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81194发布日期:2020-11-10 17:43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粮食害虫诱捕领域中的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



背景技术:

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容易产生储粮害虫,常见的储粮害虫分为两类,一类是如米象、玉米象、谷蠧、锈赤扁谷盗、赤拟谷盗等爬行类害虫,另外一类为印度谷蛾、麦蛾等飞行类害虫,在同一个粮堆中,爬行类害虫和飞行类害虫通常同时存在。

采用诱捕器诱捕是对粮堆害虫进行防治的主要手段,诱捕器的诱捕不仅可以进行害虫的诱捕,还能够同时监测害虫规模,因此使用较为广泛。现有的诱捕器如中国专利cn110089506a公开的“一种害虫诱捕器”,该诱捕器包括筒状的诱捕器主体,诱捕器主体的筒壁上设置有诱虫孔,诱捕器主体包括上下顺次连接的诱捕段、滤虫段、统计段和储虫段,冲孔设置于诱捕器段上,滤虫段包括设置于诱捕器主体中心位置的滤虫盘,滤虫段还包括固定于诱捕器主体内壁上的上大下小的害虫聚集锥筒,滤虫盘位于害虫聚集锥筒的下侧,滤虫盘的外径大于害虫聚集锥筒的底部锥口外径,滤虫盘与害虫聚集锥筒之间形成供害虫通过而落入到统计段的害虫通道。

使用时,将该诱捕器插入到粮堆中,爬行类害虫经诱虫孔进入到诱捕器主体内壁上的害虫聚集锥筒中,然后到害虫聚集锥筒下侧的滤虫盘上,在此过程中,害虫从滤虫盘爬出,然后经害虫通道进入到下侧的统计段,统计段对通过的害虫计数,聚集锥筒用于收集害虫。现有的这种诱捕器存在的问题在于:诱捕器只能实现爬行类害虫的诱捕,功能比较单一,如果还需要对飞行类害虫进行诱捕的话,就需要额外单独设置针对飞行类害虫的诱捕器,设置起来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对爬行类害虫和飞行类害虫同时诱捕的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实现两类害虫的在线计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包括诱捕器外壳,诱捕器外壳包括使用时插入粮堆内部的插入段外壳和位于粮堆表面以上的裸露段外壳,插入段外壳包括插入段筒体和位于插入段筒体底部的爬行类害虫收集锥,插入段筒体的壳壁上设置有爬行类害虫入口,插入段外壳内于所述爬行类害虫收集锥的上侧设置有爬行类害虫计数锥;裸露段外壳的壳体壁上设置有飞行类害虫入口,插入段外壳内设有内腔与所述裸露段外壳腔体相连的内壳体,内壳体包括内壳体筒体和位于内壳体筒体底部的飞行类害虫收集锥,内壳体内于所述飞行类害虫收集锥的上侧设置有飞行类害虫计数锥。

爬行类害虫计数锥位于爬行类害虫收集锥的内侧,裸露段外壳与插入段外壳上端螺纹连接,爬行类害虫计数锥与所述插入段筒体固定成整体结构,爬行类害虫收集锥上端与所述插入段筒体下端螺纹连接。

飞行类害虫计数锥位于飞行类害虫收集锥的内侧,内壳体筒体包括内外分体设置的内侧内壳体筒体和外侧内壳体筒体,飞行类害虫收集锥与外侧内壳体筒体固定成整体结构,飞行类害虫计数锥与内侧内壳体筒体固定成整体结构,内侧内壳体筒体的上端外翻有支撑于所述外侧内壳体筒体上端的支撑结构,内侧内壳体筒体的内壁上沿周向布置有至少三个上端与内侧内壳体筒体相连、下端朝内侧内壳体筒体中心位置弹性悬伸以防止飞行类害虫朝上飞行的防逃逸弹性倒刺。

外侧内壳体筒体上端具有外翻的用于支撑于插入段筒体上端的支撑翻沿,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内腔上大下小的锥形筒段,锥形筒段的小头端支撑于所述支撑翻沿上。

外侧内壳体筒体的外周面上开设有与爬行类害虫入口相对布置的诱芯安装槽,诱芯安装槽中设置有害虫诱芯。

爬行类害虫入口为向上倾斜45度的斜向入口。

所述飞行类害虫入口为方形孔结构,各飞行类害虫入口内侧均设置四个三角形弹性片,弹性片围成沿入口走向口径逐渐变小的防逃逸通道。

裸露段外壳中竖向布置有led灯带组成的灯管。

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还包括用于向爬行类害虫计数锥的计数设备供电的第一电源线和用于向飞行类害虫计数锥的计数设备供电的第二电源线,插入段筒体的筒壁上设有插入段筒体出线孔,爬行类害虫计数锥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计数锥穿线孔,第一电源线依次经计数锥穿线孔,插入段外壳、内壳体之间的间隙和所述插入段筒体出线孔引出;第二电源线依次经内侧内壳体筒体、内侧外壳体筒体之间的间隙和所述插入段筒体出线孔引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的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使用时,将插入段外壳插入到粮堆中,裸露段外壳则位于粮堆表面上侧,爬行类害虫经位于粮堆表面以下的爬行类害虫入口进入到爬行类害虫计数锥,计数后进入到爬行类害虫收集锥中收集;飞行类害虫经位于粮堆表面以上的飞行类害虫入口进入到飞行类害虫计数锥,计数后进入到飞行类害虫收集锥中收集。一个诱捕器可以完成对爬行类害虫和飞行类害虫的同时诱捕,此外用于诱捕飞行类害虫的内壳体位于用于收集爬行类害虫的外壳的内侧,这样在轴向上缩短了产品尺寸,使得整个产品更加小巧,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裸露段外壳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部件1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立体图;

图6是图1中部件2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立体图;

图8是图1中部件3的结构示意图图;

图9是图8的立体图;

图10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的实施例如图1~10所示:包括诱捕器外壳,诱捕器外壳包括使用时插入粮堆内部的插入段外壳和位于粮堆表面以上的裸露段外壳1,裸露段外壳1由黄色不透明材料制成,插入段外壳包括插入段筒体2和位于插入段筒体2底部的爬行类害虫收集锥3,爬行类害虫收集锥3的上端与插入段筒体螺纹连接,裸露段外壳1的下端与插入段筒体2的上端螺纹连接,插入段筒体的壳壁上设置有爬行类害虫入口4,爬行害类害虫入口的口径为2mm,爬行类害虫入口为向上倾斜45度的斜向入口,插入段外壳内于所述爬行类害虫收集锥的上侧设置有爬行类害虫计数锥,爬行类害虫计数锥的底部具有供爬行类害虫通过的爬行类害虫通过孔11和用于对爬行类害虫计数的计数设备10,本实施例中的计数设备为红外计数装置,爬行类害虫通过孔的大小可供单只爬行类害虫通过。爬行类害虫计数锥与插入段筒体固定成整体结构,也就是说爬行类害虫计数锥与插入段筒体形成一个整体部件,称为部件1。

裸露段外壳1的壳体壁上设置有飞行类害虫入口5,飞行类害虫入口5为方形孔结构,方形孔的尺寸为16mm*16mm,方孔孔结构的内侧设置有四个弹性片6,弹性片为三角形结构,各弹性片6围成沿入口走向口径逐渐变小的防逃逸通道。裸露段外壳中竖向布置有led灯带组成的灯管7,led灯光的波长选择为360nm。插入段外壳内设有内腔与所述裸露段外壳腔体相连的内壳体,内壳体包括内壳体筒体和位于内壳体筒体底部的飞行类害虫收集锥19,内壳体内于所述飞行类害虫收集锥的上侧设置有飞行类害虫计数锥16。飞行类害虫收集锥19的底部伸入到爬行类害虫计数锥8的内腔中,在本实施例中,内壳体筒体包括内外布置的内侧内壳体筒体14和外侧内壳体筒体18,飞行类害虫计数锥8与内侧内壳体筒体14固定成整体结构,称为一个整体部件,称为部件2,飞行类害虫收集锥19与外侧内壳体筒体18固定成整体结构,称为一个整体部件,称为部件3。内侧内壳体筒体14的内壁上沿周向布置有至少三个上端与内侧内壳体筒体相连、下端朝内侧内壳体筒体中心位置弹性悬伸以防止飞行类害虫朝上飞行的防逃逸弹性倒刺13,本实施例中,内侧内壳体筒体14的内径为50mm,弹性倒刺13与内侧内壳体筒体14的夹角为30度,弹性倒刺13有四个。飞行类害虫计数锥的底部具有供飞行类害虫通过的飞行类害虫通过孔15和用于对飞行类害虫计数的计数设备17,该计数设备也为红外计数装置,在此不再详述。

内侧内壳体筒体14的上端外翻有支撑于所述外侧内壳体筒体上端的支撑结构,外侧内壳体筒体18上端具有外翻的用于支撑于插入段筒体上端的支撑翻沿21,支撑翻沿水平布置,支撑结构包括内腔上大下小的锥形筒段12,锥形筒段12的小头端支撑于所述支撑翻沿21上。外侧内壳体筒体的开设有与爬行类害虫入口相对布置的诱芯安装槽20,诱芯安装槽中设置有害虫诱芯,该害虫诱芯用于对爬行类害虫进行诱捕。在内侧内壳体筒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害虫诱芯,该害虫诱芯用于对飞行类害虫进行引诱,当飞行类害虫进入到内侧内壳体筒体上侧后,因为内壁上害虫诱芯的存在,飞行类害虫会向下飞行,不会在入口处聚集,而影响对其它飞行类害虫的诱捕。

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还包括用于向爬行类害虫计数锥的计数设备供电的第一电源线21和用于向飞行类害虫计数锥的计数设备供电的第二电源线22,插入段筒体2的筒壁上设有插入段筒体出线孔12,爬行类害虫计数锥8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计数锥穿线孔9,第一电源线21依次经计数锥穿线孔9,插入段外壳、内壳体之间的间隙和所述插入段筒体出线孔12引出;第二电源线22依次经内侧内壳体筒体、内侧外壳体筒体之间的间隙和插入段筒体出线孔12引出。在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降低害虫进入诱捕器的逃逸率,在诱捕器的各部件内壁上涂有四氟乙烯涂层,使得诱捕器的内壁更为光滑,害虫在进入诱捕器内后难以再沿着内壁爬出,特别是飞行类害虫、爬行类害虫计数锥内壁的上的四氟乙烯涂层,可以减少害虫的上爬率,提高计数准确性。聚四氟乙烯涂层具有较低的滑动摩擦系数(0.05~0.15),不易沾染水、油等物质,即使附着了一些污垢,也可以轻松擦除。聚四氟乙烯涂层耐磨、耐腐蚀、耐高低温,性质十分稳定。这些优秀的性质使得涂了聚四氟乙烯涂层的诱捕器能够增加其使用寿命和清洁周期。

使用时,将本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的插入段外壳插入到粮堆中,裸露段外壳位于粮堆表面以上,通过led灯光和诱芯的同时诱捕,爬行类害虫会经爬行类害虫入口进入到诱捕器中,然后经爬行类害虫计数锥计数后落入爬行类害虫收集锥中;飞行类害虫经飞行类害虫入口进入到诱捕器中,然后经飞行类害虫计数锥计数后,落入到飞行类害虫收集锥中。可以同时实现爬行类害虫与飞行类害虫的诱捕,实现飞行类害虫计数收集的内壳体位于插入段外壳的内部,使得产品整体轴向尺寸较短,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此外,裸露段外壳构成部件4、爬行类害虫收集锥构成部件5,整个产品只有五个部件构成,组装起来特别方便,当然制作也简单方便,不会涉及复杂的制造结构。组装时,将部件2插入到部件3中,然后将部件3插入到部件1中,再将部件4旋拧于部件3的插入段筒体上端,将部件5旋拧于部件3的插入段筒体下端即可完成整个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的组装。

本发明中led灯光的波长选择为360nm,在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的实施例的设计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因素的考察,下面结合试验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试验1,不同波长光源对害虫的引诱情况

表1不同波长光源的引诱情况

注:表中的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一列数据标记有相同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单因素anova,tukey检验,p>0.05)。

由表中数据可知,光源波长的变化对印度谷蛾的诱捕影响较大,对其他害虫的影响较小,但仍然有一定的诱捕作用。由于led光源主要作用是诱捕印度谷蛾,辅助诱捕其他害虫,故在此led灯带的波长选择360nm。

试验2,飞行类害虫入口尺寸的选择,

表2飞行类害虫入口大小对印度谷蛾的诱捕情况

注:表中的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一行数据标记有相同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单因素anova,tukey检验,p>0.05)。

实验表明,在飞行类害虫入口为正方形大小为16mm×16mm和19mm×19mm时,诱捕效率比较高。考虑到19mm×19mm的正方形入口大小会使得印度谷蛾的逃逸率增加,故飞行类害虫的入口选择16mm×16mm。

试验3,弹性倒刺角度和内侧内壳体筒体内径的确定,

表3不同内管直径大小及倒刺角度时的印度谷蛾的诱捕情况(%)

注:表中的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一列数据标记有相同小写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同一行数据标记有相同大写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双因素anova,tukey检验,p>0.05)。

由实验结果可知,内侧内壳体筒体内径与弹性倒刺角度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且在内侧内壳体筒体内径为50mm,弹性倒刺角度为30°时,诱捕效果最好。

试验4,弹性倒刺个数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表4不同倒刺根数时的印度谷蛾的诱捕情况

注:表中的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一行数据标记有相同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单因素anova,tukey检验,p>0.05)。

有试验结果可知,在内侧内壳体筒体内径为50mm,弹性倒刺角度为30°时,弹性倒刺根数为4根时,防逃逸效果最好,并非是倒刺数量越大越好。

试验5,爬行害虫入口口径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表5不同孔径下的害虫诱捕效果

注:表中的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一列数据标记有相同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单因素anova,tukey检验,p>0.05)。

由表中数据可知,在一定范围内,爬行类害虫入口口径大小对害虫的诱捕效率影响不大。在综合考虑了各害虫的体长体宽数据后,将孔径大小选为2.0mm。

试验6,爬行类害虫入口倾斜角度的确定

表6不同孔倾斜度下的害虫诱捕效果

注:表中的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一列数据标记有相同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单因素anova,tukey检验,p>0.05)。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知,改爬行类害虫入口的倾斜度对害虫的诱捕效率确实有一定影响。由分析可知,在孔倾斜度为45°时,各虫的诱捕结果都与其它结果差异显著。故中段入虫孔倾斜角度选择45°。

试验7,诱捕器内部聚四氟乙烯涂层对害虫防逃逸的影响

表7不同涂层时昆虫上爬逃出数

注:表中的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一列数据标记有相同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单因素anova,tukey检验,p>0.05)。

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可知,有涂层时的昆虫上爬逃出数要小于无涂层时的昆虫上爬逃出数。说明特殊涂层确实有一定防上爬的效果。

试验8,诱捕器的诱捕效果

表8诱捕器的模拟仓诱捕效果

由表中数据可知,储粮害虫粮面诱捕器的对印度谷蛾的诱捕率在70%左右,对其他爬行类害虫的诱捕率80%~85%,诱捕效率较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