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林下经济林草模式的提高林下植被产量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738918发布日期:2020-10-31 09:2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林地开发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林下经济林草模式的提高林下植被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森林旅游和康养业。林下种植业又包括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草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和林粮模式。林草模式的特点一般是在退耕还林的速生林下种植牧草或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树木的生长对牧草的影响不大,饲草收割后,饲喂畜禽。一般说来,1亩林地能够收获青牧草600千克,可得3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白茅草,又称完美杂草,白茅草有锯齿状的叶子和粒状结构,即使是什么草都吃的山羊也不会去碰它们,白茅草被点燃时燃烧非常剧烈。白茅草,喜阳耐旱,多生于路旁、山坡、草地,其根名曰“白茅根”。虽然通常在人们眼里,白茅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恶毒的10种杂草之一,白茅草会侵占土地、森林和农田,毁坏农作物,破坏本土植物,颠覆生态系统,同时异常顽强很难被彻底杀死清除,但白茅草还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山海经》记载白茅草用来做神的坐席,做神龛,可随葬,用来盖白屋。《本草正义》记载: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白茅草的根茎可入药,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功效。同时,茅草叶可用来编织制成茅草片用于民宿、茅草屋顶的装饰及防雨,目前茅草片的市场价格在15元左右一平米。但由于白茅草的喜阳耐旱习性及其强大的生态破坏性,本领域一直存在如下技术偏见:1.本领域认为林下空地十分阴凉、阳光不足根本不适用于种植白茅草;2.白茅草生态破坏性大会破坏林下原有生态,侵害林地原有植物,即便发展林下经济也不会考虑将白茅草做为林草模式林下种植对象。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本领域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反其道行之,提供了一种用于林下经济林草模式的提高林下植被产量的方法,该方法成功打破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偏见,使林下种植白茅草变为可能,同时可显著提高林下植被产量、提升经济效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林下经济林草模式的提高林下植被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林下种植白茅草。所述种植指在林下散落白茅草的草籽,和/或,在林下散落白茅草的根茎。所述白茅草的草籽散落密度为8000-12000粒/m2,优选10000粒/m2,所述白茅草的根茎的茎节数量为2500-3000个/m2。所述白茅草的草籽散落密度为10000粒/m2。采用上述密度的好处在于,既能将白茅草的生长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使其不至于过于疯狂生长扩张,又能使林下长满成片白茅草从而使林下空地利用效率最高。所述白茅草的根茎直径为0.3-0.7cm,优选0.5cm,选用这种直径大小的白茅草根茎进行播撒繁殖效果最好。所述林下指林下空地。所述林下指橡胶林下的空地;优选地,所述林选自由橡胶林、榆树林、臭椿林、杨树林、柳树林、白桦林、枫树林、油松林、栎树林、鹅耳枥林、椴树林、灯台树林、白蜡树林、银杏林、杜仲林组成的组。所述白茅草在林下的产量为2500-3000株/m2。所述的一种用于林下经济林草模式的提高林下植被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白茅草的植株高度生长至1.2-1.5m时作为成草收割。所述的一种用于林下经济林草模式的提高林下植被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收割后的白茅草的茎秆叶片编织制成茅草片。本发明意外发现在橡胶林下不小心散落的白茅草的根茎经过一段时间生长而成的成片白茅草不仅长势良好,而且并不会对林地原有林木造成任何威胁,因为,白茅草的根系深度较浅,仅在地表以下0-0.15m,而橡胶树的根系非常深,通常可深入地下0.5-3m深处,二者根系不在一个层面,互不影响。由于白茅草根系盘根错节位于地表,有固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作用。开花季节,成片的茅草开出白色的花非常壮观,非常适合为林下经济的康养业提供“茅草开花一片白,杜鹃花开满山红”的优美环境。不仅如此,林下种植白茅草相比原来的种植牧草的方法在经济产量上显著提高,同时加上白茅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无需额外花费人力物力栽培看管的特点,因此本发明的方法具有行之有效、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回报可观等突出优势,本发明成功克服了本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偏见,用最简单的技术方案突破了原有林草模式的局限,本发明非常适用于在各大林场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并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林下经济林草模式的提高林下植被产量的方法。在本发明所有的实施例中,所述提高林下经济产量的方法都具备如下共同特征:所述提高林下经济产量的方法包括:在林下种植白茅草。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种植指在林下散落白茅草的草籽,和/或,在林下散落白茅草的根茎。白茅草可以通过根茎营养繁殖,也可通过种子繁殖。任何在林地散落白茅草种子或根茎以收获白茅草为目的的行为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林下指林下空地。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林下指橡胶林、榆树林、臭椿林、杨树林、柳树林、白桦林、枫树林、油松林、栎树林、鹅耳枥林、椴树林、灯台树林、白蜡树林、银杏林、和/或,杜仲林下的空地。根据本发明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任何树种的林下空地种植白茅草达到收获白茅草的目的,不局限于橡胶林。理论上只要根系深度大于30cm的林木所在的林场均可采用林下种植白茅草的方式提高当地的林下经济产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白茅草在林下的产量为2500-3000株/m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用于林下经济林草模式的提高林下植被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白茅草的植株高度生长至1.2-1.5m时收割。在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用于林下经济林草模式的提高林下植被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收割后的白茅草的茎秆叶片编织制成茅草片。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白茅草的草籽散落密度为8000-12000粒/m2,优选10000粒/m2,采用上述草籽散落密度的好处在于,既能将白茅草的生长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使其不至于过于疯狂生长扩张,又能使林下长满成片白茅草从而使林下空地利用效率以及单位平米的产量达到最高。在林下空地上第一次种植时,白茅草的根茎的茎节数量为2500-3000个/m2;在空地上第一次种植白茅草时,可以撒种也可以以散落根茎的方式,每平米散落的根茎可以为若干根,这若干根根茎上的茎节数量加起来满足2500-3000个即可,每个茎节都能发出一个芽继而生长成一株独立的白茅草植株,这样就能满足2500-3000株/m2的林下产量。林下1亩白茅草的产量约为167万-200万株,而每编织1平米的3层编制茅草片需要1.2米的白茅草茎秆叶片500株,因此林下每亩白茅草可编织出3340-4000平米的茅草片,而1平米茅草片的市场价为15元左右,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使林下经济每亩达到5-6万元毛收入。除去收割及编织储运成本约2元/m2茅草片,折算成每亩白茅草的成本约7000元,经保守计算,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使林下经济每亩净利润保达到4.3-5.1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如果自然条件好茅草生长周期可在6-7个月长高到1.2m以上,按一年生产两季的话经济效益将再翻倍。采用本发明的提高林下经济产量的方法,与现有的林下经济的林草模式相比,在经济产量上的提高数据如下表1所示:表1技术类型技术方案每亩产出量每亩经济收入现有技术林下种牧草600kg300元本发明林下种白茅草167万-200万株4.3-5.1万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