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9689发布日期:2020-06-26 22:2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农机设备领域,具体的讲涉及一种下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农作物播种时,往往多采用传统人工播种。这种人工播种的移栽方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效率不高,而且也无法精确地确保播种的株距,并且对于劳作人员的工作量负担很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逐渐应用到了农业,水稻直播机是水稻直播生产中播种作业的比较好的机械。具体的可以分为人力带动的水稻直播机、机械带动的直播机和改装的侧深施肥插秧机;但是现有的直播机或者播种机播种种子并不均匀,常常出现疏密不一的情况,种子分布太密集,种子在地里就无法得到住够的营养,而导致成活率低下种子无法萌芽生长;种子分布太稀疏,会导致土地利用率大大降低,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嫩能够均匀播种的下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下种装置,包括用于盛放种子的盛种盒,所述盛种盒分为盛种区和扫种区,所述盛种盒底部开口,所述盛种盒底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隔条,所述扫种区的内部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刮扫种子的转筒,盛种盒的下方还设有传动用的的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分别位于盛种盒两端端部的下方,所述主动轮可被外界动力装置驱动,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设有运输种子的第一皮带,所述从动轮上还安装有可带动转轴转动的第一皮带;所述第一皮带外表面与隔条相接,所述第一皮带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排用于稻种的运输的凹槽;每相邻两排凹槽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所述第一皮带的输出端还设有用于输送种子到田地的出种管;所述转筒的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若干刮扫种子用的刮片。

进一步地,刮片为弯曲的圆弧状刮片,刮片的弯曲方向与转筒的转动方向相反;能够更有利的刮扫多余的凹槽表面多余的种子,同时避免种子被扫出整种区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皮带上每排的凹槽个数至少是3个,每两排凹槽的间隔为4cm,所述第一皮带厚度为5c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3-5cm,每个凹槽可容纳种子的个数是2-3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皮带根据所播种种子种类和大小不同设置多个型号;每个型号的第一皮带厚度不同,每个型号的第一皮带均对应的一种凹槽的厚度;根据种植种植的种类不同,涉及多种型号,颗粒较大的种子,对应的第一皮带厚度较大,且凹槽的深度更深。

进一步地,所述出种管竖直向下,出种管的输出端正对地面,离地面高度为15-20cm。

进一步地,所述出种管顶部一侧设有可对接第一皮带输出端的开口,开口宽度与第一皮带相等;使得第一皮带输出端能够被出种管包覆,防止种子遗落。

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

本方案的下种装置包括安装在把手上的盛种盒,盛种盒分为盛种区和扫种区;盛种区中用于盛放稻种,扫种区中安装转筒用于拂扫多余的稻种,具体工作时,外界的动力装置例如电机或者发动机的输出轴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带动第一皮带转动,第一皮带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带动第二皮带的转动,进而带动转轴转动使得转筒跟随转动;第一皮带与隔条相接,盛种区中的稻种通过隔条与隔条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一皮带表面的凹槽中,每个凹槽的深度为3-5cm,每个凹槽能够容纳的稻种的个数为2-3颗,凹槽装有稻种后随第一皮带向前移动,在凹槽移动到转筒处时,凹槽中多余的或者堆叠高出凹槽表面的稻种会被转筒上的刮片刮扫而被推向盛种区,多余的稻种不会在继续前进,而凹槽中的稻种因为在凹槽内,不会被扫到,保证了凹槽中的种子个数的温度,使得播种更加均匀;凹槽中的种子继续随第一皮带移动,移动到输出端,当凹槽的开口向下朝向出种管,稻种便会下落进入出种管,随后经过出种管落入田地完成播种。

本方案通过限定凹槽的间隔和深度,以及转筒刮扫凹槽上多余的种子,以此来保证播种时,每一窝水稻的个数,以及能够保证恒定的水稻播种间距,能够有效的提高水稻播种的效率与精度;避免了现有机械在播种时,出现播种不均匀,部分区域栽种密集,部分区域栽种稀疏,影响作物生长,影响粮食收成;而且,本方案操作简单方便,省事省力,特别能够满足半旱式田地的耕作播种需求。

本方案通风好、透光强、促进水稻的发育,增加有效分裂,从而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本方案小巧便捷、适用于各种山区、丘林地带的各类型田地;稻种播在半旱式田地上,不怕水淹天旱,当然也为了确保稻种不被鼠虫鸟害,种子需要包衣,这样能够确保种子正常出苗,达到水稻的最高产量,且也可以降低大量的劳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下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下种装置侧视图。

附图标记包括:盛种区36、扫种区37、隔条38、转轴39、转筒40、主动轮41、从动轮42、第一皮带43、凹槽44、刮片45、出种管46、开口47、第二皮带48、种子4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下种装置,包括用于盛放种子49的盛种盒,所述盛种盒分为盛种区36和扫种区37,所述盛种盒底部开口47,所述盛种盒底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隔条38,所述扫种区37的内部安装有转轴39,所述转轴39上设有刮扫种子49的转筒40,盛种盒的下方还设有传动用的的主动轮41和从动轮42,所述主动轮41和从动轮42分别位于盛种盒两端端部的下方,所述主动轮41可被外界动力装置驱动,所述主动轮41和从动轮42之间设有运输种子49的第一皮带43,所述从动轮42上还安装有可带动转轴39转动的第一皮带43;所述第一皮带43外表面与隔条38相接,所述第一皮带43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排用于稻种的运输的凹槽44;每相邻两排凹槽44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所述第一皮带43的输出端还设有用于输送种子49到田地的出种管46;所述转筒40的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若干刮扫种子49用的刮片45。

刮片45为弯曲的圆弧状刮片45,刮片45的弯曲方向与转筒40的转动方向相反。

第一皮带43上每排的凹槽44个数至少是3个,每两排凹槽44的间隔为4cm,所述第一皮带43厚度为5cm,所述凹槽44的深度为3-5cm,每个凹槽44可容纳种子49的个数是2-3颗。

出种管46竖直向下,出种管46的输出端正对地面,离地面高度为15-20cm。

出种管46顶部一侧设有可对接第一皮带43输出端的开口47,开口47宽度与第一皮带43相等。

具体使用时:

外界的动力装置例如电机或者发动机的输出轴带动主动轮41转动,主动轮41带动第一皮带43转动,第一皮带43带动从动轮42转动,从动轮42带动第二皮带48的转动,进而带动转轴39转动使得转筒40跟随转动;第一皮带43与隔条38相接,盛种区36中的稻种通过隔条38与隔条38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一皮带43表面的凹槽44中,每个凹槽44的深度为3-5cm,每个凹槽44能够容纳的稻种的个数为2-3颗,凹槽44装有稻种后随第一皮带43向前移动,在凹槽44移动到转筒40处时,凹槽44中多余的或者堆叠高出凹槽44表面的稻种会被转筒40上的刮片45刮扫而被推向盛种区36,多余的稻种不会在继续前进,而凹槽44中的稻种因为在凹槽44内,不会被扫到,保证了凹槽44中的种子49个数的温度,使得播种更加均匀;凹槽44中的种子49继续随第一皮带43移动,移动到输出端,当凹槽44的开口47向下朝向出种管46,稻种便会下落进入出种管46,随后经过出种管46落入田地完成播种。

本方案通过限定凹槽44的间隔和深度,以及转筒40刮扫凹槽44上多余的种子49,以此来保证播种时,每一窝水稻的个数,以及能够保证恒定的水稻播种间距,能够有效的提高水稻播种的效率与精度;避免了现有机械在播种时,出现播种不均匀,部分区域栽种密集,部分区域栽种稀疏,影响作物生长,影响粮食收成;而且,本方案操作简单方便,省事省力,特别能够满足半旱式田地的耕作播种需求。

本方案第一皮带43根据所播种种子49种类和大小不同设置多个型号;每个型号的第一皮带43厚度不同,每个型号的第一皮带43均对应的一种凹槽44的厚度;根据种植种植的种类不同,涉及多种型号,颗粒较大的种子49,对应的第一皮带43厚度较大,且凹槽44的深度更深,以此能够提高适用范围和实用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