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的乳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097403发布日期:2022-03-02 04:06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的乳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的乳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精异丙甲草胺(s-metolachlor),化学名称:2-氯-n-(2-乙基-6-甲基苯基)-n-[(1r)-2-甲氧基-1-甲基乙基]乙酰胺,属于酰胺类选择性芽前除草剂,适用于旱地作物播后苗前或移栽前土壤处理,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部分双子叶杂草和一年生莎草科杂草。
[0003]
甲磺草胺(cloransulam-methyl),化学名称:3-氯-2-(5-乙氧基-7-氟[1,2,4]三唑[1,5-c]嘧啶-2-基磺酰基)氨基苯甲酸甲酯,属于磺酰胺类除草剂,主要用于大豆田茎叶喷雾防除阔叶杂草。
[0004]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除草剂品种在农业草害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除草谱窄,连续使用后杂草容易产生抗药性,使用次数多会加重环境的污染。目前现有技术cn108235985a、cn109561687a、cn107920529a、cn109566632a、cn108235985a等多篇专利已公开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的组合,证明了组合物中活性组分间协同增效的作用,可扩大杀草普、延缓杂草抗性。
[0005]
但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的组合物剂型均为悬乳剂,未有乳油剂型,悬乳剂相比乳油剂型,质量稳定性较差,加工工艺要求较高,生产成本较高,海上运输过程中容易受环境变化影响,高温易出现结块、膏化、粒径长大、析水等现象,低温存在析晶风险,严重影响药效。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的乳油及其制备方法。该乳油通过助剂的优选,提高了剂型的稳定性,同时满足不同地区的水质,具有乳化分散性好、稳定性高的优势。
[0007]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的乳油,该乳油包括活性成分、乳化剂、助溶剂和溶剂;活性成分由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组成。
[0009]
作为优选,以质量百分比计,各组分用量为:
[0010][0011]
活性成分中,精异丙甲草胺与甲磺草胺的质量比为(1~8):1。
[0012]
优选地,以质量百分比计,各组分用量为:
[0013][0014]
优选地,以质量百分比计,各组分用量为:
[0015][0016]
作为优选,乳化剂为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盐、蓖麻油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或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7]
优选地,乳化剂为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十二烷基苯磺酸二乙醇胺盐、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8]
更优选地,乳化剂为三种乳化剂的组合,由第一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第二乳化剂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和第三乳化剂异构十三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组成。第一乳化剂、第二乳化剂与第三乳化剂优选以1-6:1-9:1质量比混合而成,进一步优选为1-6:4-9:1质量比混合而成,更进一步优选为1:9:1、6:4:1、4:5:1、3:6:1、2:7:1、5:8:1、6:7:1或5:8:0.5质量比混合而成,最优选为5:8:1质量比混合而成。
[0019]
本发明通过优选助剂,提高了产品稳定性,能够耐受-10℃至54℃高低温区间,有效解决了运输过程中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本发明能够耐受c水、d水、3who水等不同水质,满足不同国家、地区的使用,有利于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且该发明具有优异的药效表现。
[0020]
作为优选,助溶剂为油酸甲酯、生物柴油或溶剂油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油酸甲酯。
[0021]
作为优选,溶剂为乙醇、丙酮、n,n-二甲基癸酰胺或环己酮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n,n-二甲基癸酰胺。
[0022]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乳油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溶剂、助溶剂、活性成分混合均匀,并升温保温,直至原药完全溶解;最后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
[0023]
作为优选,保温的温度为45~55℃。
[0024]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
1)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乳油剂型加工工艺简单、产品稳定性好、使用方便,且具有优异的药效表现。
[0026]
2)本发明对助剂体系进行大量地筛选工作,最终得出了上述各组分间匹配度最佳的体系,提高了剂型的稳定性,同时满足不同地区的水质,具有乳化分散性好、稳定性高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的乳油及其制备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0028]
精异丙甲草胺:纯品为无色液体,工业品为褐色油状液体。熔点:-61.1℃,沸点:334℃,相对密度(水=1):1.117,饱和蒸汽压:1.8mpa(25℃)。溶解性:溶解度水488mg/l(25℃),能与苯、二甲苯、甲苯、辛醇和二氯甲烷、己烷、二甲基甲酰胺、甲醇、二氯乙烷混溶,不溶于乙二醇、丙醇和石油醚。
[0029]
甲磺草胺:纯品为棕黄色固体。熔点121~123℃,相对密度1.34(20℃),蒸气压1.3
×
10-4
pa(25℃),离解常数pka6.56。可溶于丙酮等大多数极性有机溶剂,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11mg/l(ph=6)、0.78(ph=7)、16(ph=7.5)。土壤中半衰期110~280d。
[0030]
活性成分及部分助剂的中英文名称:
[0031][0032]
如无特别说明,下述百分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
[0033]
本发明中所用原料药或辅料均可由市场购得。
[0034]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35]
实施例1~10、对比例1
[0036]
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配方如下表:
[0037]
表1
[0038]
[0039]
[0040][0041]
制备方法:将溶剂、助溶剂、活性成分混合均匀,并升温保温至45~55℃,直至原药完全溶解;最后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
[0042]
试验例1性能检测
[0043]
对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的乳油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见下表2。其中,乳液稳定性按照gb/t1603-1979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水中自发分散性照gb/t32775-2016测定方法进行检测。
[0044]
表2一种含有效成分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组合的乳油产品性能
[0045]
[0046]
[0047][0048]
由表2可知,实施例7、8、9、10中,水中自发分散性稍差,且-10℃冷贮出现少量析出;实施例1、2、3、4、5、6质量较好,优选助剂和助溶剂、溶剂在产品质量中起着关键作用。
[0049]
实施例11
[0050]
在实施例1配方(a组)的基础上对乳化剂的质量百分比进行调整,配方如下:
[0051]
表3
[0052]
[0053][0054]
试验例2性能检测对实施例11制得的乳油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见下表4。
[0055]
表4含有效成分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组合的乳油产品性能
[0056]
[0057][0058]
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复配制剂田间防治大豆田杂草药效试验
[0059]
本试验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进行,土壤类型为黑土,肥力良好。对照药剂为960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甲磺草胺悬浮剂。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清水喷雾,空白对照;处理2:实施例1和7所得精异丙甲草胺
·
甲磺草胺乳油;处理3:960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处理4:50%甲磺草胺悬浮剂。
[0060]
其中,实施例1和7所得精异丙甲草胺
·
甲磺草胺乳油按有效成分用量800g/公顷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处理3按有效成分用量1300g/公顷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处理4按有效成分用量540g/公顷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0061]
于大豆第一片三出复叶后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对大豆田杂草进行预防和灭杀,大豆田杂草包括阔叶杂草例如鸭跖草、苘麻、苣荬菜等,禾本科杂草例如马唐、稗草。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施药1次,按每公顷制剂用量兑水750kg配备药液,折算小区药液量进行均匀喷雾。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小区面积50m2(5m
×
10m)。
[0062]
施药后50天,调查各处理对杂草鲜重防效及对大豆安全性的影响。
[0063]
调查方法:每个小区固定4个点,每点0.25m2,调查该区域内未干枯杂草的鲜重并计算防除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0064]
防除效果(%)=(对照区杂草鲜重-处理区杂草鲜重)
×
100%/对照区杂草鲜重
[0065]
对大豆田杂草的防治结果如下表5所示:
[0066]
表5各处理药剂防治大豆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067][0068]
由上表5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精异丙甲草胺和甲磺草胺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大豆田一年及多年生杂草,施药后50天对大豆田一年及多年生杂草的防治效果均明显优于2个对照药剂,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使用优选助剂和优选配比的实施例1防效要明显优于实施例7。根据对田间试验过程全程的观察,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大豆长势良好,各处理药剂均未出
现药害现象,说明其对大豆是安全的。
[006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