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836052发布日期:2020-08-14 16:00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芦苇具有横走的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芦苇地上部分植株高大,又有较强的再生力,在自然条件下,产量3.9~13.9吨/公顷,每年可收割2~3次。

另外,芦苇秸秆比重较高、竹纤维含量高,是生产食用菌(球盖菇、竹荪)的最佳基料。芦苇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基质栽培食用菌,既能增加芦苇的经济价值,又能保证食用菌食品安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方法简单,可以实现菌菇的高效出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步骤如下:

s1、将芦苇秸秆与稻草秸秆混合,经过粉碎后,散入大田的沟壑中,然后覆土,并接种菌菇液,进行初级发酵;

s2、发酵温度达到20℃后,保温7天,然后翻土进行二次发酵,待温度达到70℃后,保温5天。

优选的,步骤s1中,接种时,菌菇液主要散在沟壑的中间,沟壑两边的菌菇液量少。

优选的,步骤s1中,芦苇秸秆与稻草秸秆的比例为4:1。

优选的,步骤s1中,覆土时,沟壑两侧覆土厚度为10-12cm,中间的覆土厚度为5-7cm。

优选的,待菌菇出菇后,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为25%。

因此,本发明采用上述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方法简单,可以实现菌菇的高效出菇。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步骤如下:

s1、将芦苇秸秆与稻草秸秆混合,芦苇秸秆与稻草秸秆的比例为4:1。经过粉碎后,散入大田的沟壑中,然后覆土,并接种菌菇液,进行初级发酵;菌菇液主要散在沟壑的中间,沟壑两边的菌菇液量少。

覆土时,沟壑两侧覆土厚度为10-12cm,中间的覆土厚度为5-7cm。

s2、发酵温度达到20℃后,保温7天,然后翻土进行二次发酵,待温度达到70℃后,保温5天。

待菌菇出菇后,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为25%。

因此,本发明采用上述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方法简单,可以实现菌菇的高效出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s1、将芦苇秸秆与稻草秸秆混合,经过粉碎后,散入大田的沟壑中,然后覆土,并接种菌菇液,进行初级发酵;

s2、发酵温度达到20℃后,保温7天,然后翻土进行二次发酵,待温度达到70℃后,保温5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接种时,菌菇液主要散在沟壑的中间,沟壑两边的菌菇液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芦苇秸秆与稻草秸秆的比例为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覆土时,沟壑两侧覆土厚度为10-12cm,中间的覆土厚度为5-7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待菌菇出菇后,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为25%。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步骤如下:S1、将芦苇秸秆与稻草秸秆混合,经过粉碎后,散入大田的沟壑中,然后覆土,并接种菌菇液,进行初级发酵;S2、发酵温度达到20℃后,保温7天,然后翻土进行二次发酵,待温度达到70℃后,保温5天。本发明采用上述一种利用芦苇秸秆再生土生产食用菌的方法,方法简单,可以实现菌菇的高效出菇。

技术研发人员:宋凤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州伟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09
技术公布日:2020.08.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