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混养方法

文档序号:33013026发布日期:2023-01-20 14:22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混养方法

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混养方法。


背景技术:

2.施氏獭蛤(学名:lutrariasieboldii reeve),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0nt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总科(mactracea)、蛤蜊科(mactridae),獭蛤属(lutraria)。施氏獭蛤属暖水性贝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10m的沙或沙泥质海底,生活海区年平均适宜水温变化幅度10-31℃、盐度20.0-33.0、ph值8.2-8.4、透明度4-7m,食物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有潜沙习性,运动能力很强,埋栖较深。其水管特别发达,在充分伸展的状态下长度可达壳长的2倍以上,很像大象的鼻子,故又称象鼻螺。施氏獭蛤壳薄、水管肌肉发达、肉味鲜脆可口、营养丰富,是名贵的海产珍品,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我国象鼻蚌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的部分沙或沙泥底质的海区,其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市场需求量大,每公斤价格高达150-200元,是一种名贵埋栖型贝类,经济价值极高。
3.菲律宾蛤仔(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于广温、广盐性的埋栖型贝类,原产于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在我国辽宁、河北、广东、福建等南北沿海均有分布。菲律宾蛤仔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属于埋栖较浅的贝类,具有养殖风险小、投资少、相对成本低、味道鲜美、适应性强、产量高等特点,每公斤价格为20-30元,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菲律宾蛤仔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传统的养殖方式容易出现养殖成活率低、回捕率低、采捕破壳率高、冬季采捕困难等问题。
4.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属于埋栖型贝类,主要栖息于沙、沙泥或泥沙等底质生境,依靠斧足的挖掘作用潜沙以躲避敌害,依靠自身的进、出水管行呼吸与摄食微小的浮游(或底栖)藻类、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等。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都是没有附着足丝的埋栖型贝类,生长环境除了适宜的水质外,还需要有藏匿的底质和丰富的饵料。若海区环境中没有栖息底质,其就会随波浪涌动而动、不安定,而且大风大浪时贝类相互碰撞,会严重影响其生长。
5.近年来,由于市场对施氏獭蛤商品贝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过度捕捞使北部湾沿海施獭蛤资源数量锐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护北部湾的物种资源,开展施氏獭蛤的人工养殖已刻不容缓。常规的施氏獭蛤放养式养殖方法需要靠渔民潜水采捕,产量低且不稳定,费时费力,极大地制约了该品种养殖业的发展;另一种盆式养殖方法克服了采捕困难,但施氏獭蛤属于埋栖较深的贝类,如果单养的话比较浪费养殖空间,经济效益低。然而现有技术中还未见有将施氏獭蛤与其他埋栖型贝类进行混养的成熟技术。
6.目前,埋栖型贝类养殖方法中比较常见的方式有围堰放养、滩涂放养和深海底播等,且养殖逐渐向深海发展,然而现有的养殖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1)浅海滩涂环境敌害生物多,贝苗易被蟹、鱼等摄食,造成养殖成活率低;(2)底播的海滩受波浪冲击,海底泥沙移动或覆盖,冲走贝类或造成贝类死亡,致使养殖损失;(3)贝类自身的迁移习性,致使养殖
逃逸损失;(4)收获时,采取耙、拖的收获方式,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对其它底栖生物造成伤害,影响生态环境。例如,申请号为cn202122221083.5,名称为“一种适用于埋栖型贝类海上养殖的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中,通过绳索吊挂网箱在海上养殖埋栖型贝类,但是没有解决埋栖型贝类潜沙习性所需的基质问题。申请号为cn201720191819.x,名称为“一种贝类养殖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中,通过在养殖笼中安装贝类放置盘养殖贝类,但是不适合没有附着足丝的埋栖型贝类养殖。申请号cn202122658308.3名称为“一种适用于埋栖型贝类中间培养的陆基流水架”的实用新型专利,该设备可以提高贝类的成活率,但是难以进行规模化的贝类养殖。
7.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现有技术中也有将菲律宾蛤仔与其它水产动物进行混养的,通常都是将贝类与对虾、梭子蟹或者一些鱼类进行混养。例如,申请号为cn 201910085576.5,名称为“三疣梭子蟹、红鳍东方鲀和菲律宾蛤仔混合越冬养殖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将菲律宾蛤仔与三疣梭子蟹、红鳍东方鲀进行混养的方法。现有技术中还未见有将两种埋栖深度不同的双壳贝类进行混养的成熟技术。
8.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探索出一种适合施氏獭蛤和菲律宾蛤仔混养,且能带来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方法,这对贝类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目前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人工养殖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混养方法,可以提高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减少养殖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埋栖型贝类养殖产业的发展。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如下:
11.一种施氏獭蛤和菲律宾蛤仔的混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2.(1)挑选殖场地:选择滩面平坦、稳定的低潮区,在潮间带的低潮区滩涂,挑选退潮后有水窝的位置作为养殖场地,方便成贝采收。
13.(2)设置养殖设施:选择硬质塑料筐作为养殖筐,方便成贝采收和日常管理,塑料筐加盖筐盖,并用塑料扎带固定,养殖筐的孔径大于1.0cm,用筛网将整个养殖筐包裹,以保存水和沙,同时防止螃蟹进入养殖筐袭扰稚贝生长;在准备放苗的前一天,当潮水退去后,把养殖筐运至养殖场地,养殖筐中装入筐高3/4的沙子后埋入滩涂,筐外露10cm左右,筐间距40-50cm,筐间距40-50cm;以防止筐内的沙流失,防止海浪将养殖筐刮走;
14.混养的两种贝类均有不同生态位深度的潜沙习性,通常情况下施氏獭蛤的潜沙深度为20-30cm,菲律宾蛤仔的潜沙深度为2-3cm;为了便于管理和采收,进行人工调节,保持养殖筐半埋入滩涂即可,施氏獭蛤在10cm左右的沙深层亦可以正常生长,因此无需埋入更深的深度。
15.(3)贝苗挑选:选择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稚贝作为贝苗,贝苗要求健康无病、壳缘完整、规格整齐、行动活泼、生长良好,采用塑料袋带水充纯氧密封包装运输贝苗,运输过程中保持水温20-25℃;确保贝苗保持活力;
16.(4)播苗:在播苗之前先进行暂养过渡,目的是使稚贝尽快恢复体力,暂养后按照贝类的深度进行先后播苗,播苗时间选择在每个潮汐周期的大潮期间进行;设置混养密度为:施氏獭蛤13-15粒/筐,菲律宾蛤仔30-35粒/筐;适宜的养殖密度是稚贝正常生长的保
障,密度过大,个体间竞争饵料和生长空间过于激烈,会造成稚贝生长慢甚至死亡;密度过小,会造成养殖空间浪费。
17.(5)日常管理:
18.混养期间,每次退潮后对养殖场地进行维护;每月退大潮时检查养殖筐埋入滩涂的深度,使养殖筐埋入深度维持在筐高的1/3-1/2;
19.每隔30-60天,打开筐盖清除养殖筐内的螃蟹,螃蟹会夹断贝苗的水管、贝壳,引起贝类死亡;同时还要清除养殖筐四周和筐盖面上附着的藤壶、牡蛎及其它藻类,防止堵塞影响养殖筐与外界的水体交换,保证筐内外水流畅通,为贝类提供丰富的生物饵料,促进贝苗生长;
20.每隔60天,测量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生长情况、检查筐内存沙量,确保贝类有适宜的栖息、生长空间;
21.(6)成贝采收:待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达到收获规格后,退潮时即可进行采收;在最低潮前2个小时到达养殖场地,养殖场地水位为30-35cm时,用采收筛网进行采收,直接将养殖筐倒入采收筛网,筛出泥沙和水,两人协作即可完成采收。成贝收获后,冲洗筐具及网盖,清除筐具附着生物,晒干回收保管好。
22.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养殖场地为沙泥质海底,含沙量80%以上,滩涂底质大部分粒径为0.25-2.0mm;混养的两种贝类均有潜沙习性,底质粒径过小不利于施氏獭蛤的生长;海水水质要求无污染、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盐度20.0-33.0,海区水温为10-31℃,ph 8.2-8.4。
23.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的养殖筐规格为:长580mm
×
宽420mm
×
高290mm。
24.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的沙子为颗粒大小适中、干净的中细沙,同时注意清除海星、蟹类及其它敌害生物。
25.优选地,步骤(3)所述的贝苗选择壳长规格2.0-2.5cm的施氏獭蛤稚贝和壳长规格1.0-2.0c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
26.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运输贝苗时,装贝苗密度为200-250g/袋,装水量及充氧量分别为塑料袋有效容量的1/4与3/4;运输过程中保持水温20-25℃。
27.优选地,步骤(4)中所述的暂养过渡的方法为:在播苗前,先取养殖场地中滩涂区域的海水放入水盆中,将装有稚贝的塑料袋放入水盆中进行暂养,缓冲过渡0.5-1.0h,待塑料袋内的水温与水盆的海水水温温差不超过2-3℃时,再将塑料袋里的贝苗倒入水盆,等待播苗。
28.具体地,步骤(5)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还需随时监测养殖场地的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区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及时做好防护工作,尤其是台风前的加强保护及台风过后的补救措施。如养殖周期遇台风季节,还需在养殖场地周围设防浪缓冲设施,以防止海浪将养殖筐刮走。
29.优选地,步骤(6)所述的收获规格为:施氏獭蛤长到6.8-7.5cm、体质量达到45.0-50.0g,菲律宾蛤仔长到5.0-5.5cm、体质量达到20.0-24.0g,即达到收获规格。
30.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的筛网为10目筛网,步骤(6)中所述的采收筛网为孔径1.0cm的渔网裁剪至长2.0m
×
宽1.0m得到。
31.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2.1、本发明的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混养方法,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施氏獭蛤产量低、采收费时费力、浪费养殖空间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菲律宾蛤仔成活率低、回捕率低、采捕破壳率高等问题,具有高收益、高成活率、采收省时省力的优点。本发明的方法成贝易采收,便于日常管理,也能合理利用养殖空间,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产量,极大地提高了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3.2、本发明选择潜沙深度为20-30cm的施氏獭蛤和潜沙深度为2-3cm的菲律宾蛤仔进行混养,该混养方法操作简易,成本低,日常管理易操作,不费时费力,可控性强,可以避免底播式养殖成贝方法中采收困难的问题,也避免了天敌对贝类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可以提高养殖空间的利用率。
34.3、本发明对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栖息习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潮汐、波浪、泥沙等对其生长的影响,营造出有利于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栖息、摄食和躲避敌害的环境,解决了其它养殖方式效率低、死亡率高的问题,提高了养殖成活率。与传统的池塘底播式养殖相比,具有成本低,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成贝采收方便,能进行规模化养殖。
35.4、本发明的方法可以防止鱼、蟹等进入贝类栖息环境伤害养殖贝类,与围堰放养、滩涂放养、深海底播等养殖方法相比,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成活率可达55%以上,比现有养殖技术高20个百分点以上。
36.5、本发明的养殖筐具有制作、安装简单,养护方便,收捕方便的优点,减轻了劳动强度,有利于在养殖过程中对贝类进行监控,可避免收捕时贝壳破壳,降低采捕破壳率。采收时可直接将养殖筐倒入采收筛网,筛出泥沙和水,两人协作即可完成,避免了传统方法中使用铁耙、专用螺耙拖耙采收造成的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死伤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发明利用养殖筐进行施氏獭蛤和菲律宾蛤仔混养时的现场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39.实施例1:混养密度的筛选
40.一种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混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1.(1)挑选殖场地:2021年5月1日,在北海营盘镇大王岭村海区潮间带低潮区滩涂上挑选合适位置作为养殖场地(21.34
°
n,109.44
°
e);该养殖场地为沙泥质海底,含沙量80%以上,滩涂底质粒径为0.25-2.0mm;海水水质无污染、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盐度20.0-33.0,海区水温为10-31℃,ph 8.2-8.4;适宜施氏獭蛤和菲律宾蛤仔的生长。
42.(2)设置养殖设施:选择硬质塑料筐作为养殖筐,养殖筐规格为:长580mm
×
宽420mm
×
高290mm,塑料筐加盖筐盖,并用塑料扎带固定,养殖筐的孔径大于1.0cm,用10目筛网将整个养殖筐包裹;在准备放苗的前一天,当潮水退去后,把养殖筐运至养殖场地,选择颗粒大小适中、干净的中细沙,并清除海星、蟹类及其它敌害生物,养殖筐中装入筐高3/4的沙子后半埋入滩涂,退潮时养殖筐水深不低于20cm,筐间距50cm。
43.(3)贝苗挑选:选择潜沙深度为20-30cm的施氏獭蛤和潜沙深度为2-3cm的菲律宾
蛤仔进行混养,培育或者购买其稚贝作为贝苗,贝苗选择壳长规格23.41
±
2.11mm的施氏獭蛤稚贝和壳长规格19.24
±
1.24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贝苗要求健康无病、壳缘完整、规格整齐、行动活泼、生长良好,采用塑料袋带水充纯氧密封包装运输贝苗,运输贝苗时,装贝苗密度为200g/袋,装水量及充氧量分别为塑料袋有效容量的1/4与3/4;运输过程中保持水温20-25℃。
44.(4)播苗:在播苗之前先进行暂养过渡,目的是使稚贝尽快恢复体力;暂养过渡的方法为:在播苗前,先取养殖场地中滩涂区域的海水放入水盆中,将装有稚贝的塑料袋放入水盆中进行暂养,缓冲过渡0.5h,待塑料袋内的水温与水盆的海水水温温差不超过3℃时,再将塑料袋里的贝苗倒入水盆,等待播苗;暂养后按照贝类的深度进行先后播苗,播苗时间选择在每个潮汐周期的大潮期间进行。
45.设置5个养殖密度组合:
46.h0:施氏獭蛤13粒/筐、菲律宾蛤仔0粒/筐;h1:施氏獭蛤13粒/筐、菲律宾蛤仔10粒/筐;h2:施氏獭蛤13粒/筐、菲律宾蛤仔20粒/筐;h3:施氏獭蛤13粒/筐、菲律宾蛤仔30粒/筐;h4:施氏獭蛤13粒/筐、菲律宾蛤仔40粒/筐;h5:施氏獭蛤0粒/筐、菲律宾蛤仔40粒/筐。具体如下表1所示。如图1所示,是利用养殖筐进行施氏獭蛤和菲律宾蛤仔混养时的现场图。
47.表1混养密度组合
[0048][0049]
(5)日常管理:
[0050]
混养期间,每次退潮后对养殖场地进行维护;每月退大潮时检查养殖筐埋入滩涂的深度,使养殖筐埋入深度维持在筐高的1/3-1/2;
[0051]
每隔30天,打开筐盖清除养殖筐内的螃蟹,螃蟹会夹断施氏獭蛤的水管,引起死亡。清除养殖筐四周和筐盖面上附着的藤壶、牡蛎及其它藻类;日常维护要及时清除,以免影响养殖筐与外界的水流、物质交换。每隔60天,测量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生长情况、检查筐内存沙量;
[0052]
随时监测养殖场地的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区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及时做好防护工作,尤其是台风前的加强保护及台风过后的补救措施。
[0053]
(6)成贝采收:2022年6月16日,经13个月混养后,施氏獭蛤长到6.8cm、体质量达到45.0g,菲律宾蛤仔长到5.0cm、体质量达到20.0g,即达到收获规格,在退潮时进行采收;在最低潮前2个小时到达养殖场地,养殖场地水位为30-35cm时,用采收筛网进行采收,采收筛网由孔径1.0cm的渔网裁剪至长2.0m
×
宽1.0m得到,直接将养殖筐倒入采收筛网,筛出泥沙和水即可完成采收。将不同混养密度组合的养殖效果记录到如下表2、表3中。
[0054]
表2不同密度组合养殖施氏獭蛤的效果对比
[0055] h0h1h2h3h4h5壳长增长(mm)48.58
±
3.7550.48
±
4.9649.65
±
5.6755.42
±
3.5451.56
±
6.85-壳宽增长(mm)18.54
±
2.5419.48
±
2.0419.21
±
2.1120.34
±
1.2119.84
±
2.54-壳高增长(mm)20.15
±
1.9822.45
±
1.9821.54
±
2.1226.94
±
2.4722.58
±
3.14-体质量增长(g)38.54
±
2.5740.25
±
3.5837.58
±
3.5951.46
±
4.5945.54
±
4.58-存活率(%)4751535542-[0056]
表3不同密度组合养殖菲律宾蛤仔的效果对比
[0057] h0h1h2h3h4h5壳长增长(mm)-37.48
±
3.8935.48
±
4.8740.25
±
3.5134.51
±
3.5833.98
±
3.84壳宽增长(mm)-16.54
±
2.4215.42
±
2.1217.49
±
1.7215.87
±
2.7714.85
±
2.41壳高增长(mm)-21.21
±
2.7320.15
±
1.9722.85
±
2.8919.87
±
2.3619.12
±
1.77体质量增长(g)-16.54
±
1.9315.85
±
2.0121.72
±
0.4716.54
±
2.0116.58
±
1.65存活率(%)-5458676261
[0058]
由表2、表3可见,对比各密度组合,h3密度组合(施氏獭蛤13粒/筐,菲律宾蛤仔30粒/筐)中各生长性状最优,该组合中施氏獭蛤和菲律宾蛤仔的成活率、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能解决施氏獭蛤养殖过程中高死亡率、低生长速度的弊端。
[0059]
实施例2:混养效果对比
[0060]
一种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混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61]
(1)挑选殖场地:2021年11月初,在北海营盘镇沙虫坪海区潮间带低潮区滩涂挑选合适位置作为养殖场地(21.46
°
n,109.38
°
e);养殖场地为沙泥质海底,含沙量80%以上,滩涂底质大部分粒径为0.25-2.0mm;海水水质无污染、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盐度20.0-33.0,海区水温为10-31℃,ph 8.2-8.4。
[0062]
(2)设置养殖设施:为方便采收和日常管理,选择硬质塑料筐作为养殖筐,养殖筐规格为:长580mm
×
宽420mm
×
高290mm,塑料筐加盖筐盖,并用塑料扎带固定,养殖筐的孔径大于1.0cm,用10目筛网将整个养殖筐包裹;防止螃蟹进入养殖筐袭扰稚贝生长;在准备放苗的前一天,当潮水退去后,把养殖筐运至养殖场地,选择颗粒大小适中、干净的中细沙,并清除海星、蟹类及其它敌害生物,养殖筐中装入筐高3/4的沙子后半埋入滩涂,退潮时养殖筐水深不低于20cm,筐间距50cm。
[0063]
(3)贝苗挑选:选择潜沙深度为20-30cm的施氏獭蛤和潜沙深度为2-3cm的菲律宾蛤仔进行混养,培育或者购买其稚贝作为贝苗,贝苗选择壳长规格22.11
±
2.11mm的施氏獭蛤稚贝和壳长规格19.24
±
1.24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贝苗要求健康无病、壳缘完整、规格整齐、行动活泼、生长良好,采用塑料袋带水充纯氧密封包装运输贝苗,运输贝苗时,装贝苗密度为200g/袋,装水量及充氧量分别为塑料袋有效容量的1/4与3/4;运输过程中保持水温20-25℃。
[0064]
(4)播苗:在播苗之前先进行暂养过渡,目的是使稚贝尽快恢复体力;暂养过渡的方法为:在播苗前,先取养殖场地中滩涂区域的海水放入水盆中,将装有稚贝的塑料袋放入水盆中进行暂养,缓冲过渡0.5h,待塑料袋内的水温与水盆的海水水温温差不超过3℃时,再将塑料袋里的贝苗倒入水盆,等待播苗;暂养后按照贝类的深度进行先后播苗,播苗时间选择在每个潮汐周期的大潮期间进行;设置混养密度为施氏獭蛤13粒/筐,菲律宾蛤仔30粒/筐.
[0065]
(5)日常管理:
[0066]
混养期间,每次退潮后对养殖场地进行维护;每月退大潮时检查养殖筐埋入滩涂的深度,使筐埋入深度维持在筐高的1/3-1/2;每隔45天,打开筐盖清除养殖筐内的螃蟹,螃蟹会夹断施氏獭蛤的水管,引起死亡。清除养殖筐四周和筐盖面上附着的藤壶、牡蛎及其它藻类;日常维护要及时清除,以免影响养殖筐与外界的水流、物质交换。每隔60天,测量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生长情况、检查筐内存沙量;
[0067]
此外还要随时监测养殖场地的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区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及时做好防护工作,尤其是台风前的加强保护及台风过后的补救措施;
[0068]
(6)成贝采收:2022年12月初,经13个月混养后,施氏獭蛤长到7.0cm、体质量达到48.0g,菲律宾蛤仔长到5.0cm、体质量达到21.0g,即达到收获规格,在退潮时进行采收;在最低潮前2个小时到达养殖场地,养殖场地水位为30-35cm时,用采收筛网进行采收,采收筛网由孔径1.0cm的渔网裁剪至长2.0m
×
宽1.0m得到,直接将养殖筐倒入采收筛网,筛出泥沙和水即可完成采收。
[0069]
对比例1
[0070]
采用传统池塘方法养殖单一的施氏獭蛤,养殖时间与实施例2的起始时间相同,均养殖13个月。
[0071]
对比例2
[0072]
采用传统池塘方法养殖单一的菲律宾蛤仔,养殖时间与实施例2的起始时间相同,均养殖13个月。
[0073]
将本发明和对比例1-2养殖得到的施氏獭蛤和菲律宾蛤仔进行效果对比,结果如下表4、表5所示。
[0074]
表4实施例2与对比例1养殖的施氏獭蛤效果对比
[0075] 实施例2对比例1提高率(%)壳长增长(mm)55.42
±
3.5440.14
±
3.3227.5壳宽增长(mm)20.34
±
1.2115.71
±
1.0822.8壳高增长(mm)26.94
±
2.4721.72
±
2.4319.5体质量增长(g)51.46
±
4.5932.67
±
3.5836.5存活率(%)552162
[0076]
表5实施例2与对比例2养殖的菲律宾蛤仔效果对比
[0077] 实施例2对比例2提高率(%)壳长增长(mm)40.25
±
3.5132.13
±
2.3220.17壳宽增长(mm)17.49
±
1.7212.21
±
2.0830.19壳高增长(mm)22.85
±
2.8919.01
±
2.5120.26体质量增长(g)21.72
±
0.4717.32
±
1.4320.25存活率(%)674040.3
[0078]
由表4、表5可见,与对比例1-2相比,实施例2中施氏獭蛤和菲律宾蛤仔的成活率、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尤其是成活率的改善最为显著,提高40.3-62%。因此,对比传统养殖方法,运用本发明的方法能解决施氏獭蛤养殖过程中高死亡率、低生长速度的弊端,且本发明方法采收方便,工作量小回收率高。
[0079]
综上可见,本发明的施氏獭蛤与菲律宾蛤仔的混养方法,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施
氏獭蛤产量低、采收费时费力、浪费养殖空间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菲律宾蛤仔成活率低、回捕率低、采捕破壳率高等问题,具有高收益、高成活率、采收省时省力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施氏獭蛤和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效益。
[0080]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