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草方格沙障式作物精量点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2354发布日期:2021-01-08 11:0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草方格沙障式作物精量点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作物点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草方格沙障式作物精量点播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同时,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加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不均匀,因此造成我国较为缺水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旱山区等地区缺水现象尤为严重。而水分是植物生产中的重要因素,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旱山区,受地形交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建立水窖等存水系统,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西北地区(指甘、青、新、宁、陕、内蒙6省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少,特别是在甘肃省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当地极度缺水。有的降雨量只有300—4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毫米以上,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10立方米,是全国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立方米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立方米的3.7%。那里的人、畜用水几乎全靠人工蓄集有限的雨水。同时由于地形的影响,海拔差异大,山区较多且山区不易储存降雨,蒸发量大。因此大多山区的小量农业用水多以人力运输为主,致使农业生产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与阻碍。当然当地农业用水主要靠降水来维持,但山区地形崎岖不易储存降水,加上我国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低,仅达到56%,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为0.6-0.75kg/m3,对这些地区进行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是解决西北水资源短缺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汇集雨水,提高植株耐旱能力的草方格沙障式作物精量点播装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连杆机构、播种箱和方格,所述播种箱的上方设有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底部连接有钢丝绳,所述的钢丝绳位于播种箱内,连杆机构能够穿过播种箱上下运动,所述播种箱的侧面设有弹簧口,弹簧口内固定有横杆,横杆的一端穿过钢丝绳,钢丝绳的底部固定在施肥调节按钮上,横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弹簧,弹簧的末端与播种箱底部的播种头连接,播种头下方设有方格,方格与播种箱固连。

所述的播种箱顶部固定有限位机构,防止连杆机构左右晃动。

所述的播种箱侧壁设有播种口,播种口上设有盖板,防止因机器振动造成种子泄漏。

所述播种箱的内侧壁上安装有播种粒数调节器,调节播种时种子的数量。

所述的施肥调节按钮安装在播种箱内部的底面,可根据施肥量进行调节。

所述的方格底部设有缺口,便于播种头插入土壤进行播种。

所述的播种头呈两片式“鸭嘴状”式样,两片播种头合在一起,用弹簧勾连,下压可使其张开。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合了荒漠地区种植草方格沙障的优点,装置底部按压的凹面方格内汇集雨水,减小地面风速,减少水分蒸发,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的耐旱能力,缓解了因降水量少而影响植株生长的问题,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一定程度上缓解植株旱情,从而增加因干旱导致的减产,提高产量。

(2)本实用新型制作的凹穴运用草方格沙障的原理,可以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减缓近地面风速,截留空气中的水分,减少蒸发,在下雨天可以汇集雨水于植物根部,可以提高土壤水分,避免作物应干旱缺水导致的减产甚至死亡。

(3)本实用新型可自行调节播种深度和自动种子覆土,机械化精量播种,很大程度上节省良种、减少了劳动力成本,1小时可播种2~3亩,年节约灌溉水量约4000m3,作物年产量提高20%~25%,提高了种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耕种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田间形态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连杆机构8和点播装置,点播装置的上方设有连杆机构8,连杆机构8的外侧套有套筒9,使其可以沿竖直方向运动。点播装置包括播种箱15,由不锈钢片焊接而成,长×宽×高为11cm×10cm×90cm。顶端留有4cm×3cm长方形孔洞,便于连杆机构8上下运动。播种箱15的顶部固定有限位机构10,用于限制连杆机构8的左右运动。连杆机构8的底部连接有钢丝绳11,钢丝绳11位于播种箱15内部。播种箱15的侧壁上设有一个长度7.5cm的弹簧口17,弹簧口17内穿过一根横杆,钢丝绳11穿过该横杆的一端与播种箱15底部的施肥调节按钮19固定,横杆的另一端设有弹簧18,弹簧18的末端与位于播种箱15底部的播种头20连接。上提或下压时,可通过连杆机构8带动播种头20和施肥调节按钮19开合,进行播种与施肥。通过弹簧18使机器播种后复位及播种时使方格21对地面造成压力,播种完成后形成凹穴。播种箱15顶端到弹簧18顶端的距离为25.5厘米。播种头20呈两片式“鸭嘴状”式样,两片播种头合在一起,用弹簧勾连,下压可使其张开播种嘴,播种头20的长度为11cm,可插入土壤,进行播种,播种深度达3.5~7.8cm,放弃传统弯腰刨坑种植模式,直接将种子注入土壤。

播种头20下方设有方格21,方格21底部设有大小为9cm×5.5cm的缺口22,缺口22的位置与播种头20的位置对应,便于播种头20下压插入土壤进行播种。方格21通过不锈钢杆件23与播种箱15固定,防止方格21脱落。方格21用不锈钢板焊接而成,形态呈现上大下小的“倒梯形”式样。顶部为26cm×26cm的正方形开口,底部为20cm×20cm的正方形密封结构,便于压坑制穴,其中心高度为15cm。播种完成后形成“凹”型穴,制作的网格高度可达5~6cm,幼株可在其范围内生长。

播种箱15内侧壁的上部还设有播种口12,通过播种口12向播种箱15内投入种子,播种口12外侧连接有盖板13,盖板13通过螺丝14固定,可防止因机器振动造成种子泄漏。播种箱15的内侧壁上固定有播种粒数调节器16,调节播种时种子的数量,播种量1~3粒可调,可播3~15毫米种子。

如图2所示,播种时,采用旋耕机1带动本实用新型的点播装置进行作业,采用八套点播装置作为一组进行同时播种。将每套连杆机构8顶部的杆件均通过螺栓7安装在带动杆4上,并可绕螺栓7旋转,连杆机构8间隔均匀地排布在同一直线上。带动杆4由不锈钢钢杆制成,并通过传动机构3与旋耕机1连接,可通过旋耕机1的行驶动力带动其进行上下活动,进而带动点播装置进行播种。所有播种箱15的外侧均通过固定机构5焊接在一起,确保连杆机构8在其矩形框范围内上下往复运动,防止因压力过大而导致连杆机构8扭曲。固定机构5同一侧面的两端对称焊接有拉杆2,拉杆2的另一端与旋耕机1连接,通过旋耕机1拉动整组点播装置,减轻土壤对点播装置的阻力,增加旋耕机动力。固定机构5的下方通过支撑杆连接有车轮6,车轮6与点播装置平行,便于旋耕机1牵引播种装置前行。

本实用新型装置主要适用于降水量小于400㎜、干旱缺水、灌溉困难、地面板结的地区,尤其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拖拉机的动力运用旋耕机1将土地打松打软,接着通过传动机构3带动连杆机构8将点播装置带动起来,在播种的同时运用方格制作装置在地面制作一个个类似于草方格沙障的凹穴,网格高度可达5~6cm。点播装置播种完成后形成多个间隔分布的草方格沙障式网格,网格内有作物植株,如图3所示。主要适用种子大小在3~15mm之间的作物,如玉米、大豆、花生等大田作物的种子,采用机械模拟人工播种的方法,通过拖拉机带动点播装置来模拟人工播种,一人操作,一穴一种(可调节为一穴两种或一穴三种)。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

(1)首先将拉杆2和传动机构3分别与拖拉机后座的旋耕机1相连接;

(2)将点播装置上的螺丝14拧开,打开盖板13,装入适量的大田作物种子,种子大小在3~15mm之间,此点播装置可根据需求在播种粒数调节器16处进行1~3粒种子的播种调节,之后关上盖板13,拧紧螺丝14;

(3)在预先清理好的田地里,启动旋耕机1,可由一人驾驶,通过拖拉机的动力运用旋耕机将土地打松打软,旋耕机1带动传动机构3和车轮6按照直线行驶工作;

(4)传动机构3带动连杆机构8并产生一个下压的动力,进而带动播种箱15和方格21同时下压,方格21在田里土壤上制作出一个个方格状凹穴,网格高度可达5~6cm;

(5)播种头20因连杆机构8的下压-上提-下压-上提的循环动力,上提时拉动弹簧18,播种头20通过方格21底部的缺口22插入土壤并将种子压入土壤里,下压时播种头20拔出,播种头20一旦离开土壤,四周因为挤压隆起的土壤回落进地势较低的土坑内并覆盖住种子;

(6)周而复始,旋耕机1前进带动点播装置完成制作方格状凹穴和播种,连片的凹穴形成网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