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膜沟植方法

文档序号:158361阅读:9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弓膜沟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弓膜沟植方法。
传统的塑膜覆盖种植技术,目前采用较多的覆盖方式有平覆式,起垅式和平覆沟种式,在出苗期间容易发生高温烫苗、遇雨板结难出苗,或积雨水塌膜压苗等现象,容易造成伤苗,存在受自然气侯影响大,抗灾能力差之弱点。完成放苗、覆土工序时间长,既降温、跑墒,又费工费时,不利机械作业,直接影响生长发育,增大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难以发挥塑膜地面覆盖的增产、增收的优势。上述覆盖方式多属根压覆盖,残膜回收难,易污染土壤。为解决上述不足之处,“棉花地膜沟棚覆盖及其栽培研究”(韩学信卫芳莲山西农业大学《中国棉花》1985.NO.1.P35-37)一文中,公开了一种沟棚覆盖栽培技术,其方法是播种前先在宽行距中间做一小埂,埂高4寸左右,埂底宽8寸。播种沟两边要形成小埂,用幅宽80厘米地膜覆盖两行棉花,呈弓棚状。使棚顶部至播种沟相距4~5寸,此种栽培技术主要适宜“减株增枝”的栽培体系,对“密植”为中心的栽培体系难以适用,也不利于机械放苗、覆土、收膜、培土等作业。
本发明的目在于提供一种集沟植优势和塑模弓棚效应为一体的具有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增温增光、保墒增墒、利于机械作业,特别适宜以“密植”为中心的栽培体系的弓膜沟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播种时,先开种植沟两条,将种植沟内的土堆在种植沟间构成土埂,使其顶部呈平整圆弧面,土埂斜面与种植沟斜面近似直线;再在种植沟底播种,然后用塑膜将土埂和两侧种植沟覆盖,使塑膜中段紧贴土埂顶部圆弧面,膜向两侧下方绷紧,膜边用土压实封严。
上述弓膜沟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以宽窄行方式播种时,土埂筑在窄行距种植沟之间。
上述的弓膜沟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放苗时,用利器在幼苗上方,顺种植沟方向划开塑膜,使塑膜落入沟内幼苗两侧,同时用土沿种植沟两侧斜面下滑压住膜边。
上述的弓膜沟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头水前利用机械收膜,并破硬培土。
本发明是先开两条种植沟,沟间堆起土埂,用塑膜将土埂和两侧种值沟全部覆盖。用利器将幼苗上方塑膜划开放苗。该发明集弓棚效应、苗侧覆盖和沟植优势于一体,具有抗灾、保苗、早熟、增产的效果。与“棉花地膜沟覆盖及其技术研究”(山西农业大学韩学信卫芳莲《中国棉花》1985.NO.1.P35~37)一文中所述的技术相比,省缺了中间土埂两侧的小土埂,一方面,缩小了弓膜的跨度,利用相同幅宽的塑膜可最大限度地造就弓棚,弓棚结构简单化,更适合于机械一次性放苗和残膜回收,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结合图表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播种覆膜后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膜内幼苗生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放苗覆土后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揭膜后示意图。
参照
图1,本发明做法是播种时,先开两条植沟(1),将种植沟(1)内的土堆集在两种植沟(1)间筑成土埂(2),土埂顶部呈平整圆弧面,土埂斜面与种植沟斜面近似直线。在种植沟底播下种子(3),然后用塑膜(4)将土埂(2)和两侧种植沟(1)全部覆盖,使塑膜(4)中段紧贴土埂(2)顶部园弧面,膜向两侧下方绷紧呈屋脊状,膜边入地面压膜沟(5)用土压实封严。
参照图2,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塑膜地面覆盖种植业,据作物不同,选用规格各异。如图2以棉花7-10-7式所示,棉花采用30+60cm宽窄行,应选用60cm规格模,两种植沟底间距30cm,种植沟深7cm,上口宽10cm,土埂高7cm,播种深度≤2cm,出土棉苗可在弓膜空间内生长6天以上,株高8cm左右,子叶平展,第一片小真叶出现。
参照图3,以上述图2为例,当棉苗顶膜时,用利器在幼苗上方沿种植沟方向,将膜划开,塑膜落入沟内幼苗两侧使幼苗露出,同时用土沿种植沟两侧斜面下滑压住塑膜边3-5cm,覆土量以压住膜,不埋苗为原则,由于膜内空间较大,植株生长较高,为机械放苗封膜边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照图4,膜边距作物根茎2CM左右,膜面较清洁,膜边切割整齐,在头水前便于人工或机械收膜同时破埂培土,用铲埂器将土埂的土推向两侧种植沟里,起到培土护根作用。若保留土埂,则可起到拦水作用,有利于灌溉。棉花、甜菜等作物可将开沟、揭膜和铲埂封沟培土同机作业。
根据试验结果,从表1中看出,放苗前弓膜内,沟底根区6CM土层的日平均地温与对照(平覆)相等,并且升降平稳,昼夜保持较高趋势。与对照比,最高增温值在2点-8点,即在低温时增温值最高,这对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十分有利。弓膜内空间大,相对静止的空气导热和散热能力差,所以昼夜温差小,温度稳定地处在较适宜的范围内。中午,最高温度出现时,比对照低12.5℃,凌晨最低温度出现时,比对照高3℃,这对有效地防止高温和低温、霜、冻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表2中看出,放苗后,弓膜下沟底5CM根区土层日平均地温比对照略低0.1℃,但膜面沟间幼苗叶层日平均温度比对照高1.1℃,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土埂两斜向膜面采光面大,加大了对温、光的折射,起到了增温增光的作用。另外,由于沟埂高度差的存在,使幼苗处在相对低的位置,减少了受地面气流交换的影响,纳存了热量,使沟间局部温度提高。其中2点-8点低温发生阶段,中层温度比对照高0.6℃,能减缓冷害和霜冻对幼苗的危害。上述对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幼苗的光合作用,促进壮苗、早发十分有利。
从表3中看出,由于采用弓膜沟植方式,在塑膜覆盖的增温作用下,加大土壤热量梯度差,使土壤深层水分大量上移,形成汽态水,受弓形塑膜的阻档,凝集于膜面,顺两侧膜面向下流动,集于根区的土层里,起到保墒,提墒作用,其效果优于对照。播种后24天,弓膜下沟底根区0-15CM土层含水率比对照高0.82%,有利接纳雨水,起到明显的增墒作用。总之,弓膜沟植方式在放苗前后都具有明显的保墒、提墒和增墒作用,其效果优于传统的塑膜覆盖方式,这对于干旱、少雨地区或轻度盐成地、墒情较差的地,达到一播全苗、早苗、壮苗意义尤大。
通过上述仅对温度和水分的分析比较中,即可看出,弓膜沟植方法集中发挥了弓膜的温室效应和沟植优势,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稳定的适宜的生长环境,必然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表4.5.6中看出,无论是在膜内生长还是膜外生长,其根、茎、叶和生殖部分的生长量均明显地超过对照,生育期提前2~3天。特别在弓膜内,棉花、甜菜幼苗表现子叶肥大、色绿、真叶早发、茎粗、苗壮,在稳定、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条件下,光合作用强烈,棉花产干物率为21.5%,比对照高4.7%,甜菜为12.9%,比对照高0.7%.前期的早发、壮苗必然促进中、后期的稳长、缩短生育进程、防衰早熟,棉花亩产霜前皮棉比对照增产8.2~14.1%,甜菜增产10-15%。
放苗封膜边后,即形成苗侧覆盖,浇头水前容易揭膜,人工揭膜日工效6-7亩,机械作业地膜回收率在95%以上,而对照仅在70-90%有利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从表6中还可看出,传统的平覆式膜下条播,一般完成效苗覆土封膜孔,约历时7-10天,拖延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要放2-3次苗,再覆土封膜孔,此间地面覆盖的塑膜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效应,导致苗期生长缓慢,病害发生,生育期推迟,影响产量,而弓膜沟植技术,其最大优势之一就是一次性完成放苗覆土封膜边,争取了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开支,解决了生产悬而未决的难题。
从表7中看出,在其他成本费用相同情况下,仅采用弓膜沟植技术一项,亩净增收70.5-110.5元,经济效益是很可观的。表1 19/4-2/5播种至放苗前膜内地温与气温变化
说明1、本试验设置在121团良繁连5斗6号棉花地,沙壤土质,抢墒地设棉花甜菜两组试验,同为30+60cm宽窄行,各设处理,弓膜沟植,以平覆膜下条播为对照,两次重复。对比排列法,每小区2膜4行,行长5米,试验地净面积0.12亩。本发明图表数据均为本试验实际设计和测定结果。
2、弓膜沟植简称弓膜,平覆膜下条播简称平覆(下表皆同)。表2放苗覆土后第9天膜下根区地温和叶层气温变化
表3膜下根区0-15cm土层含水率测定
表4放苗时植株形态和生长量比较
表5放苗后17天植株生长量比较
表7几项有关的经济效益测算表
权利要求
1.一种弓膜沟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播种时(1)先开种植沟两条,将种植沟内的土堆在种植沟间构成土埂,使其顶部呈平整圆弧面,土埂斜面与种植沟斜面近似直线;(2)再在种植沟底播种,然后用塑膜将土埂和两侧种植沟覆盖,使塑膜中段紧贴土埂顶部圆弧面,膜向两侧下方绷紧,膜边用土封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弓膜沟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埂筑在窄行距种植沟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弓膜沟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放苗时,用利器在幼苗上方,顺种植沟方向划开塑膜,使塑膜落入沟内幼苗两侧,同时用土沿种植沟两侧斜面下滑压住膜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头水前,利用机械收膜,并破埂培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弓膜沟植方法,播种时,先开种植沟两条,种植沟间堆成土埂,土埂斜面与种植沟斜面近似直线,在沟底播种,用塑膜将土埂和两侧种值沟覆盖,使膜中段紧贴土埂顶部,膜边用土压实封严。用利器将幼苗上方塑膜划开放苗,用土沿种植沟两侧面下滑压住膜边。该发明集沟植、塑膜弓棚和苗侧覆盖为一体,具有结构简单,抗灾性强,早熟增产,省地省膜利于机械作业等优点,特别适于以“密植”为中心的栽培体系。
文档编号A01G7/00GK1120882SQ9411591
公开日1996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1994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1994年9月11日
发明者孔宪良 申请人:石河子棉花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