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33483198发布日期:2023-03-15 13:19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药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1.本发明涉及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组培苗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药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banana)是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枯萎病蔓延的根本途径,

宝岛蕉’新品种具有抗香蕉枯萎病、丰产稳产、品质优良、耐贮性好等优点,为我国农业农村部在枯萎病疫区主推的香蕉品种,正逐步替代原有易感枯萎病的常规品种成为目前国内香蕉生产中的新主栽品种。受大田环境复杂性及栽培管理等影响,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常出现组培苗第一代大田抗性表现不理想、株死亡率得不到很好控制的现象,严重影响种植者对抗病品种的选择和接受,较大程度地限制品种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如何提升

宝岛蕉’组培苗第一代抵御枯萎病等逆境的能力是香蕉产业健康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防治办法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寻找一种促进

宝岛蕉’组培苗第一代田间抗枯萎病能力提升的方法尤为迫切,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符合当今绿色防控发展理念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
3.中国申请cn112544358a通过对抗枯萎病香蕉植株一代组培苗进行截茎,在截茎芯部投放复合肥,促使其产生吸芽,留取1~2株健壮吸芽的处理,使得香蕉枯萎病的病发率低于8%,大大降低了抗枯萎病香蕉品种一代组培苗枯萎病的发病率;该方法虽可降低香蕉枯萎病的田间病发率,但很显然已不是一代组培苗,而是吸芽后代苗(第二代或多代苗),该“杀鸡取卵”式的方法将造成土壤养分和管理时间的浪费,并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目前亟需一种促进

宝岛蕉’组培苗第一代田间抗枯萎病能力提升的方法,既能减少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污染,又能降低土壤养分和管理时间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促进

宝岛蕉’组培苗第一代田间抗枯萎病能力提升的控病栽培技术方法,旨在得到一种可以显著抑制

宝岛蕉’枯萎病发生,提高

宝岛蕉’收获率的方法。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药剂组合物ⅰ包含多效唑(pp333)和苯并噻二唑(bth)。
7.一种药剂组合物ⅱ包含多效唑(pp333)和壳聚糖(cts)。
8.如上所述药剂组合物ⅰ和/或药剂组合物ⅱ在提高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第一代田间抗枯萎病能力中的应用。
9.进一步的,所述的抗枯萎病香蕉品种为

宝岛蕉’。
10.进一步的,药剂组合物ⅰ中所述的多效唑使用浓度为30-100mg/l,所述的苯并噻二
唑的使用浓度为50-200mg/l;所述的使用浓度为将相应的组分调成相应浓度后使用。
11.进一步的,药剂组合物ⅱ中所述多效唑使用浓度为30-100mg/l,所述的苯壳聚糖的使用浓度为50-800mg/l;所述的使用浓度为将相应的组分调成相应浓度后使用。
12.采用如上所述药剂组合物ⅰ和/或药剂组合物ⅱ提高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第一代田间抗枯萎病能力中的应用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骤:
13.(1)杯苗培育:依据香蕉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培育杯苗,对4叶1心期生长一致的健康香蕉组培杯苗,采用药剂组合物ⅰ或药剂组合物ⅱ进行喷雾施药,先喷药剂组合物ⅰ或药剂组合物ⅱ中的多效唑(pp333),隔天再喷药剂组合物ⅰ中的苯并噻二唑(bth)或药剂组合物ⅱ中的壳聚糖(cts),用喷雾器均匀喷洒至香蕉叶片正、反面饱和刚有液滴,单次喷雾95-105ml稀释液,可诱导香蕉苗体内抗性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提高,增强蕉苗抗枯萎病能力;
14.(2)杯苗接种;香蕉组培杯苗生长至6~7叶龄时,使用无菌剪刀蘸取浓度为1
×
105孢子/ml的foc4(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分生孢子悬浮液菌液,对香蕉组培杯苗1~2根完整的须根系进行剪根接种,病菌侵入根系后,可尽快激发香蕉苗的防卫反应,激活植株自身免疫系统,启动防御机制,进一步提高抗病能力和抗逆性;
15.(3)定植;
16.(4)田间管理:小苗期(10-14叶):定植后抽1片新叶喷施药剂组合物ⅰ;大苗期(15-20叶)喷施药剂组合物ⅱ;旺盛生长期(21-25叶)喷施药剂组合物ⅰ;花芽分化前期(26-30叶)喷施药剂组合物ⅱ,通过多次、交替不同诱抗剂持续诱导来延长诱导抗性,增强诱导抗病效果,并实现抗病性的稳定表达;
17.(5)常规管理至采收期,即得。
18.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药剂组合物ⅰ为30mg/l pp333(多效唑)+50mg/l bth(苯并噻二唑);所述的药剂组合物ⅱ为30mg/l pp333+50mg/lcts。
19.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的定植为香蕉组培杯苗生长至9~10叶龄时,选择种苗健壮、无病虫害、无变异的香蕉苗移栽大田,每个定植穴内施枯草芽孢杆菌5-10g、噻唑膦5-10g。
20.作为优选,步骤(4)中小苗期的药剂组合物ⅰ为50mg/l pp333+100mg/lbth;旺盛生长期的药剂组合物ⅰ为100mg/l pp333+200mg/l bth;大苗期的药剂组合物ⅱ为50mg/l pp333+400mg/l cts;花芽分化前期的药剂组合物ⅱ为100mg/l pp333+800mg/l cts。
21.作为优选,步骤(5)中所述的常规管理包括施肥管理和水分管理。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本发明利用多效唑与诱抗剂苯并噻二唑等共同参与植物对病原菌的应答和信号传递,激发植物的防卫反应,启动防御系统,诱导防御酶活性提高,从而有效提高第一代蕉防控枯萎病病害的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和严重度,减少化学农药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残留。
附图说明
24.图1是多效唑与苯并噻二唑、壳聚糖配合施用提高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第一代田间抗枯萎病能力。
25.图2是各处理下pal酶活性的变化。
26.图3是各处理下ppo酶活性的变化。
27.图4是各处理下pod酶活性的变化。
28.图5是各处理下sod酶活性的变化。
29.图6是各处理下cat酶活性的变化。
30.图7是武鸣区示范基地种植

宝岛蕉’情况;其中左侧为常规方法,采收期株死亡率高达23.5%;右侧为本发明方法,采收期株死亡率为1.3%。
31.图8是隆安县示范基地种植

宝岛蕉’情况;其中左侧为本发明方法,采收期株死亡率为2.4%;右侧为常规方法,采收期株死亡率高达18.7%。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实施例中采用的原料、试剂若无特殊说明,皆为市售所得。实施例中采用的复合发酵菌为市售所得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或微生物菌剂。供试病原菌为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4,foc4),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多效唑、苯并噻二唑、壳聚糖购于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33.一种药剂组合物ⅰ为30mg/l pp333(多效唑)+50mg/l bth(苯并噻二唑)、50mg/l pp333+100mg/l bth或100mg/l pp333+200mg/l bth。
34.一种药剂组合物ⅱ为30mg/l pp333+50mg/l cts、50mg/l pp333+400mg/l cts或100mg/l pp333+800mg/l cts。
35.实施例1
36.一种采用药剂组合物提高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第一代田间抗枯萎病能力中的应用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37.(1)杯苗培育:依据香蕉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培育杯苗,对4叶1心期生长一致的健康香蕉组培杯苗,采用药剂组合物ⅰ,即30mg/l pp333(多效唑)+50mg/l bth(苯并噻二唑)进行喷雾施药,先喷pp333,隔天再喷bth,用喷雾器均匀喷洒至香蕉叶片正、反面饱和刚有液滴,单次喷雾95-105ml稀释液,可诱导香蕉苗体内抗性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提高,增强蕉苗抗枯萎病能力;
38.(2)杯苗接种;香蕉组培杯苗生长至6~7叶龄时,使用无菌剪刀蘸取浓度为1
×
105孢子/ml的foc4(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分生孢子悬浮液菌液,对香蕉组培杯苗1~2根完整的须根系进行剪根接种,病菌侵入根系后,可尽快激发香蕉苗的防卫反应,激活植株自身免疫系统,启动防御机制,进一步提高抗病能力和抗逆性;
39.(3)定植:香蕉组培杯苗生长至9~10叶龄时,选择种苗健壮、无病虫害、无变异的香蕉苗移栽大田,每个定植穴内施枯草芽孢杆菌5-10g、噻唑膦5-10g;
40.(4)田间管理:小苗期(10-14叶):定植后抽1片新叶喷施50mg/l pp333+100mg/l bth(药剂组合物ⅰ);大苗期(15-20叶):喷施50mg/l pp333+400mg/l cts(药剂组合物ⅱ);旺盛生长期(21-25叶):喷施100mg/l pp333+200mg/l bth(药剂组合物ⅰ);花芽分化前期
(26-30叶):喷施100mg/l pp333+800mg/l cts(药剂组合物ⅱ),通过多次、交替不同诱抗剂持续诱导来延长诱导抗性,增强诱导抗病效果,并实现抗病性的稳定表达;
41.(5)常规管理至采收期,即施肥管理:蕉园结合水肥一体化,增加微生物菌肥的施入(微生物菌肥用量及用法按照说明书进行),以增加蕉园有益菌群含量,结合蕉园土壤的保肥供肥特性、肥料的性质、肥料利用率科学施肥,确保植株生理平衡,健壮生长,确保采收期植株具备7~8张健康完整绿叶,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增强抗病性;
42.水分管理:地下水灌溉,蕉园土壤含水量稳定保持60%~70%(wt%),采收前7d~10d停止灌水;
43.采收时期:香蕉饱满度达6成以上便可及时采收,饱满度不能超过7.5成。
44.实施例2
45.一种采用药剂组合物ⅱ提高第一代香蕉组培苗抗枯萎病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46.(1)杯苗培育:依据香蕉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培育杯苗,对4叶1心期生长一致的健康香蕉组培杯苗,采用药剂组合物ⅱ,即30mg/l pp333(多效唑)+50mg/l cts(壳聚糖)进行喷雾施药,先喷pp333,隔天再喷bth,用喷雾器均匀喷洒至香蕉叶片正、反面饱和刚有液滴,单次喷雾95-105ml稀释液,可诱导香蕉苗体内抗性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提高,增强蕉苗抗枯萎病能力;
47.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48.试验例1
49.多效唑(pp333)、水杨酸(sa)、茉莉酸(ja)、壳聚糖(cts)、苯并噻二唑(bth);
50.实验共设10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30株;
51.5个单剂处理分别为a:30mg/l pp333;b:50mg/l bth;c:50mg/l sa;d:50mg/l ja;e:50mg/l cts
52.4个双剂处理分别为a+b(药剂组合物ⅰ,本发明实施例1):30mg/lpp333+50mg/l bth;a+c:30mg/l pp333+50mg/l sa;a+d:30mg/lpp333+50mg/l ja;a+e(药剂组合物ⅱ,本发明实施例2):30mg/l pp333+50mg/l cts;
53.喷施清水为对照(ck)处理;
54.步骤(1)中4叶1心期生长一致的健康香蕉苗,采用上述单、双剂处理进行喷雾施药,单剂直接用喷雾器均匀喷洒至香蕉叶片正、反面饱和刚有液滴,双剂先喷pp333,隔天再喷sa或ja,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55.其中,实施例1为a+b双剂,实施例2为a+e双剂,同样每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30株。
56.诱抗效果测定:步骤(2)中foc4病菌接种后第30d调查记录全株总叶数及各级病叶数,统计病叶率并根据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比较分析各药剂处理对香蕉枯萎病的诱抗效果;香蕉苗期枯萎病病害分级标准参照黄永辉(2016)方法(表1)。
57.病情指数=〔∑(各级病情株数
×
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
最高级数值)
×
100
58.诱抗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59.表1香蕉苗期枯萎病的分级标准
60.病害级别发病症状描述0级植株无条纹状或黄化叶片,外观健康,球茎和假茎组织白1级植株下部1-2片叶出现条纹或黄化症状,球茎组织变褐,2级植株下部大部分叶片出现条纹或黄化症状,球茎变褐面积3级植株出现萎蔫,大部分叶片出现大范围的条纹或黄化症状,4级植株几乎完全萎蔫、枯死,球茎3/4以上至全部变黑褐或
61.表2统计了不同处理对香蕉枯萎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在蕉苗的防效评价中,对照病情指数达到0.59,各药剂处理香蕉苗病情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低18.64%~57.63%,说明药剂处理对于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起到防御作用,明显抑制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如图1。在本试验4种双剂处理条件下,各处理蕉苗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并且显著低于各单剂处理;双剂处理中以a+b和a+e诱抗效果最佳,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7.63%和50.85%,显著高于对照及a+c和a+d两个双剂处理。综合比较各处理的诱导效果,a+b双剂处理的诱导效果最好,a+e处理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62.表2各处理对香蕉枯萎病的诱导抗病效果
63.处理病情指数诱抗效果(%)ck0.59
±
0.05a0.00
±
0.00da0.43
±
0.02b27.12
±
0.22cb0.43
±
0.03b27.12
±
0.15cc0.48
±
0.03b18.64
±
0.25cd0.47
±
0.03b20.34
±
0.24ce0.40
±
0.03b32.20
±
0.15ba+b0.25
±
0.02c57.63
±
0.15aa+c0.33
±
0.02c44.07
±
0.22ba+d0.31
±
0.03c47.46
±
0.20ba+e0.29
±
0.02c50.85
±
0.27a
64.试验例2
65.多效唑与苯并噻二唑、壳聚糖配合施用对香蕉苗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66.抗氧化酶的提取和酶活性测定:分别于试验例1中喷雾施药处理当天(0d)以及处理后第2d、第4d、第6d和第8d采样,连续采集5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67.(1)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如图2所示,各药剂处理香蕉苗体内的pal酶活性均有所升高,香蕉苗体内的pal酶活性相对增长百分比在a+e诱导处理后出现剧烈上升,第2d达到各处理中的最高水平,与对照组ck相比增长了103.50%,a+b处理后香蕉苗体内的pal酶活性第4d达到各处理中的最高水平,与对照组ck相比增长了54.58%,在第6d、8d保持维持在各处理中的最高水平,与ck相比分别增长了83.00%和101.69%,a+e、a+b处理对诱导香蕉体内的pal酶活性的提高效应明显;
68.(2)过氧化物酶(ppo)的活性,如图3所示,各药剂处理香蕉苗体内的ppo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强,a+b处理后香蕉苗体内的ppo酶活性相对增长百分比在诱导处理后第4d达到各处理中的最高水平,与对照组ck相比增长了300.00%,cat酶活性在第6d维持在各
处理中的最高水平。a+b处理对诱导香蕉体内的ppo酶活性的提高效应明显;
69.(3)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如图4所示,各药剂处理香蕉苗体内的p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强,香蕉苗体内的pod酶活性相对增长百分比在a+b诱导处理后前4d香蕉苗体内pod酶活性持续升高,并且在第4d达到一个高峰期,与对照组ck相比增长了132.61%,6d后有所降低,8d后开始又上升到较高水平,与ck相比增长了176.96%,a+b处理对诱导香蕉体内的pod酶活性的提高效应明显;
70.(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如图5所示,药剂处理后的sod酶活性升高比ck组快,且在活性水平上要高于ck组,香蕉苗体内的sod酶活性相对增长百分比在a+e诱导处理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并且在第6d达到高峰期,sod酶活性与对照组ck;
71.(5)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如图6所示,各药剂处理香蕉苗体内的cat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香蕉苗体内的cat酶活性相对增长百分比在a+b诱导处理后出现剧烈上升,第2d达到各处理中的最高水平,与对照组ck相比增长了287.45%,a+e处理后香蕉苗体内的cat酶活性相对增长百分比在诱导处理后出现持续升高,处理后第4d达到各处理中的最高水平,与对照组ck相比增长了293.79%,cat酶活性在第6d、8d保持维持在各处理中的最高水平,与ck相比分别增长了254.01%和197.77%,a+e、a+b处理对诱导香蕉体内的cat酶活性的提高效应明显。
72.试验例3
73.田间应用效果比较
74.试验分别于2020年、2021年在广西南宁市隆安县、武鸣区2个

宝岛蕉’示范基地内进行,试验栽培管理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致,对照栽培管理按照常规方法(常规方法为张欣等的《抗香蕉枯萎病品种宝岛蕉关键生产技术》),采收期发病情况如图7、图8;田间分别抽取3个小区进行采收期株死亡率指标调查,结果取平均值,如表3。
75.表3各处理对香蕉枯萎病的诱导抗病效果
[0076][0077]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