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玉米秸无菌栽培双孢菇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649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用玉米秸无菌栽培双孢菇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玉米秸无菌栽培双孢菇技术。
双孢菇具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工艺特点为以稻草、麦秸为主料,辐以畜禽粪便,利用微生物作用进行前发酵、后发酵,原料腐熟后接种栽培,此种工艺具有如下缺点1.原料须经前发酵、后发酵进行腐熟,工艺繁琐,生产周期长达70天左右;2.受外界气温、季节影响大,作坊式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3.发酵过程中营养损失大,造成产量低、效益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工艺简单、高产高效、易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利用玉米秸杆无菌栽培孢菇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利用玉米秸无菌栽培双孢菇技术,它包括有以下步骤a.将玉米秸切割分段,再混合以畜禽粪便,使其达到碳氮比25~35∶1;b.调整质量水份比为68~72%,酸碱度PH值为6.8~7.5;c.将配好的物料置于温度121~132℃,压力8~12Kg/cm条件下水解12~20分钟;d.再次调整物料酸碱度PH值为6.8~7.5,并灭菌;e.装入栽培场地,自然发温到40~50℃,排放有害气体,利用高温菌发酵,积累营养源;f.在温度22~28℃下接种,在温度22~27℃,湿度90~95%条件下发菌;g.覆3~5cm团粒结构的不灭菌土,正常栽培管理即可。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不需将原料进行前发酵,后发酵腐熟原料,节省了工艺步骤,生产周期缩短为25~30天;2.减少发酵过程中的营养损失,产量提高了一倍;3.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生产模式;4.本发明可采用玉米秸作为原料,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生产出口创汇产品,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实施例它包括有以下步骤1.根据双孢菇营养需要,将切割分段好的玉米秸,混以畜禽粪便按碳氮比30∶1,质量水份比为70%,酸碱度为7的标准配好后混匀;2.将配好的物料置于温度130℃,压力10Kg/cm条件下水解15分钟,使物料快速裂解,重组;3.栽培基再次检测,调整酸碱度为7,彻底灭菌并消灭物料中一切虫卵,成为物料均匀,质地松软,保水通气性能好,适于蘑菇菌丝发育的培养基;4.尽快装入保温,保湿性能好的栽培场地,可自然发温到50℃,有效地排放出影响菌丝发育的游离氨及有害气体,消灭由于搬倒,运输过程中侵入的有害生物,利用高温菌发酵,积累有用的营养源。5.在温度25℃下接种,温度25℃,湿度95%条件下发菌;6.覆3~5cm团粒结构的不灭菌土,正常栽培管理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玉米秸无菌栽培双孢菇技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以下步骤a.将玉米秸切割分段,再混合以畜禽粪便,使其达到碳氮比25~35∶1;b.调整质量水份比为68~72%,酸碱度PH值为6.8~7.5;c.将配好的物料置于温度121~132℃,压力8~12Kg/cm条件下水解12~20分钟;d.再次调整物料酸碱度PH值为6.8~7.5,并灭菌;e.装入栽培场地,自然发温到40~50℃,排放有害气体,利用高温菌发酵,积累营养源;f.在温度22~28℃下接种,在温度22~27℃,湿度90~95%条件下发菌;g.覆3~5cm团粒结构的不灭菌土,正常栽培管理即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玉米秸无菌栽培双孢菇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不需将原料进行前发酵,后发酵腐熟原料,节省了工艺步骤,生产周期缩短为25~30天;2.减少发酵过程中的营养损失,产量提高了一倍;3.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生产模式;4.本发明可采用玉米秸作为原料,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生产出口创汇产品,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文档编号C12N1/22GK1263696SQ0010348
公开日2000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15日
发明者赵春练, 赵占军, 赵占云 申请人:赵春练, 赵占军, 赵占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