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涉及渔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赶鱼装置。
背景技术:2.养殖工船是发展深远海养殖的新途径,工船可通过自航躲避恶劣海况,长期作业于适宜海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规模化、工业化现代渔业生产。
3.养殖工船需布置多个养殖舱;为提高经济效益需要进行高密度养殖,养殖舱一般为深舱,鱼群生长到目标重量时,需进行分鱼作业;养殖舱通过拉网方式进行赶鱼和分鱼,赶鱼装置一般采用钢绳拖动网衣完成赶鱼和分鱼,或使用滑轨带动网衣沿水舱垂直方向移动赶鱼。该装置不能脱离水体,需要在舱室内布置的钢缆及滑轮组,钢缆及滑轮组长期浸泡于海水中,其表面易滋生难以清理的海洋贝壳类生物,造成滑轮组被卡住或钢绳脱线,进而导致装置发生故障;赶鱼装置长期浸泡于水中,还会导致渔网的纤维间滋生有害菌群和有害藻类,污染养殖水质。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赶鱼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赶鱼装置因不能脱离水体,导致容易出现故障以及装置上容易滋生有害物质污染养殖水体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赶鱼装置,包括:
6.支撑组件,包括主框架和若干转动框架,所述若干转动框架分别与所述主框架的四周铰接;所述主框架与所述转动框架的铰接处设有转动限位结构,所述转动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
7.升降组件,包括若干浮筒、供气结构和控水阀组件;所述若干浮筒分别设于所述主框架和所述转动框架内,所述控水阀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浮筒连接,所述控水阀组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主框架或所述转动框架的外表面;所述供气结构设于所述主框架或所述转动框架内,所述供气结构与所述浮筒连接;
8.渔网,设于所述主框架和所述转动框架内,所述渔网与所述主框架和所述转动框架连接;
9.囊体,所述囊体绕设于所述渔网的四周,所述囊体与所述供气结构连接;所述充气囊体用于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
10.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至少包括第一转动框架、第二转动框架、第三转动框架和第四转动框架,所述第一转动框架、所述第二转动框架、所述第三转动框架和所述第四转动框架的一侧分别与所述主框架的四周铰接;
11.所述主框架包括第一框体和若干第一加固杆,所述若干第一加固杆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框架、第二转动框架、第三转动框架和第四转动框架均包括第二框体和若干第二加固杆,所述若干第二加固杆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若干浮筒分别设于第一框体的杆件和所述第二框体的杆件的内部。
12.优选地,所述控水阀组件,所述控水阀组件设于所述浮筒的一端,所述主框架或所述转动框架的外表面设有通水网结构,所述通水网结构与所述控水阀组件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控水阀组件包括安装板、活动封板、弹性件、推出件、平压阀、单向气阀和疏水阀,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浮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活动封板位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浮筒的一侧,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动封板和所述安装板弹性连接;所述活动封板与所述安装板密封连接,所述活动封板盖设于所述进水孔上;所述推出件位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活动封板的一侧,所述推动件用于使所述活动封板与所述安装板分离;所述单向气阀和所述平压阀均设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活动封板的一侧,所述平压阀与所述供气结构连接;所述疏水阀和所述单向气阀均设于所述出水孔处。
13.优选地,所述活动封板靠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有连杆;所述推出件包括电磁件,所述连杆的一端穿过所述进水孔插入所述电磁件内。
14.优选地,所述控水阀组件设于所述浮筒的一端;所述控水阀组件还包括排水管和轴承,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孔连接,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设有折弯部;所述轴承设于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进水孔的连接处;所述疏水阀设于所述折弯部内。
15.优选地,所述囊体包括若干水垫和若干充气气囊,所述若干水垫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框架、所述第二转动框架、所述第三转动框架和所述第四转动框架远离所述主框架的一侧;所述若干充气气囊分别设于所述渔网的四角;所述充气气囊设有放气阀体。
16.优选地,还包括调节组件和蓄电装置,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若干螺旋桨,所述若干螺旋桨分别设于所述若干转动框架的外表面,所述蓄电装置设于所述囊体或所述转动框架内,所述若干螺旋桨与所述蓄电装置电性连接。
17.优选地,所述转动限位结构包括转轴、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一单向轴承和第二单向轴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均穿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一单向轴承设于所述第一离合器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单向轴承设于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离合器用于收紧并与所述转轴相抵;所述第二离合器用于收紧并与所述转轴相抵;所述第一单向轴承和所述第二单向轴承的单向转动方向相反;所述转轴的两端与所述转动框架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单向轴承和所述第二单向轴承的外表面均与所述主框架的一侧连接。
18.优选地,所述主框架和所述转动框架均采用钢材制作而成;所述主框架的内部设有压载物;所述主框架和所述转动框架的外表面均设有塑胶层。
19.优选地,还包括控制单元、深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和角度测量仪,所述控制单元设于所述主框架或所述转动框架内,所述深度传感器和所述重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角度测量仪设于所述主框架与所述转动框架的连接处;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深度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所述角度测量仪、所述供气结构、所述控水阀组件电性连接
20.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若干转动框架与主框架铰接,利用转动限位结构限制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当转动框架绕主框架转动,使转动框架靠近主框架以形成折叠收缩的状态,便于赶鱼装置从养殖舱的舱口进入内部;赶鱼装置入水后,打开浮筒的控水阀组件,水压使舱内水体从控水阀组件涌入浮筒内部,对浮筒的内部进行充水,该赶鱼装置利用自重以及充水的浮筒的重量沉降于养殖舱的底部;再利用供气结构给囊体充气,在囊体充气的过程中具有辅助转动框架转动展开的作用;当转动框架转动并形成展开状态,所述转
动框架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转动限位结构限制转动框架继续转动,此时绕设于渔网四周的囊体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利用供气结构对浮筒的内部进行充气,使浮筒的内部气压增加,同时再次打开浮筒的控水阀组件,气压使浮筒内水体经过控水阀组件排出,充气的浮筒为赶鱼装置提供浮力,使赶鱼装置从养殖舱的底部浮起;在赶鱼装置浮起的过程中,养殖舱内的鱼类被渔网拦截并赶至养殖舱的上层;另外,囊体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避免鱼类从赶鱼装置与养殖舱的内壁之前的缝隙通过;待赶鱼装置浮至水面后,保持主框架内的浮筒充气,使转动框架内的浮筒充水,同时囊体进行泄气,增大转动限位结构限制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转动框架在重力作用下继续转动并再次形成收缩状态,方便将赶鱼装置从养殖舱的舱口取出。该赶鱼装置能脱离养殖舱内的水体,不需要在舱室内布置任何结构;避免装置在水体中长时间浸泡而导致装置发生故障,或滋生有害菌群和有害藻类污染养殖水质;该赶鱼装置在完成赶鱼作业后,可脱离养殖舱,因此在赶鱼装置闲置时可保持干燥,进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多个养殖舱可共用一个赶鱼装置,进一步降低赶鱼装置的存放空间和采购成本。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收缩折叠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控水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限位转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8.图7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9.图8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30.图9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31.图10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32.图11为本发明赶鱼装置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33.附图标号说明:
34.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支撑组件211j排水管11主框架211k轴承12第一转动框架22供气结构13第二转动框架3渔网14第三转动框架4囊体15第四转动框架41水垫2升降组件42充气气囊
21浮筒5调节组件211控水阀组件51螺旋桨211a安装板6蓄电装置211b活动封板7转动限位结构211c进水孔71转轴211d推出件72第一离合器211e平压阀73第一单向轴承211f单向气阀74第二单向轴承211g疏水阀100赶鱼装置211h连杆200养殖舱
35.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7.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8.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本发明提出一种赶鱼装置。
40.参照图1至图1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赶鱼装置包括支撑组件1、升降组件2、渔网3和囊体4;所述支撑组件1包括主框架11和若干转动框架,所述若干转动框架分别与所述主框架11的四周铰接;所述主框架11与所述转动框架的铰接处设有转动限位结构7,所述转动限位结构7用于限制所述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所述升降组件2包括若干浮筒21、供气结构22和控水阀组件211;所述若干浮筒21分别设于所述主框架11和所述转动框架内,所述控水阀组件211的一端与所述浮筒21连接,所述控水阀组件211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主框架11或所述转动框架的外表面;所述供气结构22设于所述主框架11或所述转动框架内,所述供气结构22与所述浮筒21连接;所述渔网3设于所述主框架11和所述转动框架内,与所述主框架11和所述转动框架上连接;所述囊体4所述囊体4绕设于所述渔网3的四周,所述囊体4与所述供气结构22连接;所述囊体4用于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
41.经研究发现,现有的赶鱼装置由于采用钢缆拖拉渔网,需在养殖舱的内壁上布置大量滑轮组,滑轮组上的尖锐结构件存在容易刮伤鱼类的问题;同时钢缆及滑轮组的表面易附着贝壳类生物,存在不易水清理、工作时滑轮组易卡住或造成钢绳脱线等问题;以及赶鱼装置的渔网因长期浸泡于水中,渔网纤维间容易滋生有害菌群和有害藻类,存在污染养殖水质的问题;以及赶鱼装置长期浸泡于养殖水体中,被海水腐蚀发生故障后,在水中进行故障排除存在难度较大和运营成本高的问题。
42.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设置若干转动框架与主框架11铰接,利用转动限位结构7限制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当转动框架绕主框架转动,使转动框架靠近主框架11以形成折叠收缩的状态,便于赶鱼装置从养殖舱的舱口进入内部;赶鱼装置入水后,打开浮筒21的控水阀组件211,水压使舱内水体从控水阀组件211涌入浮筒21内部,对浮筒21的内部进行充水,该赶鱼装置利用自重以及充水的浮筒21的重量沉降于养殖舱的底部;再利用供气结构22给囊体4充气,在囊体4充气的过程中具有辅助转动框架转动展开的作用;当转动框架转动并形成展开状态,所述转动框架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转动限位结构限制转动框架继续转动,此时绕设于渔网3四周的囊体4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利用供气结构22对浮筒21的内部进行充气,使浮筒21的内部气压增加,同时再次打开浮筒21的控水阀组件211,气压使浮筒21内水体经过控水阀组件211排出,充气的浮筒21为赶鱼装置提供浮力,使赶鱼装置从养殖舱的底部浮起;在赶鱼装置浮起的过程中,养殖舱内的鱼类被渔网3拦截并赶至养殖舱的上层;另外,囊体4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避免鱼类从赶鱼装置与养殖舱的内壁之前的缝隙通过;待赶鱼装置浮至水面后,保持主框架11内的浮筒21充气,使转动框架内的浮筒21充水,同时囊体4进行泄气,增大转动限位结构7限制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转动框架在重力作用下继续转动并再次形成收缩状态,方便将赶鱼装置从养殖舱的舱口取出。该赶鱼装置能脱离养殖舱内的水体,不需要在舱室内布置任何结构;避免装置在水体中长时间浸泡而导致装置发生故障,或滋生有害菌群和有害藻类污染养殖水质;该赶鱼装置在完成赶鱼作业后,可脱离养殖舱,因此在赶鱼装置闲置时可保持干燥,进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多个养殖舱可共用一个赶鱼装置,进一步降低赶鱼装置的存放空间和采购成本。
43.该赶鱼装置在作业时通过调节自身浮力完成赶鱼操作,具有结构简单、节约成本的优点;赶鱼装置可长期脱离水体以避免浸泡,不易腐蚀受损,具有可靠性高,方便维护人员作业的优点;养殖舱内不需配合该装置而设置大量固定构件,避免出现养殖鱼类受伤、装置上滋生难以清理的海生物、藻类及菌群,且不需要在海上养殖的水体中更换渔网3,降低了更换渔网3的操作难度;另外,还可通过选择不同孔径的渔网3,以实现精准分鱼或给鱼。
44.优选地,充气结构包括若干压缩空气瓶,所述若干压缩空气瓶设于所述主框架11、或所述转动框架内。上述结构中,压缩空气瓶用于为浮筒21和囊体4充气。
45.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1至少包括第一转动框架12、第二转动框架13、第三转动框架14和第四转动框架15,所述第一转动框架12、所述第二转动框架13、所述第三转动框架14和所述第四转动框架15的一侧分别与所述主框架11的四周铰接;所述主框架11包括第一框体和若干第一加固杆,所述若干第一加固杆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框架12、第二转动框架13、第三转动框架14和第四转动框架15均包括第二框体和若干第二加固杆,所述若干第二加固杆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若干浮筒21分别设于第一框体的杆件和所述第二框体的杆件的内部。
46.上述结构中,主框架11和第一转动框架12、第二转动框架13、第三转动框架14和第四转动框架15具有支撑渔网3的作用;主框架11为矩形结构,第一转动框架12、第二转动框架13、第三转动框架14和第四转动框架15分别与主框架11的四边铰接,使第一转动框架12、第二转动框架13、第三转动框架14和第四转动框架15转动,转动框架靠近主框架11以形成折叠收缩的状态,或转动框架远离靠近主框架11以形成展开的状态。另外,若干第一加固杆交叉设于第一框体的内部并与第二框体固定连接,若干第二加固杆交叉设于第二框体的内部并与第二框体固定连接;第一加固杆具有加固主框架11的作用,第二加固杆具有加固转动框架的作用,可保证支承组件自身的刚性以及为渔网3提供有效支撑。
47.具体地,至少在主框架11的中心结构上设置四组浮筒21,用于调整赶鱼装置的整体浮力;在转动框架的两侧第二框体内设置两根浮筒21,由于转动框架内所设置的浮筒21距赶鱼装置的重心最远,可对赶鱼装置产生较大力矩,在转动限位结构7限制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后,转动框架上的浮筒21用于调整赶鱼装置的浮态,具有综合不平衡力矩的作用;同时转动框架上的浮筒21充满水后,使得转动框架远离主框架11一侧所产生的重力较大,在转动限位结构7增大转动框架的转动预设角度时,为转动框架转动下摆时提供旋转力矩。
48.优选地,所述控水阀组件211设于所述浮筒21的一端,所述主框架11或所述转动框架的外表面设有通水网结构,所述通水网结构与所述控水阀组件21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控水阀组件211包括安装板211a、活动封板211b、弹性件、推出件211d、平压阀211e、单向气阀211f和疏水阀211g,所述安装板211a与所述浮筒2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211a上设有进水孔211c和出水孔,所述活动封板211b位于所述安装板211a远离所述浮筒21的一侧,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动封板211b和所述安装板211a弹性连接;所述活动封板211b与所述安装板211a密封连接,所述活动封板211b盖设于所述进水孔211c上;所述推出件211d位于所述安装板211a远离所述活动封板211b的一侧,所述推动件用于使所述活动封板211b与所述安装板211a分离;所述单向气阀211f和所述平压阀211e均设于所述安装板211a远离所述活动封板211b的一侧,所述平压阀与所述供气结构22连接;所述疏水阀211g和所述单向气阀211f均设于所述出水孔处。
49.上述结构中,安装板211a上设有若干连接孔,安装板211a通过连接孔与浮筒21的一端连接;活动封板211b位于安装板211a远离浮筒21的一侧,活动封板211b或安装板211a上应设有安装槽,弹性件位于安装槽内,且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活动封板211b的一侧和安装板211a的一侧连接,弹性件使活动封板211b紧贴于安装板211a的一侧;活动封板211b与弹性件连接的一侧设有密封层,利用弹性件的弹力以及赶鱼装置置于水体中所受到的水压作用力,确保活动封板211b与安装板211a密封连接,避免水体从进水孔211c进入浮筒21内;当需要浮筒21需要充水时,平压阀211e开启,使供气结构22向浮筒21内充气以增加浮筒21的内部气压,使浮筒21的内部气压与外部气压平衡,使活动封板211b可被推离安装板211a;推动件穿过进水孔211c推动活动封板211b,此时弹性件拉伸,活动封板211b安装板211a上的进水孔211c被漏出,水体通过进水孔211c进入浮筒21内;当需要浮筒21需要充气排水时,推出件211d复原,活动封板211b与安装板211a密封连接,平压阀211e通电开启,供气结构22向浮筒21内充气以增加浮筒21内部气压,利用浮筒21内气压大于外部气压、以及疏水阀211g通水阻气的特点,使水体从排水口排出浮筒21。
50.优选地,所述活动封板211b靠近所述安装板211a的一侧设有连杆211h;所述推出
件211d包括电磁件,所述连杆211h的一端穿过所述进水孔211c插入所述电磁件内。
51.上述结构中,电磁件通电后产生电磁力,电磁力推动活动封板211b活动封板211b,使弹性件被拉伸后,安装板211a上的进水孔211c被漏出;所述电磁件内设有电磁线圈,电磁线圈通电后产生电磁力。
52.优选地,所述控水阀组件211还包括排水管211j和轴承211k,所述排水管211j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孔211c连接,所述排水管211j的另一端设有折弯部;所述轴承211k设于所述排水管211j与所述进水孔211c的连接处;所述单向气阀211f设于所述进水孔211c处;所述疏水阀211g设于所述折弯部内。
53.上述结构中,所述安装板211a的中部设有出水孔,若干进水孔211c绕设于出水孔的周围;轴承211k的外圈与出水孔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211k的内圈与排水管211j的一端固定连接,单向气阀211f设于进水孔211c处,疏水阀211g设于折弯部内,折弯部的端部设有开口,在排水管211j与疏水阀211g的重力作用下;排水管211j利用轴承211k可相对安装板211a转动,使折弯部的开口朝向浮筒21的底部,确保浮筒21底部的水体可通过排水管211j排出;由于疏水阀211g通水阻气,当浮筒21内水体排空后平压阀211e关闭后停止充气。
54.优选地,所述囊体4包括若干水垫41和若干充气气囊42,所述若干水垫4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框架12、所述第二转动框架13、所述第三转动框架14和所述第四转动框架15远离所述主框架11的一侧;所述若干充气气囊42分别设于所述渔网3的四角;所述充气气囊42设有放气阀体。
55.上述结构中,转动框架远离主框架11的一侧被水垫覆盖;所述水垫采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水垫的内部用于充入水体;既保证了水垫的柔软性,利于水垫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并贴合,又能避免水垫产生多余的浮力而影响赶鱼装置的正常运行;另外,若干充气气囊42分别设于渔网3的四角,充气囊体4位于相邻的旋转框架之间;当赶鱼装置呈收缩状态时,充气气囊42气体被排出,使渔网3四角连同充气气囊42一起折叠并置于两个旋转框架之间;待赶鱼装置需要展开时,通过供气结构22对充气气囊42进行充气;充气气囊42充气膨胀后与养殖舱的内壁四角相抵,同时具有辅助转动框架展开的作用,水垫3和充气囊体4可确保赶鱼装置与养殖舱内壁之间为软接触,防止赶鱼装置与养殖舱内壁出现碰撞或卡死的情况,同时确保装置与养殖舱内壁相抵时的紧密性,防止鱼群从养殖舱的四角通过的作用;另外,充气气囊42充气膨胀后可为赶鱼装置起浮提供浮力,通过对放气阀体进行开闭以实现调整浮筒21的充水或充气状态。
56.优选地,还包括调节组件5和蓄电装置6,所述调节组件5包括若干螺旋桨51;所述若干螺旋桨51分别设于所述若干转动框架的外表面,所述蓄电装置6设于所述囊体4或所述转动框架内,所述若干螺旋桨51与所述蓄电装置6电性连接。
57.上述结构中,由于浮筒21提供浮力时,不便于控制赶鱼装置应对急状况作出反应,因此在四个旋转框架远离主框架11的一侧装有小型的螺旋桨51,通过控制螺旋桨51的转速,为赶鱼装置在水中运动提供推力,以实现微调赶鱼装置的位置和方向,以确保转动框架顺利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安装螺旋桨51的位置应设有保护网,防止螺旋桨51对于类鱼造成伤害。该赶鱼装置在养殖舱实现沉浮、旋转和变形等,依靠调节自身的浮力实现,不需使用液压设备,降低了装置的生产成本和后期的维护成本。
58.优选地,所述转动限位结构7包括转轴71、第一离合器72、第二离合器73、第一单向
轴承74和第二单向轴承75,所述第一离合器72、所述第二离合器73均穿设于所述转轴71上,所述第一单向轴承74设于所述第一离合器72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单向轴承75设于所述第二离合器73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离合器72用于收紧并与所述转轴71相抵;所述第二离合器73用于收紧并与所述转轴71相抵;所述第一单向轴承74和所述第二单向轴承75的单向转动方向相反;所述转轴71的两端与所述转动框架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单向轴承74和所述第二单向轴承75的外表面均与所述主框架11的一侧连接。
59.上述结构中,转动限位结构7不具备自主旋转的能力,通过调整转动框架上浮筒21所产生的浮力,使转动限位结构7实现旋转;由于两个单向轴承的转动方向相反,当第一离合器72和第二离合器73同时锁紧,第一单向轴承74和第二单向轴承75同时锁定于转轴71上,致使转轴71不能旋转;当需要转轴71旋转时,通过锁紧第一离合器72,使得第一单向轴承74与转轴71连接,转动框架可绕第一单向轴承74的转动方向转动,而不能向第二单向轴承75的转动方向转动;当转动框架到预定角度后第二离合器73收紧,第一离合器72和第二离合器73互相锁止,使转轴71被锁死而停止旋转。同理放松第二离合器73时,转动框架可反向转动;同时放松第一离合器72和第二离合器73时,转动框架实现自由旋转。
60.优选地,所述主框架11和所述转动框架均采用钢材制作而成;所述主框架的内部设有压载物;所述主框架11和所述转动框架的外表面均设有塑胶层。
61.上述结构中,主框架11和转动框架的内壁放置高压气管和控制线,高压气管用于连接供气结构22和充气气囊42、浮筒21;主框架11和转动框架内充满轻质的防水填料,保证主框架11和转动框架内的防水性。另外,根据需要放置压载物,压载物用于保持赶鱼装置的重心居中;所述主框架11和所述转动框架均采用钢材制作,确保支承组件的支撑强度;另外所述主框架11和所述转动框架的外表面均设有塑胶层,所述塑胶层采用pvc材料制作而成;塑胶层为光滑表面,以避免赶鱼装置的表面刮伤鱼类。
62.优选地,所述赶鱼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深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和角度测量仪,所述控制单元设于所述主框架11或所述转动框架内,所述深度传感器和所述重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支撑组件1上,所述角度测量仪设于所述主框架11与所述转动框架的连接处;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深度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所述角度测量仪、所述供气结构22、所述控水阀组件211电性连接。
63.上述结构中,控制单元与深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角度测量仪、平压阀211e、单向气阀211f、疏水阀211g、放气阀体电性连接;深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支撑组件1在养殖舱内的深度、重力传感器用于主框架11和转动框架的重力,角度测量仪用于检测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利用控制单元接收深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和角度测量仪的检测数值,控制单元并通过调节压缩空气瓶的阀体和排进气结构中平压阀211e、单向气阀211f、疏水阀211g、放气阀体的开闭以实现调整浮筒21的充水、充气状态,还通过调节转动限位结构7中第一离合器72和第二离合器73松紧状态,以实现调整主框架11和转动框架所受重力,进而调整赶鱼装置的深度,以及调整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另外,控制单元的内部应设有用于为深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和角度测量仪供电的电池。
64.另外,上述所有阀体以及深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和角度测量仪均安装于赶鱼装置的外表面,以便拆装检修。
65.赶鱼装置使用时,首先根据鱼类尺寸在装置上安装具有相应网孔规格的渔网3,再
利用吊机将折叠收缩状态的赶鱼装置吊入养殖舱内;赶鱼装置入水时所有浮筒21充水,使赶鱼自然下沉至养殖舱的舱底,吊机脱钩后通过调整赶鱼装置的浮筒21充水程度,使赶鱼装置微浮于舱底;再通过螺旋桨51微调赶鱼装置的位置和角度,还可通过螺旋桨51微调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及定位,以确保转动框架后续进行展开;待赶鱼装置稳定于所需位置后,养殖舱内的鱼类在渔网3的上方运动,随后通过供气结构22为囊体4充气,利用转动限位结构7限制转动框架的最大转动角度;赶鱼装置下沉时转动框架内的浮筒21充水,使转动框架的重力大于自身浮力而下沉转动,并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囊体4和水垫3同时与养殖舱的内壁接触。赶鱼装置展开后,压缩空气瓶对浮筒21供气,使浮筒21内的水体排出,以增加带动赶鱼装置上浮的浮力;装置上浮时除了可通过浮筒21调整浮力和浮态,也可利用螺旋桨51为赶鱼装置提供瞬时推力;另外,鱼群局部聚集容易引起的装置瞬时向一侧偏转,可利用螺旋桨51平衡赶鱼装置,避免装置出现偏转,以保证赶鱼装置平稳上浮。待赶鱼装置漂浮到水面后,通过依次对支撑组件1一侧的浮筒至另一侧的浮筒21进行逐个充水以调整重力,完成赶鱼装置的翻转,进一步挤压鱼类活动空间确保最大限度赶鱼和给鱼。赶鱼和给鱼结束后,主框架11内的浮筒21保持水体排空,转动框架内的浮筒21进行充水,使囊体4泄气,转动框架在重力作用下转动下沉,最终折叠并形成收缩的状态,最后利用吊机将赶鱼装置吊出养殖舱,完成赶鱼、给鱼作业。
6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若干转动框架与主框架11铰接,利用转动限位结构7限制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当转动框架绕主框架转动,使转动框架靠近主框架11以形成折叠收缩的状态,便于赶鱼装置从养殖舱的舱口进入内部;赶鱼装置入水后,打开浮筒21的控水阀组件211,水压使舱内水体从控水阀组件211涌入浮筒21内部,对浮筒21的内部进行充水,该赶鱼装置利用自重以及充水的浮筒21的重量沉降于养殖舱的底部;再利用供气结构22给囊体4充气,在囊体4充气的过程中具有辅助转动框架转动展开的作用;当转动框架转动并形成展开状态,所述转动框架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转动限位结构限制转动框架继续转动,此时绕设于渔网3四周的囊体4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利用供气结构22对浮筒21的内部进行充气,使浮筒21的内部气压增加,同时再次打开浮筒21的控水阀组件211,气压使浮筒21内水体经过控水阀组件211排出,充气的浮筒21为赶鱼装置提供浮力,使赶鱼装置从养殖舱的底部浮起;在赶鱼装置浮起的过程中,养殖舱内的鱼类被渔网3拦截并赶至养殖舱的上层;另外,囊体4与养殖舱的内壁相抵,避免鱼类从赶鱼装置与养殖舱的内壁之前的缝隙通过;待赶鱼装置浮至水面后,保持主框架11内的浮筒21充气,使转动框架内的浮筒21充水,同时囊体4进行泄气,增大转动限位结构7限制转动框架的转动角度,转动框架在重力作用下继续转动并再次形成收缩状态,方便将赶鱼装置从养殖舱的舱口取出。该赶鱼装置能脱离养殖舱内的水体,不需要在舱室内布置任何结构;避免装置在水体中长时间浸泡而导致装置发生故障,或滋生有害菌群和有害藻类污染养殖水质;该赶鱼装置在完成赶鱼作业后,可脱离养殖舱,因此在赶鱼装置闲置时可保持干燥,进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多个养殖舱可共用一个赶鱼装置,进一步降低赶鱼装置的存放空间和采购成本。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