提供养料;利用在树池挡墙下方设置的排洪通道连通挡墙内外营养土中的养份流通,并防止修筑挡墙对树根的破坏及其向外延伸的限制。该保护结构既可提高施工回填区原有树木的保留利用率,也可维持原有树木的生长质量。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施工方法。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5.一种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6.(1)、在树木四周开挖基槽并修筑基础墩,基础墩高出原地面一定距离;
17.(2)、在基础墩上浇筑混凝土过梁;混凝土过梁与原地面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挡墙底部排洪通道;
18.(3)在混凝土过梁上修筑挡墙,并预置排水管和在挡墙内设置爬梯;
19.(4)在挡墙外围的树冠范围内分层回填营养土,挡墙外营养土和树池底部铺设的营养土通过挡墙底部排洪通道联结;在挡墙外侧营养土外围分层回填场平土方;
20.(5)、在挡墙顶部安装透光防护网,并预留进人孔,进人孔位置与挡墙内部爬梯位置对准。
21.(6)、在挡墙外围营养土表层布置景观绿化带。
22.在建筑挡墙前,铺设树池底部营养土,或者,在树根周围置换厚度不小于50cm的营养土。
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4.(1)本发明对工程建设区内具有一定树龄的古树、名木或具有一定景观观赏价值的树木,就地保留并进行保护,提高施工区内原有树木的保留利用率与成活率,改善建设区域内生态环境。
25.(2)本发明通过对施工区原生树木采取有效保护结构,有效平衡施工区场地加高与树木生长的相互关系,保证原生树木的正常生长,降低工程成本。
26.(3)本发明通过在树木四周设置围挡结构,防止回填土掩埋树干,有效保证树木正常的扎根深度和生长空间,维持或提高原生树木的生长质量。
27.(4)本发明利用在树池挡墙顶部设置安全防护网,防止儿童意外坠落,预防人类活动对树木造成的破坏,同时通过安全防护网预设的检修进人孔,定期及时对树池中积落的枯叶、杂物进行清理;
28.(5)本发明通过设置养料供应系统,保证树根与周围土体的有效连通,提高了树根水份等养料供应的及时性。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发明的纵剖面示意图。
30.图2是本发明的a-a断面剖视示意图。
31.图3是本发明的b-b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3.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结构及施工方法涉及的对象包括防护网1、防护网支撑2、树池挡墙3、混凝土过梁4、检修爬梯5、基础墩6、挡墙外营养土7、原始土层8、挡墙排水管9、树池底部营养土10、景观绿化带11、进人孔12、拟保护树木13、挡墙底部排洪通道14、施工区场平回填土方15。
34.所述挡墙基础墩6为埋置在所述原始土层8一定深度范围内,并高出原始地面一定高度的墩型结构,为所述混凝土过梁4提供支撑,挡墙基础墩6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原始土层的情况选择砌石基础或混凝土浇筑基础。
35.所述混凝土过梁4为支撑在挡墙基础墩6上面的混凝土梁型结构,为所述树池挡墙提供修筑平台。混凝土过梁4与原始地面之间留有所述挡墙底部排洪通道14,它可作为种植基质的连接通道,其宽度与挡墙基础墩6之间的间距一致,接近树池的宽度。
36.所述树池挡墙3为修筑在所述混凝土过梁4上的挡土结构,所述树池挡墙3的尺寸根据拟保护树木的根系分布范围确定,四周树池挡墙围成矩形树池。
37.所述防护网1为透光钢丝网,安装在所述树池挡墙3顶部即树池口部,其围绕树干设置,平面形状为梯形,其向上倾斜,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而形成一定的坡度,用于防止人员坠落及人类活动对树木造成的意外破坏,同时,树木的枯枝败叶可沿防护网下滑,便于保洁人员清理。
38.所述防护网支撑2一端固定在树池挡墙3上,另一端与防护网1连接,用于支撑防护网,防止防护网塌落。
39.所述进人孔12为防护网1上预留的孔洞并带有网状门,供检修人员出入。
40.所述检修爬梯5为固定在树池挡墙3上的u型钢筋,供检修人员上下树池。
41.所述排水管9为预埋的管道,处在混凝土过梁4下方,其进口与树池底部基本齐平,出口与外部排水系统相连,用于排出树池内的积水,防止拟保护树木长期浸泡受涝。
42.所述树池外营养土7位于树池挡墙3与回填压实土方15之间,在雨水作用下,将树池外营养土中的养份,通过所述挡墙底部排洪通道14输送给拟保护树木13。
43.所述树池底部营养土10位于树池底部,为拟保护树木提供营养,其通过挡墙底部排洪通道14与树池外营养土7连接结合为拟保护树木提供营养,接受营养补充。
44.所述景观绿化带11位于树池四周,可种植景观花草或布置景观灯,用于美化拟保护树木,提升拟保护树木的景观效果。
45.如图1~图3所示,采用上述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6.a、根据拟保护树木的根系分布情况,在拟保护树木四周开挖基础墩基槽并修筑基础墩6,基础墩埋深及尺寸根据挡墙3的重量以及地基沉降计算确定,基础墩6高出原地面一定距离。
47.b、在基础墩6上浇筑混凝土过梁4,混凝土过梁4的尺寸根据上部挡墙3的重量计算确定,根据计算结果选择素混凝土梁或者钢筋混凝土梁,混凝土过梁4与原地面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挡墙底部通道14;
48.c、在混凝土过梁4上修筑挡墙3,并在挡墙3上预埋爬梯5,在挡墙底部预置排水管9,排水管9与外界排水系统连通,挡墙3可以选择砖砌形式或者混凝土浇筑;
49.d、在挡墙3外围回填挡墙外营养土7,在挡墙外营养土7外侧回填压实土方71,在挡墙3围成的树池底部铺设营养土10;挡墙外营养土和树池底部铺设的营养土通过挡墙底部排洪通道14联结,挡墙外营养土7和营养土10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填入挡墙底部排洪通道14而接续营养土。
50.e、在挡墙3上安装透光防护网1和防护网支撑2,并在透光防护网上预留带有网状门的进人孔12。
51.f、在挡墙外围的挡墙外营养土7的表层布置景观绿化带11。
52.本发明公开的方法进行填方施工区树木就地保护,防止了因回填土方掩埋拟保护树木的树干;防止人员坠落及人类活动对树木造成的意外破坏,并使树木的枯枝败叶沿防护网下滑,便于保洁人员清理;为拟保护树木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提高了树木营养供应的及时性。
53.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