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反击锤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612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式反击锤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破碎机械,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对中等硬度的物料进行破碎及粉磨的锤磨机。
目前,对物料的机械粉碎普遍采用破碎及粉磨等工序来完成的。现在使用的反击式破碎机(卧式)是利用固定在高速旋转的转子上的打击板对进入破碎腔体内的物料进行打击,使物料获得一定的能量飞向反击板,并被反击板反弹到打击板上,再次受到打击板的打击,这样循环多次,使物料达到一定的细度后,被排出腔体。这种破碎机使物料在腔体内受打击、反击的次数过少,不能实现低功率、低转速情况下对物料进行破碎,且对物料进行超细碎处理时能耗更大。现在使用的球磨机,是利用旋转的筒体带动磨腔内的钢球(锻)对磨腔内的物料进行冲击与研磨,这种磨机动力传递效率极低,能耗大,金属磨损量大。为此,国外曾开发一种Tandem磨,用锤式破碎机代替球磨机第一仓,取得了降低电耗的效果,但锤式破碎机易磨损,且电耗降低不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处而设计了一种立式反击锤磨,使破碎与粉磨一体化,其特点是使物料在破碎腔内的上部受到一系列的抛射冲击、打击、反击,再被反击板弹到下部的锤头上,受到锤头的不断打击与铣削而被粉磨,使物料达到一定的细度后排出腔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它包括筒体和固定在其上下端的上盖和底座,主轴上安装有转子和圆盘装置,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上盖和底座上,转子上固定有打击板和托盘,圆盘上固定有锤头和护板。筒体内壁固定有压条、反击板和筛板;上盖上固定有进料斗,底座的下部固定有出料斗。由电动机通过三角皮带和固定在主轴上的皮带轮带动主轴旋转。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如下优点本装置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使破碎和粉磨一体化,它简化了工序,且使用方便,容易维护,效率高,能耗小,金属磨损少,是一种较理想的粉碎装置。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反击板结构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反击板结构图A向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结构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结构图B向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托盘的结构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锤头结构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护板结构图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它是由机座(1)、电动机(2)、皮带(3)、皮带轮(4)、透盖(5)、上盖(6)、筒体(7)、压条(8)、反击板(9)、打击板(10)、转子(11)、主轴(12)、筛板(13)、护板(14)、圆盘装置(15)、锤头(16)、底座(17)、轴承装置(18)、出料斗(19)、托盘(20)及进料斗(21)等组成的,圆型筒体(7)的上下端分别固定有上盖(6)及底座(17),上盖(6)上固定有进料斗(21),底座(17)下面固定有出料斗(19),筒体(7)是用钢板焊接而成的圆筒。主轴(12)是用钢材制成的阶梯轴,其上有键槽,主轴(12)的上端通过轴承安置在上盖(6)及透盖(5)的孔中,其下端通过轴承装置(18)安装在底座(17)上,主轴上端装有皮带轮(4),它与固定在电机座(1)上的电机(2)用皮带(3)相连,将运动传递给主轴(12)。在筒体(7)的内壁上用压条(8)及上下两块筛板(13)将上下两层反击板(9)固定,压条及筛板是用螺栓与筒壁连接固定的,如图2及图3所示,反击板(9)呈圆弧状,其内侧有条状凸起并有一定的螺旋角,俯视看其旋向与主轴转向相同,螺旋角为45°~90°,最佳为50°~80°,条状凸起的截面为三角形,一个底角为5°~80°,最佳为20°~50°之间,另一个底角为50°~120°,最佳为80°~100°之间,压条(8)呈圆弧条状,圆弧中心角为45°,由若干段拼接成圆环;筛板(13)的外形呈圆弧状,其截面呈“L”型,用若干段拼接成圆环型板。主轴(12)上部安装有转子(11),其下部安装有圆盘装置(15),转子(11)与圆盘装置(15)间用轴套相隔开,它们与主轴用键连接,并用螺母将转子(11)固定主轴上;如图4及图5所示,转子(11)是用铸钢制成的,其外形呈圆柱状,中心有圆孔,其上有键槽,其圆柱面上有均匀分布的条状凸起,在条状凸起上开有若干个圆孔,以便于用螺栓组将打击板(10)固定在转子(11)上,转子(11)离主轴中心线最远点与筒体(7)内的反击板(9)上的最凸出点间距一般为1~200mm,最佳为40~80mm。打击板(10)呈条状,其上有螺栓孔;托盘(20)的外型呈半圆环状板,由两块对接成一个圆环形托盘,其上表面沿径向有条状凸起;在主轴(12)的下部的圆盘装置(15)上用销轴将护板(14)及锤头(16)固定,如图6所示,圆盘装置(15)是由用钢板制成的两块圆板及中间的轴套组成的,中间有圆孔,其上有键槽,圆盘面开有若干个圆孔;如图8所示,护板(14)是半圆环状板,由两块拼接成一个圆环形板,其上表面沿径向有条状凸起,其上有圆孔。如图7所示,锤头(16)的外形为棒锤形,其一头连接有一块扁平板柄,其上有圆孔;从锤头(16)离主轴(12)中心线最远点与反击板(9)上的最突出点间距为1~200mm,最佳为5~50mm。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在于主轴(12)上端安装有反击破碎机转子(11)、打击板(10)及其下端安装有锤式破碎机转子〔圆盘装置(15)及锤头(16)〕,使二种形式转子组合在一根旋转主轴(12)上,使物料的破碎及粉磨一体化。上述所说的反击板(9)、压条(8)、打击板(10)、筛板(13)、护板(14)及锤头(16)均是用耐磨材料制成的,如可用锰钢等材料制成。
工作过程由电动机(2)通过皮带(3)带动主轴(12)旋转,从而带动固定于主轴(12)上的打击板(10)、锤头(16)等一起旋转,物料经进料斗(21)进入腔体内,首先落到高速旅转的托盘(20)上,物料在受托盘上离心力作用被抛出与腔壁上的反击板(9)相碰撞,并被反弹到高速旋转的打击板(10)上,受到打击后再次飞到反击板被打击,这样经多次循环往复后落到筛板(13)上形成堆积层,随着堆积的增加,物料产生流动而形成较大的研磨力,以及在受打击、反击区域中飞弹来的物料的冲刷力,使物料进一步粉磨,较细的物料易从堆积中滑落到护板上,受离心力作用而被抛出,由于惯性力作用,使较粗的物料产生较大惯性力再次被抛到反击板上,被反击板弹到锤头上的打击和反击板的反击后又落到下层筛板上形成堆积,堆积中的物料受到高速旋转的锤头的铣削而被粉磨,最后通过出料斗(19)被排出腔体外。
权利要求1.一种立式反击锤磨,它包括圆型筒体(7),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上盖(6)及底座(17),上盖(6)上固定有进料斗(21),底座(17)下面固定有出料斗(19),阶梯状的主轴(12)上部通过轴承安置在上盖(6)的孔中及透盖(5)中,其下端通过轴承装置(18)安装在底座(17)上。主轴上端头装有皮带轮(4),它与固定在电机座(1)上的电机(2)用皮带(3)相连,将运动传递给主轴(12);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筒体(7)的内壁上用压条(8)及筛板(13)将反击板(9)固定,压条(8)及筛板(13)用螺栓固定与筒体(7)固定。主轴(12)上部安装有转子(11),其下部安装有圆盘装置(15),转子(11)及圆盘装置(15)用轴套隔开,并通过螺母固定在主轴(12)上,呈圆柱状的转子(11)的柱面上有多个条状凸起,用螺栓将条状打击板(10)固定在其上,转子(11)的上端面上用螺钉固定托盘(20),托盘(20)呈半圆环状,其面上沿径向有条状凸起;通过销轴把护板(14)及锤头(16)固定在圆盘装置(15)上,护板(14)的径向表面有条状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立式反击锤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主轴(12)上端安装有反击式破碎机转子(11)、打击板(10)和下端安装有锤式破碎机转子,使二种形式转子组合在一根旋转主轴(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立式反击锤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反击板(9)其截面呈圆弧状,其内侧有条状凸起,条状凸起呈一定的螺旋角,俯视看其旋向与主轴旋向一致,螺旋角为45°~90°,最佳为50°~80°。
4.根据权利要求1及3所说的立式反击锤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反击板(9)的条状凸起的截面呈三角形,其底角为5°~80°,最佳为20°~50°之间,另一底角为50°~120°之间,最佳为80°~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立式反击锤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托盘(20)为二个半圆环拼接而成一个圆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立式反击锤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护板(14)为二个半圆环拼接而成一个圆环,其表面上沿径向有条状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立式反击锤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筛板(13)的截面呈“L”形,由若干块拼接而成一块中空的圆环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立式反击锤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转子(11)高主轴中心线最远点与筒体上的反击板(9)上的最凸出点间距一般为1~2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立式反击锤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转子(11)离主轴中心线最远点与筒体的反击板(9)上的最凸出点间距最佳为40~8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立式反击锤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圆盘装置(15)上的锤头(16)离主轴中心线最远点与反击板(9)上的最凸出点间距一般为1~200mm,最佳为5~50mm。
专利摘要一种适用于中等硬度的物料进行破碎及粉磨的立式反击锤磨。通过电机带动固定在主轴上的转子和圆盘装置,转子上装有打击板,圆盘上装有锤头,将主轴安装在内壁固定有反击板及筛板的筒体内,使物料在经过一系列的打击、反击、锤击及铣削后,落到筛板上形成物料堆积,再受到从打击、反击区域飞弹的物料冲刷使物料层产生滑动研磨,合格粒度物料排出腔体。本设备是将破碎和粉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简化了工艺流程,且其结构简单,能耗少,粉碎效率高。
文档编号B02C13/16GK2131603SQ9221350
公开日1993年5月5日 申请日期1992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1992年3月24日
发明者杨连国 申请人:杨连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