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种植移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1000发布日期:2020-09-29 09:15阅读:71来源:国知局
预种植移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苗木预种植及移栽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预种植移栽装置。



背景技术:

预种植是指给植物的种子或小苗提供土壤环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这些苗木都在这个环境中生长,方便集中管理,移栽是指等苗木长大一定程度,为其提供另外的生长环境,这个时候就需要将苗木从预种植土壤中挖出,将苗木从土壤中挖出时,必须带一定量的土壤,如一个球一样包裹住苗木的根须,移栽时连同这个土球一起种植到新的土壤环境,保留土球的原因如下:

一、保护根系少受损伤。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挖掘苗木时母土土球外的根系大部被挖断或损伤,而土球范围内的根系却能被完整地保护下来。这部分根系的吸收供应功能,对维持植株生命的最起码要求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二、带母土土球苗木根系不裸露,免受风吹日晒失水萎蔫,根系从挖掘到定植始终保持鲜活状态,恢复吸收功能快。据试验,1年生侧柏裸根苗在春季阳光下,晒半小时成活率为81.6%、1小时为67%、2小时为60%、4小时为3.1%。由此可见,保护苗木根系不受外界不利影响是何等重要。

三、带母土土球可把与苗木根系形成共生的菌根、土壤微生物、有益动物随植株迁徙,利于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生长。

四、带母土土球使苗木在异地栽植时能获得一个过渡环境。未移栽之前,苗木与原生地的土壤ph值、无机养分含量等土壤环境结成统一体。当把苗木由原生地移到异地定植时,定植地的土壤环境不尽与原生地相同,甚至差异很大,苗木对定植区新环境有一个驯化适应过程,母土土球为这个过程提供了过渡期的小环境,不至于因移植区与原生地环境相差悬殊,苗木一下适应不了而导致移栽失败。这一点对个体大的苗木移栽尤为重要。

五、带母土土球移栽苗木,使苗木在相对的时空内仍然保持着与在原生地相似的生存条件,把苗木正常生长受到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六、带母土土球移栽植株稳定性好。土球内根土密结抱成一团,形成一个稳固的球体。球体的重力作用牢牢把握着移栽植株不易受外力作用产生摇晃或倾斜倒伏,缩短移栽苗木的缓苗期。

所以移栽苗木带母土土球比不带土球移栽的成活率高、生理机能恢复快、受益早。

现有技术中,苗木一般直接种植在母土中,人们在移栽苗木时,往往是通过人工、设备或器械将土球范围之外的土壤挖掉,将位于土球范围之外的苗木根须切掉或挖掉,再通过人工或设备将带有土球的苗木从母土中移走,将这一棵/些被挖出的苗木放置到运输工具比如汽车上,运输到待移植或定植的地方,再次种植时,直接挖一个土坑,将带土球的苗木放入土坑中,填上新的土壤,由此实现预种植及移栽这个过程。然而,现有的方式对于移栽苗木存在缺陷,首先,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资源;其次,工作效率不够高;第三,苗木根部的土球若处理不当,容易被破坏造成脱落,使苗木的根须裸露,容易失水同时也不利于植入新的土壤;第四,不方便运输,特别是在一些远距离运输的情况下;第五,在移植或定植到新土壤中时,需要通过人工或设备扶正苗木,保证苗木不倾斜。为此,本实用新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研制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预种植移栽装置。

为解决本上述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预种植移栽装置,其包括:由金属材质制成且呈方形的外框,其具有设开口的容腔,所述外框上区别于所述开口的部位设有能将所述容腔与所述外框的外部连通的若干第一通孔;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内框,其形状与所述外框的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内框能插入到所述外框的所述容腔中;所述内框设有种植腔,所述种植腔用于植入苗木和填埋土壤;所述内框包括有底板和四个侧壁,每一个所述侧壁铰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四个侧壁通过铰接结构展开时与所述底板形成平面结构,所述四个侧壁通过铰接结构合拢时与所述底板包围形成所述种植腔;所述内框的四个侧壁上均设有能用于传输水分的若干第二通孔;所述内框的四个侧壁顶部均设有朝外延伸的凸起部,每一个所述凸起部上均设有若干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用于安装起锚环。

较优的,所述外框包括底壁和四个侧壁,在所述外框的底壁和四个侧壁上均设有若干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内框的底板和四个侧壁上均设有若干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包括通孔内口部、通孔外口部和连接所述通孔内口部及通孔外口部的通道部;位于所述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一通孔,其通孔内口部呈刃口状;位于所述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二通孔,其通孔外口部呈刃口状。

较优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为锥形孔;位于所述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锥形孔,其内径较大的一端位于所述外框的侧壁外侧;位于所述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锥形孔,其内径较大的一端位于所述内框的侧壁内侧。

较优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为条形缝孔,位于所述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相对重力方向呈倾斜设置;位于所述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相对重力方向呈倾斜设置,且所述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之倾斜方向与所述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之倾斜方向相反,以使,所述内框插入所述外框后,所述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与所述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呈“x”形分布。

较优的,位于所述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所述条形缝孔相对重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位于所述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所述条形缝孔相对重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所述条形缝孔与所述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所述条形缝孔均具有变径结构以形成所述刃口状。

较优的,所述四个凸起部构成方形法兰状,所述起锚环呈u形,所述起锚环的两端部均设有螺纹,所述起锚环的两端部由上至下穿过所述凸起部上的条形孔,通过螺母与所述内框的同一侧壁或相邻侧壁连接。

较优的,所述内框的底板和四个侧壁通过铰链连接,所述铰链可拆卸式安装,所述外框和所述内框的表层覆设有防锈涂层。

较优的,所述内框的底壁下部设有万向脚轮,或者,所述内框的底壁下部设有用于连接万向脚轮的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提供一种预种植移栽装置,其包括由金属材质制成且呈方形的外框,其具有设开口的容腔,外框上区别于开口的部位设有能将容腔与外框的外部连通的若干第一通孔;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内框,其形状与外框的形状相匹配以使内框能插入到外框的容腔中;内框设有种植腔,所述种植腔用于植入苗木和填埋土壤;内框包括有底板和四个侧壁,每一个侧壁铰接在底板上,四个侧壁通过铰接结构展开时与底板形成平面结构,四个侧壁通过铰接结构合拢时与底板包围形成种植腔;内框的四个侧壁上均设有能用于传输水分的若干第二通孔;内框的四个侧壁顶部均设有朝外延伸的凸起部,每一个凸起部上均设有若干条形孔,条形孔用于安装起锚环。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预种植移栽装置在移栽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苗木根部土壤,保护根系少受损伤,苗木根部水分不受大的流失,根系从挖掘到定植始终保持鲜活状态,恢复吸收功能快,生理机能恢复快;方形的容腔使苗木根部的土壤固定为方形,无需通过过多辅助手段以保证苗木竖直放置;内框可展开或合拢,方便出厂运输,同时也方便在移栽时将苗木取出,达到和方便重复利用的目的;金属材质的外框和内框能够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受力强度,同时在起锚时能够形成剪切结构,用于将苗木多余的根须切掉;再有,内框的侧壁可拆卸,方便更换,拆卸其中一个侧壁可实现半埋式预种植;起锚环安装方式灵活,可以装在内框的同一侧壁上,也可以装在两个相邻的侧壁上,根据植株的大小,起锚环可选择不同规格大小;在起锚时,可利用如千斤顶类的装置将内框抽出,非常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有益效果,将在实施方式部分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解释时作进一步描述。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预种植移栽方法,其包括前述任一项所述预种植移栽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s1:在土壤中挖设预种植坑的步骤;

s2:将外框放入所述预种植坑的步骤;

s3:将内框插入到外框中的步骤;

s4:在内框中填埋土壤的步骤;

s5:预种植一段时间后,将内框从外框中起锚取出的步骤;

s6:移植或定植时将内框的侧壁打开的步骤。

进一步,所述方法还包括:对内框进行重复利用的步骤。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预种植移栽方法是基于前述方案中预种植移栽装置的应用,因此,它同样具有预种植移栽装置的前述技术效果,克服了现有预种植移栽方法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外框与内框配合安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内框与外框装配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内框的侧壁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内框的侧壁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起锚环与内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起锚环与内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内框与外框剪切苗木根须的原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内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内框装入外框后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参考图1-2所示,示出了预种植移栽装置100,其包括由金属材质制成且呈方形的外框10,外框10具有设开口的容腔101,外框上区别于开口的部位设有能将容腔101与外框10的外部连通的若干第一通孔102;还包括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内框20,其形状与外框10的形状相匹配,以使内框20能以如图2所示的方式插入到外框10的容腔101中。在本实施例中,外框和内框的横向截面呈正方形,这样在内框插入到外框中时不会因为长度不同造成不便,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外框和内框的横向截面还可以是长方形,相对与正方形截面的情形,这种结构在内框插入到外框中时需要匹配方向。无论采用哪种结构,都应保证,内框比外框略小,两者之间可保留适当间隙,当间隙不应过大。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内框和外框之间还可以设置滚珠结构(未图示),这样在将内框抽出时,可以减小两者之间的阻力,例如,在内框的侧壁外侧设置一定数量的滑槽,在外框的侧壁内侧设置能与滑槽配合的滚珠。这里所说的金属优选为钢,作为较优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外框和内框的表面覆设防锈涂层(未图示),这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预种植来说是更合适的;内框20设有种植腔201,种植腔201用于填埋土壤,一般来说,填埋土壤是在将幼苗放入种植腔201后进行的,当然,若苗木已经被移栽,该种植腔201则无须填埋土壤,可以重复使用,或者收集存放,需要时再拿出来使用。

参考图3所示,内框20包括有底板202和四个侧壁203,内框20的每一个侧壁203通过铰链30铰接在底板202上,在本实施例中,内框20的每一个侧壁203与底板202之间设置的铰链30均为2个,当然,作为其它实施方式,铰链的数量也可以是其它的,铰链30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即便铰链损坏也可以进行更换。另外,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所示,在种植一些周期较短的苗木时,还可以拆卸一个侧壁,这样内框的侧壁则剩下三个,将内框的三个侧壁合拢后,在内侧的侧面会形成一个开口,这样可采用半埋的方式进行预种植,在移栽时可以直接从侧面将内框抽出。

参考图3所示,内框20的四个侧壁203通过铰链30展开时与底板202形成平面结构,这样,生产制造内框的厂家可以节省运输空间,降低运输成本,若不能折叠的情况下,会导致高度方向不好控制,除了占用空间大的缺点,还可能因重心偏高造成晃动,提高危险系数。另外,在移栽工作进行时,将内框20的四个侧壁203展开,将苗木移走后,在下次预种植时内框可以继续使用。

结合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内框20四个侧壁203通过铰链30合拢时与底板202包围形成种植腔201;这种由变化状态产生的新功能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灵活性高,使用起来很方便,这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具体可结合前后文的描述。

参考图1-3所示,内框20的四个侧壁203上均设有能用于传输水分的若干第二通孔20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通孔204的作用不限于传输水分,同样也可以传输苗木所需的养分,即将外部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吸收,另外,第二通孔204还可以使苗木的根须朝外长。

参考图1及图2所示,内框20的四个侧壁203的顶部均设有朝外延伸的凸起部2031,每一个凸起部2031上均设有若干条形孔2032,条形孔2032用于安装起锚环4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条形孔2032的目的除了用于安装起锚环,还具有调整起锚环安装位置的作用,因此,不同大小的苗木将得到适应。另外,利用相邻侧壁203上的条形孔2032,可插入倒u形连接件,还可以将四个侧壁稳固,当然,这不是必需的。

参考图5、图6所示,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四个凸起部2032构成方形法兰状,起锚环40呈u形,起锚环40的两端部均设有螺纹(未图示),起锚环40的两端部由上至下穿过凸起部2031上的条形孔2032,通过螺母(未图示)与内框20的同一侧壁或相邻侧壁连接。

对应的,外框10包括外框底壁103和四个外框侧壁104,在本实施例中,外框10为一体式结构,即,外框底壁103和外框侧壁104之间是固定连接的,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当然,作为其它的实施方式,外框10也可以如内框20一样,设置为可展开和收拢的结构。

为了使苗木的根须能够朝外生长,获得水分、养分,在本实施例中,在外框底壁103和四个外框侧壁104上均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02;内框20的底板202和四个侧壁203上均设有若干第二通孔204。

参考图7所示,第一通孔102和第二通孔204均包括通孔内口部、通孔外口部和连接通孔内口部及通孔外口部的通道部;位于四个外框侧壁104上的第一通孔102,其通孔内口部1051呈刃口状;位于内框20的四个侧壁203上的第二通孔204,其通孔外口部2041呈刃口状。苗木的根须50从内框20中通过第二通孔204和第一通孔102朝外生长。移栽时,将内框20抽出,苗木的根须50被拉扯,内框20的通孔外口部2041与外框10的通孔内口部1051行程剪切根须50的刀口,在继续拉扯作用下,苗木的根须即被割断,与外部的土壤80分离。通过该结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在抽出内框时是可行且容易的。

参考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02和第二通孔204为锥形孔;位于外框10的四个侧壁上的锥形孔,其内径较大的一端位于外框的侧壁外侧;位于内框20的四个侧壁上的锥形孔,其内径较大的一端位于内框的侧壁内侧。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即使第一通孔102和第二通孔204不是锥形孔,通过改变孔径使其具有预期的刃口状,同样也可以达到快速切割的目的。

实施例2,在另一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一通孔102和第二通孔204为条形缝孔,位于外框10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相对重力方向呈倾斜设置;位于内框20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相对重力方向呈倾斜设置,且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之倾斜方向与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之倾斜方向相反,这样,参考图8所示,内框20插入外框10后,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与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呈“x”形分布。这种结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更为明显,将内框20从外框10中抽出时,这种如剪刀似的结构对苗木的根须具有更佳的剪切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位于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相对重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位于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相对重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内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与外框的四个侧壁上的条形缝孔均具有变径结构以形成刃口状。当让,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夹角可以调整,例如30°、60°等,不过,以45°为最佳设置。

在另外的一种实施例中,内框20的底板202下部设有万向脚轮(未图示),或者,内框的底板202下部设有用于连接万向脚轮的连接部。这样,在内框被抽出后,可以在地面拖动行走,节省人力物力。

本实用新型的预种植移栽装置在移栽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苗木根部土壤,保护根系少受损伤,苗木根部水分不受大的流失,根系从挖掘到定植始终保持鲜活状态,恢复吸收功能快,生理机能恢复快;方形的容腔使苗木根部的土壤固定为方形,无需通过过多辅助手段以保证苗木竖直放置;内框可展开或合拢,方便出厂运输,同时也方便在移栽时将苗木取出,达到和方便重复利用的目的;金属材质的外框和内框能够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受力强度,同时在起锚时能够形成剪切结构,用于将苗木多余的根须切掉;再有,内框的侧壁可拆卸,方便更换,拆卸其中一个侧壁可实现半埋式预种植;起锚环安装方式灵活,可以装在内框的同一侧壁上,也可以装在两个相邻的侧壁上,根据植株的大小,起锚环可选择不同规格大小;在起锚时,可利用如千斤顶类的装置将内框抽出,非常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有益效果,将在实施方式部分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解释时作进一步描述。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预种植移栽方法,其包括前述任一项预种植移栽装置,方法包括:

s1:在土壤中挖设预种植坑的步骤;

s2:将外框放入预种植坑的步骤;

s3:将内框插入到外框中的步骤;

s4:在内框中填埋土壤的步骤;

s5:预种植一段时间后,将内框从外框中起锚取出的步骤;

s6:移植或定植时将内框的侧壁打开的步骤。

进一步,方法还包括:对内框进行重复利用的步骤。

在本实用新型中,对内框进行起锚或抽出工作,可以通过如千斤顶等设备进行,通过在起锚环40中穿设抬杆(未图示),使内框的受力达到平衡,启动千斤顶即可将内框取出,当然,在不太重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内框连同苗木抬起。由于本实用新型中起锚环40可以灵活改变位置,因此,即便在面对不同大小的苗木时,也可以方便实施起锚动作,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预种植移栽方法基于前述方案中预种植移栽装置,克服了现有预种植移栽方法的缺陷。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