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灰木莲的容器培育壮苗基质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32459发布日期:2022-06-08 06:0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灰木莲的容器培育壮苗基质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植物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灰木莲的容器培育壮苗基质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灰木莲(manglietia conifera)为木兰科(magnoliaceae)木莲属(magnolia),高大乔木,其树形整齐美观,花朵净白味香,可作为观赏树和行道树栽培;因其树干通直圆满,木材材质轻重适中,宜做高级家具和胶合板。灰木莲喜温、湿、肥,适宜生在北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原产于越南及印度尼西亚,因生长速度快,树形良好,20世纪60年代起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引种栽培,灰木莲在华南地区生长表现较好。灰木莲作为速生树种具有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近年来在我国华南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种植,在浙江、湖南、安徽等亚热带地区也有引种试验。灰木莲种子宜随采随播,在育苗生产过程中,华南地区灰木莲的育苗方式以传统的露地式种植育苗为主,幼苗早期易出现枯黄、滞育,生长缓慢的现象,降低植株育苗质量,延长种植期,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大大降低灰木莲生产的经济效益,错过栽培季节的灰木莲幼苗因生长期过长,易导致种植成活率低,造林效果不理想。容器育苗具有运输方便,种植前处理便捷,造林成活率高,适用范围广,经济成本低等多种优势,成为林业苗木生产应用的主要方式。但容器育苗成活率及生长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长环境、基质种类、基质容器、移栽方式等,尤其是基质种类,基质类型在林木育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邓煜和刘志峰使用6种不同的基质配比,培育香椿、日本落叶松、侧柏、油松4种育苗树种,证明了不同树种适应不同的育苗基质,由此可知,不同树种有不同的轻基质适宜类型。
3.目前没有检索到记载关于灰木莲容器培育壮苗的基质的相关文献。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灰木莲的容器壮苗基质,该基质可以极大的提高灰木莲苗的成活率,并且促进灰木莲苗高和根系生长。
5.所述容器培育壮苗基质包括:泥炭土、珍珠岩和椰康;所述泥炭土、珍珠岩和椰康的重量比为55-65:10-20:20-30。
6.优选地,所述泥炭土、珍珠岩和椰康的重量比为60:15:25。
7.具体地,容器育苗或壮苗因具有成活率高,无时效限制,重量较轻运输方便等优点,在农林业领域中广泛运用。本发明通过研究不同基质类型和是否断根对灰木莲容器苗成活率、苗高、地径及根系指标的影响,得到适合灰木莲容器育苗或壮苗的基质。
8.具体地,目前,最适宜灰木莲幼苗生长的轻基质配方尚不清楚,国内报道的仅有蔡道雄等人以松皮粉、黄心土、森林表土、火烧土、泥炭5种基质设置6种配比进行灰木莲容器苗培育实验,结果认为生产上在黄心土中添加25%-50%的松皮粉作为基质进行灰木莲容器育苗更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是黄心土容重较大,目前容器苗大多采用透气性好、重量较轻、
持水率高的泥炭土作为基质进行植株培育。
9.具体地,现有文献研究,在以含有60%泥炭土轻基质作为基质栽植闽楠(phoebe bournei)、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时发现,植株的苗高、地径等指标均优于其他基质培养。这是因为轻基质培养基中添加了部分的耶糠和珍珠岩,不仅可以增加培养基的持水率,更增加了其透气性,灰木莲、闽楠、赤皮青冈等热带和南亚热带树种在生长过程中,既需充足的水分供给植物生长,根系的生长环境也需要较高的透气性,避免出现烂根等情况。
10.本发明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包含前任一所述的容器培育壮苗基质的培育容器,所述培育容器由可降解且透气的材料制成。
11.具体地,将前任一所述的容器培育壮苗基质盛装在所述培育容器中进行使用。
12.优选地,所述培育容器由无纺布制成。
13.本发明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灰木莲的壮苗育苗方法,所述育苗方法包括:将灰木莲芽苗移植到前任一所述的容器培育壮苗基质中进行培育。该方法可以极大提高灰木莲苗的成活率,并且显著促进灰木莲苗的苗高和根系生长。
14.进一步,进行培育的容器由可降解且透气的材料制成。
15.优选地,进行培育的容器为无纺布制成的容器。
16.优选地于,所述容器为无纺布制成的袋,其规格为5-6 cm
×
9.5-10.5 cm
×
9.5-10.5 cm。
17.优选地,将灰木莲苗进行断根处理后再进行培育。
18.进一步,采用的灰木莲芽苗为播种0.5-1.5月后的芽苗。
19.进一步,所述灰木莲芽苗选择苗高约5cm的芽苗。
20.具体地,所述灰木莲苗可以通过播种获得,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选择生长一个月后,至苗高约5 cm有两片真叶的灰木莲苗。
21.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灰木莲的容器壮苗基质用于培育灰木莲苗,可以极大的提高灰木莲苗的成活率,最高至87.22%,并且促进灰木莲苗的苗高和根系生长。
22.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盛装灰木莲的容器壮苗基质的培育容器为无纺布容器,在移栽过程中不需要去除,可自然降解,无纺布育苗将幼苗连带轻基质一起移植于造林地,这一过程省去了传统塑料容器育苗需去除容器,从而减少或避免了因去除容器导致根系断裂,土壤松散的风险,减少根系在移栽过程中的损伤,能够保持可提高植株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并大大节省人工成本。
23.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灰木莲的容器壮苗基质及培育方法,较已知传统的塑料袋装黄心土、粘土等方法培养出的植株可能存在根系发育不良、窝根、偏根等现象,从而导致植株早期吸收水分、固定土壤的能力较差的现象,甚至植株无法正常为植株地上部输送养分而导致植株生长缓慢,抗逆性差的缺陷;本发明在对不同轻基质对灰木莲生长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灰木莲地下根系生长与基质类别有关,在生长4个月后,黄心土培养的灰木莲的主根和须根均长于轻基质培养,但是须根数少于轻基质培养基,这说明在轻基质培养环境下,更有利于灰木莲幼苗植株生根。
附图说明
24.图1为不同育苗处理下灰木莲苗高的分析。
25.图2为不同育苗处理下灰木莲地径的分析。
26.图3为不同育苗处理下灰木莲地径的分析。
27.图4为不同育苗处理下灰木莲地径的分析。
28.图5为不同育苗处理下灰木莲地径的分析。
29.图6为生长1个月后抽样的灰木莲苗。
30.图7为生长2个月后抽样的灰木莲苗。
31.图8为生长3个月后抽样的灰木莲苗。
32.图9为生长4个月后抽样的灰木莲苗。
具体实施方式
33.所举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并不是本发明的内容仅局限于所举实施例。所以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对实施方案进行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4.本发明实施中,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处理下灰木莲成活率及地上、地下生长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及作图由软件spss 22.0及excel 2016完成。
35.实施例1 灰木莲移植培育及相关数据统计灰木莲种子用40度的温水浸种6-8个小时,于2020年10月19日播种苗床,生长35天后,至苗高约5 cm有两片真叶;于2020年11月24日,移栽到育苗容器袋。
36.本发明实施例采取了断根和不断根的两种移植方式,分植于规格为5.5 cm
×
10 cm
×
10 cm的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袋,轻基质配方为泥炭土60 %+珍珠岩15%+椰康25 %,以及规格为8 cm
×
12 cm
×
12 cm的黄心土黑色塑料容器袋中。即设置4种不同的处理,分别为轻基质断根、轻基质未断根、黄心土断根、黄心土未断根;每个处理180株,设3个重复,共12个区组,苗期采用正常苗圃培育措施。
37.本发明实施例中,断根的处理方式为:将主根剪掉约1/3,如主根长3cm,则剪掉1cm。
38.本发明实施例中,苗圃培育措施包括以下步骤:(1)喷水保湿播种后用喷雾器雾状喷水保湿,保持苗床湿润,湿度以表层基质不干燥发白为原则。
39.(2)控温催芽种子萌发出土前苗床内温度控制在30 ℃左右,最高不宜超过35 ℃。种子萌发出土后,苗床温度控制在30 ℃以下。可采用通风、闭风和喷水方式调节大棚温度。
40.(3)芽苗移栽容器基质喷清水至湿透,将长出2-3片真叶的芽苗随起随移栽到容器中,芽苗移栽宜选择阴天、傍晚或移栽后立即用75%-80 %遮光率的遮阳网遮阴。移栽时,切去过长的胚根,保留胚根长度3cm-4cm;用竹签在容器中央插3 cm左右深的孔穴,然后将芽苗放入孔穴,保持根系舒展,并挤压基质闭合孔穴使基质与芽苗根部紧密接触,并及时浇透定根水,用盖
遮光率75%-80%的遮阴网遮荫10天后逐渐揭荫。期间注意根据湿度情况及时用喷雾器喷水,保持叶片湿润。使用容器袋直播的应在此时间段进行删苗、补苗,补苗技术方法同上。
41.(4)苗期管理
ꢀ①
水肥管理 芽苗移栽成活后,根据天气变化在早晚浇水,保持基质湿润。小苗恢复正常生长后每10天左右用复合肥(n︰p2o5︰k2o=19︰19︰19)0.1 %-0.2 %水溶液浇施,随着苗期增加施肥量逐渐提高,施后用水淋洗叶面以免烧苗。当小苗子叶干缩掉落、生长高峰出现后,可定期用0.5%的过磷酸钙、尿素、复合肥轮流淋施。当苗高达到出圃标准时应控水控肥,促进苗木的木质化。培育2a生容器苗喷水应量多次少,控制生长。 冬季遇可能下霜天气时,应于傍晚用地膜全包苗床覆盖,以防寒害。
42.②
分级育苗使用育苗盘架空育苗的,当容器苗平均苗高长到10cm-15cm时,应进行苗木分盘,按苗木大小分级放置在相同规格的不同育苗盘中培育,对于规格较小的苗木, 需加强追肥等管理。
43.③
换袋移植培育2a生容器苗时, 需要对当年生苗进行换袋移植,换袋后再培育1a。宜在苗木休眠期的1月
ꢀ‑
3月换袋移植。基质(按体积比计算) 可采用黄心土100%。
44.④
除草、防害除草:人工拔除,除早、除净;除草后浇1次水。
45.病虫害防治:主要虫害有蝼蛄、大蟋蟀咬食幼苗。可采用57%辛硫磷0.25千克,麦麸1.5-2.5千克,加适量水拌匀成团,撒于苗床、步道。成、若虫危害时,喷施有机磷或菊酯类杀虫剂,根施3%氟菊酯颗粒剂、根灌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防治等。成活后根据天气变化定期防治,高湿季节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800倍液喷雾,每周1次-2次,连续2周-3周。
46.ꢀ⑤
炼苗置地容器苗出圃前约2个月、架空容器苗出圃前约15天开始停止施肥、收起遮阳网,逐渐减少淋水次数(以苗木不凋萎为度)。
47.⑥
搬动、分苗和修剪置地容器苗出现根系穿透床面黑色地膜1个月内应进行第一次搬动并进行分苗,起苗前1个月再搬动一次并再次进行分苗,以促进苗木木质化。搬动前,用利铲将穿袋入土的根系铲断。对分叉的苗木,应进行修剪。
48.本发明实施例自2020年11月24日移栽时进行本底数据的调查,移栽后每1个月调查一次,调查时间分别为:2020年11月24日、2020年12月25日、2021年1月25日、2021年2月24日、2021年3月25日(分别记为0月、1月、2月、3月、4月),调查内容包括灰木莲成活率及地上部的苗高、地径,并随机抽取3株调查植株的地下部主根长、须根数、须根长等指标。
49.结果如下:(1)不同育苗处理对灰木莲成活率的影响结果经统计分析轻基质断根、轻基质未断根、轻基质未断根、黄心土断根、黄心土未断根四种不同处理下植株的成活率如下表1所示。
50.表1 不同育苗处理下灰木莲幼苗成活率的分析
处理轻基质断根轻基质未断根黄心土断根黄心土未断根成活率84.45
±
2.8%a87.22
±
2.1%a61.67
±
6.8%b51.12
±
11.57%b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p《0.0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51.由表1可以得知:轻基质处理的灰木莲植株成活率在84%以上,其中轻基质未断根处理的植株成活率最高为87.22%,轻基质断根处理的植株成活率为84.45%,两者均显著高于黄心土处理的植株成活率(p《0.05),其中营养土断根处理的植株成活率为61.67%,高于营养土未断根处理(51.12%);相同基质处理的灰木莲苗木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断根处理对灰木莲苗木成活率影响不显著。
52.(2)不同育苗处理对灰木莲苗高的影响对灰木莲幼苗移栽4个月后的苗高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在0月移栽时,4种不同处理间苗高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随后4个月的生长期内,培养基为轻基质处理的灰木莲植株苗高均显著高于黄心土处理,在1月时,轻基质未断根处理的苗高最大,为13.79cm,其次为轻基质断根处理,苗高为12.57cm;在2月时,轻基质断根处理的苗高生长最大,为20.17cm,其次为轻基质未断根,苗高20.16cm,两者的苗高约为黄心土未断根处理的2倍。灰木莲幼苗移栽生长4个月后,各处理间苗高从高至低依次为:轻基质断根(48.96cm),轻基质未断根(48.93cm),黄心土断根(32.96cm),黄心土未断根(25.90cm)。
53.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在灰木莲幼苗生长早期,以轻基质为培养基的处理苗高显著高于黄心土,而在相同培养基培养下,是否断根处理,对灰木莲幼苗的高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总体而言,经断根处理植株的苗高地径均高于相同培养基的未断根处理。
54.(3)不同育苗处理对灰木莲地径的影响统计5个月内灰木莲地径生长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在移栽时,轻基质未断根的地径大于其它3个处理,平均值为0.25 cm。
55.在0月至4月生长期内,轻基质培养基的处理灰木莲幼苗地径均显著高于黄心土培养基,而相同培养基条件下,是否断根处理,对植株地径无显著性影响(p《0.05)。在0月底调查和1月调查时,地径的大小从高到低依次为:轻基质未断根>轻基质断根>黄心土断根>黄心土未断根。
56.2个月时,轻基质断根处理植株地径平均增长量达0.16 cm,高于轻基质未断根0.09 cm,黄心土断根0.06 cm及黄心土未断根0.02 cm。
57.在生长 4个月后,在轻基质生长的灰木莲幼苗地径生长在未断根和断根处理间的差别较小,但黄心土培养基,断根处理的灰木莲地径生长大于不断根处理。轻基质断根处理的灰木莲幼苗地径最大值为0.51cm,黄心土未断根处理的灰木莲幼苗地径最小为0.30cm。
58.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在灰木莲幼苗生长早期,轻基质培养的植株地径生长量显著高于黄心土培养,相同培养基环境下是否断根对灰木莲地径没有显著性影响。
59.(4)不同育苗处理对灰木莲主根长的影响对4种不同处理的植株每月随机抽取3株,调查灰木莲生长的主根长,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4种不同处理灰木莲幼苗在0月本底(2020.11.24)调查时主根长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生长1个月后,轻基质未断根处理的灰木莲植株主根长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处理,
各处理的主根长从高到低依次为轻基质未断根>黄心土未断根>黄心土断根>轻基质断根,同为轻基质处理时,断根处理比未断根处理主根长短2.57cm。
60.在2-4个月的生长期内,4个处理的主根长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灰木莲幼苗移栽生长4个月后,各主根长从高到低以此为:黄心土断根》轻基质断根》轻基质未断根》黄心土未断根。
61.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在灰木莲幼苗移栽后的前2个月内,轻基质未断根更有利于其生长,随着生长期的延长,不同基质、不同容器和断根与否处理,对灰木莲的主根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总体而言,相同处理间断根处理植株的主根长更长。
62.(5)不同育苗处理对灰木莲须根长的影响对抽样样品灰木莲须根长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在移栽时,4个处理的须根长均在4-5cm之间。在生长1个月后,轻基质断根的须根长显著高于轻基质未断根,各处理须根长由大到小排序为轻基质断根>黄心土未断根>黄心土断根>轻基质未断根。在随后的3-5个月生长期内,4个不同处理的须根长间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时间段内,灰木莲须根长无明显规律。
63.(6)不同育苗处理对灰木莲须根数的影响对抽样样品灰木莲的须根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在移栽时,营养土断根处理的须根平均数显著小于其他三个处理,其中,黄心土未断根须根数最多,为9.56个,其次为轻基质未断根和轻基质断根。
64.在1-3个月生长期内,4个处理的须根数间无显著性差异。
65.而在生长4个月时,轻基质断根的处理须根数显著大于黄心土未断根,各处理须根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轻基质断根>轻基质未断根>黄心土断根>黄心土未断根。
66.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处理的灰木莲苗的实物如图6-9所示。
67.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在灰木莲幼苗生长1-3个月的生长期内,各处理下植株须根数间无显著性差别,在4个月时,轻基质断根植株须根更多。
68.综上所述,在育苗过程中,容器类型和规格、断根与否和基质类型是相互作用的,为探究不同基质类型和断根处理对灰木莲生长发育的影响,本发明实施进行了灰木莲容器壮苗培育试验,通过对成活率、苗高、地径、主根长、须根数、须根长等生长指标的分析。
69.结果表明,轻基质培养下灰木莲植株成活率相对黄心土较高,这和杨晓慧等以椰糠、泥炭土、珍珠岩为基质,以黄心土为对照,对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进行容器育苗的结果不一致,在生长两个月时,以100%黄心土为基质的红椎成活率为99.52%,以本研究相似比例60%泥炭土+20%珍珠岩+20%耶糠为基质时,成活率为98.57%。本研究种黄心土未断根成活率仅为51.12%,而轻基质未断根成活率为87.22%,远高于黄心土培养。表明不同树种植株对轻基质有不同的适应性,在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调研其生长适应性,从而选择适合的轻基质进行育苗培养。
70.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