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20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苗包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培育试管苗和将试管苗由离体培养移栽到土壤中的筒体装置。
传统的试管苗基本上是在无菌条件下,在玻璃试管中培育,并用琼脂类凝胶状营养物质来固定苗根的。在试管苗移栽时,为防止含蔗糖的琼脂培养基长霉引起苗根腐烂,一般都要先行将苗根上的琼脂洗净,然后再栽到土壤中去。这样不仅增加了移栽过程的操作步骤,而且常常使苗根受到伤害以致影响移栽的成活率。此外,苗、胚、或芽由他养过渡到自养的过程,也就是种苗、胚、或芽由吸收外加碳源一蔗糖,过渡到自行光合作用而获得碳源的过程,必须要经过细致的外界条件的人工调节,如果这一过程调节不好,必然引起移栽后成活率下降。又及,将试管苗移栽时,常采用天然土壤固根,每株苗要带一土团,不仅土壤来源困难,而且土团重,给运输带来不便。带土试管苗的运输,还可能使病虫害蔓延。更是由于试管苗在移出试管和移栽、炼苗过程中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成活率又较低,使得传统的试管苗育苗和移栽费用及管理费用增高,导致试管苗的成本较高。因此至今虽有1000多种植物在离体条件下可在试管中再生,但在大规模生产中能得到应用的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近年来所报导并正在推广应用的一种新型育苗容器一硬塑管(“林业科技信息报”1990年7月5日第13期),以及CN2061366U的“树木育苗杯”,用塑料代替了较重的玻璃,减少了破碎,利于提高成活率。但这两种结构都只适用于常规育苗而不能用于离体培养的无菌试管苗。它们仍需使用天然土壤,更没有可卸掉的底部,所以仍需将带根的幼苗从育苗容器或杯中移出后,再植入土壤中,因此仍未能从根本上克服由于在移栽过程繁琐的操作步骤及病虫害蔓延等因素所导致的成活率低及成本高的缺点。至于暴露培养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vol.10,NO.2(1988)]虽可以克服传统组织培养技术由于是封闭体系而造成的幼苗娇弱,移栽后成活率低以及成本过高的缺点,但由于“暴露培养瓶”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以及移栽时仍需将培养的幼苗从“培养瓶”中移出以及用天然土等缺点,所以至今推广应用仍有一定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行育苗技术中由于移栽试管苗可能造成根系的损伤、植入土壤后因生长环境的变化及天然土壤中病虫害等因素而导致的成活率低和移栽过程的操作步骤繁琐不适于工厂化育苗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把培育试管苗和试管苗移栽结合为一体的装置,能够简单易行地将无菌的试管苗移栽到土壤中,并使试管苗的生长环境变化减少到最小程度,从而提高工效保证成活率。既可用于试管苗的培育及移栽,又便于运输,因此特别有利于林场、农场、苗圃和花圃的大规模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使用。
试管苗的培育和生长是由他养过渡到自养的过程,除需要常规的无机盐作为养分外,良好的光照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需试管苗具有发育良好的完整的根系。基于上述考虑,本实用新型的培育试管苗的装置是一种筒体结构,其筒体组成结构(附


图1)包含由透光性材料作成的筒身[1]和以螺口[1.a,1.a′],或卡口[1.b,1.b′]与之相连接的筒底[2],在筒身和筒底之间必要时可添加一垫片[3](或垫圈)[8])以达到筒底和筒身的密封,从而保证试管苗不受污染,和筒内的养分水分不会漏失。筒的顶端用透明度好而有一定透气性的塑料薄膜作顶膜[7],必要时可用密封圈[6]将其与筒身紧固,使筒体既具有良好的光照效应,又保证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气氛和防止水分的挥发,以达到形成与外部环境相隔离的类似于玻璃试管的小环境的目的。筒体装置内可以含有人工土(蛭石)[4]和营养液[5]。在试管苗移栽时,只需简单地拧去(或揭掉)苗包的筒底,而不再需要把试管苗从筒体上部取出就直接可将试管苗和人工土(或蛭石)直接栽入土壤。在移栽的初期,可继续保留苗包器的筒身部分以便继续维持试管苗生长的小环境,使试管苗移入土壤后有一个适应的阶段,以便在土壤中扎根发芽。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再去除顶膜或在必要时也可通过去掉顶膜来调节筒内气氛。试管苗成活以后,可向上取掉筒身,而不会伤根,从而保证了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筒体可以是圆柱形,喇叭型(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也可以是方形或其他具有适于试管苗生长空间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苗包器装置的筒体的比例底(直径或边长)高顶(直径或边长)为1.01.0~2.50.7~2.5。筒底的直径(或边长)为35~65毫米,高度为50~160毫米,筒身壁和筒底的厚度为0.2~2.0毫米,筒底与筒身以螺口或卡口相连接部分为5-20毫米,垫片或垫圈的厚度为0.5-3毫米。可根据不同品种的植物及不同大小形状的试管苗选择不同尺寸比例的筒体。
本实用新型的筒体材料,必须对植物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可耐高压蒸气灭菌,或辐照灭菌,或环氧乙烷蒸气灭菌以保证幼苗不受污染。筒身所用的透光性材料是高分子塑料,它们是有机玻璃,聚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乙烯或聚丙烯中的任一种。也可以是无机玻璃。最好选择透明塑料,可使苗包具有透光性好,重量轻,不易破碎的优点,并便于运输,有利于提高试管苗的成活率。筒体为无色,白色,兰色,绿色,黄色,粉红色和红色中任一种,可根据不同植物试管苗的要求选择。筒底材料可以是与筒身相同的塑料,也可以是其他材料。
本实用新型苗包器装置的筒体内采用高度为5-40毫米的经灭菌的市售人工土或蛭石代替琼脂或天然土支撑植物,并添加试管苗生长所需的营养液。避免了试管苗由于使用琼脂或天然土时可能出现污染、霉烂、虫害,以及必须洗根及由此带来的伤根,导致移栽后成活率降低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苗包器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措施克服了试管苗和已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大大提高了试管苗的成活率;由于省掉了将幼苗移出试管和炼苗过程中繁琐工序,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效。苗包器重量轻,便于运输,可以回收并多次使用,从而降低了成本,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此外由于苗包器的筒身及顶膜的透光性好及无菌无虫害,不仅适用于不同种类植物(林木,果树,花卉,蔬菜,经济作物等)的试管苗,还可适用于它们的人工种子,微型插条,微型球茎和块茎等不同繁殖体的培育和移栽,因此比其他装置大大扩大了应用范围,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的工厂化育苗。

图1苗包器[1]筒身 [2]筒底 [3]垫片 [4]人工土(或蛭石)[5]营养液 [6]密封圈 [7]透明顶膜 [8]垫圈[1.a]外螺口 [1.a′]内螺口 [1.b]外卡口 [1.b′]内卡口实施例1 按附
图1所示的苗包器结构,加工筒身高72毫米,筒身顶端直径50毫米,筒底端直径35毫米,壁厚0.8毫米的模具,用聚丙烯塑料注射成,型制成带螺口的苗包器筒身,以及具有与筒身以10毫米螺口连接的筒底。人工土厚10毫米,用MS培养基为营养成分。透明顶膜为食品保鲜膜,用橡皮筋作为密封圈紧固在筒身上。
实施例2 按实施例1的加工方法,加工成筒身高130毫米,筒身顶端直径105毫米,筒底直径为65毫米。筒身与筒底连接高度为15毫米,筒身采用聚酯塑料,筒底用聚丙烯塑料。用聚苯乙烯吹塑纸加工成直径为60毫米,厚1毫米的垫片。以食品保鲜塑料膜作顶膜,橡皮筋线为密封圈,人工土的厚度为20毫米,用MS培养基为营养剂。
实施例3、4、5选用三倍体山杨试管苗与实例1的苗包器进行试管苗的对比试验(1)
注 (1)由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试验(2)移苗15天以后的统计实施例6用桉树的人工种子为繁殖体播种在实施例1所述的苗包器中,桉树不定芽制的人工种子可以直接在苗包器中发芽,并生长成正常的小植株。发芽率在90%以上。而在一般土壤中发芽率仅为45-50%。
权利要求1.一种培育和移栽离体培养的试管苗的筒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含筒身[1]和以螺口或卡口与之相连接的筒底[2],筒身顶端为透明的具有一定透气性的顶膜[7],其筒体的尺寸比例底(直径或边长)∶高∶顶(直径或边长)为1.0∶1.0~2.5∶0.7-2.5,底的直径(或边长)为35~65毫米,高为50~160毫米,所述的筒身由透光性材料制成,筒底材料为塑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体装置,其特征在于筒身的透光性材料是高分子塑料。
3.如权利2所述的筒体装置,其特征在于高分子塑料是有机玻璃,聚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中的任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体装置,其特征在于透光性材料可以是无机玻璃。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筒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光性材料,可以是无色,白色,兰色,绿色,黄色,粉红色和红色中的任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筒体装置,其特征在于筒底和筒身之间可以有一垫片[3](或垫圈[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筒体装置,其特征在于顶膜[7]可用密封圈[6]与筒身紧固。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4或6或7所述的筒体装置,其特征在于筒体装置内可以含有人工土(或蛭石)[4]和营养液[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把培育试管苗和试管苗移栽结合为一体的装置。具有适于试管苗生长所需的形状和空间,及透光、透气、重量轻、不易破碎、密闭不受污染的特点;具有可装卸的活动底部以保证试管苗移栽过程中苗根不受损伤,可以大大提高试管苗的成活率和移栽的工效。价格低廉,并可回收后重复使用。适用于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形式的繁殖体。特别有利于大规模的林场、农场、苗圃和花圃使用。
文档编号A01G9/10GK2111632SQ922001
公开日1992年8月5日 申请日期1992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1992年1月13日
发明者陈正华, 王身国, 关月兰, 陈宁, 张铁汉, 庄恒忠, 姚渝光, 张晓琴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