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型育苗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51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稻新型育苗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水稻育苗装置日本水稻专家松岛省三曾发明一种水稻“抛秧”种植法,据说在我国有关地方推广过。松岛为此设计了一种培育抛秧的育苗箱。这种育苗箱在《实用水稻栽培》一书中(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P191页上有其照片结构示意图。秧箱长61厘米,宽31厘米,高2.7厘米,有578个大小一样的育秧秧钵。每个秧钵都为一个开口立方体,即有四壁、底板,而没有上盖。在每个秧钵底板的中央开有一个φ2.5毫米的通孔。这种育苗箱优点是利于各种作业,发芽、育秧移栽不易伤根,有利于水稻生长。解决水稻早播、浅插、密植的问题有明显效益。但是它无法解决秧苗地插秧晚问题。秧苗地按我国旧习惯和松岛用秧箱移栽法,都是在大田插秧搞完以后,才进行翻耕、平整,最后插秧,一般比大田晚一周左右。比大田减产约10%。
本项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变秧苗地晚插秧为比大田早栽秧,而提高秧苗地产量。其第一技术方案是保持松岛抛秧育苗箱的大体结构,苗箱分布着大小一样秧钵,根据株距和行距进行水稻新型育苗箱外型尺寸设计,使每个苗箱的中央有一个无底板的小秧钵,这样这个小秧钵里的秧在移栽时,不会被移掉而留在苗床地上继续生长,这就能解决了苗床地早栽秧问题。
第二个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技术方案基础上,在每个小秧钵的底板中部,增设一个小园锥体,锥体底面打一个以上通孔,每个小秧钵底面上增设一个锥体的目的是撒种时,利用小锥体把种散开,不至于挤在一起影响秧苗分蘖。
实施例(一)


图1为O型水稻育苗箱,该育苗箱为正方形,边长240mm每个小秧钵尺寸为22×22×22(mm)3共121个小秧钵,其中央小秧钵无底板,其余120个秧钵都有底板,中部有φ3.5的通孔,使用时在每个小秧钵中培上营养土,土高为秧钵高的四分之三,中心无底秧钵营养土相对低一些。移栽时,这个无底秧钵的秧苗就留在原地继续生长,解决苗地晚插减产问题。
图中,(1)为苗箱,(2)中央无底板小秧钵,(3)有底板秧钵,(4)通孔。
实施例(二)图2为Q型水稻育苗箱,也为正方形,边长240mm,小秧钵尺寸为22×22×22(mm)3,共121个,其中部有一无底秧钵,其余120个秧钵都有底板,各小秧钵底板中部有一小园锥体,园锥体底面有一个以上通孔,这种带小园锥体的小秧钵解决了撒种时使稻种容易分开不至于挤在一起影响秧苗分蘖的问提。图2中(1)苗箱,(2)中央无底小秧钵,(3)有底秧钵,(4)小园锥体,(5)通孔。
这种育苗箱不仅解决了秧苗地的早栽,增产问题,同时提高秧苗分蘖率,从而能提高大田产量。水稻新型育苗箱,较好解决了秧苗地的早栽问题,能较大幅度提高苗地产量,实验证明在相同条件下能使苗地增产20%左右,深受农民欢迎。
权利要求1.一种水稻育苗箱,一般的育苗箱分布着若干大小一样的小秧钵,每个小秧钵底板的中部有一个通孔。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根据插秧株距和行距的要求,进行苗箱外型尺寸的设计,使每个育苗箱的中央,有一个无底板的小秧钵。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水稻育苗箱,其特征是有底板的小秧钵,其底面中央有一个小园锥体,锥体底面有一个以上通孔。
专利摘要一种水稻新型育苗箱。本苗箱的特点是在苗箱中部有一个无底小秧钵,移栽时,该无底小秧钵的秧苗继续留在原地生长,变苗地晚插减产为早栽增产,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能使苗地增产20%左右。有底小秧钵底部有一个小圆锥体,撒种时,使稻种分散开,有利于秧苗分蘖,提高大田产量。
文档编号A01G9/10GK2042663SQ8822158
公开日1989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1988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1988年12月26日
发明者贾金水 申请人:贾金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