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231049发布日期:2023-11-30 23:35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刀鲚苗种培育领域,具体为一种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1、刀鲚(学名:coilia nasus)是鳀科、鲚属鱼类。体银白色。背侧颜色较深呈青色、金黄色或青黄色。腹部色较浅。尾鳍灰色。因为上海人有“明前食刀”的习俗,加之捕获量极少,刀鲚一度被成为天价鱼、万元鱼。由于人类的枯渔滥捕,刀鲚也一度面临种群灭绝。长江口的刀鲚种群数量逐年减少,2017年被收录进《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刀鲚在自然环境中,以浮游生物和活体鱼虾为食,对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刀鲚的应激性比较强,自然水体捕捞出水不就便死亡,因此刀鲚养殖过程中应激问题也是技术攻关的难点之一。刀鲚在北方的养殖条件下需要经历漫长的越冬期,对鱼苗的营养储备、创伤修复、水质调控和饵料供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因为上述原因,刀鲚的繁育和鱼苗培育工作一直难以突破。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能有效提高北方地区刀鲚的越冬成功率。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4、(1)饵料鱼苗培养

5、按照每10万尾刀鲚鱼苗1万斤团头鲂性成熟亲鱼,暂养期间密度控制为3000斤/亩,控制性腺发育;这个阶段使用的人工配合饲料应保证粗蛋白含量42wt%以上,粗脂肪含量8~12wt%,满足性腺发育的要求;

6、(2)刀鲚苗种室外土池塘培育

7、刀鲚苗种从受精卵破膜到体长达到3~5cm,需要经过30~45天;此时刀鲚苗种已经转入室外土池塘培育,刀鲚苗种入池前采用常规饵料生物培养的方法肥水培养土池塘活体浮游生物饵料;鱼苗入池后每天对土池塘内的浮游生物定性定量,确保满足刀鲚苗种摄食所需饵料供应;在土池塘中设置刀鲚苗种培育专用的活体饵料投放系统,并不断向饵料投放系统中补充性成熟的野杂鱼亲鱼,同时保证系统正常运作;

8、鱼苗入土池塘30天后,即转入驯化冷冻生物饵料阶段;在土池塘内还有活体饵料生物的情况下,将冷冻生物饵料切割成500g的块状,在晴天上午投放在土池塘的上风处;饵料生物的选择按照轮虫-枝角类-冷冻生物饵料-活体鱼苗-人工配合饲料的顺序陆续添加;在土池塘培养三个月,刀鲚苗种体长达到20cm以上,体型匀称,无病无伤即转入转运前准备阶段;

9、①转运前土池塘准备

10、利用夏花网具进行围网作业,将土池塘的鱼苗赶至池塘一侧,网具底部插上稻草束,每间隔50cm一束,稻草束直径6cm为宜,网具下摆不宜插入底泥过深,5cm为宜;围网推进速度不超过0.5m/s,并将网具固定;在没有刀鲚鱼苗的一侧池塘架设增氧机,同时排掉池塘原池水五分之一;注入盐度不低于20‰的海水,并开启增氧机12小时以上;放开围网,补充益生菌调节水质;

11、②转运前越冬车间准备

12、排干池水,清池消毒;注入砂滤后的天然海水,平均水位控制在50cm;打开越冬车间所有门窗,保持通风;定时监测室外土池塘和越冬车间内水泥池温度差;

13、③转运鱼苗

14、当满足以下条件:室外土池塘的水温与越冬车间内水泥池的水温差低于2℃时,室外土池塘加入海水超过5天,即开始鱼苗转运工作;选择晴天上午,用夏花网具进行全池拉网,网具推进速度不超过0.5m/s;网具底部插上稻草束,每间隔50cm一束,稻草束直径6cm为宜,网具下摆不宜插入底泥过深,5cm为宜;将鱼苗用网具赶至池塘一角,逐渐缩小范围,保持网具内水深30cm,并负责观察网具内刀鲚鱼苗的状态,有无贴网的情况,同时搅动水流增加网具内水体溶氧;用直径15cm以上容器装一半池水,带水运苗,容器内刀鲚鱼苗密度不高于2尾/升水;将鱼苗迅速转运至越冬车间的水泥池内,需将容器底部置于水中后,再将容器倾倒,使鱼苗平稳滑入池内;

15、(3)越冬车间越冬

16、越冬车间面积以二亩为宜,顶棚采用单侧透光的样式,最高点位于水泥池上方横向五分之四的位置;在顶棚的最高点架设草帘,配有卷帘减速机在夜晚到来前放下草帘保温;越冬车间以水泥池为宜,池壁做护坡,防止泥土滑落,入冬前池底泥及时清理,厚度不超过20cm;越冬期间循环水处理单元保持24h开启,池水始终处于微流动状态,冬季水温保持在7℃以上,能够满足刀鲚的越冬期水温水质要求;

17、鱼苗入池后,即关闭越冬车间门窗,提前7日天开启循环水处理单元,向生物滤池接种益生菌;土池塘内加注天然海水,逐步提高池水盐度,加注速度按照提升池水盐度2‰/日;加注一天,保持一天,直到池水盐度达到8‰;每周检测水体盐度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加注淡水和海水;

18、(4)启动活体饵料投放系统

19、在池内平均设置活体饵料投放系统,单个活体饵料投放系统之间间隔5~10m,向活体饵料投放系统内投放脊尾白虾或中华小长臂虾抱卵虾,并启动活体饵料投放系统的充气装置;经过孵化和培养,活体饵料投放系统会自动向水体内投放初孵虾苗,供给刀鲚苗种摄食。

20、所述的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步骤(1)中,控制流水速度,除必要的增氧机增氧外,避免进行给排水作业,水质调控环节采用微生态制剂的方法稳定水质和底质。

21、所述的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步骤(1)中,团头鲂性成熟亲鱼暂养期间人工配合饲料配方如下:按重量百分比计,团头鲂性成熟亲鱼专用饲料配方如下:鱼粉31%,肉粉6%,豆粕15%,菜粕5%,面粉16%,水产饲料预混料5%,鱼油2%,豆油3%,米糠11%,酒糟3%,玉米蛋白粉3%,制成粒径1.2毫米、1.5毫米或2.0毫米的膨化缓沉性饲料。

22、所述的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步骤(1)中,控制环境条件,增大养殖密度,控制流水速度,同时加强饵料鱼亲鱼的营养条件,促进饵料鱼亲鱼团头鲂性腺发育至ⅳ期并停留在ⅳ期。

23、所述的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步骤(2)中,冷冻生物饵料购买商品的冻板,或者利用闲置池塘培养浮游生物,并在抽滤后冻板备用。

24、所述的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步骤(3)中,越冬车间结构分为水泥池、保温墙、顶棚三部分,水泥池为池塘内设置五层填充物层,填充物层为池底由下至上及池壁由外到内依次设置大石层、砾石层、砂土层、聚苯乙烯板、混凝土层;水泥池内的一角设有循环水处理单元,循环水处理单元包括依次相通的初级过滤生物反应滤池、次级生物反应滤池、紫外反应池、曝气加热池;水泥池顶部四周的堤埂上砌筑保温墙,保温墙的顶部安装顶棚。

25、所述的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池壁与池底夹角135~150°,采用混凝土层硬化处理形成水泥池。

26、所述的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步骤(4)中,活体饵料投放系统的上部框架主体、亚克力托板、下部框架主体为同轴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且连接,上部框架主体为圆柱形不锈钢框架,上部框架主体外侧覆盖40目尼龙筛绢网围成的箱体,箱体的上部为盖子,箱体的底部为隔鱼网,箱体的侧面顶部缚有浮子;中部环形圆盘状亚克力托板,位于隔鱼网下方;下部框架主体为圆柱形不锈钢框架,下部框架主体上部外侧覆盖5目尼龙筛绢网围成的出鱼网,下部框架主体下部外侧及底部覆盖目尼龙筛绢网围成的集卵袋,集卵袋底部坠有圆盘状微孔增氧管。

27、所述的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集卵袋的底部坠有圆盘状微孔增氧管,微孔充氧管为盘起的充氧管,其直径为80cm,微孔增氧管连接气量调节阀,气量调节阀由导气管与池塘边罗茨鼓风机相连,形成充气装置。

28、所述的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活体饵料投放系统设置在养殖水体中,以悬挂的方式立于水层中,启动底部充气装置就将活体饵料投放系统运转起来;在室外土池塘培育环节向该活体饵料投放系统中补充性成熟的野杂鱼亲鱼,越冬期间向该活体饵料投放系统内补充抱卵的脊尾白虾或中华小长臂虾,并定时投喂上述生物,即不断的向水体补充投放活体饵料鱼或虾幼体,补充刀鲚苗种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29、本发明的设计思想是:

30、本发明方法包括室外土池塘育肥、生物饵料培养、室内越冬车间海水越冬、越冬后期苗种恢复和促熟,采用室外土池塘培育方式,结合活饵料培育和投喂技术,短时间育肥刀鲚苗种,以满足越冬期营养储备。越冬前期通过盐度调控技术,使刀鲚苗种短时间适应盐度变化的环境,满足越冬期刀鲚苗种对环境渗透压的需求。越冬中期采用海水越冬车间技术,维持水体温度和盐度平稳过渡。越冬后期采用升温和生物饵料诱导的方式,帮助刀鲚苗种迅速恢复体质,促进苗种向后备亲鱼阶段过渡,进而解决刀鲚北方地区越冬难题。本发明能有效提高刀鲚苗种越冬成活率以及提高越冬后刀鲚苗种体质恢复速度,提高鱼体抗病力,是一套完整、高效的针对北方地区刀鲚苗种越冬期培育方法。

31、另外,本发明越冬车间顶棚采用单侧透光,利用太阳光采暖,夜晚维持水体温度。利用越冬车间自有的循环水处理单元,解决刀鲚北方地区越冬期水温和水质问题。越冬车间结构为分为水泥池、保温墙、顶棚三部分组成,水泥池池底采用多层材料铺垫而成,采用混凝土层硬化处理。水泥池西北角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建设循环水处理单元。循环水处理单元建有初级过滤生物反应滤池、次级生物反应滤池、紫外反应池、曝气加热池。本发明可以满足刀鲚苗种越冬期间的环境条件,又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投入,提高越冬成活率,减少人工操作。

32、还有,刀鲚苗种培育专用活体饵料投放系统是根据饵料鱼的繁殖特征设计定制,采用不锈钢材质框架和亚克力板为支撑材料,外覆不同密度的尼龙筛绢网制成。根据刀鲚苗种培育的饵料需求,定期向箱体内投放一定数量的饵料鱼怀卵亲鱼,在底部微孔充氧造成的微流水刺激下产卵。产出的受精卵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系统下部集卵袋内,并在微孔增氧管的气泡作用下悬浮于水中孵化。待饵料鱼鱼苗孵化出以后,就会随着自身的游泳能力增强而做简单的水平和上下移动,从出鱼网孔隙中游弋到系统外部,刀鲚会及时捕获游弋出来的饵料鱼苗达到投喂的目的。

33、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34、(1)本发明适合我国北方地区进行刀鲚繁育和人工育苗工作,我国北方地区越冬期长,以辽宁东部地区为例,池塘冰封期通常超过5个月;气温低,最低温低至零下20℃,人工培育的刀鲚暴露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无法存活,本发明为北方地区人工条件下刀鲚苗种越冬培育零的突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5、(2)本发明控制环境条件,增大养殖密度,控制流水速度,同时加强饵料鱼亲鱼的营养条件等一系列工艺,促进饵料鱼亲鱼(团头鲂)性腺发育至ⅳ期并停留在ⅳ期,不会向ⅴ期过渡,满足刀鲚在仅有三个月的育肥期内始终有充足的饵料供应。

36、(3)本发明通过改进围网工具,使网具在作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驱赶效果,不会带起过多淤泥,减少刀鲚苗种在日常操作和捕捞时的机械损伤,同时避免对滞留的鱼苗造成碾压伤害,减轻了后期因鱼体修复的造成的工作量,提高鱼苗培育期成活率。两网捕捞率达到85%以上,鱼苗损伤较小可忽略不计。

37、(4)针对刀鲚越冬的实际需求,将传统的土池塘进行改造,改进池底保温结构,设计循环水处理单元替代传统土池塘利用底泥交换代谢产物的方式,为刀鲚苗种越冬创造稳定的环境条件。

38、(5)本发明改进常规循环水启动工艺,有效解决刀鲚苗种因围网转运造成的损伤、池水菌群不合理造成恢复难的问题,苗种转运成功率提升30%以上。

39、(6)本发明在养殖水体中设置刀鲚苗种培育专用的活体饵料投放系统,以悬挂的方式立于水层中,启动底部充气装置就可以将活体饵料投放系统运转起来。在室外土池塘培育环节向该活体饵料投放系统中补充性成熟的野杂鱼亲鱼,越冬期间向该活体饵料投放系统内补充抱卵的脊尾白虾或中华小长臂虾,并定时投喂上述生物,即可不断的向水体补充投放活体饵料鱼(虾)幼体,补充刀鲚苗种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40、(7)本发明通过调节越冬期水体盐度,进而调整刀鲚体内渗透压,帮助刀鲚顺利度过越冬期。在调整越冬水体盐度的同时,规定提升盐度的速度和节律,大幅提高刀鲚苗种在北方地区冰封期长的条件下越冬成功率,确保刀鲚在盐度提升的过程中成活率达到95%以上。

41、(8)在北方冰封期长达5月的情况下,通过逐步提升水体盐度并稳定在盐度8‰左右,可以使刀鲚苗种越冬成活率从0提升到80%以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