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9655发布日期:2023-02-21 18:18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栽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


背景技术:

2.辣椒是一种草本植物。在辣椒的种植过程中,在需种植的面积较大的情况下,通常会培育辣椒幼苗并进行移栽,传统的方式为采用辣椒移栽器进行移栽。
3.上述采用辣椒移栽器进行辣椒幼苗移栽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辣椒移栽器多为人工下苗去控制辣椒幼苗之间的栽种间距,从而对辣椒的种植密度进行控制调节,从而导致在辣椒移栽的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劳动量。为此,亟需提出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下表面的前端设有松土辊,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前端一侧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松土辊的一侧通过传动皮带连接。
7.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活动口,所述活动口的内部贯穿设有栽苗筒,所述栽苗筒靠近松土辊的端部通过合页活动设有呈锥形的活动门,所述栽苗筒远离活动门的端部设有活动架,所述活动架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活动架通过滑槽的内表面设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两侧均设有牵引杆,所述牵引杆远离滑杆的一端均通过固定耳与活动门连接。
8.所述滑杆的上表面中部设有电动伸缩杆并与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远离滑杆的端部设有呈“t”形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竖直端的下表面与底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安装架竖直端的外表面中部开设有开口,所述安装架通过开口的内表面设有导苗板,所述安装架竖直端的外表面前端设有拨杆,所述安装架横向端的前端上表面设有第二电机。
9.所述安装架横向端的前端下表面设有转筒,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转筒连接,所述转筒的外侧均匀设有若干储苗筒,所述储苗筒的内壁上部设有复位块,所述储苗筒的上表面设有上筒盖,所述复位块的上表面与上筒盖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储苗筒的下表面设有下筒盖,所述上筒盖的后端设有呈倾斜凸出状的导杆。
10.优选的,所述底板下表面的后端设有行走轮。
11.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后端设有扶手,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前端中部设有储苗箱。
12.优选的,所述活动口的上表面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为非闭合环状。
13.优选的,所述栽苗筒外表面的后端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限位环的非闭合处相契合。
14.优选的,所述储苗筒的后端中部边沿开设有装配孔,所述上筒盖后端的下表面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上筒盖的一端与下筒盖后端的上表面连接,所述连接杆插设至装配孔内。
15.优选的,所述上筒盖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进苗口,所述复位块与储苗筒的内壁之间通过拉伸弹簧连接。
16.优选的,所述导苗板相对安装架呈倾斜状。
17.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方案在应用的过程中,在针对辣椒幼苗的移栽种植过程中,可对辣椒移栽过程中的下苗速度进行控制,从而间接的控制移栽间距,有利于对辣椒的移栽种植密度进行调节,同时有利于节省辣椒移栽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操作简单,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的后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的前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的拆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的安装架的前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的储苗筒拆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底板;2、行走轮;3、松土辊;4、第一电机;5、传动皮带;6、扶手;7、储苗箱;8、活动口;9、限位环;10、栽苗筒;11、活动门;12、限位块;13、活动架;14、滑杆;15、牵引杆;16、电动伸缩杆;17、安装架;18、导苗板;19、第二电机;20、拨杆;21、转筒;22、储苗筒;23、复位块;24、上筒盖;25、下筒盖;26、连接杆;27、导杆;28、装配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参照图1-5,可调种植密度的辣椒移栽器,包括底板1,底板1下表面的后端设有行走轮2,底板1下表面的前端设有松土辊3,底板1上表面的前端一侧设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与松土辊3的一侧通过传动皮带5连接,底板1上表面的后端设有扶手6,底板1上表面的前端中部设有储苗箱7。
27.通过第一电机4带动松土辊3对移栽底面进行松土,利用传动皮带5使得第一电机4带动松土辊3运作,通过扶手6掌控方向,通过储苗箱7对辣椒幼苗进行存放,以便于移栽。
28.底板1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活动口8,活动口8的上表面设有限位环9,限位环9为非
闭合环状,活动口8的内部贯穿设有栽苗筒10,栽苗筒10外表面的后端设有限位块12,限位块12与限位环9的非闭合处相契合,栽苗筒10靠近松土辊3的端部通过合页活动设有呈锥形的活动门11,栽苗筒10远离活动门11的端部设有活动架13,活动架13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活动架13通过滑槽的内表面设有滑杆14,滑杆14的两侧均设有牵引杆15,牵引杆15远离滑杆14的一端均通过固定耳与活动门11连接。
29.通过活动口8有利于栽苗筒10进行辣椒栽种,通过限位环9与限位块12配合使用,避免栽苗筒10在升降种植过程中发生偏移现象,同时可避免栽苗筒10脱落,通过滑杆14的升降运动可带动牵引杆15进行拉伸,从而可带动活动门11开启闭合,利用电动伸缩杆16带动栽苗筒10下降,可将活动门11插入栽种的土内,此时在带动栽苗筒10上升,从而利用牵引杆15带动活动门11开启将栽苗筒10内的辣椒幼苗种植在土内。
30.滑杆14的上表面中部设有电动伸缩杆16并与电动伸缩杆16的输出端连接,电动伸缩杆16远离滑杆14的端部设有呈“t”形的安装架17,安装架17竖直端的下表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连接,安装架17竖直端的外表面中部开设有开口,安装架17通过开口的内表面设有导苗板18,导苗板18相对安装架17呈倾斜状,安装架17竖直端的外表面前端设有拨杆20,安装架17横向端的前端上表面设有第二电机19。
31.通过安装架17与电动伸缩杆16配合可对栽苗筒10进行安装固定,通过倾斜状的导苗板18可方便将辣椒幼苗导入栽苗筒10内,通过第二电机19可带动转筒21运作。
32.安装架17横向端的前端下表面设有转筒21,第二电机19的输出端与转筒21连接,转筒21的外侧均匀设有若干储苗筒22,储苗筒22的内壁上部设有复位块23,储苗筒22的上表面设有上筒盖24,上筒盖24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进苗口,复位块23与储苗筒22的内壁之间通过拉伸弹簧连接,复位块23的上表面与上筒盖24的下表面连接,储苗筒22的下表面设有下筒盖25,上筒盖24的后端设有呈倾斜凸出状的导杆27,储苗筒22的后端中部边沿开设有装配孔28,上筒盖24后端的下表面设有连接杆26,连接杆26远离上筒盖24的一端与下筒盖25后端的上表面连接,连接杆26插设至装配孔28内。
33.通过转筒21转动可带动储苗筒22转动,在控制其转速的情况下可控制辣椒幼苗进入栽苗筒10内的速度,从而可对栽苗间距进行控制,以达到调节种植密度的目的,通过上筒盖24上的进苗口便于将幼苗放入储苗筒22内,通过导杆27与拨杆20配合使用,在储苗筒22转动的情况下,带动导杆27转动,导杆27呈倾斜状,在转动过程中触碰到拨杆20可带动上筒盖24进行转动开启,上筒盖24与下筒盖25通过连接杆26连接,在上筒盖24转动的情况下会带动下筒盖25同步转动开启,从而可将储苗筒22内的幼苗流出至导苗板18上进入栽苗筒10内,当导杆27脱离拨杆20时通过复位块23可带动上筒盖24重新复位,从而可进一步填充新的辣椒幼苗,操作简单,有利于推广使用。
34.使用原理及优点:本实用新型在应用的过程中,在针对辣椒幼苗的移栽种植过程中,首先可将辣椒幼苗放置在储苗箱7内,在掌握扶手6的情况下启动第一电机4,此时第一电机4即可通过传动皮带5带动松土辊3对种植地的地面进行松土,同时将储苗箱7内的幼苗根据种植密度的需求放置在储苗筒22内,通过启动第二电机19带动储苗筒22转动,在控制其转速的情况下可控制储苗筒22内幼苗进入栽苗筒10内的速度,在移栽器移动的情况下对辣椒的移栽间距进行控制,从而对种植密度进行调节,此时可启动电动伸缩杆16带动栽苗筒10进行升降运动,在下降时可将活动门11插入松土辊3松动的土内,之后在进行上升运
动,可通过牵引杆15与滑杆14配合带动活动门11朝两侧展开将辣椒幼苗放至土内,即可完成辣椒幼苗的移栽;上述过程可对辣椒移栽过程中的下苗速度进行控制,从而间接的控制移栽间距,有利于对辣椒的移栽种植密度进行调节,同时有利于节省辣椒移栽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操作简单,有利于推广使用。
35.综上:该移栽器可对辣椒移栽过程中的下苗速度进行控制,从而间接的控制移栽间距,有利于对辣椒的移栽种植密度进行调节,同时有利于节省辣椒移栽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操作简单,有利于推广使用。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