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66793发布日期:2022-03-09 02:5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麦冬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


背景技术:

2.麦冬是一种传统中药材,一般生长于地表下300mm以内,传统麦冬田间收获一般用犁翻耕土壤将麦冬翻出,或者人力用钉耙将泥土撬松后将其从土壤中刨出,再抖去泥土,装框运回切下块根和须根。因此其人工收获劳动强度极大,且效率低、作业质量不高;并且当前的根茎类作物挖掘机械基本只能将土壤翻抛,无法有效筛分泥土。因此,现有技术中始终缺乏专门针对麦冬适用的高效、高质的收获用农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专门针对麦冬适用的收获用农机的问题,实现提高麦冬收获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消耗并有效筛分泥土的目的。
4.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包括:
6.挖掘系统,用于连土挖出待收获麦冬;
7.输送系统,用于将挖掘系统挖出的物料输送至一级辊压碎土系统;
8.碾压碎土系统,用于在输送系统输送过程中对物料进行碾压碎土;
9.一级辊压碎土系统,用于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进行第一级挤压破碎;
10.二级辊压碎土系统,用于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进行第二级挤压破碎;
11.循环筛分系统,用于将经过一级辊压碎土系统的物料输送至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再将经过二级辊压碎土系统的物料输送至集条收集系统;
12.集条收集系统,用于输出收获的麦冬。
13.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专门针对麦冬适用的收获用农机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其整机至少包括挖掘、输送、碾压碎土、一级辊压碎土、二级辊压碎土、循环筛分、集条收集等几大系统。在工作时,由拖拉机等现有田间作业设备带动本收获机前行,前行过程中首先通过挖掘系统将待收获的麦冬连土挖出,被挖出的麦冬和土一起作为物料进入输送系统,由输送系统输送至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在输送过程中由碾压碎土系统进行碾压碎土,将大块泥土碾压裂解。对于麦冬收获而言,发明人在大量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仅仅依靠碾压碎土技术难以对与根茎黏连的这部分土块进行有效去除,纠其原因在于用于麦冬种植的土壤普遍具有壤粘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本技术使得经过碾压碎土系统处理后的大量土茎混合物进入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粘黏性土块进行第一级挤压破碎,之后物料掉落至循环筛分系统,由循环筛分系统将其输送至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进行第二级挤压破碎,将粘残留粘连在根茎上的小块土壤进一步挤压破碎。经过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处理后的麦冬,其上粘连的土块已经被基本处理
干净,再次掉落至循环筛分系统上,由循环筛分系统将其输送至集条收集系统上,通过集条收集系统输出。本技术集深度挖掘、碎土输送、循环筛分、收集功能为一体,有效解决了在粘性土壤情况下的麦冬根茎筛分难题。本技术的运用可使麦冬类中药材实现以高效的机械收获方式代替传统的人工收获,从而使麦冬在收获过程中能够实现高效率、低成本,低掉果率、低破损率等效果。
14.本技术中的前、后,均是以麦冬收获机前进方向为前,其相反反向为后。
15.进一步的,所述挖掘系统包括二阶曲面挖掘铲,所述二阶曲面挖掘铲包括朝前侧倾斜向下的铲体,所述铲体中部设置顶点朝前的三棱锥体,所述三棱锥体将铲体分隔为左右分布的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均从靠近三棱锥体的一端至远离三棱锥体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
16.发明人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挖掘铲为普通平面铲,在收获麦冬时的入土效果不佳,挖掘效率不高。纠其原因在于,麦冬对种植土壤的条件有特殊要求,宜于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碱性砂质壤土,种植土壤质地过重会影响须根的发生与生长,块根生长不好;但如果沙性过重,又会导致土壤保水保肥力弱,植株生长差,产量低;因此,农户种植麦冬一般都会使用沙性适中的黏性土壤,普通平面铲对这类土壤的破碎效果一般,导致挖掘效率不高。为此,本方案特设计专用于麦冬自动收获的二阶曲面挖掘铲,本铲的铲体依然朝前向下倾斜便于吃入土层中;本方案在铲体中部设置三棱锥体,并使得三棱锥体的的顶点朝前,通过朝前的顶点将土壤直接劈开。三棱锥体两侧的铲体分别定义为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并向两侧分别倾斜,因此本方案中对于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而言,其表面是同时向前和向外倾斜的,因此随着麦冬收获机的前进,能够逐渐稳定的深入土层中。本方案通过三棱锥体破开土壤将其分隔为两部分,再由两侧的平面部逐渐深入土层中将上方土壤铲开,以此实现将麦冬连土铲出的目的,相较于传统的平面铲而言入土效果有明显提升,有利于提高挖掘效率;同时,由于三棱锥体的分隔和两个平面部分别向外倾斜的设置,可以使得在同样铲面倾角和总长度的情况下,本技术的铲面压强小于常规平面铲,经建模分析,当挖掘铲倾角取15
°
时,铲面压强比普通平面铲降低了49.3%;此处的倾角对应至本技术中,是指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从后往前向下倾斜的倾角。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的前端分别设置若干第一锯齿、第二锯齿,所述第一锯齿、第二锯齿均朝前侧方向倾斜向下,且第一锯齿和第二锯齿的倾角不等;所述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的后端分别设置用于延伸至输送系统的第一条形件、第二条形件。本方案通过第一锯齿、第二锯齿,使得铲子更加容易吃入土层中,且利用锯齿的尖端对前方土壤进行预破碎,使得铲子主体抵达时土壤已经处于疏松状态,更加有利于提高挖掘效率。此外,第一锯齿和第二锯齿虽然都是朝前方倾斜向下,但是其锯齿倾角不等,用于使土壤发生折断劈裂,以此更加提高碎土能力、且减小了机具的动力消耗。本方案还在第一平面部的后端连接若干第一条形件,在第二平面部的后端连接若干第二条形件,随着收获机的不断前进,被连土挖出的麦冬经过第一平面部后进入各第一条形件所在区域,由第一条形件进行导向,使得麦冬连土共同进入输送系统上;第二条形件同理。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锯齿、第二锯齿均为表面呈钝角三角形的板体,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端与铲体相邻、且位于靠近所述三棱锥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条形件、第二条形件均
从靠近铲体的一端至远离铲体的一端,逐渐向靠近三棱锥体的方向倾斜。
19.本方案中对第一锯齿、第二锯齿的形状进行限定,钝角三角形的钝角顶点位于铲体外端,且一斜边与铲体外表面齐平,使得钝角三角形的另一斜边朝向三棱锥体方向倾斜延伸,从而使得第一锯齿、第二锯齿宏观上呈分别从两侧向中心靠拢的形态,有利于将铲出的麦冬和土壤向中心运移,保证其稳定的进入铲体上方,降低从侧面漏掉的风险。此外,第一条形件、第二条形件均从靠近铲体的一端至远离铲体的一端,逐渐向靠近三棱锥体的方向倾斜,使得在宏观上,第一条形件的倾斜方向与第一锯齿相同,第二条形件的倾斜方向与第二锯齿相同,使得进入铲体上的麦冬和土壤能够稳定的通过条形件向中心汇聚并稳定的进入输送系统上,降低麦冬从两侧掉落的风险。
20.进一步的,所述碾压碎土系统包括位于输送系统上方的若干刨送滚筒,所述刨送滚筒上具有若干螺旋分布的第一弓齿,各刨送滚筒间通过链条传动;沿输送系统的输送方向,各刨送滚筒至输送系统的间距逐渐减小。
21.本方案中通过各刨送滚筒的设置,能够形成变隙式的碾压碎土结构,各刨送滚筒和输送系统在工作时做相对运动,将喂入收获机的泥土和麦冬向后上方输送的同时,可通过第一弓齿有效将大块泥土碾压裂解并筛分出大部分碎土。
22.本技术中的弓齿为凹面朝内、外侧端部为平滑曲线状的凸齿,螺旋分布的弓齿能够使得土壤被碾压得更加细碎,克服了标准的直线分布方式容易导致土壤虽然能够被碾压、但碾压后依然呈块状分布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板结的土壤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23.进一步的,所述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包括第一对辊,所述第一对辊上设置若干螺旋分布的第二弓齿;所述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包括第二对辊,所述第二对辊上设置若干螺旋分布的第三弓齿;所述第二弓齿的分布螺距,大于第三弓齿的分布螺距。
24.作为本领域公知常识,对辊是由两个转向相反的辊体组成,因此本方案中经输送系统输送来的附着有大量粘黏性泥土的麦冬,进入第一对辊的两个辊体之间,由第二弓齿对其进行第一次的挤压破碎,第二弓齿也呈螺旋分布,其螺距相对较大,主要功能是将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大体积的大块土壤挤碎,经第一对辊处理之后残留在麦冬根茎上的主要为小块土壤,因此再经过其上第三弓齿的螺距更小的第二对辊,将小块土壤挤压破碎。本技术通过双级挤压破碎的方式,逐渐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进行处理,能够实现很好的碎土效果。
25.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筛分系统包括包覆在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和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外的、首尾相接的链式输送装置,所述链式输送装置内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挡板,挡板与链式输送装置之间具有间隙;还包括位于一级辊压碎土系统上方的第一导板、位于二级辊压碎土系统上方的第二导板;所述第一导板、第二导板均位于链式输送装置内部,且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均从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导板的底端位于二级辊压碎土系统上方,所述第二导板的底端与集条收集系统相连;
26.经过一级辊压碎土系统的物料掉落至底部的链式输送装置上、由链式输送装置输送至顶部后掉落至第一导板上;
27.经过二级辊压碎土系统的物料掉落至底部的链式输送装置上、由链式输送装置输送至顶部后掉落至第二导板上。
28.本方案中,链式输送装置完全包覆在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和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外,
由于其链条输送的机理,因此被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和二级辊压碎土系统破碎的泥土能够向外掉落,而麦冬由于根茎叶的蔓延不会向外掉落。本方案具体工作时,经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处理的物料向下掉落至底部的链式输送装置上,随链式输送装置移动、经过侧面挡板和链式输送装置组成的间隙后向上运动至顶部,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掉落至第一导板,经第一导板向下滑动至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再经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处理的物料向下掉落至底部的链式输送装置上,随链式输送装置移动、经过侧面挡板和链式输送装置组成的间隙后向上运动至顶部,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掉落至第二导板上,经第二导板向下滑动至集条收集系统。因此,本方案中,链式输送装置内部左右两侧的挡板是为了形成相对封闭的侧面区间以保证物料上行,并且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必然是错位分布,以避免相互干涉。
29.进一步的,所述集条收集系统包括从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的出料振动板、与所述出料振动板相连的振动机构、与出料振动板底端相连的集条架,所述集条架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且均布的杆体。经过前述处理后的麦冬,自第二导板进入集条收集系统的出料振动板上,由于此时的麦冬根茎上附着的泥土已经基本被完全处理,因此物料质量轻、依靠重力自动输出速度较慢,所以本方案由振动机构对出料振动板进行振动,使得麦冬快速滑落至集条架上,由若干相互平行的杆体对麦冬进行引导,使得麦冬植株能够有规律的、呈条状的铺放在收获机后方一侧,显著降低了农户的捡拾难度。集条架的设置相对于传统的平板式输出而言,能够使得麦冬尽量呈方向相同的条状铺设,为农户的捡拾收集提供便利。
30.进一步的,所述振动机构包括连接在出料振动板前端的振动轴、连接在振动轴一端的摆臂、与摆臂铰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摆臂的一端偏心安装在滚轮上;当滚轮转动时,所述振动轴往复转动。本方案中当滚轮转动时,带动第一连杆的一端偏心转动、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做弧形的往复运动,而摆臂做往复摆动,使得振动轴做往复转动,即可带动出料振动板进行上下的振动,有利于将其上经过处理的麦冬快速向下抖动。此外,本方案中振动轴可铰接在麦冬收获机的机架或其余任意固定部件上。
31.进一步的,所述集条架包括垂直于出料振动板的第二连杆,所述杆体固定在第二连杆上,且所述杆体从靠近第二连杆的一端至远离第二连杆逐渐向下倾斜;还包括固定在第二连杆远离出料振动板一端的l型档杆,所述l型档杆的长边位于各杆体之上、且与所述杆体平行。其中第二连杆用于为所有杆体提供安装工位,l型档杆避免麦冬从集条架外侧掉落,保证麦冬沿着相邻导杆之间的间隙向下掉落,提高麦冬呈条状输出的稳定性。
32.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33.1、本发明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集深度挖掘、碎土输送、循环筛分、收集功能为一体,有效解决了在粘性土壤情况下的麦冬根茎筛分难题,可使麦冬类中药材实现以高效的机械收获方式代替传统的人工收获,从而使麦冬在收获过程中能够实现高效率、低成本,低掉果率、低破损率等效果。
34.2、本发明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特设计专用于麦冬自动收获的二阶曲面挖掘铲,通过三棱锥体破开土壤将其分隔为两部分,再由两侧的平面部逐渐深入土层中将上方土壤铲开,以此实现将麦冬连土铲出的目的,相较于传统的平面铲而言入土效果有明显提升,有利于提高挖掘效率;同时可以使得在同样铲面倾角和总长度的情况下,铲面压强小于常规平面铲。
35.3、本发明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通过第一锯齿、第二锯齿,使得铲子更加容易
吃入土层中,且利用锯齿的尖端对前方土壤进行预破碎,使得铲子主体抵达时土壤已经处于疏松状态,更加有利于提高挖掘效率。此外,第一锯齿和第二锯齿的倾角不等,用于使土壤发生折断劈裂,以此更加提高碎土能力、且减小了机具的动力消耗。
36.4、本发明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各弓齿为凹面朝内、外侧端部为平滑曲线状的凸齿,螺旋分布的弓齿能够使得土壤被碾压得更加细碎,克服了标准的直线分布方式容易导致土壤虽然能够被碾压、但碾压后依然呈块状分布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板结的土壤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37.5、本发明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通过双级挤压破碎的方式,逐渐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进行处理,能够实现很好的碎土效果。
38.6、本发明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由振动机构对出料振动板进行振动,使得麦冬快速滑落至集条架上,由若干相互平行的杆体对麦冬进行引导,使得麦冬植株能够有规律的、呈条状的铺放在收获机后方一侧,显著降低了农户的捡拾难度。集条架的设置相对于传统的平板式输出而言,能够使得麦冬尽量呈方向相同的条状铺设,为农户的捡拾收集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3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40.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隐去一侧的链式输送装置后的侧视图;
43.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挖掘系统的正视图;
44.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挖掘系统的等轴侧视图;
45.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挖掘系统的俯视图;
46.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刨送滚筒的等轴侧视图;
47.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对辊的等轴侧视图;
48.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对辊的等轴侧视图;
49.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集条收集系统的等轴侧视图;
50.图1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振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集条架的俯视图。
52.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53.1-三棱锥体,2-第一平面部,3-第二平面部,4-第一锯齿,5-第二锯齿,6-第一条形件,7-第二条形件,8-刨送滚筒,9-第一对辊,10-第二对辊,11-链式输送装置,12-挡板,13-第二导板,14-出料振动板,15-杆体,16-滚轮,17-振动轴,18-摆臂,19-第一连杆,20-第二连杆,21-l型档杆,22-第二弓齿,23-第三弓齿,24-第一弓齿,25-第一导板。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
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55.实施例1:
56.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包括:
57.挖掘系统,用于连土挖出待收获麦冬;
58.输送系统,用于将挖掘系统挖出的物料输送至一级辊压碎土系统;
59.碾压碎土系统,用于在输送系统输送过程中对物料进行碾压碎土;
60.一级辊压碎土系统,用于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进行第一级挤压破碎;
61.二级辊压碎土系统,用于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进行第二级挤压破碎;
62.循环筛分系统,用于将经过一级辊压碎土系统的物料输送至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再将经过二级辊压碎土系统的物料输送至集条收集系统;
63.集条收集系统,用于输出收获的麦冬。
64.本实施例的麦冬收获机以拖拉机为动力,悬挂式连接在拖拉机后部。麦冬收获机的主减速机与拖拉机后端输出轴相连,主减速机旋转,通过皮带传动机构带动各系统运转。
65.实施例2:
66.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挖掘系统如图4至图6所示,包括二阶曲面挖掘铲,二阶曲面挖掘铲包括朝前侧倾斜向下的铲体,铲体中部设置顶点朝前的三棱锥体1,三棱锥体1将铲体分隔为左右分布的第一平面部2、第二平面部3;第一平面部2、第二平面部3均从靠近三棱锥体1的一端至远离三棱锥体1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
67.第一平面部2、第二平面部3的前端分别设置若干第一锯齿4、第二锯齿5,第一锯齿4、第二锯齿5均朝前侧方向倾斜向下,且第一锯齿4和第二锯齿5的倾角不等;第一平面部2、第二平面部3的后端分别设置用于延伸至输送系统的第一条形件6、第二条形件7。第一锯齿4、第二锯齿5均为表面呈钝角三角形的板体,钝角三角形的钝角端与铲体相邻、且位于靠近三棱锥体1的一侧;第一条形件6、第二条形件7均从靠近铲体的一端至远离铲体的一端,逐渐向靠近三棱锥体1的方向倾斜。
68.优选的,三棱锥体1由两块平板拼接而成,其内部为空心结构以减低重量。
69.优选的,第一锯齿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8
°
、第二锯齿5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25
°

70.传统的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挖掘铲为普通平面铲,入土效果不佳,挖掘效率不高。麦冬收获要求挖掘深度为地下20~30cm、要求铲面的碎土能力强、土壤阻力小。因此本实施例考虑麦冬的生长特性、土壤的状态参数、配套动力、挖掘铲的入土倾角、铲面形状和铲体强度进行设计。低阻力深挖松土技术通过对普通平面铲、二阶曲面铲的机械结构、土壤阻力、铲面角度、切削刃等进行建模分析,引入土壤压缩和破坏理论,建立衡量碎土性能的数学模型,在同样的铲面倾角和长度的情况下,二阶曲面挖掘铲的铲面压强要小于普通平面铲。当挖掘铲倾角取15
°
,铲面压强比普通平面铲降低了42.7%。
71.二阶曲面挖掘铲位于机器的前部,在锯齿形平面铲一阶倾角的基础上,增加一个
倾角平面,并结合凸面铲碎土性能优越的特点,二阶曲面挖掘铲具有两个不同的倾角曲面使土壤发生折断劈裂,提高碎土能力,且减小了机具的动力消耗。
72.实施例3:
73.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碾压碎土系统包括位于输送系统上方的若干刨送滚筒8,刨送滚筒8上具有若干螺旋分布的第一弓齿24,各刨送滚筒8间通过链条传动;沿输送系统的输送方向,各刨送滚筒8至输送系统的间距逐渐减小。
74.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包括如图8所示的第一对辊9,第一对辊9上设置若干螺旋分布的第二弓齿22;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包括如图9所示的第二对辊10,第二对辊10上设置若干螺旋分布的第三弓齿23;第二弓齿22的分布螺距,大于第三弓齿23的分布螺距。
75.本技术挖掘出的土茎粘结牢固,采用普通的抖动分离难以达到生产要求,为此,混合物需进行抖动分离,去除未与根茎黏连的土块,避免对麦冬造成损伤。变隙式碾压碎土输送技术采用链传动连接转轴,小倾角链板升运,保证土块杂质升运过程中下落,实现土茎混合物的抖动分离,保证果茎的平稳输送。逐级碾压输送去土装置的碎土筛分率达到55%,并将植株和与根茎黏连的土块输送至下一级碎土筛分装置。
76.逐级碾压输送去土装置由上部刨送滚筒和下部升运循环链组成,安装在机架中部,位于挖掘铲的后方。刨送滚筒如图7所示,共有三个,其与下部升运循环链的间隙由大逐渐减小,刨送滚筒上设计有螺旋分布的第一弓齿24,刨送滚筒和升运循环链在工作时做相对运动,将喂入收获机的泥土向后上方输送的同时,可有效将大块泥土碾压裂解并筛分出大部分碎土。
77.其中,碾压碎土系统底部为升运循环链所构成的输送系统,便于筛分泥土。
78.优选的,第一弓齿、第二弓齿、第三弓齿均为凹面向内的v型件。
79.与根茎黏连的土块由于土壤粘性,无法被碾压碎土系统完全去除,土茎混合物进入第一级对辊挤压碎土装置,对辊将粘附在根茎上的土块挤压破碎,然后筛分;筛分后的土茎混合物进入第二级对辊挤压碎土装置进行二次挤压破碎,将与根茎粘连的小块土壤进一步挤压破碎。
80.实施例4:
81.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循环筛分系统包括包覆在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和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外的、首尾相接的链式输送装置11,链式输送装置11内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挡板12,挡板12与链式输送装置11之间具有间隙;还包括位于一级辊压碎土系统上方的第一导板25、位于二级辊压碎土系统上方的第二导板13;第一导板25、第二导板13均位于链式输送装置11内部,且第一导板25和第二导板13均从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第一导板25的底端位于二级辊压碎土系统上方,第二导板13的底端与集条收集系统相连;
82.经过一级辊压碎土系统的物料掉落至底部的链式输送装置11上、由链式输送装置11输送至顶部后掉落至第一导板25上;
83.经过二级辊压碎土系统的物料掉落至底部的链式输送装置11上、由链式输送装置11输送至顶部后掉落至第二导板13上。
84.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循环筛分系统,配合双级对辊挤压碎土装置进行作业,可有效去除与麦冬根茎粘连在一起的土壤:双级对辊挤压碎土装置挤压破碎粘附在麦冬根茎
上的土壤,离心抛散式循环筛将碎土筛分,90%以上的土壤被有效筛分。
85.循环筛分系统的链式输送装置11为两条同步转动的回转链条,其之间连接若干连杆,且在连杆上设置了若干向内延伸的档杆,用于在上升过程中勾住麦冬枝条、避免麦冬向下掉落。
86.循环筛分系统采用离心抛散式循环的原理,其回转链条系统安装在机架上,位于双级对辊挤压碎土装置外侧,通过链条传动与换向减速机相连,对土茎混合物进行分离、升运输送、离心抛撒等作业,实现高效筛分。
87.实施例5:
88.一种循环筛式麦冬收获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9与图10所示,集条收集系统包括从前往后逐渐向下倾斜的出料振动板14、与出料振动板14相连的振动机构、与出料振动板14底端相连的集条架,集条架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且均布的杆体15。
89.振动机构包括连接在出料振动板14前端的振动轴17、连接在振动轴17一端的摆臂18、与摆臂18铰接的第一连杆19,第一连杆19远离摆臂18的一端偏心安装在滚轮16上;当滚轮16转动时,振动轴17往复转动。
90.本实施例中滚轮16、第一连杆19、摆臂18组成曲柄摇杆机构,用于驱动振动轴17往复转动。
91.集条架包括垂直于出料振动板14的第二连杆20,杆体15固定在第二连杆20上,且杆体15从靠近第二连杆20的一端至远离第二连杆20逐渐向下倾斜;还包括固定在第二连杆20远离出料振动板14一端的l型档杆21,l型档杆21的长边位于各杆体15之上、且与杆体15平行。
92.集条收集装置将筛选后的麦冬有规律的摆放于收获机后方,麦冬植株呈条状均匀铺放于作业区一侧,降低了捡拾难度。
93.本实施例中,集条收集装置的出料振动板通过铰链方式固定在机架的尾部,出料振动轴上安装有偏心轮即滚轮16,旋转时使出料振动板上下振动,出料振动板14呈倾斜向下安装,第二连杆20上每隔20~30mm距离固定一根杆体15。
94.实施例6:
9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集条架的结构。
96.本实施例的集条架如图12所示,包括若干连接在第二连杆20上的杆组,每个杆组由两根对称分布的异形杆26组成,其中所述异形杆26上沿长轴方向均布有若干弧形段261。在任意杆组内,两根异形杆26之间的弧形段261凹面相对、两个相对的弧形段261之间形成一个第一扩宽部262;而在相邻两个杆组之间,两侧的弧形段261则自动形成了宽度减小的部位,因此将相邻两个杆组之间非弧形段相对的位置定义为第二扩宽263。
97.本实施例的设计是由于在大量实验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因不同麦冬的块根大小不同,集条架上杆体的设置间距难以准确把控,通用性不高;而若是将杆体设置为可移动式的,虽然能够调节间距了,但受限于麦冬埋于地下、在完全挖掘出来之前是无法判断本批次麦冬块根主要大小的,因此常规容易想到的可调式结构的适用性也不强。
98.而本实施例中,使得每组杆组内,两个异形杆之间能够构成多个第一扩宽部262,而相邻两个杆组之间也能够形成多个第二扩宽部263。由于集条架整体是向下倾斜且受振动机构驱动做往复晃动的,因此无论麦冬的块根是掉在杆组内的两根异形杆之间、还是掉
在相邻杆组的两根异形杆之间,若块根较大无法快速下落时,都能够在振动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向下滑动,当体积较大的块根滑动至第一扩宽部262或第二扩宽部263之间时,该麦冬就能够整体以条状姿态掉落,这有利于显著提高本技术的“集条”效果,克服了因麦冬块根体积较大导致的“集条”效果不佳的缺陷。
99.实施例6:
100.一种麦冬收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1.(一)将麦冬收获机连接在拖拉机后部,以拖拉机为动力拉动麦冬收获机前进;
102.(二)麦冬收获机前进过程中,通过二阶曲面挖掘铲将麦冬和泥土混合的物料挖出:
103.铲面前端的锯齿吃入土层20~30cm深度,对土层进行破碎;
104.铲面进入破碎后的土壤下方,将土壤底部逐渐抬高;
105.抬高过程中,由铲面中部的三棱锥体将土壤从中间劈开,使物料分别位于三棱锥体两侧的铲面上。
106.(三)物料经过条形件进入输送系统、通过输送系统输送至一级辊压碎土系统:
107.随着麦冬收获机的前进,位于三棱锥体两侧铲面上的物料分别进入相互向中心汇聚的两组条形件上;
108.当物料从对应条形件上脱落时,掉落至输送系统之上;
109.输送系统采用链传动方式升运物料,输送系统上方的若干刨送滚筒转动,且刨送滚筒转动方向与输送系统的输送方向相反;
110.随着物料的逐渐升运,与刨送滚筒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由刨送滚筒上呈螺旋状分布的第一弓齿碾压大块泥土;
111.被碾压的大块泥土分裂为小块土壤,从链传动的输送系统底部网孔掉落;麦冬和未被碾压成小块的泥土继续被升运。
112.(四)由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进行第一级挤压破碎,破碎后的物料掉至循环筛分系统上:
113.物料自输送系统末端掉落至两个转向相反的第一对辊之间;由两个第一对辊上螺旋分布的第二弓齿对其间物料进行挤压,将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破碎至小块;麦冬和小块土壤在经过两个第一对辊后掉落至循环筛分系统上;
114.(五)循环筛分系统将破碎后的土块进行一次筛分,并将剩余的物料输送至二级辊压碎土系统:
115.经一级辊压碎土系统处理后的物料掉落至做方形回转运动的链式输送装置的内部底面靠近前进方向的一侧;
116.被破碎的泥土经链式输送装置上的孔洞向外掉落,剩余物料随链式输送装置移动至方形侧面;
117.通过链式输送装置内壁的大量档杆避免剩余物料坠落,使剩余物料随同链式输送装置在侧面向上攀爬;
118.剩余物料随链式输送装置攀爬至顶部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掉落至倾斜的第一导板上;
119.物料沿第一导板向下滑落,掉落至二级辊压碎土系统中的两个第二对辊中间位
置。
120.(六)由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对附着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进行第二级挤压破碎,破碎后的物料再次掉至循环筛分系统上:
121.物料自循环筛分系统掉落至两个转向相反的第二对辊之间;由两个第二对辊上螺旋分布的第三弓齿对其间物料进行挤压,将残留在麦冬根茎上的土块破碎至小块;麦冬和小块土壤在经过两个第二对辊后再次掉落至循环筛分系统上。
122.(七)循环筛分系统将破碎后的土块进行二次筛分,并将麦冬输送至集条收集系统:
123.经二级辊压碎土系统处理后的物料掉落至所述链式输送装置的内部底面远离前进方向的一侧;被破碎的泥土经链式输送装置上的孔洞向外掉落,剩余麦冬随链式输送装置移动至方形侧面;通过链式输送装置内壁的大量档杆避免麦冬坠落,使麦冬随同链式输送装置在侧面向上攀爬;麦冬随链式输送装置攀爬至顶部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掉落至倾斜的第二导板上;物料沿第二导板向下滑落至集条收集系统。
124.(八)集条收集系统将麦冬呈条状输出,依次铺放在麦冬收获机尾部:
125.麦冬沿第二导板向下滑落至出料振动板上;麦冬沿出料振动板继续向下滑落,进入集条架上;麦冬从集条架上若干相互平行的杆体之间掉落至地面。
126.其中在麦冬输出过程中,由振动机构驱动出料振动板和集条架做往复晃动。
127.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