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37080发布日期:2022-06-17 20:38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


背景技术:

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基于传统的间套作的创新发展而来,玉米为高秆、喜温光作物,肥水需求量较大,对氮肥的反应比较敏感,吸收氮、磷、钾的时期比较集中;大豆属于矮秆、耐阴、肥水需求量相对较小的作物,其根瘤具有固氮能力,对氮肥的反应迟缓,需氮相对较少,这两种作物间套作,能充分利用土壤肥力与温光条件,较大幅度地提高综合效益,改变单作玉米或单作大豆效益偏低的状况,对大豆面积的增加意义十分重大;同时,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可真正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采用玉米带与大豆带的复合种植,让高杆作物“玉米”每行、每株都具有边际优势,缩小行距、株距保证基本苗数,实现了玉米不减产的目的,扩大了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和光照时间,实现了玉米带和大豆带的年季轮作,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加收了一季大豆,增加了单产提高了经济收入,现有的复合播种机在播种后施肥位置集中且量少,玉米播种增密度种植生长后期营养不足玉米生长期需要不断的追肥,费时费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其设计新颖合理,将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集成在一个播种机上,为每个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每个玉米排种镇压总成配备一个分层施肥开沟器,实现玉米和大豆分开施肥,化解了玉米需要施肥量大,大豆需要施肥量小,且施肥品种不同的矛盾,解决了传统播种模式施肥位置集中且量少,玉米播种增密度种植生长后期营养不足等缺点,采用分层施肥设计技术,即减少了玉米生长期追肥,又增加了种子的催牙肥,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便于推广使用。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侧的肥料箱总成、设置在机架下侧的分层施肥开沟器、以及均设置在机架后侧的大豆排种镇压总成、传动地轮总成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玉米排种镇压总成的数量为两个,大豆排种镇压总成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对称设置在两个玉米排种镇压总成两侧,传动地轮总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传动地轮总成对称在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之间,玉米排种镇压总成包括中部玉米播量调节器和中部玉米排肥器,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包括大豆播量调节器和大豆排肥器;
5.分层施肥开沟器的数量为六个,分层施肥开沟器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机架前梁和与机架前梁连接的开沟器固定上盖,开沟器固定上盖后侧连接有用于安装铲柱的铲柱固定板,铲柱前侧底设置有开沟铲铲尖,铲柱后侧沿高度方向安装有排肥管,排肥管下部安装有用于调节排肥位置调节板的调节螺栓,排肥管上位于调节螺栓下部位置由高至低依次设置
有第一出肥口底板、第二出肥口底板和第三出肥口底板,排肥管顶部通过软管与肥料箱总成连通。
6.上述的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均通过种子株距调节器安装在机架后侧。
7.上述的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播量调节器位于玉米排种镇压总成左侧位置的为左侧大豆播量调节器,所述大豆排肥器位于玉米排种镇压总成左侧位置的为左侧大豆排肥器,所述大豆播量调节器位于玉米排种镇压总成右侧位置的为右侧大豆播量调节器,所述大豆排肥器位于玉米排种镇压总成右侧位置的为右侧大豆排肥器。
8.上述的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前侧设置有与牵引机机体连接的上悬挂和下悬挂。
9.上述的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沟器固定上盖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机架前梁上。
10.上述的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玉米播量调节器和大豆播量调节器均为勺夹式24勺排种器。
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机架、分层施肥开沟器、施肥机构、排种镇压机构组合为一体,一次进地完成开沟、多层施肥、精少量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作业工序,便于推广使用。
13.2、本实用新型将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集成在一个播种机上,为每个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每个玉米排种镇压总成配备一个分层施肥开沟器,实现玉米和大豆分开施肥,化解了玉米需要施肥量大,大豆需要施肥量小,且施肥品种不同的矛盾,可靠稳定,使用效果好。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合理,将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集成在一个播种机上,为每个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每个玉米排种镇压总成配备一个分层施肥开沟器,实现玉米和大豆分开施肥,化解了玉米需要施肥量大,大豆需要施肥量小,且施肥品种不同的矛盾,解决了传统播种模式施肥位置集中且量少,玉米播种增密度种植生长后期营养不足等缺点,采用分层施肥设计技术,即减少了玉米生长期追肥,又增加了种子的催牙肥,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便于推广使用。
15.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去除肥料箱总成的俯视图。
18.图3为图1中去除肥料箱总成的后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层施肥开沟器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肥料箱总成;
ꢀꢀꢀꢀꢀꢀꢀ
2—上悬挂;
ꢀꢀꢀꢀꢀꢀꢀꢀꢀꢀꢀꢀ
3—种子株距调节器;
22.4—机架;
ꢀꢀꢀꢀꢀꢀꢀꢀꢀꢀꢀꢀꢀ
5—下悬挂;
ꢀꢀꢀꢀꢀꢀꢀꢀꢀꢀꢀꢀ
6—传动地轮总成;
23.7—分层施肥开沟器;
ꢀꢀꢀ
8—大豆排种镇压总成;
ꢀꢀ
9—玉米排种镇压总成;
24.11—左侧大豆播量调节器;
ꢀꢀꢀꢀꢀꢀꢀꢀꢀ
12—左侧大豆排肥器;
25.14—中部玉米播量调节器;
ꢀꢀꢀꢀꢀꢀꢀꢀꢀ
15—中部玉米排肥器;
26.18—右侧大豆播量调节器;
ꢀꢀꢀꢀꢀꢀꢀꢀꢀ
19—右侧大豆排肥器;
27.21—机架前梁;
ꢀꢀꢀꢀꢀꢀꢀꢀ
22—开沟器固定上盖;
ꢀꢀꢀ
23—固定螺栓;
28.24—铲柱固定板;
ꢀꢀꢀꢀꢀꢀ
25—铲柱;
ꢀꢀꢀꢀꢀꢀꢀꢀꢀꢀꢀꢀꢀ
26—开沟铲铲尖;
29.27—排肥管;
ꢀꢀꢀꢀꢀꢀꢀꢀꢀꢀ
28—排肥位置调节板;
ꢀꢀꢀ
29—调节螺栓;
30.30—第一出肥口底板;
ꢀꢀ
31—第二出肥口底板;
ꢀꢀꢀ
32—第三出肥口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4、设置在机架4上侧的肥料箱总成1、设置在机架4下侧的分层施肥开沟器7、以及均设置在机架4后侧的大豆排种镇压总成8、传动地轮总成6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的数量为两个,大豆排种镇压总成8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大豆排种镇压总成8对称设置在两个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两侧,传动地轮总成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传动地轮总成6对称在大豆排种镇压总成8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之间,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包括中部玉米播量调节器14和中部玉米排肥器15,大豆排种镇压总成8包括大豆播量调节器和大豆排肥器;
32.分层施肥开沟器7的数量为六个,分层施肥开沟器7包括安装在机架4上的机架前梁21和与机架前梁21连接的开沟器固定上盖22,开沟器固定上盖22后侧连接有用于安装铲柱25的铲柱固定板24,铲柱25前侧底设置有开沟铲铲尖26,铲柱25后侧沿高度方向安装有排肥管27,排肥管27下部安装有用于调节排肥位置调节板28的调节螺栓29,排肥管27上位于调节螺栓29下部位置由高至低依次设置有第一出肥口底板30、第二出肥口底板31和第三出肥口底板32,排肥管27顶部通过软管与肥料箱总成1连通。
33.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机架、分层施肥开沟器、施肥机构、排种镇压机构组合为一体,一次进地完成开沟、多层施肥、精少量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作业工序,将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集成在一个播种机上,为每个大豆排种镇压总成和每个玉米排种镇压总成配备一个分层施肥开沟器,实现玉米和大豆分开施肥,化解了玉米需要施肥量大,大豆需要施肥量小,且施肥品种不同的矛盾,解决了传统播种模式施肥位置集中且量少,玉米播种增密度种植生长后期营养不足等缺点,采用分层施肥设计技术,即减少了玉米生长期追肥,又增加了种子的催牙肥,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
34.实际使用时,调节螺栓29向内伸入的距离越长,排肥位置调节板28封堵排肥管27截面越大,肥料的施肥量由上之下依次递增,根据需要满足不同深度肥量配置的需求。
35.本实施例中,所述大豆排种镇压总成8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均通过种子株距调节器3安装在机架4后侧。
36.需要说明的是,大豆排种镇压总成8和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均通过种子株距调节器3安装在机架4后侧,种子株距调节器3采用无级变速器调节,结合勺夹式排种器,株距可以在一定间距之间自由调节,解决了带状间作播种密度上不去的难题。
37.本实施例中,所述大豆播量调节器位于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左侧位置的为左侧大豆播量调节器11,所述大豆排肥器位于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左侧位置的为左侧大豆排肥器12,所述大豆播量调节器位于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右侧位置的为右侧大豆播量调节器18,所
述大豆排肥器位于玉米排种镇压总成9右侧位置的为右侧大豆排肥器19。
38.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架4前侧设置有与牵引机机体连接的上悬挂2和下悬挂5。
39.本实施例中,所述开沟器固定上盖22通过固定螺栓23固定在机架前梁21上。
40.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部玉米播量调节器14和大豆播量调节器均为勺夹式24勺排种器。
41.实际使用时,采用勺夹式24勺排种器能使作业速度由原有勺轮排种器机具不超过5公里/每小时,提高到6-8公里/每小时,实现了高速播种,同时降低了种子破损率,尤其是大豆更为明显。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