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水稻播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15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水稻播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种植、纸带营养土块育秧技术配套的播秧机。目前水稻种植主要采用人工或机械插秧的移栽方法,其缺点在于1、在水稻移栽中,分秧、取秧、插秧都会损伤秧苗;2、将秧苗插入本田中,总要留下手指印或秧针刺孔,秧根不能即刻被泥浆包裹住,总会有一定的飘秧现象发生;3、由于本田在耙、耥时不可能处理平整。插秧深度很难保持一致,过深、过浅都会延长缓秧时间。
以上三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影响着水稻生产。
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的营养土块育苗,人工抛秧法,虽然克服了以上三个缺点,但又出现无法控制行距、穴距的问题。从水稻的田间群体和个体发展协调有利于群体叶片光合效率看,栽培方式应采用大行距、小穴距为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水稻种植中既不损伤秧苗,又能保证一定的行距和穴距的机动水稻播秧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1、该机主要由发动机、动力架、动力传动箱、水田行走轮、操向盘、牵引架、万向节、工作传动箱、秧箱、秧门、播秧、秧船、尾轮等部件组成。
2、播秧机的操作全过程如下(1)发动机1通过发动机主动皮带轮、三角皮带、离合器、变速箱、行走轮使整机前进。
(2)动力传动箱通过动力输出轴、万向节、工作传动箱、链轮、播秧机构实施播秧。
(3)工作传动箱通过移箱轴驱动移箱臂、秧箱、实施横向送秧。
(4)工作传动箱通过螺旋轴、桃形轮、送秧凸轮、送秧轴、棘爪、送秧齿轮实施纵向送秧。
3、下面借助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加以说明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装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播秧轮与秧苗滑道相配合的播秧示意图。
附图3为零件图-播秧轴附图4和附图5为零件图-播秧轮附图6和附图7为零件图-秧苗滑道附图8为零件图-圆螺母如
图1所示。发动机1安装在动力架2上,动力架接在动力传动箱3的前端,其动力用三角皮带传递,水田轮13安装在行走传动箱4的下部左侧。操向盘5固定在动力传动箱上以便掌握方向。万向节6与动力传动箱的动力输出轴相接,将动力传给固定在支臂和秧船12上的工作传动箱8。工作传动箱的移箱轴带动秧箱9在秧门10的滑道上左右移动,其秧门固定在轴承座斜面上实现往复送秧。牵引架7前端与动力传动箱后端连接孔相连,后端与秧船的连接支座相接,实现拖带秧船。尾轮14为运输用轮,安装在秧船后部。播秧机构11的两根播秧轴(图3和
图10)用四个轴承座固定在秧门下面的秧船上,其动力靠工作传动箱左侧输出轴以链条、链轮带动。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每根播秧轴上设计有三个带键槽的台肩,其上各装有一个双尖桃形播秧轮(图4、图5),每个播秧轮两侧各用一个圆螺母(图8、图9),调整播秧轮与秧门位置,并起固定播秧轮之用。两根播秧轴组装后用两个爪形连轴器(
图11、
图12)对接,实现一体传动,秧苗滑道(图6、图7)用螺栓固定在秧门口下方,其栅条与播秧轮尖部槽配合组装,秧苗播入滑道后沿滑道落入泥田中(如图2所示,图中15为播秧轮,16为秧苗滑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比现有播秧机构大为简化,操作技术简便,全机成本降低;(2)本实用新型由于避免了机具与秧苗的接触,因而秧苗不受损伤,无返青缓秧期,有利于水稻生产。
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水稻播秧机,包括动力、行走、操向、牵引、转动、秧箱、秧门、播秧、秧船各部件,其特征在于A、播秧机构主体为两根播秧轴,并以轴承座固定在秧船上;B、送秧机构主体为秧门,它被固定在轴承座斜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播秧机构由播秧轴、播秧轮、连轴器以及秧苗滑道组成,播秧轮装在播秧轴的台肩上,播秧轴组装后用连轴器对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秧苗滑道上的栅条与播秧轮尖部的槽相配合。
专利摘要一种与水稻种植、纸带营养土块育秧技术配套的播秧机。该机由发动机、行走、操向盘、牵引、转动、秧箱、秧门、播秧、秧船、尾轮等部件组成。其特点在于该机与纸带育秧配套。将播秧机分秧工作转为育秧操作,免去了分秧机构,改插秧为播秧,免去了插秧机构,增加了播秧机构。简化机具结构和操作技术。营养土块秧苗插入滑道。靠重力作用落入泥田,深浅一致,秧苗与机具不接触,秧苗不受损伤,故无缓秧期。本机操作过程中,随育秧、随播秧,提高了机具利用率。
文档编号A01C11/02GK2072759SQ90206899
公开日1991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1990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1990年5月28日
发明者王仲权 申请人:王仲权, 王冬丽, 王春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