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式插秧机的摆动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8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步行式插秧机的摆动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减轻步行式插秧机的转向操作的操作力的机构-步行式插秧机的摆动体。
过去,在步行式插秧机中,在步行式插秧机的机体前部配置着发动机和变速箱体等,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后部固定设置着传动机架,在支承着插秧部的同时,给插秧部传递动力。而且,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左右侧上下摆动自由地突出设置着摆动体,在该摆动体内,在其前端部枢支承着行走输出轴的一端,在摆动体后端部内枢支承着车轴,在该车轴和行走输出轴上分别固定设置着链轮,在该链轮上圈绕着传动链条,通过由一组的链轮和传动链条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来传递驱动力,从而驱动车轴上的行走轮。
另外,在前述行走输出轴上配设着离合机构,使用该离合机构进行动力传递的结合或脱离操作,操作到结合侧时就传递动力,操作到脱离侧时就切断对于行走轮的动力传递。在把左、右其中的一侧的离合机构操作为脱离侧时,被操作的行走轮停止行走,从而插秧机的机体进行转弯。
而且,在前述摆动体上连接着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在升降液压缸上,在驱动该升降液压缸时,通过连杆机构使摆动体上下摆动,从而升降插秧机机体,在田地上有凸凹的情况下,通过追随其凸凹或倾斜个别地使摆动体摆动来保持插秧机机体的左右水平,以使插秧机机体的插秧姿势保持水平,上述的技术是人们所公知的。
但是在前述的现有技术的步行式插秧机中的摆动体内配设着由一组链轮和传动链条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因车轴和行走输出轴间的减速比不能做的太大,相对于车轴来说行走输出轴的旋转不能成为高速旋转。因此,前述行走输出轴被低速旋转地驱动着,该行走输出轴的转矩变大,从而操作侧离合机构的侧离合器杆的操作力变大。
如果该侧离合器杆的操作力大,在校正行进方向时或在田端进行转弯操作时就需要很大的操作力。因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频繁地握持离合器杆,所以操作人员会变得非常疲劳。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出了如下的技术方案,在在插秧机机体的前部配置着变速箱体,在该变速箱体的后面配置着插秧部件,在变速箱体的侧部突出设置着借助升降机构而上下摆动的摆动体,在该摆动箱的后部轴支承着行走轮所构成的本发明的步行式插秧机中,在前述摆动箱内配置着多个减速机构,在变速箱体的行走输出轴和车轴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设置着减速轴,在该行走输出轴和减速轴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速机构,在该减速轴与车轴之间设置着第二减速机构,上述减速轴、第一减速机构和第二减速机构都设置在摆动体的内部。
而且,前述减速机构由链轮和传动链条组成,前述第一减速机构的行走输出轴上的链轮和第二减速机构的减速轴上的链轮的齿数相同,第一减速机构的减速轴上的链轮的齿数与第二减速机构的车轴上的链轮的齿数相同。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摆动体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变速箱体和插秧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摆动体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剖面图。
图4是表示使用了摆动体的升降机构的侧视图。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摆动体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变速箱体及插秧体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摆动体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剖面图。图4是表示使用了摆动体的升降机构的侧视图。
首先,参照
图1、图2对6条种植型的步行式的插秧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在插秧机的前部配设着动力部。构成该动力部的发动机2设置在机体的前部,该发动机2的上部用机盖3覆盖着,通过图中未示的皮带将该发动机2的动力传递到配置其后部的摆动体4。从该摆动体4的后部向后面伸出设置有中间传动支架5,在该中间传动支架5的后部固定设置有中间插秧体21,该中间插秧体21具有左右一对的插秧爪10、10。而且从前述变速箱4的左右侧固定设置着俯视略呈L型的侧传动支架6、6,在该侧传动支架6、6的后部固定设置有具有左右一对插秧爪10、10的侧插秧体22。在前述中间传动支架5和侧传动支架6、6的内部轴支承着图中未示的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各插秧体21、22、22,并驱动插秧爪10、10…,从而可以进行6条种植。图中的100是插秧机中间船体,110、110是插秧机的侧船体。
而且,在前述中间插秧体21的后部固定设置有操纵支架11的基体部,该操纵支架11伸出设置在后上方。在该操纵支架11的后上部固定设置着俯视为“コ”字形的操纵柄12和杆箱。在前述操纵柄12的后部设置着转弯离合器杆13、13。在杆箱上设置着升降杆14、插秧离合器杆15等。
在前述操纵支架11上固定设置着支撑支架16,并且左右滑动自由地载置着秧苗载置台17。该秧苗载置台17与横向设置在前述侧插秧体22上方的图中未示的横向进给轴连动,秧苗载置台17左右往复地运动着。
在前述变速箱4的左右侧伸出设置着上下摆动可能的摆动体25、25,在各摆动体25、25后部的车轴19上固定设置着行走轮18、18。而且,驱动行走前述行走轮18、18移动的同时,由插秧爪10从左右可往复滑动的秧苗载台17上将一株份的秧苗取出,连续地进行插秧作业。
而且,如图4所示,左右分别的前述摆动体25、25通过作为升降机构的分别多个的连杆机构30、30与配设在机体前部的液压油缸31、31相连接并连动,前述机构可用于补正田地的凹凸不平所带来的前后左右的倾斜,或者,通过前述升降杆14的操作来升降机体从而可以进行路上行走。
下面,对驱动行走前述行走轮18、18的动力传递机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前述变速箱体4上左右地轴支承着输入轴40,该输入轴40的一端从变速箱体4的侧面向侧向伸出着,在其端部固定设置着皮带轮41,通过图中未示的皮带输入发动机2的动力。在前述变速箱体4内轴支承着输入轴40和插秧侧中间轴44、插秧侧输出轴45。上述插秧侧中间轴44和插秧侧输出轴45分别与上述输入轴40平行。
在前述插秧侧中间轴44上滑动自由地结合着变速切换齿轮44、44b,通过切换变速切换齿轮44a、44b的位置,从输入轴40上的齿轮把减速了的动力传递给插秧侧中间轴44,从而来进行插秧侧的驱动变速。
通过齿轮将该被变速了的动力传递给插秧侧输出轴45,通过固定该插秧侧输出轴45的中间部的锥形齿轮将动力传递给传动支架5内。而且,将插秧侧输出轴45的左右端部从变速箱体4侧面向侧向伸出,将动力传递给前述侧传动支架6、6内。
而且,通过轴支承前述输入轴40和与前述输入轴40平行地轴支承行走侧中间轴46、行走输出轴47、47,在行走侧中间轴46上左右滑动自由地结合着切换齿轮46a,通过切换上述切换齿轮46a的位置与输入轴40上的齿轮啮合来使减速了的动力传递给行走侧中间轴46。而且,通过使前述插秧侧中间轴44上的齿轮和切换齿轮46a相啮合,将插秧侧中间轴44作为对于行走侧中间轴46的副轴使用,给行走侧中间轴46传递逆转的动力。
前述行走输出轴47、47分别被轴支承在变速箱体4的侧部,将左右的行走输出轴47、47的各内侧端部设置于变速箱体4的左右中间部,中间齿轮53转动自由地外嵌于各行走输出轴47、47内端部侧,将上述中间齿轮53啮合在行走侧中间轴46上的齿轮上,用来传递行走侧中间轴46的动力。通过侧离合机构50、50从上述中间齿轮53向行走输出轴47、47传递动力。
上述侧离合机构50、50由中央齿轮53的轮毂、筒状的离合器本体51和钢球构成,上述中间齿轮53的轮毂是用于支承行走输出轴47、47的内端侧,上述筒状的离合器本体左右滑动自由地设在行走输出轴47上,上述钢球装在上述轮毂和离合器本体51之间可将上述两者结合起来。
在前述离合器本体51、51的外周面上,外嵌着与前述转弯离合杆13、1 3连动的操作臂52,由该操作臂52可使操作离合器本体51滑动。若将上述离合器本体51滑动到外侧,在离合器本体51的结合部中推压轮毂端部内的钢球,通过该钢球将中间齿轮53的轮毂和行走输出轴47结合起来。若将离合器本体51滑动到内侧,钢球不结合,就成为切断向行走输出轴47的动力传递的离脱状态。
前述行走输出轴47、47的端部插入在前述的可上下摆动地突出设置的摆动体25、25内。即,在前述摆动体25的一侧端(前端)固定设置着由轴承等组成的枢结部55,在该枢结部55内枢支承着行走输出轴47的端部,摆动体25以行走输出轴47为中心摆动。而且,从前述行走输出轴47向摆动体25内传递动力,从而驱动行走轮18、18行走。
下面,对本发明涉及的前述摆动体25内的机构进行说明。在上述摆动体25内配设有多级(例如,二级)的减速机构,通过该减速机构来驱动枢支在摆动体25的后端上的前述车轴19。即,如图3所示,在伸设在前述摆动体25内的行走输出轴47的端部上固定设置着驱动链轮56。而且,在前述摆动体25的大致中间位置上枢支着减速轴60,在该减速轴60上转动自由地外嵌着轮毂61,在该轮毂61的外周面的外侧固定设置着减速第一链轮62。前述减速第一链轮62与驱动链轮56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减速第一链轮62和驱动链轮56之间圈绕着传动链条66,由此构成了第一减速机构。
在前述轮毂61的外周面的内侧固定设置着减速第二链轮63。该减速第二链轮63与固定设置在车轴19上的从动链轮64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上述从动链轮64和减速第二链轮63上圈绕着传动链条67,由此构成了第二减速机构。
通过将前述减速轴60配置在行走输出轴47和车轴49间的大致中间部位,第一减速机构的传动链条66和第二减速机构的传动链条67可使用相同的传动链条,在组装时不会弄错传动链条,而且其传动链条具有通用性,从而可降低成本。
通过调整向前述插秧部侧传递动力的减速比和传向行走驱动侧的减速比,可以使第一减速机构的减速比和第二减速机构的减速比相同。即,将前述减速第二链轮63和驱动链轮56做成同齿数、同形状的链轮,成为通用的零件。而且通过使前述从动链轮64和减速第一链轮62同齿数、同形状,成为通用零件,可降低制作成本。
而且,前述摆动体25内的动力传递机构不是只限定于链轮、传动链条的机构,也可以是使用皮带轮、传动皮带,将两个皮带轮一体地游动嵌合在前述减速轴60上的机构。另外还可以是在前述摆动体25内前后配置两个传动轴、并且通过减速用的齿轮进行连动的减速机构。
这样,前述行走输出轴47的驱动力通过由驱动链轮56和传动链条66、减速第一链轮62构成的第一减速机构减速后,再把被减速的驱动力通过由减速第二链轮63、传动链条67、从动链轮64构成的第二减速机构减速,将行走输出轴47的驱动分为二级次减速后驱动车轴19。这样地二级构成的摆动体25内的减速机构,即使增大对于行走输出轴47的车轴19的减速比,各减速机构的减速比也不会变得很大,在各链轮56、61、62、64上不会载负大的转矩,所以不会产生齿折断等的不正常的情况。
即使将车轴19适合于插秧部的插秧速度,通过该二级设置的减速机构其减速比增大,由此可高速地维持行走输出轴47的转数,从而,向使用了前述的侧离合机构50的离合器本体51的动力传递的结合状态和脱离状态的切换变得很顺利,减轻了使离合器本体51滑动的转弯离合杆13、13的操作力。
如图4所示,在前述摆动体25上固定设置有支座70、70,该支座70、70位于构成减速机构的减速轴60的大致后上方,使用该支座70、70枢支着前述的多个的连杆机构30的臂端。通过使上述摆动体25摆动,如前所述的机体进行升降,在摆动体25的支座70、70的配设位置上负载着大的负荷。虽然因该负荷前述摆动体25,以支座70、70为中心产生若干的挠曲,没有二级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的传动链的一方松弛、而另一方紧张的不正常的情况,使两动力传递机构的传动链条的张力保持一定,不断地传递着正确的动力。
本发明因是如上所述的构成,就产生了如下的效果。即,在由在机体前部配置变速箱体,在该变速箱体的后面配置插秧部、在变速箱体的侧部突出设置摆动体、该摆动体通过升降机构上下摆动、在该摆动箱的后部轴支承着行走轮构成的步行式插秧机中,因在前述摆动体内配置了多个减速机构,同车轴相比较其行走输出轴可维持高速旋转,该行走输出轴用于向摆动体内传递动力,这样,向进行转弯的侧离合机构的结合或脱离状态的切换变得很顺利,操作上述侧离合机构的操纵杆的操作力变轻,容易进行校正行进方向的操作,而且,在田端的转弯操作也变得轻松自如。
而且,通过在变速箱的行走输出轴和车轴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设置减速轴,在上述行走输出轴和减速轴之间设置第一减速机构,在减速轴和车轴之间设置第二减速机构,上述减速轴、第一减速机构和第二减速机构都设置在摆动体内。在例如其减速机构使用链轮、传动链条的情况下,其第一减速机构和第二减速机构中可以使用相同的传动链条,在工厂中组装时不会弄错传动链条,从而使组装作业简单化,因该传动链条具有通用性,所以,可降低成本。
另外,将减速机构由链轮和传动链组成,通过使前述第一减速机构的行走输出轴上的链轮和第二减速机构的减速轴上的链轮做成相同的齿数、使第一减速机构的减速轴上的链轮和第二减速机构的车轴上的链轮的齿数相同,就可使第一减速机构和第二减速机构的链轮作为通用零件使用,因为使相同的零件变多,所以,提高了零件的通用性,从而可以降低本。
权利要求
1.一种步行式插秧机,该步行式插秧机在其机体前部配置着变速箱体,在上述变速箱体的侧部突出设置着摆动体,该摆动体借助升降机构而上下摆动,在上述摆动体的后部轴支承着行走轮;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摆动体内配置了多个减速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体的行走输出轴和车轴之间的大致中间处设置减速轴,该减速轴设置在前述摆动体内。在前述变速箱的行走输出轴和减速轴之间设置第一减速机构,在前述减速轴和车轴之间设置第二减速机构,并且该第一减速机构和第二减速设置在前述摆动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将前述减速机构由链轮和传动链条构成,将前述第一减速机构的行走输出轴上的链轮和第二减速机构的减速轴上的链轮设定为相同的齿数,将第一减速机构的减速轴上的链轮和第二减速机构的车轴上的链轮设定为相同的齿数。
全文摘要
步行式插秧机,该步行式插秧机由变速箱体、插秧部、摆动体及行走轮构成。在前述摆动体25内配置着多个减速机构,例如在摆动体25内设置两级减速机构,在摆动体内,在变速箱4的行走输出轴和车轴间的大致中间处设有减速轴60,第一减速机构的行走输出轴47上的链轮56和第二减速机构的减速轴上的链轮63的齿数相同,第一减速机构的减速轴上的链轮62和第二减速机构的车轴上的链轮64的齿数相同。该步行式插秧机减轻了侧离合机构的操作力。
文档编号A01C11/02GK1220080SQ9712550
公开日1999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15日
发明者西阳一朗, 南石俊树, 井上诚 申请人: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