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田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58005发布日期:2022-03-16 11:34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梯田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农田水利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梯田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2.农田水利指的是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治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在梯田灌溉中,由于梯田地势陡峭,沟渠水流湍急,若只采用沟渠灌溉,则会可能导致梯田内的土被水流带走,引起水土流失,若采用传统的灌溉设备进行灌溉,其灌溉设备搬运困难,而且需要对设备进行通电,而现实生活中在梯田铺设电路并不容易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梯田灌溉系统,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4.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梯田灌溉系统,包括主箱体,所述主箱体下侧面固定有通水管,所述主箱体内设置有用于农田灌溉的灌溉组件;
5.所述灌溉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主箱体的上蜗轮,所述上蜗轮上侧面固定有喷水管,所述上蜗轮内固定有两个前后对称的环形座,所述上蜗轮下侧设置有与所述上蜗轮啮合的上蜗杆,所述上蜗杆下侧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活塞,二个所述活塞下端面上均铰接有连杆,二个所述连杆之间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偏心轮,二个所述偏心轮下侧均设置有与所述偏心轮啮合的主动齿轮,左右两侧的所述主动齿轮之间设置有下蜗轮,所述下蜗轮下侧设置有与所述下蜗轮啮合的下蜗杆。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箱体内设有开口向上的上蜗轮腔,二个所述环形座均通过轴承分别安装于所述上蜗轮腔前后端壁内,所述上蜗轮位于所述上蜗轮腔你,二个所述上蜗轮腔远离所述上蜗轮腔一侧均设有连通腔,二个所述连通腔靠近所述上蜗轮腔一侧部分均向内延伸贯穿对应侧的所述环形座,所述上蜗轮内设有蓄水腔,所述二个所述连通腔均与所述蓄水腔连通,所述喷水管内设有排水腔,所述排水腔下侧部分向下延伸至与所述蓄水腔连通,所述排水腔后侧连通设有开口向后的喷水口,所述上蜗轮腔下侧连通设有上蜗杆腔,所述上蜗杆腔后端壁内转动配合有上蜗杆轴,所述上蜗杆轴前侧部分向前延伸贯穿所述上蜗杆轴至所述主箱体外,所述上蜗杆固定于所述上蜗杆轴外周上,所述上蜗杆位于所述上蜗杆腔内,通过转动所述上蜗杆,能够带动所述上蜗轮转动,从而调节所述喷水口的位置。
7.在一个实施例中,二个所述连通腔下侧均连通设有排水通腔,二个所述排水通腔下侧均连通设有活塞腔,二个所述排水通腔内壁上均固定有排水单向阀,所述主箱体前后侧壁上均固定有吸水管,二个所述活塞腔上侧均连通设有吸水腔,二个所述吸水腔位于所述排水通腔外侧,二个所述吸水腔内壁上均固定有进水单向阀,二个所述吸水腔另一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吸水管连通设置,所述通水管上端面固定有进水管,二个所述吸水管与所述进水管之间均通过导管连接,所述活塞腔能够通过导管从所述斜面腔内吸水。
8.在一个实施例中,二个所述活塞腔下侧均连通设有偏心轮腔,二个所述偏心轮腔之间设有下蜗轮腔,二个所述偏心轮腔靠近所述下蜗轮腔一侧端壁内均转动配合有偏心轮轴,二个所述偏心轮轴外侧部分均向外延伸至所述偏心轮腔内,前后两侧的所述偏心轮分别固定于对应侧的所述偏心轮轴外侧末端,二个所述偏心轮内均转动配合有铰接杆,二个所述铰接杆外侧部分均向外延伸至所述偏心轮外,前后两侧的所述连杆分别固定于对应侧的所述铰接杆外侧末端,二个所述活塞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活塞腔滑动配合,所述活塞向下运动时,则向内吸水,所述活塞向上运动至则向外排水。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蜗轮腔后端壁内转动配合有下蜗轮轴,所述下蜗轮轴前侧部分向前延伸贯穿所述下蜗轮腔至前侧的所述偏心轮腔内,后侧部分向后延伸至后侧的所述偏心轮腔内,二个所述主动齿轮分别固定于所述下蜗轮轴前后两侧末端,所述下蜗轮固定于所述下蜗轮轴外周上,所述下蜗轮位于所述下蜗轮腔内,利用所述下蜗轮与所述下蜗杆之间的大传动比,能够将水流的动能放大。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水管内设有下蜗杆腔,所述下蜗杆腔与所述下蜗轮腔之间连通设置,所述下蜗杆腔右侧设有从动齿轮腔,所述从动齿轮腔上侧部分向上延伸至所述主箱体内,所述下蜗杆腔左端壁内转动配合有从动齿轮轴,所述从动齿轮轴右侧部向右延伸贯穿所述下蜗杆腔至所述从动齿轮腔内,所述下蜗杆固定于所述从动齿轮轴外周上且位于所述下蜗杆腔内,所述从动齿轮轴右侧末端固定有从动齿轮。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水管内设有左右贯通的通水腔,所述通水腔内壁上固定有叶轮座,所述叶轮座内设有叶轮腔,所述叶轮腔左右两侧均连通设有开口向外的斜面腔,所述叶轮腔内壁内转动配合有叶轮,所述叶轮外侧设有环形腔,所述叶轮外周上固定有位于所述环形腔内的环形齿轮,所述从动齿轮腔位于所述环形腔上侧且与所述环形腔连通设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环形齿轮相互啮合,水流通过所述叶轮能够带动所述叶轮转动,从而使得所述从动齿轮转动。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水流带动叶轮转动,从而驱动左右两侧的偏心轮转动,进而使得左右两侧的活塞交替运动,从而实现将通水腔内的流水吸入活塞腔内,通过活塞的推动,将水流从喷水口处喷射而出,从而实现对梯田进行灌溉,避免了水土流失,同时无需通电,提高了本发明的实用性,而且可转动上蜗轮,使得喷水口喷射的水流方向可根据梯田位置进行调节,使得水流能够最大范围的覆盖梯田,从而提高梯田灌溉的质量。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发明的外观示意图;
14.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梯田灌溉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发明图2中a-a的示意图;
16.图4是本发明图2中上蜗轮部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7.图5是本发明图3中上蜗轮部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8.图6是本发明图2中从动齿轮部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9.图7是本发明图3中活塞部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中:
21.10、主箱体;11、上蜗轮;12、上蜗杆;13、从动齿轮;14、叶轮腔;15、叶轮;16、环形齿
轮;17、环形腔;18、斜面腔;19、通水腔;20、通水管;21、叶轮座;22、吸水腔;23、进水单向阀;24、连杆;25、活塞;26、喷水口;27、排水腔;28、上蜗轮腔;29、上蜗杆腔;30、上蜗杆轴;31、蓄水腔;32、进水管;33、喷水管;34、连通腔;35、活塞腔;36、排水单向阀;37、排水通腔;38、环形座;39、下蜗轮腔;40、从动齿轮轴;41、从动齿轮腔;42、下蜗杆;43、下蜗杆腔;44、下蜗轮轴;45、下蜗轮;46、偏心轮轴;47、主动齿轮;48、铰接杆;49、偏心轮腔;50、偏心轮;51、吸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为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如在本文中所使用,术语上下和左右不限于其严格的几何定义,而是包括对于机加工或人类误差合理和不一致性的容限,下面详尽说明该一种梯田灌溉系统的具体特征:
23.参照图1-图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梯田灌溉系统,包括主箱体10,所述主箱体10下侧面固定有通水管20,所述主箱体10内设置有用于农田灌溉的灌溉组件;
24.所述灌溉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主箱体10的上蜗轮11,所述上蜗轮11上侧面固定有喷水管33,所述上蜗轮11内固定有两个前后对称的环形座38,所述上蜗轮11下侧设置有与所述上蜗轮11啮合的上蜗杆12,所述上蜗杆12下侧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活塞25,二个所述活塞25下端面上均铰接有连杆24,二个所述连杆24之间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偏心轮50,二个所述偏心轮50下侧均设置有与所述偏心轮50啮合的主动齿轮47,左右两侧的所述主动齿轮47之间设置有下蜗轮45,所述下蜗轮45下侧设置有与所述下蜗轮45啮合的下蜗杆42。
25.其中,所述主箱体10内设有开口向上的上蜗轮腔28,二个所述环形座38均通过轴承分别安装于所述上蜗轮腔28前后端壁内,所述上蜗轮11位于所述上蜗轮腔28你,二个所述上蜗轮腔28远离所述上蜗轮腔28一侧均设有连通腔34,二个所述连通腔34靠近所述上蜗轮腔28一侧部分均向内延伸贯穿对应侧的所述环形座38,所述上蜗轮11内设有蓄水腔31,所述二个所述连通腔34均与所述蓄水腔31连通,所述喷水管33内设有排水腔27,所述排水腔27下侧部分向下延伸至与所述蓄水腔31连通,所述排水腔27后侧连通设有开口向后的喷水口26,所述上蜗轮腔28下侧连通设有上蜗杆腔29,所述上蜗杆腔29后端壁内转动配合有上蜗杆轴30,所述上蜗杆轴30前侧部分向前延伸贯穿所述上蜗杆轴30至所述主箱体10外,所述上蜗杆12固定于所述上蜗杆轴30外周上,利用所述上蜗杆12与所述上蜗轮11的自锁作用,能够所述上蜗轮11保持静止,所述上蜗杆12位于所述上蜗杆腔29内,通过转动所述上蜗杆12,能够带动所述上蜗轮11转动,从而调节所述喷水口26的位置。
26.其中,二个所述连通腔34下侧均连通设有排水通腔37,二个所述排水通腔37下侧均连通设有活塞腔35,二个所述排水通腔37内壁上均固定有排水单向阀36,所述排水单向阀36只能向所述排水通腔37内排水,所述主箱体10前后侧壁上均固定有吸水管51,二个所述活塞腔35上侧均连通设有吸水腔22,二个所述吸水腔22位于所述排水通腔37外侧,二个所述吸水腔22内壁上均固定有进水单向阀23,所述进水单向阀23只能向活塞腔35内排水,二个所述吸水腔22另一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吸水管51连通设置,所述通水管20上端面固
定有进水管32,二个所述吸水管51与所述进水管32之间均通过导管连接,所述活塞腔35能够通过导管从所述斜面腔18内吸水。
27.其中,二个所述活塞腔35下侧均连通设有偏心轮腔49,二个所述偏心轮腔49之间设有下蜗轮腔39,二个所述偏心轮腔49靠近所述下蜗轮腔39一侧端壁内均转动配合有偏心轮轴46,二个所述偏心轮轴46外侧部分均向外延伸至所述偏心轮腔49内,前后两侧的所述偏心轮50分别固定于对应侧的所述偏心轮轴46外侧末端,二个所述偏心轮50内均转动配合有铰接杆48,二个所述铰接杆48外侧部分均向外延伸至所述偏心轮50外,前后两侧的所述连杆24分别固定于对应侧的所述铰接杆48外侧末端,二个所述活塞25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活塞腔35滑动配合,所述活塞25向下运动时,则向内吸水,所述活塞25向上运动至则向外排水。
28.其中,所述下蜗轮腔39后端壁内转动配合有下蜗轮轴44,所述下蜗轮轴44前侧部分向前延伸贯穿所述下蜗轮腔39至前侧的所述偏心轮腔49内,后侧部分向后延伸至后侧的所述偏心轮腔49内,二个所述主动齿轮47分别固定于所述下蜗轮轴44前后两侧末端,所述下蜗轮45固定于所述下蜗轮轴44外周上,所述下蜗轮45位于所述下蜗轮腔39内,利用所述下蜗轮45与所述下蜗杆42之间的大传动比,能够将水流的动能放大。
29.其中,所述通水管20内设有下蜗杆腔43,所述下蜗杆腔43与所述下蜗轮腔39之间连通设置,所述下蜗杆腔43右侧设有从动齿轮腔41,所述从动齿轮腔41上侧部分向上延伸至所述主箱体10内,所述下蜗杆腔43左端壁内转动配合有从动齿轮轴40,所述从动齿轮轴40右侧部向右延伸贯穿所述下蜗杆腔43至所述从动齿轮腔41内,所述下蜗杆42固定于所述从动齿轮轴40外周上且位于所述下蜗杆腔43内,所述从动齿轮轴40右侧末端固定有从动齿轮13。
30.其中,所述通水管20内设有左右贯通的通水腔19,所述通水腔19内壁上固定有叶轮座21,所述叶轮座21内设有叶轮腔14,所述叶轮腔14左右两侧均连通设有开口向外的斜面腔18,所述叶轮腔14内壁内转动配合有叶轮15,所述叶轮15外侧设有环形腔17,所述叶轮15外周上固定有位于所述环形腔17内的环形齿轮16,所述从动齿轮腔41位于所述环形腔17上侧且与所述环形腔17连通设置,所述从动齿轮13与所述环形齿轮16相互啮合,水流通过所述叶轮15能够带动所述叶轮15转动,从而使得所述从动齿轮13转动。
31.本发明的一种梯田灌溉系统,其工作流程如下:
32.将通水管20放置于沟渠中,水流通过通水腔19,使得叶轮15转动,从而带动环形齿轮16转动,进而使得从动齿轮13转动,进而带动从动齿轮轴40转动,从而使得下蜗杆42转动,从而带动下蜗轮45转动,进而使得下蜗轮轴44转动,进而带动主动齿轮47转动,从而使得偏心轮50转动。
33.偏心轮50转动带动铰接杆48以偏心轮轴46为中心转动,从而使得连杆24上下运动,进而带动活塞25上下往复运动,左右两侧活塞25运动方向相反,使得左右两侧的活塞25交替运动。
34.活塞25向下运动时,活塞25上侧空间增大,压强减小,使得通水腔19内的水流通过吸水腔22以及吸水管51,被吸入活塞腔35内。
35.当活塞25向上运动时,活塞腔35内的流水,通过排水通腔37以及连通腔34排入蓄水腔31内,活塞25继续向上运动,使得蓄水腔31内的流水通过喷水口26喷射而出,从而实现
对农田进行灌溉。
36.左右两侧的活塞25交替运动,使得喷水口26能连续喷射出水流,提高灌溉效率。
37.若需要根据梯田位置调节喷水口26的喷射角度时,则转动上蜗杆轴30,使得上蜗杆12转动,从而带动上蜗轮11转动,进而使得喷水管33以环形座38为中心转动,则喷水口26以环形座38为中心转动,从而实现改变喷水口26的喷射角度,提高灌溉效果。
38.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确,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总体精神以及构思的情形下,可以做出对于以上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其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方案以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