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

文档序号:32656143发布日期:2022-12-23 21:44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

1.本发明涉及一种开沟器。


背景技术:

2.小麦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相同播种量和施肥量条件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增加土地利用率,增加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
3.生产中,小麦播种采用宽行播种、窄行播种或宽窄行播种。宽行播种行距22~27cm,种子带宽5~7cm,种子带占地面积为23%~41%。窄行播种的播种机分5.4米36行、4.2 米28行及3.6米24行,即行距一致为15cm。种子带宽2-3cm,种子带占地面积13%~20%。窄行播种机开沟器的两个轮盘的夹角为11
°
,即两个轮盘开口处最宽距离为8cm。播种管和施肥管直径4cm,施肥管位于开沟器立柱的前方,施肥宽度2cm;播种管位于开沟器立柱后方,播种宽度2cm~3cm,即决定种子带宽度2cm~3cm。冬小麦种植区,逐渐发展了宽行播种,宽窄行播种;春小麦种植区,普遍采用窄行播种。
4.窄行播种的行距15cm范围内,施肥2cm宽,种子带宽3cm,种子占地范围覆盖施肥占地范围,并宽于施肥范围,二者重合,留空白宽12cm。这种行距和种子带宽度严重造成小麦种子密集分布,并造成肥料集中分布,不能充分发挥地力,不能充分利用当年所施加的肥料,制约小麦生长及产量形成。实验研究表明,对于窄行播种,增宽种子带宽度可以提高种子带占地面积,单株占地面积会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会增加。但是,目前的小麦播种机开沟器配置固化,不能实现上述增加种子带宽度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小麦播种机开沟器配置固化,不能实现增加种子带宽度的需要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
6.本发明的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包括开沟盘、播种管1和施肥管3;
7.所述的开沟盘包括两个圆盘2和盖板5,两个圆盘2之间上端缝隙大,下端缝隙小;两个圆盘2之间的夹角为21
°
,两个圆盘2上端的最宽距离为12cm(开口增大,微弱增加牵引阻力,与增产效果相比,可以忽略);盖板5固定在圆盘2的上表面,盖板5上设置立柱4,立柱4的后端设置施肥管3,施肥管3的后端设置播种管1;
8.所述的播种管1在竖直方向上从中部开始向下开始分叉呈“八”字形,分为两个分管 1-2,分管1-2为半圆形结构,竖直平面朝内,两个分管1-2最下端的外层距离l为 9cm~9.5cm,播种管1的高度为29cm~35cm,播种管1的中上部1-1的内径为5cm~7cm,在中上部1-1的内腔水平固定第一十字型分种器1-3,第一十字型分种器1-3的中部是由两个垂直的圆管1-3-1交叉组成(实现并保证4通道下种,播种更均匀);两个分管1-2 对称布置且两个分管1-2向开沟器前进的正后方倾斜3
°
(即与播种管1的中上部1-1呈3
°
的夹角,即保证播种管口再向后移动2cm,但不超出开沟轮盘的外缘);播种管1的底部即种子出口距地面高度为
8cm~10cm;
9.两个分管1-2的底部内侧各设置一个缺口,缺口高度为1cm,缺口为半圆形或三棱形;
10.所述的施肥管3的内径为5cm~7cm(实现肥料带增加,并消除阻塞问题),施肥管3 的底部半圈为锯齿形结构且锯齿形结构位于靠近播种管1的一侧(实现分散作用);所述的施肥管3的内腔水平固定第二十字型分种器,第二十字型分种器与第一十字型分种器 1-3的形状相同。
11.本发明的立柱4用于和播种机相连。
12.本发明为农业播种领域新设备,主要针对春小麦播种和施肥,也适应于冬小麦及其他需要开沟密植的作物,如谷子、糜子及绿豆等。本发明依据现有小麦播种机基本结构,调整开沟器角度,通过新设计制造的播种管和施肥管,并调整安装方式,配合调整施肥管安装方式,实现种子带加宽,增加单株占地面积,或适当增加播种量但并不减少单株占地面积,最终实现增产并增加肥料利用率。
13.本发明实现种子带宽度达到9cm~9.5cm,在增加播种量33%情形下,单株占地面积增加122%,单位面积产量增加27%。
14.现有生产中,小麦播种行距15cm,种子带3cm,在春小麦播种量300kg/ha情况下,每粒种子占地面积=(10000m2/15
×
3)/750万株=2.7cm2/株(小麦种子千粒重40g,即2.5 万粒/kg)。
15.本发明播种量维持300kg/ha(750万株/ha),小麦播种行距15cm,将种子带宽度增加至9cm,每粒种子占地面积(10000m2/15
×
9)/750万株=8cm2,单株占地面积比生产实际多196%。
16.本发明对于窄行播种,增宽种子带宽度至9cm~9.5cm,种子带占地面积达到了 60%~63%。春小麦常规播种量300kg/ha情况下,单株占地面积由2.7cm2增加到8cm2,占地面积增加196%,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9%。这是小麦种植行业的革命性进步。
附图说明
17.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播种管1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第一十字型分种器1-3的俯视图;
19.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施肥管3的示意图;
20.图4为图3的右视图;
21.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的示意图;
22.图6为图1中分管1-2的仰视图;
23.图7为图1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为一种小麦播种用的开沟器,如图1-图7所示,包括开沟盘、播种管1和施肥管3;
25.所述的开沟盘包括两个圆盘2和盖板5,两个圆盘2之间上端缝隙大,下端缝隙小;两个圆盘2之间的夹角为21
°
,两个圆盘2上端的最宽距离为12cm;盖板5固定在圆盘2 的上
表面,盖板5上设置立柱4,立柱4的后端设置施肥管3,施肥管3的后端设置播种管1;
26.所述的播种管1在竖直方向上从中部开始向下开始分叉呈“八”字形,分为两个分管 1-2,分管1-2为半圆形结构,竖直平面朝内,两个分管1-2最下端的外层距离l为 9cm~9.5cm,播种管1的高度为29cm~35cm,播种管1的中上部1-1的内径为5cm~7cm,在中上部1-1的内腔水平固定第一十字型分种器1-3,第一十字型分种器1-3的中部是由两个垂直的圆管1-3-1交叉组成;两个分管1-2对称布置且两个分管1-2向开沟器前进的正后方倾斜3
°
;播种管1的底部即种子出口距地面高度为8cm~10cm;
27.两个分管1-2的底部内侧各设置一个缺口,缺口高度为1cm,缺口为半圆形或三棱形;
28.所述的施肥管3的内径为5cm~7cm,施肥管3的底部半圈为锯齿形结构且锯齿形结构位于靠近播种管1的一侧;所述的施肥管3的内腔水平固定第二十字型分种器,第二十字型分种器与第一十字型分种器1-3的形状相同。
29.本实施方式的立柱4用于和播种机相连。
30.本实施方式为农业播种领域新设备,主要针对春小麦播种和施肥,也适应于冬小麦及其他需要开沟密植的作物,如谷子、糜子及绿豆等。本实施方式依据现有小麦播种机基本结构,调整开沟器角度,通过新设计制造的播种管和施肥管,并调整安装方式,配合调整施肥管安装方式,实现种子带加宽,增加单株占地面积,或适当增加播种量但并不减少单株占地面积,最终实现增产并增加肥料利用率。
31.本实施方式实现种子带宽度达到9cm~9.5cm,在增加播种量33%情形下,单株占地面积增加122%,单位面积产量增加27%。
32.现有生产中,小麦播种行距15cm,种子带3cm,在春小麦播种量300kg/ha情况下,每粒种子占地面积=(10000m2/15
×
3)/750万株=2.7cm2/株(小麦种子千粒重40g,即2.5 万粒/kg)。
33.本实施方式播种量维持300kg/ha(750万株/ha),小麦播种行距15cm,将种子带宽度增加至9cm,每粒种子占地面积(10000m2/15
×
9)/750万株=8cm2,单株占地面积比生产实际多196%。
34.本实施方式对于窄行播种,增宽种子带宽度至9cm~9.5cm,种子带占地面积达到了 60%~63%。春小麦常规播种量300kg/ha情况下,单株占地面积由2.7cm2增加到8cm2,占地面积增加196%,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9%。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