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27257853发布日期:2021-11-05 20:29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

1.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2.鱼类的应激反应是其个体对各类环境因素的异常刺激所表现出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应激本身不是一种病,但它是一种或多种疾病的诱因。过强或者过长的应激反应会对其机体产生危害,进而给养殖者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养殖过程中,如何增强鱼类的抗应激反应能力是提高养殖效率和生产效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无公害养殖的重要要求。
3.在实际生产中,鱼类在进入新的养殖环境时会发生应激反应,轻则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重则对机体器官造成损害,导致鱼类患病,给养殖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鱼类在进入新的养殖环境时,如何降低应激反应的影响程度,使鱼类尽快适应新环境是养殖者追求的目标。而传统的提高鱼类抗应激手段多为在饲料中添加安神、镇静类药物等添加剂,但这样存在以下缺点:药物会对鱼造成其它损害,比如生长发育迟缓等机体损害;生产成本的增加;药物的残留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方法存在缺点的问题。
5.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包括:
6.(1)根据鱼类品种,选择适合鱼类生存的养殖新环境;
7.(2)随机选择放养总数的10~30%的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放入后禁食10~13h;
8.(3)禁食结束后,每天按鱼体重0.8~1.3%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8~14h对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15~30s;
9.(4)待鱼群无视驱赶或仅短距离逃离后,再将放养总数的10~30%的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按鱼体重的0.8~1.3%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8~14h对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15~30s;
10.(5)按步骤(4)所述投喂和驱赶1.5~2.5d后,将剩余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按鱼体重的0.8~1.3%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20~26h对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15~30s;
11.(6)按步骤(5)所述投喂和驱赶2.5~3.5d后,按照该鱼类品种养殖技术常规养殖。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先将少部分鱼类放入养殖新环境中,一方面避免了因高密度养殖产生拥挤应激、惊吓应激等应激反应,另一方面鱼在养殖水中的密度较小,不会因鱼数过多而出现生存资源缺乏,比如氧气、食物等缺乏,其生存环境优渥,可以更好的适应新
环境,当先放入的少部分鱼类对新环境的各种应激反应因素具有了一定的抗应激反应能力后,再放入一部分鱼类,此时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的鱼类可以向前面放入的鱼类学习,学习其生活习性比如摄食、御敌,以及抗应激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其应激反应发生的概率,同时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养殖新环境,如此分批次将鱼放入养殖新环境,可以提高鱼类应激反应能力。
13.一定程度的定时驱赶,一方面是可以使鱼类适应此信号,另一方面可以使鱼类在驱赶下,更加容易集群,其接触的几率增加,有利于鱼类互相之间的社会学习,鱼类品种不同或生长周期不同,其对不同信号敏感度不同,比如有些底层鱼类或一些鱼类的仔稚鱼阶段对光照较为敏感。由此,鱼类通过社会学习,可以更进一步,掌握不同的抗应激反应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养殖新环境。
14.鱼类在进入新养殖环境后,不会立刻进食,此时投喂会造成饵料的浪费,而12小时后,鱼类基本上适应了环境,且会产生一定的饥饿感,此时投喂还可使鱼类奢侈吸收,更有利于下一步的驯化,且对其生长发育有利,鱼投喂量不足时,鱼常处于半饥饿状态而不生长,若摄入的营养不能维持机体活动的需要,还会造成鱼减重,投喂量不足还会引起鱼激烈抢食,结果也导致在收获时鱼的个体大小差异大,投喂过量,不但饲料利用低,而且败坏水质,严重时会引起鱼生病或者“泛塘”事故,此外,鱼摄食过饱,饲料消化不彻底,也造成了浪费,因此按体重定量的投喂,避免了上述问题,不但有利于鱼饵料的消化吸收,更节约了饵料。
15.本发明提供的提高鱼类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提高了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且此方法绿色、环保,没有药物使用,不会造成药物残留等问题,缩短了鱼类适应养殖新环境的时间,快速建立了养殖生活群体,减少饵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16.进一步,步骤(2)所述的放入养殖新环境的时间是在日出前或者日落后。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此时温度较低,避开了一天的高温时间段,有助于鱼类更好适应新环境,避免鱼类因光照产生应激反应。
18.进一步,步骤(3)、(4)和(5)所述驱赶为用1000~1300hz的振动或超声波对鱼群进行驱赶。
19.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用1000~1300hz的振动或超声波短时间对鱼群进行驱赶,不会对鱼造成伤害,可以提高鱼对此应激反应因素的适应能力。
20.进一步,步骤(3)、(4)和(5)所述的投喂人工饵料的时间固定为每天上午7~9时。步骤(3)、(4)和(5)所述的投喂人工饵料地点为固定地点。
21.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每天上午7~9时,温度适中,是大多鱼类觅食的时间,而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投喂,以便于鱼集中摄食,经过一段时间驯化,鱼类会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形成在固定的时间主动到固定区域上浮摄食的习惯,如此集中上浮摄食有利于减少饲料浪费,提高投喂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23.实施例1:
24.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5.(1)选择胭脂鱼品种,其养殖新环境的水质清新,水温为25℃,溶氧量为10mg/l,ph值为7;
26.(2)在日出前,随机选择放养总数的10%的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放入后禁食10h;
27.(3)禁食结束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8h,用1000hz的振动对胭脂鱼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15s;
28.(4)2天后,胭脂鱼鱼群无视驱赶,然后将放养总数的10%的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8h,用1000hz的振动对胭脂鱼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15s;
29.(5)按步骤(4)所述投喂和驱赶1.5d后,将剩余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20h用1000hz的振动对胭脂鱼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15s;
30.(6)按步骤(5)所述投喂和驱赶2.5d后,按照胭脂鱼养殖技术常规养殖。
31.实施例2:
32.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3.(1)选择长薄鳅品种,其养殖新环境的水质清新,水温为23℃,溶氧量为9mg/l,ph值为6.8;
34.(2)在日出前,随机选择放养总数的20%的长薄鳅放入养殖新环境中,放入后禁食12h;
35.(3)禁食结束后,每天上午7点,在固定的地点,按长薄鳅体重1%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10h用1200hz的振动对长薄鳅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20s;
36.(4)待长薄鳅鱼群无视驱赶或仅短距离逃离后,再将放养总数的20%的长薄鳅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7点,在固定的地点,按长薄鳅体重1%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10h用1200hz的振动对长薄鳅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20s;
37.(5)按步骤(4)所述投喂和驱赶2d后,将剩余长薄鳅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7点,在固定的地点,按长薄鳅体重1%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24h用1200hz的振动对长薄鳅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20s;
38.(6)按步骤(5)所述投喂和驱赶3d后,按照长薄鳅养殖技术常规养殖。
39.实施例3:
40.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1)选择草鱼品种,其养殖新环境的水质清新,水温为20℃,溶氧量为8mg/l,ph值为7.3;
42.(2)在日落后,随机选择放养总数的30%的草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放入后禁食13h;
43.(3)禁食结束后,每天上午9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草鱼体重1.3%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14h用1300hz的振动对草鱼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30s;
44.(4)待草鱼鱼群无视驱赶或仅短距离逃离后,再将放养总数的30%的草鱼放入养
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9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草鱼体重1.3%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14h用130hz的振动对草鱼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30s;
45.(5)按步骤(4)所述投喂和驱赶2.5d后,将剩余草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9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草鱼体重1.3%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26h用1300hz的振动对草鱼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30s;
46.(6)按步骤(5)所述投喂和驱赶3.5d后,按照草鱼养殖技术常规养殖。对比例1:
47.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8.(1)选择胭脂鱼品种,其养殖新环境的水质清新,水温为25℃,溶氧量为10mg/l,ph值为7;
49.(2)在日出前,随机选择放养总数的10%的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放入后禁食10h;
50.(3)禁食结束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同时每隔8h用1000hz的振动对胭脂鱼鱼群进行驱赶,每次驱赶持续15s;
51.(4)2天后,胭脂鱼鱼群无视驱赶,然后将放养总数的10%的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
52.(5)按步骤(4)所述投喂1.5d后,将剩余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
53.(6)按步骤(5)所述投喂2.5d后,按照胭脂鱼养殖技术常规养殖。
54.对比例2:
55.一种提高鱼类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6.(1)选择胭脂鱼品种,其养殖新环境的水质清新,水温为25℃,溶氧量为10mg/l,ph值为7;
57.(2)在日出前,随机选择放养总数的10%的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放入后禁食10h;
58.(3)禁食结束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
59.(4)2天后,再将放养总数的10%的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
60.(5)按步骤(4)所述投喂1.5d后,将剩余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然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
61.(6)按步骤(5)所述投喂2.5d后,按照胭脂鱼养殖技术常规养殖。
62.对比例3:
63.一种鱼类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4.(1)选择胭脂鱼品种,其养殖新环境的水质清新,水温为25℃,溶氧量为10mg/l,ph值为7;
65.(2)在日出前,将全部的胭脂鱼放入养殖新环境中,放入后禁食10h;
66.(3)禁食结束后,每天上午8点,在固定的地点,按胭脂鱼体重0.8%投喂人工饵料;
67.(4)按步骤(3)所述投喂6d后,按照胭脂鱼养殖技术常规养殖。
68.对按实施例1

3和对比例1

3养殖后的鱼类进行如下检测分析:
69.1、对鱼类增重率、成活率、死亡率的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本发明的养
殖方法可以提高鱼类抗应激能力,避免了因应激反应而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免疫力降低而引起的发病率增高以及死亡率增高的问题。
70.表1鱼类增重率、成活率、死亡率
71.实施方式增重率(%)发病率(%)死亡率(%)实施例16050.830.56实施例25850.570.38实施例35970.90.86对比例14952.53.6对比例24004.164.8对比例33858.3820
72.2、鱼类抗应激能力检测
73.鱼类在各种应激反应因素的刺激下,机体神经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然后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免疫的变化,此时鱼体内生理状态出现紊乱,调节机制发生作用,当体内免疫调节失控,鱼类则出现行为变化、生长速度减慢、抗病力降低等应激反应。鱼类应激反应最直接结果是导致其血清中皮质醇激素的含量变化,其变化幅度及持续时间与应激因素的强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因而当应激因素一定时,鱼血清中皮质醇变化幅度可以用来衡量鱼类应激反应能力。
74.鱼类抗应激能力检测的应激实验为起网应激,起网应激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将养殖网拉起让鱼刚好离开水,在空气中暴露10s,再把网放下让鱼在水中10s后再提起,重复3次,1h后取血样,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使用immulite1000分析仪检测,试剂盒代码:lkco1,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检测结果见表2。
75.表2起网应激前后鱼类血清皮质醇含量
[0076][0077][0078]
由表2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鱼类养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鱼类应激反应能力。
[007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