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活鼠专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96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捉活鼠专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物捕捉装置,具体是指一种捕捉鼠类的收集式专用器。
现在捕捉及杀灭鼠类的装置和方法有多种,即鼠夹、鼠笼、鼠箱和投药灭鼠,利用电磁等原理捕杀鼠类,各有其优点及不足,它们之中有的成本高、体积大,有的要消耗大量粮食制造灭鼠药等,鼠死后易污染环境、不便推广,本人于1993年已获准92212105.2专利权,但使用的针为固定式,捕捉效果欠佳,取鼠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简单,捕鼠更容易,取鼠更方便的捉活鼠专用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它的一端部为敞口的壳体,在壳体内悬挂着两根以上的活动羽毛针构成栅门,活动羽毛针上端与针座活动连接,活动羽毛针通过控针窗,下部向里弯析。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纵向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横向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纵向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横向剖面示意图;上述图中,1-壳体,2-控针窗,3-针轴,4-针座,5-活动羽毛针,6-入口,7-出口,8-固定针,9-针座孔,10-固定针连接环,11-螺钉。
实施例1参见
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端为敞口的入口(6),其纵向剖面为方形壳体(1),壳体(1)两侧外壁固定一对对应的针座(4),两针座(4)上部的针座孔(9)中安置一针轴(3),针轴(3)上均匀分布五根活动羽毛针(5),其活动羽毛针(5)的上端固定在针轴(3)上,活动羽毛针(5)中下部均穿过控针窗(2)前部自然下垂,处在一平面上,形成一栅门,其一排活动羽毛针(5)由于受控针窗(2)的控制,只能向出口(7)方向抬起,不可向入口(6)方向抬起。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其出口(7)部可外接箱、袋、网等容器,亦可封闭出口(7),在活动羽毛针(5)的内部置放诱饵,老鼠从入口(6)进来后,触动活动羽毛针(5)的下部,活动羽毛针(5)逐步向出口(7)方向抬起,当鼠身全部进入活动羽毛针(5)一侧后,活动羽毛针(5)回复到原来的垂直位置,若鼠想从入口(6)出去,由于受活动羽毛针(5)的阻挡,活动羽毛针(5)受控针窗(2)的控制,鼠出不来,从而达到捉活鼠的目的。
实施例2参见图3、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端为敞口的的入口(6),其纵向剖面为圆形壳体(1),壳体(1)前上部固定有一针座(4),针座(4)上部有针座孔(9),两活动羽毛针(5)的一端弯折后分别从针座孔(9)相向插入,活动羽毛针(5)的中下部均穿过针窗(2)前部自然下垂,处在一平面上,形成一栅门,在固定针连接环(10)上,其左右两翼各固定三根固定针(8),其针身指向壳体(1)内使针尖布局在各层面上,并用螺钉(11)将固定针连接环(10)固定在壳体(1)的端面上。其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同。
本实用新型由于结构简单,采用了活动羽毛针(5),大大提高了捕捉效率,是城乡家庭,田间地头、仓库、食堂及公共场所捕捉活鼠的理想专用器。
权利要求1.一种捉活鼠专用器,它的一端部为敞口的壳体(1),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内悬挂着两根以上的活动羽毛针(5),构成栅门,活动羽毛针(5)上端与针座(4)活动连接,活动羽毛针(5)通过控针窗(2),下部向里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捉活鼠专用器,其特征在于壳体(1)两侧外壁固定一对对应的针座(4),两针座(4)上部的针座孔(9)中安置一针轴(3),活动羽毛针(5)的上端固定在针轴(3)上,活动羽毛针(5)的中、下部均穿过控针窗(2)前部,自然下垂,处在一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捉活鼠专用器,其特征在于壳体(1)前上部固定有一针座(4),针座(4)上部有针座孔(9),两活动羽毛针(5)的一端弯折后分别从针座孔(9)相向插入,活动羽毛针(5)的中下部均穿过控针窗(2)前部自然下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物捕捉装置,具体是指一种捕捉鼠类的收集式专用器,它的一端为敞口的壳体(1),在壳体内悬挂着两根以上的活动羽毛针、构成栅门,活动羽毛针(5)上端与针座(4)活动连接,活动羽毛针(5)通过控针窗(2),下部向里弯折,本实用新型由于结构简单,采用了活动羽毛针(5),大大提高了捕捉效率,是城乡家庭、田间地头、仓库、食堂及公共场所捕捉活鼠的理想专用器。
文档编号A01M23/08GK2288594SQ972082
公开日1998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1997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31日
发明者胡廷磊 申请人:胡廷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