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效的芽菜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66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高效的芽菜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生产绿豆及大豆芽菜的一种改良的并以高效率方式将芽菜由生产厂输送至加工区。
如果绿豆及大豆芽菜之生产系统缺乏良好的设计,除了在生产上会造成产品质量差及产量低外,还会增加工本及厂房空间成本。
目前虽然已有很有功效之种子栽培计划被提出,如紫花苜蓿及一些蔬菜之栽培。但这种方法却又被证明并无法适用于绿豆及大豆芽菜之栽培,而这是因为生长条件及其所要达到目标不同之缘故。
借助上述计划所栽培绿豆及大豆芽菜之缺点是可能会生产出一种绿色、尺寸小且产量低之芽菜。而此乃因为该计划生产设计具有即容许光线进入以影响生长、洒水以润湿种子、薄层芽菜栽培、倾斜排水设置及充足气体循环问题之结果。
劳工成本的增加是其另一个缺点,因为一般之结构设计为具有多层堆积容器、托盘、多层草垫及该容器、托盘及草垫之固定底壁,所以这一设计就会造成需要多次放置种子、堆积容器、搬离容器、并将该托盘及草垫在箱框及生产房间移进及移出等操作,而且当芽菜成长后,也必须多次清洁每一容器、托盘及草垫则可供重复使用。
至于空间成本之增加则为其又一个缺点,由于绿豆及大豆芽菜均属于高密度之栽培,故这只能作为小密度栽培的常规设计,若欲达到与本发明人所想要的相同产量,则它必须具有较大的空间。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的难题,提供了一种特别针对绿豆及大豆芽菜所设计的超高效的芽菜生产系统。本发明包含两个可供置放种子之大栽培容器,而该两容器则被固定在一水箱上方所设定之金属架上,另外该水箱则被设置在一生产厂房内部的固定位置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它包含一用以构成该容器的档光材料,芽菜不致于受到光线之影响而形成绿色,即它可呈白色;该容器顶端被打开之大小等于一次可以生产超过400公斤芽菜之宽度及长度。
这种上端开口的容器,在装载种子时,可借助一泵简易地装载一特定数量之种子在其内,而且在洒水时,还可经由另一洒水泵之出口来进行浇洒灌溉。
该具有相同宽度及高度之容器,在进行栽培作业时,有一非常薄之种子层,它可进一步阻挡任何会影响种子生长之光线,这样可创造一高密度的湿度条件以加大种子的吸水能力,所以在收获过程中,就可获得最佳尺寸及颜色之芽菜。
由于本生产方法可以获取大尺寸及雪白颜色之产品,所以当由种子变成芽菜时就可增加产品之重量比。同时,本发明可大大减小上述常规装置中需要重复放置种子在小容器、托盘及草垫上,需堆积及搬下该容器,需将该托盘移进箱框中或将草垫移进生产厂房这样需化很多劳力。
有关该容器的设置高度,可容许一大流量之水从该容器上方之固定出水管流出以浸泡该生产区,造成该绿豆及大豆芽生长所需的最大吸水状况,以获取最大之生产量。
在该两容器及水箱间呈短距离设置,都可造成最小之循环空间,并进一步达到高温度下低吸水状况,以生产较佳尺寸之芽菜。
该容器之另一形式乃其底壁并非固定壁而为一可拉动壁,当底壁关闭时,就可在生产期间用以支撑种子或芽菜之重量,而在洒水时,它也可以用以支撑水的重量。而当在收获期,若将底壁拉开则可形成一开口空间以容许芽菜掉入水箱中,则构成输送芽菜的第一步骤。
由于该可拉动底壁上任意设有多个较该种子小贯穿孔洞,故在洒水期间,形成水由上方容器排放至下方容器再排放至水箱处之孔内。
还设有一可供置放在该种子床全部上方之板片,该板片上并设有多个较种子小的孔洞,在洒水期间,有助于等量生产及提供种子之稳定状态,并可在打开或关闭生产房门时,减小光线照射在该种子床上。该板片还可减小从芽菜处所造成之水份蒸发率,造成一较佳的生产条件以确保产品之质量。
本发明之又一实施例为具有一设在该两容器下方之水箱,水箱形成一延伸至生产房外侧之水池以提供芽菜的回收,而此为本发明所必要的条件。
在该容器的下方,水压喷嘴被固定在该水箱的侧壁处,而且其设置方向可使芽菜朝生产厂房外侧推进。本发明可加设更多的容器以形成更多的单元组合,而且更多水压喷嘴也可装设在任意位置处,以迎合每一容器区之单独使用功能。
当然该水压喷嘴须借助管路连至一电动机水泵。
当水箱充满水(未示于图中)并使该水压喷嘴推动水泵的水时,该水流向着水箱的另一端移动,所以当芽菜掉入水箱中并被该水流所带动时,该芽菜就会由该容器的下方处被输送至该生产厂房之外侧处。随后,该芽菜即可由输送带所提取并传送至加工区。
本加工系统之最后结果是可进一步减小劳工的成本,以避免如常规加工中须将容器搬下、或将托盘移至框箱或将草垫移出生产厂房以达到芽菜的收获作业。
应该看到,本发明只须在一非常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就可获取大量的产品输出。
由于常规加工所设置的容器、托盘及草垫间均须要较多之透气空间,而且每一个容器、托盘及草垫之空间条件只能生产低效率之芽菜,如果与须较大空间的常规加工相比较,本发明还可进一步扩大单位面积生产率之空间使用效率。


图1为本发明芽菜生产系统的立体透视图;图2为拉出底壁后容器的透视图;图3为水箱的立体结构图。
参阅
图1,本发明所示之超高效率芽菜生产系统包含二顶端具有开口的栽培容器1、2,该二容器除了被立于地上之金属框架3所支撑外,并被固设在生产厂房中所设置顶端为开口的输送水箱4上方。在下列说明中,该栽培容器1、2称为容器,而该输送水箱则称为水箱,至于该可拉动之底壁则称作为用以组成底壁之门。
当将种子装入该容器中时,该容器1之上方将设有一种子放送管,该种子放送管经由适当之管路及电动机使其连结至该生产厂房外侧可用以放置50公斤种子袋的提桶处(未示于图示中)。
首先,该顶端容器1之门5、6均被打开,而该底端容器2之门7、8则均被关闭。
当供驱动种子之电动机打开时,整桶种子将在数分钟内被传送至该底端容器2中,随后,此时可将该顶端容器之门5、6关闭,所以当重复上述之步骤时,该整桶种子也就传送至该顶端容器1中。
在完成种子之装载作业后,该具有贯穿孔洞之板片9、10就置放在每一容器1或2中的种子床顶端。
接着,可开始进行洒水作业。
洒水时,水直接由该顶端容器1上方所设之出水管(未图示)1处向下流出。
水首先流经该具有贯穿孔洞之板片9,然后淹没至该种子床或芽菜床之上方处,随即,该水即向下流过该具有贯穿孔洞之门56,并向下流进该底端容器2中,这样水就可淹没其种子床或芽菜床。最后,该水除继续向下流至水箱4处外,并可由该水箱4所设的出水管向外排出。
几天后,该栽培的种子乃长成芽菜,接着进行芽菜的收成作业。
当该底端容器2的门7、8首先被打开时,该芽菜因其重量缺乏支撑而向下掉进水箱4中。由于该水箱4中已被注满有特定水位之水,而且该电动机泵也打开以驱动水流可以把该容器1、2下方处之芽菜传送至该生产厂房之外侧端,所以该芽菜可借助输送带将其收集以运送至可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之场所。
如图2所示,图中可看出该容器之结构及其作动的情况。
当一具有贯穿孔洞之板片13底部固设三根分别在其两端设有轮子12之铁棒11,并在其上设有把手14,为就形成一可从水平放置于该容器所设底缘15上之门。而在栽培时,若将两个门关闭,即可形成可用以支撑种子或植物及灌溉水、排水的底壁。反之,当该两门被拉开时,其目的即为在收成时用以出清由该门所支撑之芽菜。
如图3所示,图中示出水箱之结构及其在本发明中之动作情况。
该水箱先充满水,而且其出水口16覆盖有一栓子。另该分岐管18上则连设有数个水压喷嘴17,该水压喷嘴17除了被固设在容器下方所设水箱之一端壁上外,水压喷嘴呈面向把芽菜喷至生产房外侧的方向。
在该水箱位于生产厂房间隔壁19中,还有一连至该电动机泵(未图示)所设压力出水管处的管路系统。
还设有一经管路连至水箱所设出水管20处的吸水管,当其关闭被打开时,水即从该水箱处被吸出,并随即被压送至该水压喷嘴处,以形成可将掉至容器下方之芽菜送过该生产房隔壁进而将其送至生产房外侧的水流。
此时,工人即可将该芽菜检起以供进一步之加工作业。
权利要求
1.一种超高效率的芽菜生产系统,主要包含数个可供生产芽菜之容器,而且这些容器是在一水箱之一端上方垂直延伸而呈一个叠置于另一个上方之状态,该容器包含一可稳定种子床又可移动的板片及一设于每一容器底端的可移动基板,故当将该可移动基板由封闭底部位置移至打开底部位置时,该容器中所长成之芽菜就会掉入水箱中,该水箱中设有一可将所承受的芽菜从该水箱的容器端传送至该水箱另一端处的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系统,其特征该每一个可移动基板包含有二个滑动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系统,其特征为每一个门设有众多贯穿孔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系统,其特征为该贯穿孔洞的尺寸必须比绿豆或大豆种子的尺寸要小。
5.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系统,其特征为该每一个门借助数个轮子予以支撑。
6.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系统,其特征为该每一个门附设有把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系统,其特征为该可移动板片设有众多贯穿孔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之系统,其特征为该贯穿孔洞的尺寸必须比绿豆或大豆种子的尺寸要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系统,其特征为该可移动板片附设有把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系统,其特征为该用以传送芽菜的装置为容器下方水箱中任意位置所设置的水压喷嘴。
11.一种超高效率的芽菜生产系统,文内所述需参照附图。
全文摘要
一种生产芽菜的装置,包含数个可供生产芽菜之容器1、2,该容器沿着一水箱4一端向上延伸而呈一个叠置在另一个上方的直立形态,容器包含有可稳定种子床的移动板片9、10及分别设于该容器底部之可移动基板5、6、7、8,故当驱动该基板使其由关闭底部的位置移动到打开底部的位置时,该容器中已成长之芽菜就掉入该水箱中,借助一泵压水流,而掉入水箱中的芽菜则可由该水箱的容器端被输送至该水箱的另一端部。
文档编号A01G31/02GK1145575SQ95192520
公开日1997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7日 优先权日1994年4月11日
发明者马基伟 申请人:马基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